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课件教案(打包4套)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课件教案(打包4套)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08 20:09:17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一单元
民族危机与晚清时期的救亡运动
第6课
维新变法运动
根据前面所学知识,你能说出上述时间段内中国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吗?
1840年
1842年
1856年
1860年
1858年
1864年
1861年
1894年
1895年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民族危机
救亡运动
要救国,只有维新!
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时间轴示意图

6







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变革。
反对旧的,
提倡新的。
一、背景
1.康、梁维新思想形成
【探究一】为什么要变革旧的法令制度?
(1858-1927年)
出身于官僚家庭,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教育,人称“圣人为”。18岁师从朱次琦,致力于“济人经世”之学。
1789年游历香港“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复阅《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
1882年“道经上海之繁盛,知西人治术之有本。舟车行路,大购西书以归讲求焉。”
1888年,《上清帝第一书》提出
“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主张。
康有为
康有为小传
问题1:康有为的思想与洋务派的主张有何异同?
问题2:康有为思想的形成与他的哪些经历有关?
问题3:《上清帝第一书》能不能被皇帝看到?
光绪帝
爱新觉罗·载湉,
慈禧太后外甥。
四岁登基,师从翁同龢。
接受传统帝王教育,
学习时事政务新课程,
关注世界形势变化。
十八岁(1889年)亲政。
梁启超
(1873-1929)
广东新会县人。
八岁学为文,
九岁能缀千言。
——《三十自述》
12岁中秀才,
17岁中举人。
梁启超小传
一、背景
1.康、梁维新思想形成
2.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二、历程
1.公车上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本目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
(背景、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影响)
【探究二】怎样来推行新的法令制度?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上清帝第二书》
富国、养民、教民
教民之法的内容是:设学堂,
改革科举,
奖励著书立说,
设报馆,
……
颁诏选举议郎……,
议郎可以“上驳诏书,
下达民词”
,
中央和地方一切重要事宜,
均须由议郎开会讨论,
通过后由政府执行。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设立议院。
在这次上书之中,康有为除了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呢?
哪一项措施应该是国家自强的基础?
二、历程
1.公车上书
——序幕
2.维新思潮的传播
北京强学会遗址
立学会
户部郎中、军机处章京陈炽
刑部郎中沈曾植
翰林院编修沈曾桐等人
光绪帝师翁同龢、孙家鼐
军机大臣李鸿藻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
两江总督刘坤一
湖广总督张之洞
武将宋庆、聂士成
康有为
、梁启超
【问题1】学会的参与者有哪些人?
时务学堂旧址
时务学堂功课,分为两种:一曰普通学,其目有四:‘一曰经学,二曰诸子学,三曰公理学,四曰中外史志及格算诸学之粗浅者’。二曰专门学,其目有三:‘一曰公法学,二曰掌故学,三曰格算学’。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办学堂
【问题2】学堂的学生在学什么?
严复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今日中国不变法,
则必亡是已。”
——严复
创报刊
【问题3】报纸上在刊登什么?
项目
1897年
1898年
报刊
19种
——
学会
33个
——
学堂
17所
——
合计
69
300多
1897—1898年维新派报刊、
学会、学堂数量统计表
顽固派
维新派
焦点
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变者天下之公理。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坚持科举取士,反对西学。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
【问题4】维新派与顽固派在激辩什么?
2.
维新思潮的传播
学会:参与人员广
学堂:学习内容新
报刊:宣传进化论
论战:明辨是与非
——发展
3.
百日维新——高潮
慈禧太后:“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变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面对瓜分大祸……
光绪:“朕不能为亡国之君,若不予我权,宁逊位而已。”
——《戊戌政变记》
康有为:(如不当机立断变法)“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上清帝第五书》
三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
1898年光绪帝“明定国是”诏书
下列变法措施,哪些是在废除旧的制度,哪些是在颁布新的制度,其意义是什么?
政治上:裁撤冗员和不必要的机构;
任用政府中的进步人士;
士民上书言事,不许稍有阻隔。
打击了旧官僚,有利于维新人士参与政治。
除旧
布新
下列变法措施,哪些是在废除旧的制度,哪些是在颁布新的制度,其意义是什么?
经济上:废除旗人由朝廷供养的特权;
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设立银行、
编制国家财政预算;
设立矿务铁路局,兴办邮局等。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除旧


