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专题学习总结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内容索引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一、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主要活动二、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所作出的贡献
1.秦始皇
(1)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
(2)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南方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3)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唐太宗:对国内各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在突厥地区设羁縻府州和安西都护府,加强管理,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措施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3.康熙帝
(1)平定三藩之乱。
(2)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平定噶尔丹叛乱。
(4)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与汉、蒙、藏族的团结。
(5)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以上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三、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者的异同
1.相同点
(1)三者在政治制度上均有创新,并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三者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百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有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2.不同点
(1)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
(2)面临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例1 (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答案解题思路 据材料“唐朝开边拓土”及所处时代,得出其积极的边疆政策;任用少数民族将士体现出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综合国力的强大,民族和对外交往的繁荣等方面分析。解题思路答案 背景: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答案解题思路 由“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可知高仙芝为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由材料“率军征讨,大肆杀掠”“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可知高仙芝的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解题思路答案 评述:维护了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材料二 康熙对孔孟程朱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活动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材料三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讲述了康熙皇帝微服私访的系列故事。该剧的系列故事,情节曲折迷离、惊心动魄,人物丰富生动,戏剧结构明快,风格诙谐得当,每一小部还有大量当红艺人加盟,因此一播出便得到观众的喜爱。请回答:
(1)材料一、二在康熙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答案答案 材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材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2)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可不可以作为研究康熙的主要依据?为什么?对这种历史题材的作品,你有怎样的认识?答案答案 不可以。原因:文艺作品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认识:历史题材的作品在涉及具体人物、事件时,要尊重史实。材料题可分为材料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问答题。正确找出历史材料题中的隐性突破点,是判断和解答材料题的关键。
(1)标点符号。尤其以句号和分号的思考价值最大。因为一个句号或分号就是一层意思,可以提炼出一个要点。
(2)材料的开头和结尾。在一段文章中,开头和结尾往往是核心部分。
(3)题干中的提示信息。也是仔细审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此能够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和考查方向。
(4)材料中的时间或人物。时间、人物往往是解题的风向标。历史材料题的六大隐性突破点(5)材料的出处或注释。材料选自的文章和作者及图表的注释都对解题有关键的帮助作用。
(6)分值。主要针对材料解析题而言的。量体裁衣,看分答题。通过分值我们可以判断出答题的角度和繁简。本课结束课件39张PPT。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课标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千秋功过秦始皇第1课目标导航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条件和经过,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
2.掌握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国家所采取的措施,理解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
3.分析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朝灭亡,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秦王扫六合”
1.背景
(1)秦孝公任用 实行变法,奖励耕织,秦国经济由此得到较快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2)嬴政亲政后,平定嫪毐叛乱,罢免吕不韦,任用李斯,重用王翦等将领,采取恰当的统一策略,开始大规模的统一全国战争。商鞅2.经过
(1)公元前230年, 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
(2)公元前229年,赵王中了秦王的离间计,杀死大将李牧,第二年,秦军大破赵军,赵国灭亡。
(3)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国都城。
(4)公元前225年,秦国用黄河水灌魏国都城,魏王向秦国投降。
(5)公元前223年,秦军灭掉楚国。
(6)公元前 年,秦军灭掉了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国——齐国。韩国 221思维点拨3.影响
(1)秦国统一六国,适应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2)统一的实现,为中央集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局部的统一、封建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发展、人们渴望统一,因此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确立中央集权制
1.中央
(1)创立皇帝称号,自称“ ”。
(2)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全国政务、军务及监察百官,三者分权独立,又相互制约,大权最终集于 手中。
2.在地方实行 制,中央直接管辖的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掌郡内政务、军务和监察,郡下面设县。始皇帝皇帝郡县3.作用
(1)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吏的任免都要经过皇帝批准,直接对皇帝负责,相互牵制,职责分明,有利于皇帝对各级官吏的控制。
(2)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式的统治体系,组建起一个空前的专制主义 国家。归纳总结易错提醒中央集权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措施,三公九卿和地方主要官吏的任免,都要经过皇帝批准,官吏不再臣属于诸侯,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郡县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秦将其推广到全国,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更有利于服务于统一局面。三、“大一统”政策的实施
1.统一文字
(1)措施:下令全国各地一律使用统一的文字—— 。
(2)影响:文字的统一对于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1)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方便了各地贸易往来和国家的财政税收。
(2)为使车辆在全国顺利通行,统一车轨。小篆3.大力发展交通
(1)陆路方面:以 为中心,修筑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2)水路方面:疏浚了鸿沟,开凿了灵渠。
4.巩固边防
把秦、 、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有效地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重点精讲思维点拨咸阳赵(1)通行全国的“圆形方孔”钱,蕴含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凸显了“皇权至上”和“国家统一”理念。
(2)文化上采取的举措,其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其作用反过来又巩固了统一局面,影响深远。如何认识秦始皇修筑长城?
(1)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外敌入侵;保障了沿边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暴政的表现,激化了社会矛盾。四、历史的余音
1.功绩
(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
(2)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采取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
2.过失:唯我独尊、专制暴虐。
(1) ,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2)滥用民力、物力,大建宫殿、陵墓,征收沉重的赋税。
(3)制定了严酷的刑法。 焚书坑儒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天下之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梁启超
史料二 假长此不获统一,岁岁交糜烂其民而战之,其惨状将伊于胡底。
——梁启超
史料三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史记·商君列传》主题一 秦统一六国史料解读
(1)史料一说明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史料二是说如果长期不能统一,诸侯混战带来的惨状不知到什么地步为止。
(3)史料三说明商鞅变法取得明显效果,国力增强。提示问题思考
(1)史料一为什么说“天下之趋统一,势也”?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大诸侯国兼并小诸侯国,最终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实现了区域性统一,故“天下之趋统一,势也”。(2)史料二为什么说“不获统一……惨状将伊于胡底”?提示 长期战乱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经济遭受破坏。(3)史料三体现出秦始皇成功统一中国的因素有哪些?提示 经过商鞅变法,秦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风气有较大改进,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史论总结
秦统一六国的条件
(1)客观条件
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
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增强。
④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重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2)主观条件
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其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广罗人才,制定了正确的统一方略。史料 秦始皇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朝时有人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①平定天下,②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③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④“无道”“视杀人如狗彘”。主题二 评价秦始皇史料解读
史料中的①指秦始皇统一全国。②指实行郡县制。③肯定了秦始皇的功绩。④指责秦始皇的暴政。提示 秦朝人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和巩固统一的历史功绩;晋朝人指责秦始皇的暴政。提示问题思考
(1)史料中“陛下”指谁?史料提及他哪些重要的功绩?提示 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推行了郡县制,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史料中秦朝人、晋朝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各有什么侧重点?史论总结
全面评价秦始皇
(1)积极:杰出的政治家
①顺应历史潮流,统一全国。
②政治上: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③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2)消极: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②制定残酷的刑法。
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历史剧在现实生活中是人们喜闻乐道的对象之一,有很多剧情不符合历史,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
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
B.公元前228年某月某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
C.公元前218年某月某日,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负责该郡治安,并享有
皇帝所赐的一块封地
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 1234√答案解析解析 C项中的错误在于皇帝不可能再赐封地,A、B、D三项可信,符合历史史实。2.秦始皇统一国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其中最有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对立的举措是
A.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D.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1234答案解析√解析 题中涉及的是地方与中央,A项属于中央机构与此无关,B项分封制与秦朝无关,D项可以促进交流,有利于控制地方,但不是最主要的。C项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体现,最有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12343.以下关于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了农民大起义。秦朝的暴政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分析各选项可知,D项为正确答案。√1234答案解析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1234答案 措施:移民、筑城、设郡。
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1234解析 本题第一问,根据“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可得出移民,根据“筑四十四个县城”可以归纳出筑城,根据“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可得出设郡;第二问,可以从传播先进技术和促进民族融合的角度回答。答案解析据材料,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本课结束课件32张PPT。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2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目标导航
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认识隋朝的灭亡对唐太宗励精图治的影响。
2.掌握“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3.分析唐太宗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理解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东征西讨定基业
1.举兵反隋
隋炀帝的暴政使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618年,李渊在 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
617~624年,李世民率军先后击败薛举、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军事集团,唐朝统一了全国。
3.夺取帝位
626年,李世民发动了 之变,自己当上皇帝,年号贞观,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思维点拨长安玄武门正确认识玄武门之变
(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影响:骨肉相残,增加了政变的血腥;政变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二、击破东、西突厥(民族政策)
1.击破东突厥
(1)东突厥颉利可汗率10万铁骑兵临长安附近的渭水北岸。
(2)唐太宗采取了多种策略应敌,包括积极备战、和谈及分化敌方的策略。
(3)629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李责力出击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
(4)安置东突厥降部,册封突利可汗、颉利可汗及其他各部酋长,巩固了北方边防。2.击破西突厥
(1)为打通中原和 各国之间的商路,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军深入吐谷浑腹地,击败其精锐部队,其主帅自杀,其子投降。
(2)642年,唐军沿天山南麓伸展,不久唐军灭掉西突厥。
3.和亲吐蕃
唐太宗和吐蕃建立了密切关系,派 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唐朝的先进技术、文化传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
4.影响
(1)唐朝国威远播到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被漠南、漠北各族首领尊称为“ ”。重点精讲西域天可汗文成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
(1)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三、贞观之治
1.表现
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艺术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2.原因
(1)虚心纳谏,重用贤能之士,尤以对魏征的态度和做法最为典型。
(2)心存百姓,不断反思。
(3)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与民 ,发展农业生产,
减轻徭役赋税。休养生息思维点拨史论要旨贞观之治主要表现为选贤任能、善于纳谏、克制私欲、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等。“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①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太宗言论节选
史料二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征),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唐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主题一 贞观之治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可知,唐太宗认为欲使百姓不失农时,君主必须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史料二中,唐太宗因听魏征进谏,导致爱鹞死于怀中,说明其具有虚怀纳谏的优良品质。提示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提示 与民休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治国思想的影响。提示 出现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奠定基础。(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二反映的本质问题。提示 唐太宗虚怀纳谏,实行开明政治。(4)出现史料二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 皇帝的个人品质;唐朝建立,注重吸取隋亡教训。史论总结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1)隋的统一与发展经济的措施为唐朝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政治上,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3)经济上,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4)文化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5)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了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6)对外关系上,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7)广大劳动人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精神财富。史料一 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①“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
史料二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下令重修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②“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史料三 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③文治武功,千古罕有。主题二 评价唐太宗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中①可知,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穷奢极欲的暴虐统治是其灭亡的原因。
(2)史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统治后期追求豪华,大兴土木的情况。由②得出,唐太宗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奢侈浪费。
