第 1 页 共 7 页
《大气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乐清市英华学校 郑希坝
1. 背景
从教材的体系和内容上看,大气层为本章内容的切入点,是今后学习天气和气候的基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大气层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认知领域,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准备是不足的,同时因为大气看不见摸不着,难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大气的存在;从能力角度看,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图表的分析能力,以及初步整理和分析科学信息能力。因此,本节课要以科学史和生活实践为出发点,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效果,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自主探究大气层的有关知识。
2. 总体意图
——基于社会文化模式的探究式学习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学习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本堂课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大气层的历程”创设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对大气层的知识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然后进行验证,从而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人类科学探索历程中,了解和体验了“大气层”的知识。
采用社会文化模式的探究式学习的意图
1. 课堂把“人类探索对大气层的探索的历程”作为引入新知识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
2. 过科学史有关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一个开放、不断发展的系统,不但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而且已有的结论也可能 修正,科学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
3. 通过科学史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促进和改善学生对相应科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进而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另外通过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的丰富内涵。
3. 学习目标
1. 认知目标:知道大气层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图表发现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通过比较、归纳和信息搜集分析出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的原因。
2. 能力目标:观察和分析图表的能力;搜索、整理和分析科学信息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在探究中积极体验科学探索乐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的精神。从科学史知识的了解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
4. 学习的重点难点:探究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
5. 教学流程
6. 教材依据和处理
1. 教材依据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
2. 这节内容共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①知道大气层的存在。②知道大气层的重要性③通过观察图表发现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通过比较、归纳和信息搜集分析出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的原因。
7.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演示]黄山风光——云海录象片段[创设问题]从以上黄山风光——云海录象中感受到什么?[追问] 你们是通过什么感受到大气层的存在的?[追问]平时你们是通过什么感受到大气层的存在的?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进行评价并板书]一.大气层的存在[创设问题]现在老师提供以下器材,海绵、一端封闭的细长玻璃管、水槽、塑料薄膜袋等。选择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大气的存在? 欣赏,思考学生集体回答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组长发言。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层存在。 利用自然的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打好基础,同时给学生制造了悬念。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研究、强化发展自己的意识的能力。
过渡 同学们通过自己感受知道大气层的存在,其实人类对大气层的探索经历了不懈努力。 有的放矢,明确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阅读] 人类探索大气层的历程▲远古人认为地球嵌在一块巨大的水晶之中;▲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由四个层次构成,最外层是大气;▲1644年,托里拆利证明大气有质量,推算大气层厚度大约是8公里;▲1662年波义耳发现大气越向上越稀薄,意识到大气层不止8公里;▲1783年,蒙哥菲尔兄弟第一次用热气球升空;▲1927年美国人格瑞用热气球飞到最大高度12954米,不幸遇难;[创设问题] 同学们通过对“人类探索和应用大气层的历程”的阅读,你们想知道大气的哪些知识呢?教师在学生小组汇报后进行适当评价。 学生小组讨论,各组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大气层有哪些作用大气层有多厚美国人格瑞为什么会不幸遇难大气层里有哪些东西…… 通过科学史的阅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通过科学史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促进和改善学生对相应科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进而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另外通过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的丰富内涵。
过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大家想知道的问题。
新课 [演示]大气层和地球的厚度对比图[创设问题]大气层厚度虽然比地球薄的多,但大气层对人类非常重要。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大气层的作用? 学生读图,进行对比。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想通过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在“大气层厚度虽然比地球薄的多,但大气层对人类非常重要。”的矛盾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大气层有这么多的作用,你能想象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想象予以肯定。 发挥想象力,小组讨论记录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创设问题]常言到“高处不胜寒”,同学们能理解它的含义吗?[创设问题]“越高气温越低”,整个大气层都是这样分布的吗?[演示]图2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
创设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完成任务二;教师把各种分法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让学生讲明分类依据后,教师再进行评价。[演示]课本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并告诉学生这是科学家的分法)[教师进行边评价并边板书]二.大气温度垂直分布1.对流层(↓)2.平流层(↑)3.中间层(↓)4.热层 (↑)[创设问题]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根据科学家的命名,同学们有哪些问题要问吗? 小组讨论分析图表小组演示、发言学生相互评价。学生的分发有多种,教师应予以肯定。 学生小组讨论,组长汇报问题。为什么温度有时升高有时降低?为什么把第一层称为对流层?为什么第二层称为平流层?为什么第三层称为热层?…… 此处把书本的分法去掉,让学生进行自己分类,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知识,培养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科学图表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更有成就感。培养发现问题的同时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演示] 太阳热辐射经地面反射flash视频[创设问题]通过视频同学们找到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大而升高的原因吗?教师评价并总结[演示] 介绍臭氧层视频[创设问题] 通过视频同学们知道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大而升高的原因吗?教师评价并总结[演示] 哈勃天文望远镜图片[创设问题]为什么哈勃天文望远镜穿着银白色的外衣?教师评价并总结(适当引导物体颜色对吸收太阳热辐射的影响) 学生分析、回答。 为使学生通俗易懂,我采用多媒体的直观手段。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现规律的科学探究方法。应用科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 [演示]宇航员
小组讨论,学生个人发言。 学生探讨宇航服作用既可以联系和应用新知识,呼应开头;也可以给学生留下问题,引出下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起“未完待续,请看下集”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 [创设问题]为什么宇航员要穿宇航服。教师评价,总结整节课。 学生讨论,小组,发言。 巩固和整理知识
反馈 当堂练习(作业本)课外练习(科学小实验——纸盒烧水)用一张较厚的纸折成容器形状,加入适量的水,用燃着的蜡烛加热。观察容器内的水会流动吗?然后加入一滴墨水,再观察有什么现象? 布置此小实验为第二课时对流层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创设问题
获取信息,发现规律
学生自主探究
利用实验、图表等信息
教师指导
学生归纳总结后发言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知识总结
知识应用
6300km
100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