下列变法措施,哪些是在废除旧的制度,哪些是在颁布新的制度,其意义是什么?
军事上:裁减绿营兵将;
用新式方法训练军队,
改习洋枪、洋操;
添置兵轮,扩建海军等。
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
除旧
布新
下列变法措施,哪些是在废除旧的制度,哪些是在颁布新的制度,其意义是什么?
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开办京师大学堂,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兼习中西学科,培养人才;
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等。
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
有利于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
除旧
布新
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突破?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项目
相同点
不同点
主体
内容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教育。
洋务派
维新派依托光绪帝
学习西方技术
学习西方政治、
废除八股取士
现代化探索从器物层面走向制度层面
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比较简表
4.
戊戌政变——结果
光绪帝
中南海瀛台


变法诏令。
保留京师大学堂。

刘光第
谭嗣同
林旭
杨锐
杨深秀
康广仁
戊戌六君子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谭嗣同
谭嗣同的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
维新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顽固派力量太强大、
光绪帝没有实权、
维新派缺乏斗争经验
……
三、意义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

…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作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我有两个同学,一个叫孙竞存,一个叫杨天择。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
胡适说: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陈独秀说:
……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他们处在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史学大家陈旭麓说:
……在那个时候的新式学堂里(京师大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等)和开设西学的学院(如两湖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兴起的学会……为广开中国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第6课
维新变法运动
一、背景:民族危机加深
1.康梁维新思想形成
2.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二、历程:维新思想付诸实践
1.公车上书——
序幕
2.维新思潮的传播——发展
3.百日维新——高潮
4.戊戌政变——结果
三、意义
:思想启蒙第6课
维新变法运动
课题
第6课
维新变法运动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知道梁启超、康有为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
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 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二、讲授新课(一)公车上书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学生回答:主张是反对议和,请求变法。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北京。(二)维新思想的传播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2、严复和《天演论》思考:《天演论》宣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进步意义?学生阅读教材基础上进行归纳,教师做实时指导。3、提问:清政府如何看待风起云涌的维新变法思潮?引出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三)百日维新1、变法的开始:1898年颁布“明定国是”诏。2、阅读课文,填写百日维新内容类别内容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文化方面3、角色体验:请同学们根据下面三个角色,谈谈百日维新对你们的影响?(实业家、准备科考的读书人、八旗子弟)4、戊戌政变5、思考: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三、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四、课堂练习《同步导练》1-9题五、布置作业:10、11、12题(1)必做
(2)选做
学生融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通过填写表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PAGE
3第6课
维新变法运动
课题
第6课
维新变法运动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
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鸦片战争以来的时间轴,观察当时我国的局面和形势,思考……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 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什么样的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学生回答:德国强占胶州湾。教师强调: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心变法,以自强。阅读教材,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学生回答:小组形式回答。(答案略)教师总结:
内容
影响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刷新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提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裁减绿营,训练形式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4.教师过渡:实施变法的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但变法没能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实行下去,不久变法失败了。
5.教师讲述: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6.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7.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三、课堂练习《同步导练》1-12题,12题第2小题选做
通过教师展示鸦片战争以来的时间轴,使学生融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设置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发求知欲望通过指导学生探究戊戌变法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PAGE
4(共20张PPT)
第6课
新课导入
右图是清末《时局图》,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 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让我们一起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吧!
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
2.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
3.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新课讲授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康有为
(一)公车上书
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马关条约》
刺激列强侵略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时间
地点
代表
目的
结果
1895年春
北京
康有为、梁启超以及
各省1300多名考试的举人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失败。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的经过
二.
维新思潮的传播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时务报》
强学会
强学会
《时务报》
《国闻报》
《国闻报》
宣传思想
梁启超
(1873~1929年)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变法通议》
三.百日维新
1.
光绪帝同意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明定国是”诏的颁布,不仅表现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也拉开了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的序幕。
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
①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2.
百日维新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除“旧”布“新”)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1898.6.11-1898.9.21
角色体验
实业家
准备科考的读书人
八旗兵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三个角色,谈谈百日维新对你们的影响?
3.
戊戌变法的失败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康广仁
杨锐
林旭
杨深秀
刘光第
戊戌六君子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2、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3、袁世凯等人出卖了光绪皇帝。
4、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软弱性)(主要原因)
课堂小结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建强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