(3)由史料三中③可知史料全面肯定唐太宗。提示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一指出,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李世民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 实施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措施:任用贤能之人;善于纳谏;轻徭薄赋;注重民族团结等。(2)与史料一相比,史料二中李世民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有何影响?提示 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奢侈浪费。影响:加重了百姓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稳定。(3)史料三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史料简述理由。提示 不全面。李世民前期统治贤明,推行德政,但未能贯彻始终。史论总结
唐太宗的功绩与作用
(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这就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3)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繁荣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1234√答案解析解析 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2.《贞观政要》载:唐太宗曾经说“(一切重要政务)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与事稳便,方可奏行。”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
B.发展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C.颁布《唐律》,约法省禁
D.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解析 由材料“百司商量,宰相筹划”等信息可知是三省六部制。√1234答案解析3.唐太宗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此他
A.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B.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在周边设置羁縻府州
D.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解析 小农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民”主要是指小农。四个选项中,与农民直接相关的只有B项。√1234答案解析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材料二 上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 ——《资治通鉴》1234(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1234答案解析答案 治国思想: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致国危君亡,要以民为本。史实: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解析 第一小问要根据材料归纳概括;第二小问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从材料二判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什么?1234答案解析答案 团结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解析 要从材料信息出发,得出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本课结束课件37张PPT。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3课 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目标导航
1.了解康熙帝亲政后的严峻形势,知道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
2.掌握两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认识康熙帝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贡献。
3.分析康熙帝为巩固多民族国家所做的贡献,说明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少年天子
1661年即位,年号康熙,1669年智除严重威胁皇权的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二、平定三藩
1.背景
(1)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等三藩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影响了全国的军政统一和清王朝的安危。
(2)康熙决意削除三藩, 收到撤藩令后,公开举起了叛旗。
2.经过:1673~1681年,康熙帝先后平定了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的叛乱。吴三桂3.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也加强了
___制度。 思维点拨重点精讲中央集权 康熙继位初年面临的矛盾
(1)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中国同沙俄侵略者的矛盾。
(3)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
(4)民族矛盾(满族与汉族)。平定三藩叛乱,消除了大一统国家潜伏的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也有助于消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三、统一台湾
1.背景
(1)1661年, 率兵驱逐荷兰侵略者,光复台湾,台湾同清廷处于对峙状态。
(2)康熙亲政后,采取了攻抚兼施的方针,筹划统一台湾。1681年,康熙派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令姚启圣负责粮饷等后期供应,着手进取台湾。
2.概况
(1)1683年,施琅率水师从福建出发,攻下澎湖岛,促使郑克塽奉表投诚。
(2)在台湾设立 ,隶属福建省。
(3)影响: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强固了东南海上防务,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名师指津郑成功台湾府清朝设置台湾府,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及对台湾的开发,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巩固了东南海防。四、抗击沙俄
1.背景:从16世纪中叶开始,沙皇俄国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2.概况
(1)康熙两次亲赴塞外,视察东北,做好了抗击沙俄的准备。
(2)1685年始,康熙组织清军两次在雅克萨重创俄军。
3.结果:1689年,中俄签署《 》。
内容: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及外兴安岭至海为中俄的东段边界,岭、河以南属于中国,以北属于俄国。
4.意义:这是中俄双方在平等谈判基础上签订的一个平等条约,从法律和国际条约上肯定了 、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 思维点拨尼布楚条约黑龙江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巩固了东段边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同时也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五、三征噶尔丹
1.原因:噶尔丹占据了天山南麓,并从科布多东犯,兵锋直抵离北京不太远的乌兰布通,而且他还和沙俄有所勾结。
2.概况
(1)1690年,康熙督师亲征,取得 战役的胜利,噶尔丹逃回科布多。之后,康熙加强对喀尔喀蒙古的管辖,并举行 会盟。
(2)1696年到1697年,康熙又两次亲率大军征讨噶尔丹,使其服毒自尽。
3.影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蒙古各部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易错提醒乌兰布通多伦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①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噶尔丹
②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 ——康熙帝
史料二 主题一 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雅克萨之战史料三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①说明噶尔丹坚持民族分裂主义立场,分裂统一多民族国家。②中的“撤”指“撤藩”。
(2)史料二中的雅克萨之战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3)史料三《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中国的主权。提示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时期面临哪几个方面的矛盾?提示 矛盾:①满洲贵族与汉族人民的矛盾。
②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
③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者之间的矛盾等。提示(2)史料三规定的中国领土是什么?有何意义?提示 领土: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意义:划定了两国边界,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维护了中国的主权。(3)由以上史料可知,康熙帝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提示 缔造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史论总结
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和作用史料一 电视剧《康熙王朝》康熙夜观地图数忧患主题二 对康熙帝一生的评价史料二 康熙痛斥朝臣的台词:
朕刚即位的时候①以为朝廷最大的敌人是鳌拜,灭了鳌拜,②又以为最大的敌人是吴三桂,朕平了吴三桂,③台湾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啊,朕收了台湾,④噶尔丹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咱们这儿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想想吧,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哪?忘了!那棵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后边,天天的盯着你们呢。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的是康熙王朝面临的威胁多民族国家统一和主权的因素。
(2)史料二中康熙的台词涉及到康熙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系列重大事件。①是擒鳌拜,②是平定三藩之乱,③是统一台湾,④平定噶尔丹叛乱。 提示问题思考
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康熙形象(可包含生平及功绩)。 提示 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擒鳌拜、平三藩、征蒙古、收台湾、退沙俄、兴文教、修经典、开科举,促进了民族团结。他的文韬武略使大清迅速从一个立国不稳、危机四伏的异族王朝发展成为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国力强盛、声名远播的康乾盛世,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帝王。 史论总结
正确评价康熙帝
(1)历史贡献
①政治方面:平定三藩叛乱,统一台湾,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确立中央对西藏的册封制度,两次反击沙俄侵略。康熙帝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
②文化方面:康熙帝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康熙字典》等要著,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③经济方面:康熙帝统治时的中国,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生产力有所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也趋于繁荣,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2)不足之处
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独裁(设南书房、大兴文字狱)进一步加强,实行闭关政策,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隐患。 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 580名。康熙时期重建福建水师的意图在于
A.平定三藩之乱 B.抗击沙俄入侵
C.远征噶尔丹 D.收复台湾1234√答案解析解析 康熙帝重建福建水师是准备收复台湾,D项正确。2.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事实
A.《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军平定响应吴三桂的察哈尔、陕西叛乱
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
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
兵败自杀解析 康熙派图海平定了察哈尔、陕西叛乱,A项错误;
康熙并未亲自参与雅克萨之战,C项错误;
多伦、乌兰布通战役后,噶尔丹虽兵败,但并未自杀,D项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1234答案解析3.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解析 题干清楚地表明康熙帝在经历了中西方争辩、验证并得出结论之后采用“西洋历法”,说明B项正确。其他三个选项都有明显的缺陷。√1234答案解析4.(2016·温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琅殁,渐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 ——《理台末议》
材料二 清朝收复台湾以后,施琅对郑氏家族没有采取报复手段,还亲自到郑成功庙致祭。但施琅此时的表现既有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也不无清廷约束的结果。因此,全面肯定他此前的作为既无必要,也不合理。
——葛剑雄《如何评价施琅的历史贡献》12341234(1)根据材料一,概括施琅的管理政策,并指出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答案解析答案 政策:严禁东南沿海的人们出海。
原因:海盗猖獗。解析 第一问,从材料一“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可知,施琅的管理政策是严禁东南沿海的人们出海;第二问,从“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可知原因是海盗猖獗。(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施琅的历史贡献,并说明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答案 贡献:代表清政府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捍卫了民族尊严。
标准:一是看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即肯定为主,阻碍即否定为主;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解析 第一问,结合施琅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说明其历史贡献;第二问,运用历史分析方法,从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社会发展、人民利益是否起推动作用等角度评价其作用。1234答案解析本课结束课件20张PPT。专题三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专题学习总结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内容索引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历史人物二、综合比较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在执政方面的异同
1.相同点
(1)先掌军权,再掌行政权。
(2)克伦威尔前期,拿破仑前期,和华盛顿都对民主做出了贡献。克伦威尔击败王党,拿破仑多次击败各种国内外封建势力。华盛顿更是一位民主家,别人建议他当国王,他一概拒绝,在当了两届总统后,为了民主,坚持不再连任。
(3)都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贡献。2.不同点
(1)政体不同。克伦威尔是护国主政体,其实就是军事独裁。拿破仑直接当皇帝,是帝制。华盛顿是美国总统,是三权分立中的行政权的持有者。
(2)对民主的贡献不同。从小到大排列依次是:克伦威尔、拿破仑、华盛顿。 三、克伦威尔与拿破仑选择专制独裁政体而华盛顿则选择民主制度的原因
1.克伦威尔与拿破仑选择专制独裁政体的原因
(1)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在英国与法国根深蒂固。
(2)两国当时面临的处境
①英国:人民掀起大规模有组织的反抗运动;议会同克伦威尔争夺权力。
②法国:督政府软弱无力,对内无法稳定大革命时期的暴力行动和维持社会安定,对外不能抵抗外国的入侵。面对法国大众的愤懑不平和波旁王朝的蠢蠢欲动,法国政局急需一个强势人物建立强有力的政权来重整社会秩序。 (3)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妥协
①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为了维护利益,巩固统治秩序,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
②法国:面对法国国内紧张的形势和严峻的外部压力,法国资产阶级期待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稳定统治。
(4)克伦威尔与拿破仑个人的威望及其权势。2.华盛顿选择民主制度的原因
(1)历史因素:美国历史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封建主义思想对华盛顿及美国影响不大。
(2)思想因素:在北美独立战争之前,启蒙思想尤其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广泛传播。
(3)个人因素:正直诚实,反对专制,提倡民主,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例题 (2015·浙江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针对荷兰人的歧视性法令,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是从亚、非、美洲运送到英国的货物,须由英国船只运送”。到了18世纪,荷兰在经济发展和海外活动方面已落后于英国。
——摘编自刘祚昌等《世界史·近代史编(上)》材料二 克伦威尔说:“真正的绅士我固愿尊敬有加,但与其信俗所谓‘绅士’,还不如信披黄褐色大衣的队长,任这种穿便服的人充骑兵队长”。这班队伍以“铁骑军”著称于世,“铁骑军”的雅号起初赠与他们的领袖,但不久即为全军所公用。
——摘编自屈勒味林《英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颁布歧视性法令的目的和结果。答案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目的在于打击荷兰海上商运优势,以扩大英国海上利益和霸权,结果引发三次英荷战争并获胜。解题思路答案 目的:排斥荷兰的中转贸易,维护英国商业利益,巩固英国海上权威。
结果:英荷战争爆发,荷兰失去海上霸主地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铁骑军”的来源及选拔军官的标准。答案解题思路 整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教徒成为军队来源,以忠诚和才干作为选拔标准。解题思路答案 信奉清教的自耕农。根据勇敢和忠诚提拔军官,废除只有骑士和贵族才能充任军官的陈规。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背景、原因类材料解析题解答技巧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本课结束课件43张PPT。专题三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课标要求
1.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
2.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事迹,评述其历史贡献。
3.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克伦威尔第1课目标导航
1.了解“新贵族”时代的克伦威尔反对专制王权的活动。
2.了解克伦威尔的军事活动,认识其军事才能及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贡献。
3.掌握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对内对外政策及结果。
4.知道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统治的建立过程,分析其性质和意义。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新贵族”时代)
1.1599年出生于信奉清教的新贵族家庭。青年时期先后进入剑桥大学和伦敦法学院学习。
2.1628年被选入议会,开始了政治生涯。
3.1640年,查理一世为了筹集军费镇压 人民起义,召开新议会。克伦威尔在议会中参与起草《大抗议书》历数查理一世的暴政,要求废除封建特权,保障工商业自由,录用议会信任的大臣。查理一世
拒绝了《大抗议书》,议会与查理一世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苏格兰思维点拨史论要旨重点精讲《大抗议书》要求自由发展工商业,建立对议会负责的政府,废除一切封建特权等,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阐述其革命纲领的宣言书。《大抗议书》历数查理一世的暴政,被查理一世拒绝,进一步激化议会与查理一世的矛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根本原因,它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经济决定政治,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属于两个阶级,新贵族出身于封建贵族,两者的政治地位不一样。之所以会结成同盟,归根结底是两者的经济利益一致。新贵族按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营,需要冲破封建势力的阻挠,所以才会具有和资产阶级相同的经济利益。二、内战期间(从马斯顿到纳西比)
1.组建军队
(1)1642年8月,内战爆发后,先后组建骑兵中队和“东部联盟”。
(2)1645年1月,在议会授权下组建“ ”。
2.军事斗争
(1)马斯顿荒原战役:1644年7月爆发,克伦威尔所率军队赢得“铁骑军”称号。
(2) 战役:1645年6月爆发,是英国内战的转折点。
(3)1646年6月,率军攻克牛津,第一次内战结束。
(4)1648年9月,占领苏格兰,第二次内战结束。新模范军纳西比3.政治斗争
(1)1644年底通过《自抑法》,将长老派排除出军队领导层。
(2)1649年,处死国王 。
(3)1649年5月,成立英吉利共和国,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官集团掌握了国家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高峰。查理一世 归纳总结克伦威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见识,参与和领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许多重大军事和政治活动。 三、共和国建立后(大权独揽的“护国主”)
1.巩固革命成果
(1)对内
①镇压平等派:以李尔本为首的平等派在共和国成立初期发表《揭露英国的新枷锁》请愿书,要求进一步保障人民权利,改善生活状况。克伦威尔逮捕李尔本,并镇压了平等派的起义。
②镇压掘地派:掘地派主张土地公有,克伦威尔将掘地派驱散。(2)对外
①为打击王党复辟势力,克伦威尔率军征服了爱尔兰和苏格兰。
②为与荷兰争夺海上贸易优势,1651年颁布《 》,并在英荷战争中打败荷兰,迫使荷兰承认该条例。
③英荷战争后,克伦威尔相继迫使葡萄牙、丹麦等国与英国缔结商约,扩大了英国外贸和航海的利益范围。
2.建立独裁统治:1653年,颁行《统治文件》,解散议会,就任护国主,建立 统治。航海条例军事独裁3.政治生命终结:1658年9月,克伦威尔病逝,政局更加混乱;1660年,查理二世发表《布雷达宣言》,宣布在英国复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1年,查理二世将克伦威尔的遗体从坟墓中掘出,施以绞刑,并枭首示众。 易错提醒英吉利共和国成立前的克伦威尔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逐步走向反动。克伦威尔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对未来是保守的,主张王权。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王权像是一株根枝蔓延的大树,如果只砍树梢,而任其他的分枝和树根不动,它还会再生而恢复新的力量。……①当这种王权由一个名叫查理者掌握时,各界人民同声怨其压迫。……于是,②你们这些缙绅,在你们集议于国会时,号召穷苦老百姓来援助你们。暴政的树梢砍掉了,③寄生在一个人身上的王权推倒了。但是,天啊!压迫的大树依然存在,④自由的阳光依然照不到穷苦的老百姓的身上。主题一 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史料二 ①“勇敢的克伦威尔,
走进了议会,像个精灵,
他发怒的面孔,吓得议员们口呆目瞪,
②‘走吧!’他说,‘你们坐得够久了!
