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关押的民众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
。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
毛泽东
第13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新课讲授
一.南昌起义
1.原因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抗
2.概况
南昌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经过
意义
1927年8月1日
江西南昌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南昌起义——占领南昌——主动撤离,南下广东——途中受挫——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油画《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在起义总指挥部(原江西大旅社)下达了起义命令,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全歼敌军3000余人,取得了南昌起义的胜利。
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
经过
1927年9月
湖南
毛泽东
秋收起义——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江
西
赣
江
文家市
三湾
永新
长沙
长沙
井冈山
二、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三湾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进入井冈山,到1928年春,根据地便初步建立起来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确定了进军方向后,毛泽东选择了将井冈山开辟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相比其他地区,井冈山有哪些优势呢?
井冈山时期的毛泽东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交界处的罗霄山脉中段。
井冈山远离中心城市,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当地群众基础较好,革命形势有利。
周围物产丰富,便于革命军队的发展壮大。
3.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的部队和湘南暴动的农军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身穿红军军服的毛泽东(左一)和他的警卫员
工农红军军旗
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
思维训练
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有什么重大意义?
井冈山革命地得到了建立和巩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三、红军长征
1、思考: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对照地图,你能说一说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吗?
瑞金——四道封锁线——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有些地方三四十里水深及膝,犹如泽国,水承淤黑色。多数地方的水,决不能做饮料之用,有时口干得要命,但见水不能喝。有些人不能忍耐喉里干涸之苦,不慎喝了含有毒质的水,立刻肚子发胀,甚至胀而致死。
——杨定华:《雪山草地行军记》
走路时必须小心翼翼……万一不留神,踏破了有草根之地皮,则陷入泥中。……骡马陷入其中,若任其自然,则绝对爬不起来;人亦如此……我想,“蜀道之难”,恐难比拟其万一。
——杨定华:《雪山草地行军记》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4.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它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共35张PPT)
第13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新课导入
中国解放军建军节在哪一天?为什么定在这一天?我想,通过学习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的。
新课讲授
一.南昌起义
1.原因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抗
2.概况
南昌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
经过
意义
1927年8月1日
江西南昌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陈毅等
南昌起义——占领南昌——主动撤离,南下广东——途中受挫——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
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
油画《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在起义总指挥部(原江西大旅社)下达了起义命令,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全歼敌军3000余人,取得了南昌起义的胜利。
南昌起义胜利后,党为什么会决定将起义部队撤出南昌,转向广东?
议一议:分组讨论
敌人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南昌,敌强我弱,不撤离必然导致全军覆没。
广东曾经是革命根据地,群众觉悟较高,南下准备夺取广州,重建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问题解析: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井冈山会师图
南昌
1927.8.1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1949年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
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二.井冈山会师
秋收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
经过
1927年9月
湘赣边界
毛泽东
秋收起义——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江
西
赣
江
文家市
三湾
永新
长沙
长沙
井冈山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三湾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进入井冈山,到1928年春,根据地便初步建立起来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确定了进军方向后,毛泽东选择了将井冈山开辟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相比其他地区,井冈山有哪些优势呢?
井冈山时期的毛泽东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交界处的罗霄山脉中段。
井冈山远离中心城市,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当地群众基础较好,革命形势有利。
周围物产丰富,便于革命军队的发展壮大。
3.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的部队和湘南暴动的农军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思维训练
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有什么重大意义?
井冈山革命地得到了建立和巩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三.红军长征
1.战略转移
五次反围剿情况对比
想一想: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呢?
红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失败,由于当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上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
问题解析:
想一想:对比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你认为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2.长征开始
江西瑞金武阳渡口(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1934年10月
长征初期,红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只剩下三万多人。左倾领导人还想去湘西,而敌人已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这时毛泽东同志,提议进军贵州,得到大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四渡赤水的意义是什么
巧渡金沙江的意义是什么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飞夺泸定桥
红军过草地穿的草鞋
苦不苦
想想红军二万五
累不累
看看革命老前辈
红
军
过
草
地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抵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
陕北吴起镇
会师陕甘
会宁会师楼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师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会宁
会宁
渡过湘江后,红军由
出发前的8万多人,
减少至3万多人.
到达陕北后红军仅留下6000人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随堂演练
1.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起义是(
)
A.秋收起义
B.南昌起义
C.广州起义
D.北伐战争
2.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是(
)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B
B
3、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的新起点是(
)
A.八七会议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文家市决策
4、以下对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意义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使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C
B
5、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6、毛泽东、朱德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条道路的中心内容是(
)
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A
C
随堂演练
1.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
A.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D.北上抗日
2.红军长征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在哪一事件后(
)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B
A
3.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一组是(
)
①四渡赤水
②遵义会议召开
③渡过乌江
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4.“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
D
C
5.
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
A.遵义会议
B.会宁会师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6.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红军指战员英勇善战
B.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民党力量受到牵制
C.长征路上地势险要,便于红军作战
D.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
D第13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课题
第13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时间、地点及结果;2、知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3、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讲述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2、结合红军长征路线图,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创。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复习“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共产党被吓倒了吗?
引用毛泽东的话,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怖统治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吧。二、讲授新课(一)八一南昌起义1.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中找出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2、学生活动1:想一想: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二)井冈山会师1.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旗帜、结果。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学生活动2:思考:毛泽东为什么将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呢?3、井冈山会师——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三)红军长征1、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3、遵义会议(1)内容(2)历史意义4、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带学生认真将长征的路线学习一遍。路线:瑞金——四道封锁线——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5、欣赏《七律·长征》,指出毛泽东诗词包含有长征经过的一些大山、大河。6、提问: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同步导练》第13课
基础练习
1-9题五、布置作业:能力创新10、11题(1)(2)、12题必做11题
(3)选做
通过观看图片,使学生融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结合红军长征路线图,提高学生识图能力,感受长征精神。
PAGE第13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课题
第13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毛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根据地的意义。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知道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两次起义的领导人、时间、地点和结果;掌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有关史实,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学习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师:8月1日是我国的什么节日?
生:“八一建军节”。
师: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八一建军节”跟什么历史事实有关?(设置悬念,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不要着急。我想,通过学习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的。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南昌起义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中找出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学生回答:时间——1927年8月1日。地点——江西南昌。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结果——占领南昌城,撤出南下广东时,遭受敌人的封锁。教师提问:起义军在占领南昌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结果如何?学生回答:遭到反动军队的包围,敌强我弱,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以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南下广东途中,遭到敌人的封锁。朱德、陈毅等率军转战湘南,坚持斗争。教师提问: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教师归纳: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1949年,中央确定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目标导学二:井冈山会师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中找出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旗帜、结果。学生回答:时间——1927年9月。地点——湘赣边界。领导人——毛泽东。旗帜——“工农革命军。”结果——起义受挫。2教师提问:秋收起义进攻城市受挫后,作出了什么决定?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改向井冈山区进军。同时在进军途中,对军队进行了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教师过渡:朱德、陈毅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于1928年4月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教师提问:会师的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4.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教师归纳:因为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农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5.教师总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三、红军长征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列表概况有关遵义会议的有关信息。时间1935年1月,贵州遵义内容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③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两次,分别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教师提问: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四、课堂练习《同步导练》1-11题,12题1—2必做,3选做。
教师通过八一建军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分析井冈山会师的意义,培养学生全面史观和通过史实概括历史意义的能力。通过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形成空间历史观。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