难道你们,还想坐在这里,
直到世界末日来临!’”——《克伦威尔传》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①说明英国处在国王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之下。由②可知缙绅集议于国会,而国会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因此“缙绅”是指资产阶级和新贵族。③说明查理一世被处死,王权被推倒,即“暴政的树梢被砍掉了”。④说明克伦威尔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即“压迫的大树依然存在”。史料一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2)史料二反映了克伦威尔解散议会,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①②能够说明。①也说明史料二对此持肯定和拥护态度。提示问题思考
(1)史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什么时候的情况?提示 1649年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和1653年克伦威尔驱散议会。(2)史料一中的“查理”和“缙绅”各指什么?“暴政的树梢砍掉了”与“压迫的大树”分别指什么?提示 “查理”:查理一世;“缙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暴政的树梢砍掉了”:处死查理一世;
“压迫的大树”:克伦威尔建立的军事独裁统治即护国主统治。提示(3)从史料二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克伦威尔的举动持什么态度?对于此事件后出现的政局你如何看待?提示 态度:肯定和拥护。
看待:驱散议会,建立起军事独裁政权,是资产阶级巩固革命成果及政权的需要。史论总结
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
(1)军事上:领导议会军迅速击溃了王党军队,取得了内战胜利。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满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政治上:处死国王查理一世,结束了英国的封建王权统治,建立了共和国;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从根本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外交上: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的中转贸易,同瑞典、丹麦、葡萄牙等国签约,巩固了英国的海上权威和商业利益。(4)思想文化上:扶持文化教育,提倡宗教信仰自由。
(5)经济上:积极发展工商业,使英国工业生产超过革命前水平。史料一 ①在(克伦威尔)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②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史料二 (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固然起过积极的作用,①但没有真心实意地努力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只图填个人欲壑,无所不为、丑态百出,终于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 ——蒋孟引《论克伦威尔》主题二 评价克伦威尔史料三 也许可以这样说,①谁都比不上像他那样取得如此丰富的成就,他死后不久,就引起了一场大混乱。可是在克伦威尔护国政体统治下,②却使英国人比较多地享有繁荣,并能在国内过和平生活。
——[英]莫里斯·阿什利《论奥利弗·克伦威尔》史料解读
(1)史料一①中的“过分”活动是指克伦威尔的激进活动。②中的“反动”是指其倒退活动。
(2)由史料二中的①可知,作者认为克伦威尔的独裁体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3)由史料三中的①②可知,作者认为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提示问题思考
(1)史料一中克伦威尔“过分”的革命活动是指什么?“不可避免的反动”又是指什么?两者在本质上是否有差异?请简要阐释。提示 “过分”的革命活动:推翻封建专制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可避免的反动”: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在本质上没有差异,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你是否同意史料二的观点?为什么?提示提示 同意:克伦威尔的专制独裁否定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
不同意:克伦威尔的作为维护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两者任选其一)(3)史料二、三是如何评判克伦威尔独裁体制的?当时英国产生独裁体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提示提示 史料二认为克伦威尔独裁体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史料三认为克伦威尔独裁体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曾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独裁体制的出现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史论总结
正确评价克伦威尔
(1)主要功绩:在反封建和发展资本主义方面贡献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法律,巩固革命成果。
①军事上:在内战中率军击溃王军主力,为共和国与民主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从而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③外交上:颁布《航海条例》,扩大了英国外贸和航海的利益范围。
④经济上:积极运用军事、外交手段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并积极发展工商业。(2)缺点与局限
①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
②军事独裁统治和频繁的军事活动引起人们不满,社会动荡。
(3)总体评价:功大于过。
①克伦威尔是英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
②其缺点与局限,本质上是当时资产阶级发展不成熟决定的,并非仅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同盟。其反封建的基础是
A.经济利益一致 B.政治地位一致
C.思想观念一致 D.阶级出身一致1234√答案解析解析 新贵族按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营,需要冲破封建的阻挠,所以才会具有和资产阶级相同的经济利益,那么两者要结成同盟也就顺理成章了。故经济利益才是二者结盟的最根本的驱动力。12342.17世纪中叶英国国王与议会矛盾的实质是
A.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B.税收问题上出现的分歧
C.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双方争夺财政大权√答案解析解析 英国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是封建君主专制与资产阶级限制王权的矛盾。A项与史实不符,B、D两项是表面现象。12343.英国内战中,既显示了克伦威尔卓越的统帅才能,又使战局出现转折的战役是
A.纳西比战役 B.马斯顿荒原战役
C.萨拉托加大捷 D.约克镇战役√答案解析解析 马斯顿荒原战役是内战的一个转折点,克伦威尔的军队赢得“铁骑军”的称号。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许多评论家指责他(克伦威尔)是伪君子,指出他虽然总是在口头上赞成议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反对独断专行的统治,但是在事实上却建立了一种军事独裁统治。
——迈克尔·H·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100人》
材料二 在我们的时代,有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奇·克鲁奇《克伦威尔的历史》1234材料三 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
——梁启超《李鸿章传》1234答案 材料一:就任护国主,多次解散议会;远征爱尔兰、征服苏格兰。材料二:在内战中率军击溃王军主力;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1234答案请完成:
(1)据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答案 观点:人们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往往见仁见智,难以定论。因素: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主观情绪、个人好恶等;现实政治的需要;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新的史学研究方法等。1234答案(2)在人物评价问题上材料三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说明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因素。本课结束课件40张PPT。专题三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第2课 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目标导航
1.了解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期的主要军事活动。
2.掌握华盛顿担任总统时期在内政外交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对国家民主建设作出的贡献。
3.分析华盛顿为美国独立和建立联邦制国家作出的卓越贡献,认识华盛顿对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深远影响。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思维点拨一、青年时代
1.1752年,继承弗农山庄。
2.参加英法战争并得到晋升。
3.当选为弗吉尼亚议员,走上从政道路。
4.1774年参加费城“ ”,主张武装抵抗英国。大陆会议华盛顿之所以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与他要求独立的决心、在北美殖民地人民中的崇高威望、丰富的军事经验以及诚实勇敢的高贵品质等因素是分不开的。二、大陆军总司令的岁月
1.战争前期
(1)1775年4月, 打响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
(2)1775年5月,出席第二届大陆会议,并出任大陆军总司令职务。
(3)1776年初,取得波士顿大捷,声威大震。
(4)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 》,抗英斗争进入新阶段。
2.战争转折
(1)1776年12月和1777年1月,先后取得特伦顿城战役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
(2)1777年10月,取得________大捷,形势开始向有利于大陆军的
方向转变。 列克星顿独立宣言萨拉托加名师指津《独立宣言》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否定英国对北美统治的合法性,标志着北美人民抗英斗争进入新的阶段。三、约克镇铸就辉煌
1.有利条件:1778年2月,法、美缔结同盟条约,不久西班牙、荷兰也参加反英战争。
2.取得胜利
(1)1780年10月,在北卡罗来纳取得王山战役胜利。
(2)1781年1月,取得南卡罗来纳战役的胜利。
(3)1781年7~10月取得 大捷。北美独立战争至此实际上宣告胜利结束。约克镇 重点精讲正确认识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标志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标志是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而非1781年约克镇大捷。史论要旨四、主动放弃权力
1.约克镇大捷后,一些军人主张由华盛顿独揽大权做合众国的国王。
2. 年3月,英美签署和平协议。
3.1783年12月23日,华盛顿辞去公职,归隐弗农山庄。
4.国内矛盾重重,资产阶级和大土地所有者呼吁制定宪法,改变松散的
形式。为了国家利益,华盛顿决定再度出山。1783 邦联政府华盛顿拒绝称王的原因:长期受民主思想影响;个人不贪恋权位;殖民地人民崇尚自由的传统。五、总统任上
1.制定宪法:1787年推动制定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______
___的联邦制共和国,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2.1789年2月根据宪法在大选中当选为总统,四年后又被推选为第二任总统,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
(1)政治:推动国会制定各种法律,任命有不同政治倾向的著名人物担任领导职务。三权分立(2)经济:偿还国家战争债务,重建国家信用;建立统一货币,征收联邦税,发展民族工业,创建合众国银行,通过第一部税收法等开创性工作。
(3)外交:美英签订《 》,缓和了美英关系。
3.第二任:调解联邦党与民主共和党的尖锐矛盾;镇压宾夕法尼亚州的农民斗争,维护联邦政府权威。杰伊条约归纳总结思维点拨联邦政府的三个权力部门互相分立,又互相制约。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有利于防止集权暴政,有利于民主的发展。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奠基人,华盛顿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定宪法,担任第一任总统,可概括为:军事——法律——行政。 史论要旨六、引退
1.表现:1796年9月17日,发表《告别辞》,辞去总统职务。
2.影响:开创了美国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
3.去世:1799年12月病逝,美国人民把首都命名为华盛顿以表达对他的纪念。华盛顿确立了美国的总统制共和政体,尤其是其主张只任两届总统、主动放弃权力的做法,在以后美国政治生活中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其高尚的人格风范使其成为美国人民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美国独立战争前夕英国在美征收杂税的讽刺漫画主题一 美国独立战争史料二 ①当英国尊贵的先生们不剥夺美洲的自由就不满足的时候,看来有必要采取某种措施,避开这一打击,并维持我们祖先给我们的自由……我认为,②我们每个人都应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但是,拿起武器应该是最后迫不得已的手段。 ——华盛顿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漫画反映了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经济掠夺侵犯了北美人民的经济利益。
(2)史料二中的①说明英国企图剥夺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自由权益;②表明这引起了北美人民的反抗。提示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说一说美国人民发起独立战争的原因。提示 原因:英国对北美人民的殖民掠夺和统治,侵犯了美洲的经济利益和自由权益,引起人民的反抗。(2)由战争的结果分析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理解。提示 理解: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为北美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故战争具有民族独立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史论总结
北美独立战争的性质与意义
1.独立战争的性质
(1)双重性质:既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的依据:①领导阶级是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阶级,都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②根本原因是北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英国殖民统治之间的矛盾激化。③战争的结局是打破了殖民统治的桎梏,为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民族解放战争的依据:①战争的对象:英国殖民统治者。②战争的目的:推翻英国殖民统治。③战争的结果:赢得了民族独立。2.独立战争胜利的意义
(1)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2)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3)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4)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史料 在世界史上负有他那样重大责任的人,就有也是很少的。①他要计划,并率军在疆场上作战,尽一个大将的职务。但他所做的事情尚不如此……战胜以后,他想在家里过和平的幸福,这是不足怪的。但他没有得着休息,②他即刻就被人召去帮国家草创宪法,③以后作了两任总统,服务八年。1797年,他刚卸下民事的责任,④不几月又被召去指挥军队……当1799年他去世以后,举国人都异口同声地说:⑤他是“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国人心目中的第一人”。
——[美]查尔斯·俾耳德、威廉·巴格力《美国的历史》主题二 评价华盛顿史料解读
史料中的①是指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②是指华盛顿出席制宪会议,主持制定了1787年宪法。③担任美国两任总统。④总统任后又指挥军队。⑤说明了华盛顿的历史贡献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提示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华盛顿主要的历史贡献及其贡献对美国的影响。提示 领导独立战争,打破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出席制宪会议,促使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为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解决美国的困境奠定了法律基础;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为美国的制度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总统任后一度又指挥军队,树立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光辉形象,影响了美国的价值观。提示(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留给美国的历史财富有哪些?提示 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珍视民主。史论总结
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1)领导了北美独立战争,使美国赢得独立。
①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整顿大陆军,对保证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率领大陆军先后取得波士顿、萨拉托加及约克镇战役的胜利,使英国承认美国的独立。
(2)主持制定了美国《联邦宪法》,确定了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3)担任美国首任总统,为美国政权的巩固和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①第一任期内,在政治、财政、外交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维护了国家的民主制,完善了总统制。
②第二任期内,提出“严守中立”政策,开展了西进运动。
③在告别辞中,提出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④开创了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
总之,华盛顿为美国的独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18世纪末北美发生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波士顿倾茶事件
B.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召开
C.列克星顿的枪声
D.《独立宣言》的发表1234√答案解析解析 此题迷惑性选项为A,A项是原因,是导火线,而在列克星顿,北美人民打响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成为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12342.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其主要依据是
A.具有反殖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C.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基础
D.鼓舞和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答案解析解析 北美独立战争除了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外,还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原因是独立战争使北美人民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另外,判定一场革命的性质主要看其完成什么任务。故选C项。12343.华盛顿领导的大陆军首次告捷及其戎马生涯最辉煌的战役分别是
A.波士顿战役、约克镇大捷
B.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大捷
C.特伦顿战役、普林斯顿战役
D.波士顿战役、萨拉托加大捷√答案解析解析 波士顿战役是北美人民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约克镇战役的胜利是华盛顿军事指挥的高峰,也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的结束。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认为这个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蒙受最大灾难的阴谋。假如我没有利令智昏、自欺欺人的话,你就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不同意你的阴谋的人了。
——华盛顿1234材料二 1796年9月,华盛顿向内阁发表《告别辞》说:“现在,我已经完成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整个告别仪式十分简短,前后只有几分钟,但这个仪式使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动不已。”
美国国会议员亨利·李评价华盛顿是“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 12341234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会出现文中所说的“阴谋”。华盛顿是如何应对这一“阴谋”的?答案解析答案 原因:华盛顿对北美独立的贡献(或答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北美独立战争胜利,迫使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他的部下因此推举华盛顿做国王(或答建立君主制)。
应对:华盛顿拒绝这一要求;主张建立共和政体;主持制宪会议并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制共和国。解析 应围绕部下推举华盛顿做国王及华盛顿拒绝这一要求作答;1234(2)材料二中的“仪式”为什么能感动在场的每一个人?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担任“公职”时期对美国人民开创性的贡献有哪些?答案解析答案 原因: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不依靠外在压力,仅依靠内在道德力量自觉放弃了最高权力。
贡献:经济上建立了国家银行,统一了货币;促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对外贸易。
政治上建立了联邦最高法院;通过了宪法前十条修正案(或《权利法案》),使宪法趋于完善。解析 华盛顿开创性的贡献注意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作答。本课结束课件50张PPT。专题三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第3课 “军事天才”拿破仑?波拿巴目标导航
1.了解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归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
2.掌握《拿破仑法典》,大陆封锁政策,“百日”政权;认识拿破仑对法国的改革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覆亡。
3.分析拿破仑以对外战争的形式,把法国革命的成果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理解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从少尉到将军
1.1769年出生于地中海西部法属科西嘉岛一个贵族家庭。
2.1779年进入军校学习,毕业后授衔少尉。
3.受伏尔泰和 启蒙思想影响较深。
4.法国大革命爆发是其一生的转折点,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坚定支持者和雅各宾派的拥护者。
5.1793年,在收复 中崭露头角,被授予准将军衔。思维点拨卢梭土伦大革命后的法国,是一个需要英雄而又诞生了英雄的时代,拿破仑正当其时地将大革命后的法国乃至欧洲作为自己的大舞台,融入革命洪流。二、“法国宝剑”
1.非凡战绩
(1)1795年,拿破仑被任命为巴黎卫戍区司令,指挥军队用猛烈的炮火镇压了巴黎保王党人的叛乱,成为“共和国的救星”。
(2)1796年,拿破仑被督政府任命为军事顾问兼远征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他率军铲除意大利北部的封建势力,在那里建立革命政权,并于1797年击败 —撒丁反法联军,平息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奥地利2.独特战术
(1)拿破仑善用“众兵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拿破仑创造了一条经典的作战规则:在必要的地方和必要的时间,使自己的军力超过敌人。
(2)在具体战术上,拿破仑惯用先侧翼攻击,再中路包抄,以 突击解决会战。
3.崇高威望
在法国士兵的心目中,跟随拿破仑就是胜利;在督政府领导人的心目中,拿破仑就是革命的保护神;在大众的心目中,拿破仑就是一个
捍卫革命的英雄。重点精讲歼灭性反法联盟成立的原因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轰轰烈烈的革命,在欧洲各国造成极大震撼。欧洲大陆各国君主看到在法国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他们深怕法国革命会引起本国的革命,自己也落得与路易十六同样的下场,因此,十分仇视革命的法国。三、雾月政变
1.发动雾月政变
(1)背景
①危急中的法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应对内外危局:就外部而言,
联合欧洲反法各国,结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就内部而言,保王党企图从内部推翻督政府,恢复波旁王朝的统治。
②拿破仑回国:1799年,拿破仑从埃及秘密返回巴黎,受到举国上下的狂热欢迎。
(2)概况:拿破仑在银行家和大资本家的支持下,于1799年11月发动军事政变,成立 ,自任第一执政。俄国执政府2.稳定内外局势
(1)对内——迅速扭转政治困境:恩威并施,在继续打击保王党势力、镇压激进的雅各宾派分子的同时,也采取安抚政策,使得逃亡在外的各派人士纷纷回国。
(2)对外——击垮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仑率领法军在马伦哥平原决战中,彻底击溃奥军;其他战场上的法军纷纷告捷,奥、英等国被迫先后与法国媾和。3.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1)经济方面:恢复金融秩序,设立法兰西银行,推行币制改革;针对英国推行的大陆封锁政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法国外贸总额大幅增长。
(2)政治方面——颁布法国《 》
①制定颁布:1800年,《民法典》起草委员会正式成立,1804年3月正式颁布。
②主要内容:宣布 受法律保护;根据公民平等原则,所有人都享有民事权利;规定保障契约自由和契约的法律效力。
③历史影响: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蓝本。民法典私有财产(3)科学文教方面: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由国家拨款聘请本国和外国著名的学者和专家担任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思维点拨归纳总结“雾月政变”是一次典型的利用武力威胁来控制政权,然后以合法的形式确认结果的军事政变。《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成为世界法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四、建立法兰西帝国
1.建立帝国
(1)建立: 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2)性质:代表和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法国大革命的果实,是军事独裁统治,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国。
2.对外战争
(1)前期对外战争
①1805年12月,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法军打败俄、奥联军,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不久,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1804②1806年10月,在耶拿大战中歼灭普军主力,第四次反法同盟被粉碎。
③影响:拿破仑持续不断的对外战争,捍卫了法国 的成果,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散播到欧洲各地。
(2)后期对外战争
①概况
第五次反法同盟组成之后,拿破仑率军迅速攻占维也纳,并在瓦格拉姆决战中大败奥军。同时,法军开进罗马,囚禁了教皇,第五次反法同盟彻底破产。
②性质: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后期,带有 和争霸的性质。大革命侵略③影响:到1809年底,拿破仑占领了相当于法国本土3倍的别国领土,建立起一个具有军事专政性质和家族色彩的庞大帝国。重点精讲易错提醒拿破仑建立独裁统治的条件
(1)法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当时的督政府软弱,无力维持社会秩序,法国需要强权来维护统治。
(2)拿破仑以军事起家,有能力建立强权政治。拿破仑恢复帝制,实行某些倒退的措施,但拿破仑政权是资产阶级的政权,制定的经济、政治、军事政策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特别是《拿破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远征俄国及兵败滑铁卢
1.远征俄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1)概况: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大军攻入俄国境内。俄国采取且战且退的策略,避免决战,广阔的俄罗斯平原和俄国人的坚壁清野策略,使擅长于速战速决和“以战养战”的法军失去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军的给养遭遇严重困难。拿破仑被迫撤退。
(2)影响:远征 的失败,是拿破仑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使各种反法力量再度联合起来。
2.莱比锡决战: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军队与法军在莱比锡展开决战,法军惨遭失败,拿破仑突围返回巴黎。俄国3.拿破仑退位:1814年4月11日,拿破仑发表退位诏书,并与普、奥、俄签订《 》,规定拿破仑及其家族放弃一切统治权,但保留皇帝称号并拥有厄尔巴岛的主权。
4.兵败滑铁卢
(1)背景:拿破仑退位后,波旁王朝复辟,法国内部矛盾尖锐,危机四伏;1815年3月,拿破仑潜回法国,再次登上皇位,建立百日王朝。
(2)过程:欧洲各国拼凑起第七次反法同盟,向法国反扑。在 战役中,法军遭受惨败。拿破仑再次退位。 枫丹白露条约滑铁卢5.总评: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对法国及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和一个时代的象征。思维点拨易错提醒拿破仑战争在本质上是两种社会制度的交锋。拿破仑政权代表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失败表明在当时欧洲大陆上封建势力仍大于资本主义势力。拿破仑帝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滑铁卢战败;根本原因是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 《拿破仑法典》第8条规定:①“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法典第544~546条②给予动产和不动产所有人以充分广泛的权利和保障。所有权的定义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在第1 134条中:③“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除非该契约违反了该法典第6条所说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才不具有法律效力。 ——《拿破仑法典》节选主题一 《拿破仑法典》史料解读
史料中《拿破仑法典》的内容,体现了一些重要的立法原则。①体现出自由平等原则;②体现出所有权原则;③体现出契约的有效性原则。其中②中对于所有权的规定使私有财产合法化。提示问题思考
(1)史料体现了哪些重要的立法原则?其中关于财产所有权规定的实质是什么?提示 原则: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契约有效原则等。
实质:私有财产合法化或私有财产不可侵犯。(2)说一说对《拿破仑法典》影响的认识。提示 认识:将革命时期有利于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系统的成文法典,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深远。史论总结
全面认识《拿破仑法典》
(1)制定原因
为进一步稳定国内政治和社会局势,用法律的形式确定法国大革命时期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成果并加以巩固。
(2)性质
《拿破仑法典》确定了人们在法律上的平等和私有财产权的合法性,是一部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律。(3)意义
①《拿破仑法典》以法律手段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②《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立法的重要蓝本,成为后来许多国家立法的典范,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史料一 我是一位新普罗米修斯……我曾从天上窃了火种,①作为一份礼物,奉献给法兰西;②火种已经上升到原来的地方,③我却一直被钉在这里!……我无物遗留给我的儿子,我只有把我的威名留给他。
——拿破仑遗言
史料二 下图漫画为《镜中的拿破仑》。镜子前的拿破仑①头戴皇冠、手握宝剑,而在镜子中却变成了②手拿《民法典》的华盛顿。主题二 评价拿破仑镜中的拿破仑史料三 拿破仑并不是被世人征服的。①他比我们所有人都伟大。但上帝之所以惩罚他,是因为他只相信自己的才智,②把他那部庞大的战争机器用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法国元帅贝尔纳多特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中的①可知“火种”是拿破仑自认为对法国的最大贡献,由②可知这种成果保留下来,综合①②可知“火种”应指《拿破仑法典》。对比②③可知③应指拿破仑的失败,即拿破仑帝国的覆亡。
(2)由史料二中的①可知镜子前的拿破仑实行帝制,崇尚武力,对外战争。②肯定了拿破仑的进步性。
(3)由史料三中的①②可知,贝尔纳多特赞扬拿破仑的军事才能,肯定其对外战争。拿破仑留下的“威名”应指其对外战争的胜利。提示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一,拿破仑贡献给法兰西的“火种”是指什么?其“火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提示 《拿破仑法典》。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欧美各国民法典的制定提供了蓝本(对摧毁欧洲的封建制度产生了积极作用)。(2)对史料二中漫画的创意你是怎样理解的?提示提示 镜子前的形象反映了拿破仑落后的一面:恢复帝制和等级制度;发动战争,奴役人民。
镜子里的形象反映了其进步的一面:打败了反法同盟,挽救了法国革命;传播了法国的革命思想;颁布法典,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本质上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镜中的拿破仑(3)拿破仑留下的“威名”主要指什么?结合史料三分析这种威名与拿破仑“被钉在悬崖绝壁”上的内在联系。提示提示 威名: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
内在联系: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的一面,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广泛反抗,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亡。史论总结
评价拿破仑
(1)功绩
①拿破仑多次平定保王党叛乱和打败反法同盟的入侵,捍卫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②他通过征服战争,将《民法典》的精神带到各国,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将大革命的思想散播到欧洲各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发展。
③他编纂的法国《民法典》,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民法典,对欧美各国民法典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他对资产阶级的一大贡献。(2)过失
①对内方面:专制独裁,取消民主,镇压人民。
②对外方面:后期侵略战争,争夺霸权——导致其政权最终失败(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列宁说:“无可争辩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革命运动史上,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是屡见不鲜的事。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毫无疑义是彼此相容的。”法国拿破仑的个人独裁是出现在下列哪一个事件之后
A.“热月政变” B.“雾月政变”
C.拿破仑称帝 D.颁布《民法典》1234√答案解析解析 “热月政变”后,法国出现了热月党人的统治,但不是个人独裁。“雾月政变”后,拿破仑攫取了法国的政权,逐步建立了个人独裁。12342.“军人们听到拿破仑被任命为共和国第一执政时,都高兴得眉开眼笑。因为他们第一次看到他们同行中的一个人能够主持国政。”巴尔扎克所描述的这一史实使拿破仑
A.在军队和农民拥戴下由厄尔巴岛重返法国主政
B.开始出任巴黎卫戍区司令并得到广大士兵支持
C.掌握了法国军政大权并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
D.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自任第一执政√答案解析1234解析 由“拿破仑被任命为共和国第一执政”可知巴尔扎克所描述的史实是“雾月政变”。
A项反映的是1815年开始的“百日”统治;拿破仑于1795年临危受命出任巴黎卫戍区司令,并非始于1799年“雾月政变”,B项不正确;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于1792年。 12343.《拿破仑法典》阐述的原则是: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把启蒙思想的原则规定下来
B.奠定资本主义社会立法基础
C.推动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确立
D.摧毁了小农土地所有制√答案解析解析 在拿破仑统治时期,他将法国大革命时期所形成的小农土地所有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了。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勒鲁说:“法国革命把政治恰当地归结为三个神圣的词:自由、平等、博爱。”……而它们的直接来源,就是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则以一种无与伦比的群众动员的伟力把这些普世伦理确认为一切政治制度的合法性源泉。 ——《欧洲启蒙运动讲义》
材料二 拿破仑这些实在的成就使他受到普遍的欢迎。虽然也存在着渴望复辟旧制度或是认为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的政敌,但是大多数人则都因为他结束了骚乱和建立起了一个可信任的、强有力的政府而向他欢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234答案 主要诉求:人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主要思想武器:限制“公权力”、主张“主权在民”和要求人人自由平等。1234答案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诉求以及主要思想武器。答案 结束了骚乱;将政府改革成高效的军事体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建立先进的兵役制度;编纂的《民法典》(《拿破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1234答案(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在改造法国方面的“实在的成就”。答案 拿破仑统治时期取消出版、言论自由,取缔党派,迫害工人。剥夺人民的民主权利,这是对法国启蒙思想及法国大革命精神的否定,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观点是正确的。
同时,拿破仑统治时期,设立法兰西银行,整顿国家财政,采取一系列手段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编纂《民法典》,把法国大革命时期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成果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以上措施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观点有些片面。 1234答案(3)结合拿破仑改造法国的具体措施谈谈你对“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的认识。(正反两面任意选择一面作答)本课结束课件21张PPT。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专题学习总结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内容索引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一、孔子与柏拉图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
(1)时代背景:都处在社会动乱时代,都面临同样的社会问题。
(2)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都从各自所处的时代出发提出并发展自己的理论。
(3)历史影响方面:都未能实现各自的政治理想,但都对以后的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东西方的先哲。2.不同点
(1)社会背景:孔子处在奴隶制崩溃、礼崩乐坏的社会转型期;柏拉图则生活在希腊奴隶制发展时期。
(2)思想内容: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仁”、“礼”和中庸思想为核心;而柏拉图则是理念论和理想国。
(3)治国主张:孔子是“贤人治国”;而柏拉图则是“哲学家王”治国。
(4)政治理想:孔子是要建立一个统一开明的贵族统治的国家;而柏拉图则带有极其狭隘的城邦主义,只立足于雅典城邦而非整个希腊的统一。 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差异
1.哲学思想
(1)柏拉图: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2)亚里士多德:思想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物体由形式和物质组成。
2.政治主张
(1)柏拉图:理想国是哲人统治的国家,其次才是法治。
(2)亚里士多德:法治优于人治。三、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比较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例1 (2015·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材料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答案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中“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等信息概括回答;解题思路答案 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答案解题思路 结合春秋晚期社会政局,回答孔子的“天下大同”思想。解题思路答案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例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孔子游历图 孔子教学图 邮票中孔子的形象材料二 儒家学者重视教育是有目共睹的,私塾、书院乃至老师弟子的直接传授形式,是儒者实行教育的主要手段。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本来就是一个大教育家,自孔子始教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而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1)据图一分析孔子周游列国对孔子及其弟子一行的作用。答案解题思路解题思路 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回答,既可以答最直接的作用,如增长见识等,也可以从长远的角度来回答,如为儒学的创立打下基础等。答案 增加了阅历,增长了见识;传播了孔子的思想,为儒学的创立打下了基础。(2)据图二分析孔子教育思想中值得我们继承的地方。答案解题思路解题思路 要结合现代教育实际来作答,注意要抓住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答案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实事求是、学思结合、反复温习的学习思想;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3)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被称为“圣人”且受到后人敬仰的原因。答案解题思路解题思路 要从总体上分析孔子受人尊敬的原因,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第一步:有的放矢,弄清“落笔点”:先通过对设问的审读,弄明白问的究竟是什么,要求回答的“落笔点”是什么。这个“落笔点”就决定了我们审读时需要捕捉什么样的“有效信息”。
第二步:手脑并用,找到“信息点”:在仔细审读过程中,随时用笔对核心词语、有效信息进行圈画或者写在草稿纸上。这样,最后在组织答案的时候,就有了可见的系统依据,可以较多地获取“得分点”。主观题材料审读规范——“两步走”本课结束课件37张PPT。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1课目标导航
1.了解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2.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探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思维点拨一、孔子其人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青年好学,30岁时精通六艺,35岁时收徒授课,55岁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68岁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其言论被辑录在《 》书中。论语孔子生活在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奴隶社会不断瓦解的春秋时期,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四个阶段。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背景
(1)春秋时代,社会动荡,私人讲学风气开始有所发展。
(2)春秋晚期,孔子兴办私学,创立 学派。
2.思想主张
(1)“礼”的思想
礼即周礼,其主要内容首先是尊尊,其次是亲亲。出于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不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为维护周礼,孔子还提出“ ”的思想,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儒家 正名(2)“仁”的思想
“仁”首先是“爱人”,仁爱建立在自然感情基础之上,应有差别;其次是行“忠恕”之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礼”与“仁”的关系(中庸)
推崇礼与仁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使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等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依仁而使人人有爱心,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重点精讲史论要旨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的规范制度,体现了其思想保守的方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目的是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对中庸思想的认识
“中庸”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坚定信念。三、孔子的历史影响
1.对中国
(1)教育文化方面
①创办私学,打破以往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②“ ”,扩大了教育对象。
③“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社会政治方面
①在政治上要求施行仁政,而施行仁政的关键在于“ ”,提出了选择贤人的标准是“内圣外王”。有教无类举贤人②“内圣外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一个人治社会中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3)意识形态方面
①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
②儒家思想成为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2.对世界
儒家思想外传后,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武帝史论要旨思维点拨孔子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原因
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出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①“恭、宽、信、敏、惠。②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史料二 子之武城(鲁国小邑,当时孔子的学生言偃任武城宰),闻弦歌之声。①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意谓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得着这样大张旗鼓地用礼乐进行教育吗?)子游(言偃字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同学们)!②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主题一 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史料解读
(1)史料一孔子提出了仁的五个标准并阐释其作用。①的意思分别是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②的意思是说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使唤人。
(2)从史料二可以看出孔子与其学生言偃的对话反映出师生的平等交流。由①可以看出孔子语言幽默,师生对话气氛轻松。②孔子通过反问,诱导言偃思考、回答,循循善诱,评价适时、恰当。提示问题思考
(1)史料一中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 主要内容:恭、宽、信、敏、惠。
主要目的:调解和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提示(2)史料二中言偃任地方官实践了孔子的哪些政治主张?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哪些风格?提示 政治主张:重视礼乐教化,推行仁爱。
风格:重视师生对话,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语言幽默,教学气氛轻松;勇于自我批评(或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史论总结
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史料一 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史料二 伏尔泰:“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主题二 孔子的思想地位和影响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其地位不断提高。
(2)史料二中伏尔泰认为孔子的思想有益于理智,照亮了世界的前进方向。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提示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的地位。提示 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2)伏尔泰所说的“他”是谁?他的思想对世界有何影响?提示提示 孔子。儒家经典传到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形成汉文化圈;并对欧洲启蒙思想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史论总结
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整理编撰了古代文化典籍“六经”,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2)孔子的思想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汉代开始,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经历代损益积淀,已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中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4)在教育方面,孔子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而且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他打破了以往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
(5)孔子的思想对亚洲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8世纪以后,儒学传到西欧,法德等国思想家们从儒学思想体系中得到很大的启发。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论语·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
A.人性本善 B.血缘远近
C.宗法等级 D.君臣尊卑1234√答案解析解析 材料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所在,实际上是强调宗法血缘的重要性,故选B项。12342.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答案解析解析 孔子认为每个等级都应该有自己的礼仪规范,不能乱了规矩。所以才说: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以恢复维护周礼。12343.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在“而立”之年的主要活动是
A.学习“六艺” B.创办私学
C.周游列国 D.删修《春秋》√答案解析解析 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三十岁时孔子的主要活动是创办私学。学习“六艺”是少年时期,周游列国是五十多岁以后,删修《春秋》是在晚年时期,故选B。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第2章)
材料二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1234答案 中庸思想和因材施教思想。答案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答案 对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孔子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仍有可借鉴之处。(回答只要合情合理即可)1234答案(3)孔子的中庸思想目前有无现实意义?结合事实说明。答案 孔子认为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待人处世做到既温和又严厉,既威武又不猛烈。(2)提炼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主要观点。本课结束课件40张PPT。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第2课 古希腊的先哲目标导航
1.了解古希腊文化辉煌与衰落的简要概况。
2.了解柏拉图主要的生平经历,分析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
3.掌握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贡献并认识其在世界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4.比较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在思想主张上的异同之处。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古典文化的辉煌时代(希腊先哲诞生的环境)
1.雅典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先哲们的诞生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1)希波战争的胜利使雅典赢得了希腊各城邦的盟主地位,并为之带来经济上的繁荣,雅典从此进入黄金时代。
(2) 对雅典的民主制度进一步加以完善,使其发展到了顶峰,为雅典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理想的政治环境。
2.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和振兴希腊城邦的需求呼唤先哲的诞生
(1)在伯里克利时代之后,雅典的民主制开始走向衰落。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
(2)马其顿帝国统治希腊城邦期间,希腊却以自己的文化同化了统治者。思维点拨伯里克利古希腊雅典城邦社会经济的繁荣、民主制度的发展为哲学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理想的政治环境。后来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衰落和振兴城邦的需求也促进了先哲的产生。二、希腊先哲
1.柏拉图及其《理想国》
(1)生平
出身于雅典城邦一个贵族家庭,曾师从苏格拉底研究哲学,后长达12年游历麦加拉、埃及和南意大利,40岁时在雅典创办学园,其著作中《 》影响最大。
(2)主张
①一个理想的正义国家应由各司其职的 、武士、劳动者三个等级的公民构成。理想国统治者②理想的统治者——哲学家王应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应是最具有智慧的人。
③实现理想国的办法:一是为统治者从小就提供严格的教育,让其掌握哲学的知识;二是废除统治者的私有财产与家庭,过一种集体生活。
(3)评价
①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被称做是最早的乌托邦。
②其思想对世界影响巨大,其哲学著作成为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
2.探求真知的亚里士多德
(1)生平
出生于希腊北方的色雷斯,曾在柏拉图学园长期学习,他被公认为是历史上最博学多才的科学天才之一,曾完成百科全书式的著述。(2)主要贡献
①教育方面:建立自己的讲坛,经常与学生边散步边讲学,被称为“________”。
②科研方面:根据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对知识进行归类,划分为不同的学科;追求真理,挑战权威,提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思想。
③哲学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彻底自我实现的人,是善人,也是幸福的人。
④政治方面:认为“人在本性上是城邦的动物”,公民依托于城邦而存在;在政体上,倾向于 制,主张由中产阶级执政。逍遥学派民主(3)历史影响
①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②其自然观在中世纪乃至近代都备受推崇。
③他对正义与 的讨论仍然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重点精讲史论要旨民主1.理想国就是用理想的方式管理国家的设想。理想的统治者:哲学家王。理想的关系: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分内的事情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
2.理想国是柏拉图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柏拉图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国家,表达了柏拉图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和目标,柏拉图倾注了毕生精力,但由于其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脱离了现实,最终也未能实现。 1.亚里士多德对知识的不懈探求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但他对知识的终生探求实际上就是对真理的追求。
2.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原因在于:他勤奋好学,注意观察思考问题,科学研究涉及面广及有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等。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①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的国王,或者,②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而把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和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
——柏拉图
史料二 不过在他(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也还有些积极的因素:①他第一个指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义,②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内容,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③规定了在当时看来广泛的学科范围……④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为后世借鉴。主题一 柏拉图的思想及评价史料解读
(1)史料一说明柏拉图主张建立“哲学家王”的理想国家。①②强调统治者国王应具备哲学家的素质,把哲学和政治结合起来,才能治理好国家。
(2)史料二中的①指出教育的政治意义;②重视学前教育;③学习内容丰富;④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提示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一指出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关系,其目标是什么?这一目标能实现吗?提示 关系:政治家首先应是哲学家,即国家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来担任。
目标:建立理想国。这一目标不能实现。(2)简单概括史料二中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提示 教育的政治性、重视学前教育、学习内容丰富、男女平等教育。史论总结
对柏拉图思想的评价
(1)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而不是什么理性和感性世界,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并不是先天固有的。
(2)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并非纯粹空想,而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虽然“哲学家王”的理想国家最终成为乌托邦,但人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3)教育思想:由柏拉图倡导的“学以致用”“学术自由”等传统直到今天还被继承,为后来西方各个门类的学科发展提供了许多原创性的思想,其创立的雅典学园成为希腊乃至整个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库和人才库。史料一 晚年的柏拉图①开始承认法律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他指出②如果一个城邦没有好的办法让统治者变为一个哲学家,或是让哲学家成为国王,则法治仍旧比人治好,实行法治的国家虽不能称为最好的政制,③却可以被称为“第二等好”的政制。
史料二 亚里士多德说:“在今天,我们任何人都承认,①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律能做出最适当的判决……法治应该包括两重含义:已经订立的法律受到普遍的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主题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①说明柏拉图主张用法律制度来统治国家。②③说明其主张“人治”优于“法治”。在哲人统治无法实现的前提下,“法治”是次优选择。
(2)由史料二中①可知亚里士多德主张“法制”是最好的政制,“法治”优于“人治”。提示问题思考
(1)柏拉图的“法治”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有何异同?提示 同:都主张用完备的法律制度来统治国家。
异:柏拉图认为“人治”优于“法治”,其“法治”思想是在哲人统治不能实现的前提下提出的次优选择;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优于“人治”。(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与我们现代社会主义法治有什么不同?提示提示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维护的是雅典少数人的利益,即占人口少数的公民的利益。我们现代的社会主义法治,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史论总结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差异史料一 符合正义的国家,①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决定于诸侯。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②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他提出的关于正义的观点都③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认为欲达到正义就要克己复礼,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
——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比较与启示》主题三 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比较史料二 ①“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柏拉图以思想家的敏锐眼光,②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分析其原因之所在,表现出对社会纷乱的担忧。同时,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积极呼吁、倡导一种和谐与稳定的理想社会观。
——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中的①②可知,孔子主张符合周礼,贵贱有序才是正义国家。③是孔子提出正义国家观点的原因。
(2)由史料二中的①可知,柏拉图主张城邦的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就是国家的正义。②说明了柏拉图主张国家正义的原因。提示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国家“正义”的核心思想。他们关注“正义”的原因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 思想:孔子主张符合周礼,贵贱有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柏拉图主张城邦的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相似:社会秩序混乱;对现实不满,渴望建立理想社会。(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统治者的要求。与柏拉图相比,孔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有何特点?提示提示 要求:孔子要求统治者是“内圣外王”(“为政以德”);柏拉图要求统治者是哲学家王。
特点:强调“礼”的作用,以“三代”(大同社会)为目标。史论总结
比较柏拉图和孔子的异同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难题困扰了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下列柏拉图会同意的是
A.道 B.理 C.理念 D.物质1234√答案解析解析 柏拉图主张理念论,在他看来,理念先于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 12342.柏拉图主张让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明智、富有才干、具有道德的人手中,这实际上是
A.对雅典的民主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B.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的必然结果
C.坚定地支持雅典的民主制
D.为自己进入仕途制造舆论√答案解析解析 柏拉图所生活的雅典时代实行民主制,而他的主张更接近斯巴达的贵族制。12343.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在阿卡德米建立学园,英语“科学院”或“研究院”(academy)一词就来自古希腊语阿卡德米,这突出地说明
A.英语中的许多词来自希腊语
B.柏拉图学园对后世影响深远
C.“科学院”和“研究院”的本意相同
D.古希腊语的许多词语在逐渐消失√答案解析解析 阿卡德米学园的建立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也是欧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后世西方各国的学术研究院一直沿袭它的名称,这充分说明柏拉图学园对后世影响的深远。4.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 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1234答案 世界由感觉世界和理性世界构成,前者是“流动”的,后者是永恒的。1234解析 从柏拉图对“马”的两种解释可以看出材料反映了柏拉图的理念论;答案解析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柏拉图的主要学说。答案 柏拉图把感觉世界与理性世界相对立,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1234解析 要求学生能够认识柏拉图理念论的实质。答案解析(2)柏拉图这一学说的本质是什么?本课结束课件32张PPT。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专题学习总结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内容索引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一、全面认识无产阶级革命家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三、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继承关系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三大趋势
1.由空想到科学
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2.由理论到现实
《共产党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3.由一国到多国
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和影响下,东欧和亚洲成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逐渐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五、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共同之处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例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起 图二 列宁材料二 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错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在这里较仔细地加以研究的。……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1)据材料一指出,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三位伟大人物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理论成果诞生的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答案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及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知识作答。解题思路答案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①经济前提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
②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
③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
④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革命活动,总结工人斗争的经验教训,并深入进行理论研究。 列宁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①随着俄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②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俄国传播,并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
③20世纪初列宁做了大量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准备工作。解题思路(2)材料二中,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晚年的恩格斯在思想认识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答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日益完善,工人阶级的地位和生活有了较大改观,可以部分参与政权。解题思路 应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分析。 解题思路例2 (2016·孝感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答案答案 不同:材料一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材料三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解题思路 “不同”依据“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对比分析作答。解题思路(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理由。答案答案 道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
不正确。
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解题思路 “道路”依据“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等信息分析作答;正确与否和理由结合中国革命国情和革命实践分析作答。解题思路(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答案答案 发展: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解题思路 依据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关史实分析作答。解题思路第一步:读——先读设问,后读材料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可能是大段的文字,也可能是地图、统计表格,还可能是漫画绘画等,形式多样。解答这类题目,特别是有大段文字材料的题目,一定要先读题目的设问,明确材料的主题,明确命题人的意图。然后再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在读材料的时候,除了关注材料的正文以外,还要重点关注材料的“导语”“出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注释”“时间”和图表的“主题”等。这些都是材料的组成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对于审题是很有帮助的。历史材料解析题的一般审题方法与技巧第二步:找——从提供的各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按照设问要求细读材料,找关键的字、词、句。材料解析题的材料类型多样、来源广泛,无论是什么材料都要仔细阅读,用心体会理解,简要整理备答。材料是文字叙述的,比较容易找到有用的信息。材料是数字或者是图形的,要注意看主题(也就是标题)和图例,观察数字的升降趋势,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第三步:联——联系所学,重组考点知识
仅仅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作答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联系所学知识,重新组织答案。联系所学的知识时,一是要对应历史阶段:根据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对应同一历史时期的知识,回忆学过的历史概貌和阶段特征。二是要学会调用考点知识:按照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信息,重组考点知识以备答。三是要联系分值,考虑要点。 本课结束课件57张PPT。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课标要求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2.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3.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第1课目标导航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成长经历,感受其反对专制追求进步民主的精神。
2.了解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伟大合作的情况,理解其伟大的革命友谊。
3.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和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情况,认识其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青年时代
1.出身
(1)马克思: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南部的特里尔,父亲是当地知名的律师。
(2)恩格斯: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北部的巴门,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资本家。
2.成长
(1)马克思:完成小学和高中课程后,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
(2)恩格斯:不喜欢经商,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了读书和学习方面。 3.斗争
(1)马克思:担任《 》的主编,发表文章,矛头直指反动的政治制度。
(2)恩格斯:发表文章,向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猛烈开战。 思维点拨莱茵报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树立的为人类解放事业献身及反封建制度、反资本主义制度的价值观志向为其一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条件
(1)实践活动:调查工人状况,参加工人集会,并与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建立了联系。
(2)理论研究
①两人开始伟大合作后,共同深入研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②合作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科学论证了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 的历史任务。夺取政权③提出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等一系列理论。2.标志:《 》的发表。
(1)内容
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扼要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建党学说和策略原则。
(2)意义
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工人的自发行为上升为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自觉行动。 重点精讲归纳总结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第一个作品是《神圣家族》,1845~1846年,他们又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内容丰富的巨著中,他们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指明了斗争方向。
(2)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归纳比较三、投身“武器的批判”
1.支持1848年巴黎工人推翻路易·菲力浦国王统治的行为。
2.在巴黎组成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组织盟员开展革命活动。
3.直接领导和参加德国革命斗争,马克思亲自参加并领导了科隆工人联合会和民主协会。
4.在科隆创办《 》,宣传革命,唤醒民众。 新莱茵报“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
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伟大理论的同时,也积极投身欧洲大陆的革命风暴。 四、不朽的《资本论》
1.出版:《 》第一卷在1867年发表,第二、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
2.内容:三卷分别论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3.实质:是运用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从而得出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资本论辩证4.影响:是社会主义的教科书和工人运动的指南,出版后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史论要旨重点精讲《资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这实际上是对《共产党宣言》中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使《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根据更加稳固。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有发表《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唯物史观;起草《共产党宣言》,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著作《资本论》,创立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等。五、从“第一国际”到“第二国际”
1.第一国际
(1)背景: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工人队伍日益壮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欧美掀起了一个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高潮;斗争的实践使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加强国际团结和联合斗争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2)成立:1864年,英国、法国以及德、意、波等国工人代表聚集伦敦,成立了 ,简称“第一国际”。马克思起草了《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国际工人协会(3)主要活动
①在各国建立支部,引导、支持、声援各国工人开展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
②在第一国际内部,马克思、恩格斯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流派展开辩论和斗争。
(4)影响
①宣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②加速了无产阶级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
③促成了各国无产阶级 的建立。政党2.第二国际
(1)背景
①19世纪80年代,加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之间联系的要求日益强烈。
②恩格斯投入到建立国际工人组织的事业中。
(2)成立: 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标志着第二国际的成立。
(3)实质:从第一国际到第二国际,是科学社会主义逐渐被无产阶级掌握的过程。思维点拨1889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建立在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追求之上,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功创立、国际工人运动不断发展的保证之一。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①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②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③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主题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史料二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始终是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不仅①造就了包括德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哈贝马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精神导师”吉登斯在内的一批国际知名学者,而且②促成如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等学术流派的产生,为社会科学开拓了新领域。同时,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的论述,③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选修4)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①表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②③指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诞生的意义。
(2)史料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影响。①指出造就了一批国际知名学者。②指出促成了新学术流派的产生,为社会科学开拓了新领域。③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提示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一分析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汲取了哪些人类优秀成果?有何意义?提示 成果: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意义: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提示(2)史料二提出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提示 ①造就了一批国际知名学者。
②为社会科学开拓了新领域。
③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史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1)条件
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阶级条件: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欧洲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③理论条件:吸收了19世纪三大理论成果: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④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努力。
(2)意义: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史料一 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①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②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史料二 主题二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主要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
编辑部工作的情景马克思于1848年被比利时
政府驱逐出境 史料三 考茨基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的悲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①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②恩格斯在世时,他的精神生活与马克思的精神生活是休戚相关的,马克思还活在我们中间,我们还深受着他俩的影响。而现在,他俩都离开我们了。”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中的①②可知,马克思受到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忌恨和诬蔑,这是由于马克思创立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
(2)史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伟大的合作及马克思遭到资产阶级政府的忌恨被驱逐。
(3)史料三中的②可以说明①的结论。②说明恩格斯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继续领导工人运动。因此①的寓意是恩格斯继承了马克思的遗志,致力于革命理论的研究,开展革命活动。提示问题思考
(1)马克思为何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提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的必然性,同时,他还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所以成为资产阶级政府最大的敌人。提示(2)在恩格斯的支持和帮助下,马克思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有哪些?(至少列举三项)。在贫困流亡中,马克思并未被政治迫害所压倒,而是始终坚持为人类工作的信念,更加刻苦地探索革命真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提示 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唯物史观;起草《共产党宣言》,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著《资本论》,创立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
启示:坚持自己的理想永不动摇,客观环境的恶劣不是放弃努力的理由,而是更加努力的动力等。提示(3)为什么说“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提示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帮助各国工人政党,并推动成立了第二国际;同时,还在理论研究上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示(4)恩格斯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有哪些?提示 ①与马克思合作创立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改组“正义者同盟”,发表《共产党宣言》,领导第二国际等。
②从工作、生活上帮助马克思从事革命活动,成为“第二提琴手”。
③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立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论总结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主要贡献史料一 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变为群众运动。①与以不稳定的个人会员组织为基础的第一国际不同,第二国际在成立后的几年内就②建立在有组织的群众性政党的基础上。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开始了作为群众运动的社会主义史。 ——[奥]尤里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
史料二 ①第一国际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组织系统,它在欧美18个国家先后组成了支部。第二国际的活动与组织制度就是每隔几年举行一次代表大会,②强调国际联系与国际统一行动而不是非要形成一个指挥中心。 ——[美]威廉·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主题三 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的比较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中的①可知,第一国际以个人会员组织为基础。由②可知第二国际建立在各国政党联合的基础上。
(2)由史料二中的①可知第一国际组织系统比较健全,由②可知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工人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工人党是独立自主的。提示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比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异同。提示 同: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
异:第二国际建立在各国政党联合的基础上,第一国际以个人会员组织为基础;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工人党的上级组织,只是给各国工人党以指导,第一国际组织系统比较健全,各国团体都作为它的支部存在,服从它的命令。提示(2)分析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提示 第一国际成立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明显暴露,无产阶级的民主权利根本没有保障,国际工人运动不断高涨,暴力斗争不断,建立统一的国际工人组织,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愿望十分迫切;第二国际成立时,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一批社会主义政党建立,他们为了组织各国工人阶级争取劳工权利,要求加强国际联系,开展合法斗争。史论总结
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的异同点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马克思主义是在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这些成果中有
①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②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 ③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④达尔文的进化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34√答案解析解析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理论来源,即德国的古典哲学(即①)、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即②)、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即③)。解答此题关键要抓住三大理论来源及其具体表现两方面,排除④,答案为A。12342.恩格斯称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这反映的本质是
A.自己的小提琴技艺不好
B.自己是马克思革命活动的出色合作者
C.自己是马克思革命活动的支持者
D.体现恩格斯高尚的人格魅力√答案解析解析 恩格斯谦虚地说自己是“第二提琴手”,充分体现了恩格斯高尚的人格魅力。解析 由题干材料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等信息可判断,该著作是《资本论》,因此C项正确。12343.马克思在一部著作的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又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下列对这一著作的重大价值论述正确的是,它
A.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B.阐明了唯物主义史观
C.揭示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
D.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答案解析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证明我们以及那些与我们抱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错误的。历史指出:在那个时候,欧洲大陆的经济形态,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废弃资本主义的生产,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自1848年以来,经济革命席卷了欧洲大陆……大工业第一次真正确立起来……这个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在1848年,还是很有发展能力的。 ——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序言1234材料二 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任务是世界市场的建立——至少大体是如此,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生产的确立。世界既然是圆的,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移殖实施,中国和日本开发以后,这个行程已经完成。对于我们,目前的重大问题是这样:在欧洲大陆,革命是迫在眉睫了,一开头将采取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但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既然是在更广大的地区继续向上发展,这种革命是否不可避免地将在一小地区内被粉碎呢?
——1858年10月8日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1234答案 想法: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正处于巩固和飞速发展时期,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时代。1234答案请完成:
(1)在材料一中恩格斯所说“错误的”“想法”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种“想法”在当时是“错误的”?并依据材料推断恩格斯写这篇文章的时代。 答案 根据:资本主义制度正在建立,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欧洲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无产阶级寻求自身解放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紧迫地提到议事日程。没有矛盾。恩格斯是实事求是地分析,马克思则是依据当时的形势发展作出的分析和预测。1234答案(2)在材料二中,马克思预言“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在欧洲大陆“迫在眉睫”的依据是什么?这与恩格斯在材料一中的论述有无矛盾?说明理由。本课结束课件45张PPT。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2课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目标导航
1.了解列宁走上革命道路及建党活动。
2.掌握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归纳列宁为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3.分析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伟大贡献,感悟列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创建布尔什维克
1.生平:1870年4月出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中学毕业后,移居 ,不久加入当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
2.条件:1893年来到彼得堡,开始为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思想和组织准备工作。
3.成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载有无产阶级专政条文的党纲,选举了领导机关,会上形成了以 为首的布尔什维克。
4.意义: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 的形成。思维点拨喀山列宁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它回答了在一个政治、经济落后的国家里,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时代。二、流亡生活(坚持革命斗争)
1.1905年写成《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阐明了民主革命的特点、动力、道路和前途等问题,提出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目标。
2.1912年在布拉格主持召开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建立起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决定发行《真理报》。
3.一战期间在瑞士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提出变 为国内战争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策略。帝国主义战争4.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分析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的各种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三、十月革命的胜利
1.过程
(1)1917年3月,彼得格勒爆发起义,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1917年4月,列宁发表《 》,明确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和策略。
(3)1917年7月,临时政府镇压工人、士兵的和平示威活动,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4)列宁完成《国家与革命》一书,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四月提纲(5)1917年10月,列宁主持召开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秘密会议,通过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
(6)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队伍占领冬宫,武装起义胜利。
(7)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新的苏维埃政府,通过《 》《土地法令》等。
2.意义: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指明了前进方向。名师指津归纳总结和平法令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有其历史必然性。首先,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是各种矛盾集中的焦点。其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客观条件是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各种矛盾激化。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当时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苏维埃支持它,这样做会同苏维埃对立,会脱离群众。他要求苏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然后通过苏维埃内部的斗争,使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四、“一切为了前线”(巩固政权的斗争)
1.签订对德和约
1918年3月,《 》签订,苏俄退出一战,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赢得了短暂的喘息时机。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势力反扑的严峻形势。布列斯特和约(2)措施
①实行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实行粮食贸易垄断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
②1919年又实行严厉的 制,这些政策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意义: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捍卫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和独立。思维点拨易错提醒余粮征集《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和废除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处理外交关系的原则性和策略性高度统一。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作用时,首先应该看它是否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但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错误的。五、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2.实施
1921年通过的以 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实物税3.内容
(1)农业上: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农民可以出售余粮。
(2)工业上:恢复和发展私人小工业、小商品生产;国家把无力经营或不擅长经营的企业,采取租让制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上:容许一定范围的贸易自由。
4.意义
(1)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生产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
(2)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 经济;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重点精讲市场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要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规律,要有利于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六、伟人的告别
1.生命晚期的理论贡献
(1)党的团结问题:为防止党内分裂,建议加强集体领导,更好地实行__________。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无产阶级和农民结成联盟,以及大力发展大机器工业和电力工业等。
(3)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问题:要防止文牍主义、拖拉作风、滥用职权和贪污腐化,反对官僚主义,改善苏维埃国家机关的工作作风。民主集中制2.历史意义:列宁的这些思想是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指导意义。史论要旨列宁的贡献
(1)一个政党: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2)一个国家:领导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俄国;(3)一个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4)一大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在1915年8月列宁第一次①提出社会主义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也可以取得胜利。1915年9月,他在反战的会议上②主张应把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阶级战争,呼吁工人阶级借机发动内战夺取政权。
史料二 主题一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图一 《四月提纲》书影图二 1917年4月列宁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①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理论。②主张无产阶级应把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国内阶级战争,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
(2)史料二中的图一指的是《四月提纲》,它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图二说明列宁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号召者和直接领导者。提示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一分析,列宁提出了什么革命理论?如何取得这种革命的胜利?提示 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
方法:无产阶级发动内战,将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阶级战争。提示(2)图一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图二说明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提示 内容: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一切政权归苏维埃。
作用: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并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号召者、决策者和直接领导者。史论总结
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1)帝国主义理论: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2)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内取得胜利,并提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3)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找到了在落后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4)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列宁丰富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其精髓,其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5)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的领导者。
(6)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指出殖民地问题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组成部分。只有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才能推翻帝国主义。认为被压迫民族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史料一 1920年底,列宁接见来访的农民时,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一位农民说:“①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列宁亲自记录了他们的意见,坚定地说:“这种政策我们一定会改变!”主题二 列宁的贡献及评价列宁会见来访农民史料二 ①1920~1921年间连续发生的国内叛乱使列宁承认:“我们计划……②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③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①反映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征集制)的不满。
(2)史料二中的①说明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②说明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和③说明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做法行不通,后来苏联改变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提示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现象?提示 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20~1921年期间,苏俄遇到什么问题?说明了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列宁实施了什么政策?提示提示 问题:苏俄经济和社会秩序面临严重危机,农民对余粮征集制不满,许多地区开始发生骚乱和暴动。
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使俄国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
政策: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史论总结
社会主义建设的两种途径——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作用
①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②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③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它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不同
①在目的上,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在内容上,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③在成效上,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④在理论与实践上,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如果没有坚强革命家的组织领导,便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真正阶级斗争’。”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无产阶级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有革命家的领导
B.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必须有革命团体的领导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C.无产阶级必须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才能进行自发斗争
D.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进行“真正阶级斗争”的重要前提1234√答案解析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12342.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的召开,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标志。这是由于
A.列宁被选入党中央领导机构
B.在大会选举中布尔什维克击败孟什维克
C.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
D.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解析解析 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目标,结合所学可知C项最佳。12343.苏联著名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了。苏俄当时粮食短缺主要是因为受到了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国内战争的影响
C.农业经营方式落后的影响
D.余粮征集制的影响√答案解析解析 1918年,正处在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约3/4的国土、3/5的人口。国内战争是造成苏俄粮食短缺的主要原因。4.(2016·长沙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类社会主义思想源远流长,但只是在列宁的领导下,才成功地使之首次转变为一种社会制度。作为社会制度存在的社会主义从两个方面影响了人类历史:一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些民族的历史进程,使它们沿着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前进;二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观察角度,由分析判断一种理论体系的逻辑性转变为考察一种社会实践的优越性。列宁主义所完成的这种推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1234答案 理论上:没有照搬社会主义的经典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认识社会主义的标准。
实践上: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率先取得胜利,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危机消除后,苏俄企图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却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果断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成功探索出一条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1234答案(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概括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答案 品质: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革命意志;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勤奋学习和工作,为崇高事业而鞠躬尽瘁。1234答案(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列宁有哪些伟大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本课结束课件54张PPT。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3课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目标导航
1.了解毛泽东立志改造社会,投身中国革命,走上革命道路的概况。
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史实;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表现。
3.归纳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认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造精神及实事求是的品质。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寻求真理
1.出身农民家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创立新民学会,立志探求中国出路。
2.1918年在北京受 的影响,开始具体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并对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产生兴趣。
3.在湖南领导学生运动,从民众力量中看到了实现救国理想的希望。
4.1920年参与的湖南自治运动失败后,摆脱了社会 幻想,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5.创建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参加1921年中共成立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思维点拨李大钊 改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而且代表中华民族利益。二、开辟道路
1.领导工农运动
(1)从1921年到1923年,发动和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长沙泥木工人的罢工斗争。
(2)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主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领导了北伐时期的湘鄂赣农民运动。
2.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八七会议:毛泽东在发言中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2)创建根据地:1927年发动秋收起义,在经历“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部开辟了 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与朱德、陈毅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指挥红军开展游击战,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亲自起草《井冈山土地法》。
(4)工农武装割据
①1929年,毛泽东提出了 的计划,1930年把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促进全国革命高潮,提到突出的地位。
②红军连续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史论要旨3.挽救中国革命
(1)在长征途中的 上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2)1935年,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遵义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阶段。其中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战略阵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三、延安岁月
1.抗战前夕
(1)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
(2)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确定了用 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3)毛泽东在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写成哲学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
2.抗战时期
(1)提议召开洛川会议,指出红军的战略方针是进行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并制定游击战争的原则,强调在国共合作中保持党和红军的独立性。和平(2)1938年《论持久战》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结论。
(3)1940年《 》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纲领。
(4)1942年领导全党的整风运动,为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5)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会上把________
___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思想3.解放战争时期
(1)1945年8月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建国的谈判。
(2)内战爆发后指挥人民军队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1947年10月号召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签发《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4)领导军民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归纳总结名师指津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概括,展示了他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理论水平;其中,《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942年,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纠正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使全党从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四、开国之初
1.成立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成立,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纲领。
2.访问苏联
(1)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双方于1950年签订《 》。
(2)意义:毛泽东访苏成功,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恢复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恢复经济:派 主管经济,到1950年取得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工作的决定性胜利,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陈云4.抗美援朝
(1)原因: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武装干涉朝鲜,并派遣 入侵中国台湾海峡,甚至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新中国面临外部侵略的严重威胁。
(2)概况: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经过三年的斗争,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到 附近,敌人被迫同意进行停战谈判。
(3)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 ,为新中国即将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思维点拨第七舰队三八线国际地位《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获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不至于孤立无援,摆脱孤立局面。五、新的探索
1.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按照毛泽东的提议,1953年9月,中共中央向全国正式公布了 。
(2)新中国在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大规模 建设的同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到1956年底,中国顺利实现了 所有制的变革,平稳过渡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工业化生产资料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开端——《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①发表: 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其基本思想就是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新中国的建设经验,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的建设之路。
②意义:《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________________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系统思路。1956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中共八大的召开
①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②主要内容: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必须善于学习”,迎接即将到来的全面经济建设高潮的号召;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历史意义:中共八大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探索。
(3)探索解决社会主义的各种矛盾: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了处理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思维点拨重点精讲(4)探索中的失误
①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践活动中,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造成了 的扩大化。
②1958年,毛泽东发动了“ ”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重大失误。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实质:三大改造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国家公有,其实质是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意义: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十大关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大关系,强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性探索,成为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六、晚年岁月
1.“左”倾错误发展:1962年,毛泽东提出“以 为纲”的思想;1966年,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
2.对外交工作的调整
(1)原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2)表现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 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易错提醒归纳总结阶级斗争2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的思想,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毛泽东犯过“左”的错误,甚至“文化大革命”那种全局的错误,但就其一生来说,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远远大于过失,其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因为①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在这种情形下面,由于②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土地的广大,由于③中国的反革命营垒内部的不统一和充满着各种矛盾,由于④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这样……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区域首先胜利的可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主题一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贡献史料二 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①“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②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史料解读
(1)史料一分析了在农村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①说明城市中敌人的力量强大,②指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③指出反革命阵营内部充满矛盾,④指明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从而论证了中国革命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由史料二中的①可知当时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因此,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二次结合。提示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毛泽东阐述的核心观点,归纳毛泽东持上述观点的理由。提示 观点: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理由:城市中敌人的力量强大,农村中敌人的力量弱小;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反革命营垒内部矛盾重重;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提示(2)史料二中“第二次结合”具体指什么?探索初期毛泽东有哪些著名论著?提示 具体指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论著:《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史论总结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1)萌芽: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等人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2)初步形成:在土地革命中期,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成熟: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成熟地掌握了三大法定,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并在中共七大上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4)重大发展: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又写了《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理论著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特别是创造性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是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史料一 主题二 全面评价毛泽东图一 图二 图三史料二 不妨重复地说,他的《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名著所体现的方法论对我影响极深。……尽管①有些同志对他的著作作了教条主义的理论,或者②不谅解他晚年某些影响深远的错误,我仍然深信他那③“实事求是”、两点论和重点论,反对“好就一切皆好,绝对好”的形式主义学风的观点的正确性。
——王朝闻《我印象中的毛泽东》史料解读
(1)史料一的三幅图片分别是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开国大典。由此可知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及毛泽东的重大历史举措。
(2)史料二中的①是把毛泽东思想教条化。②否定毛泽东。③说明了作者对如何评价毛泽东的主张。提示问题思考
(1)史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在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有哪些对中国革命产生过重大历史影响的举措?提示 图一是井冈山会师;图二是红军长征;图三是开国大典。
图一: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图二:遵义会议上重新取得军事指挥权,领导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图三: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依据史料二分析,现实中对待毛泽东出现了哪两个极端?作者主张如何评价毛泽东?提示提示 两个极端:把毛泽东思想教条化或是借毛泽东晚年错误否定毛泽东。
主张:实事求是、两点论、重点论评价毛泽东。 史论总结
全面评价毛泽东
(1)历史贡献:毛泽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①领导党和人民找到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②创立了毛泽东思想。③领导党和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④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⑤领导党和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⑥为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局限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也犯了“左”的错误。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挫折。特别是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使“左”的错误发展到高峰,造成全国大动乱,给党、国家和社会带来建国后最严重的损失。
(3)总评:就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历史已经证明,没有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1920年,毛泽东在给好友蔡和森的信中说:“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奈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这表明他
A.反对在中国发动暴力革命
B.摆脱改良幻想并走上了革命道路
C.反对中国走俄国式的道路
D.建议中国的知识分子向俄国学习1234√答案解析解析 毛泽东的话表明,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就必须选择俄国式的革命道路,这表明他已经放弃了对改良的幻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12342.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发端时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主要是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
A.领导阶级和主力军问题
B.领导阶级和革命进程问题
C.对象和动力问题
D.对象和道路问题√答案解析1234解析 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实地调查,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这就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和主力军问题。解析 《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著有《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报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故选D项。 12343.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章,主要论证了
A.农民问题和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问题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答案解析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他说:“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绝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陈明新《领袖情·毛泽东与周世钊》1234材料二 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1234答案 形成:井冈山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成熟:延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1234答案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最重大理论成果。答案 《论十大关系》。1234答案(2)材料二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文献是什么?答案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品质:摆正了个人与党的组织、与党的领导集体的位置,体现了个人的高风亮节和历史唯物主义者的品格。1234答案(3)综合上述材料,请概括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材料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个人品质?本课结束课件47张PPT。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4课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目标导航
1.了解邓小平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归纳邓小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的历史贡献。
2.掌握新时期邓小平的历史功绩,“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
3.分析邓小平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解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在革命的风暴中
1.出生于四川广安县,青少年时留学法国、苏联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回国参加革命。
2.大革命失败后,曾先后在武汉和上海任党中央秘书和秘书长。
3.1929年领导策动南宁兵变,后又领导发动百色和龙州起义,建 根据地。
4.1933年在中央苏区因拥护和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而受到批判和打击;在长征到达遵义之前,再次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易错提醒左右江 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与当时的其他起义不同,它不是大规模流血的武装暴动,而是策动兵变,使共产党掌握了军队,进而顺利地建立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二、征程岁月
1.抗战爆发后任一二九师政委,与刘伯承一起创建了依托太行山的抗日根据地。
2.1938年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根据地的围攻,奠定了全国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3.1945年发起上党和平汉战役,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的重庆谈判。
4.1947年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5.1948年9月~1949年1月,指挥解放军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
6.1949年3月部署和指挥 战役,结束了南京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 大别山渡江三、开国之初
1.进军大西南,解放成都,主持中共中央西南局的工作。
部署进军西藏计划,起草相关政策,为实现 和平解放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做出重要贡献。
2.在中共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神化问题,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3.客观地总结“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
1961年制定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西藏4.主持制定“工业七十条”,在七千人大会上支持包产到户的做法,表明了实事求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思维点拨1961年“八字方针”的出台是为了改变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局面,促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四、“文革”岁月
1.“文革”初被打倒,后被“疏散”到江西。
2.重新走上领导岗位
(1)恢复职务:1973年,邓小平重回北京,恢复领导职务。
(2)出席联大:1974年,邓小平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以新中国领导人的身份走上联合国讲坛。
(3)实施全面整顿
1975年初,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主持开展全面整顿,实质上是要系统纠正“ ”的错误,也是后来拨乱反正的初步实践。文化大革命3.1976年初,“四人帮”策划和煽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天安门事件后,邓小平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归纳总结易错提醒邓小平人生的“三起三落”启示人们,面对逆境不折不挠,韬光养晦,机会永远都会给不畏磨难、始终乐观的人。邓小平1975年的全面整顿实质上是系统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针对的是“文革”时期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五、改革开放的引路人
1.复出后分管教育科学工作,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重新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 年秋,恢复高考制度。
2.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全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了思想准备,反对“两个凡是”。
3.实现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背景
①1978年,思想理论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这次讨论为全党重新确立 的思想路线,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1977实事求是②1978年11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中国开辟 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意义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就体现党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决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来说,
实际上已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邓小平4.对外开放
(1)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和厦门经济特区的南方之行,推动了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高潮。
(2)1990年在邓小平推动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开发开放 的战略决策,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
5.南方谈话
(1)背景
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处于紧要关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两极冷战结束。
②经济全球化强劲发展,又使中国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浦东(2)概况: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各地视察,就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与 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
(3)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重点精讲思维点拨归纳总结易错提醒市场经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国的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是同时开展的,以坚持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为基本前提,适应了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都是对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认识成果。时期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从本质上来看,一脉相承,是统一的科学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主题一 邓小平的革命生涯史料解读
图一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邓小平的革命活动。图二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小平。图三、图四、图五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的革命活动。五幅图片反映出邓小平的革命生涯。提示问题思考
请为上述几幅照片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包括主要战绩和影响)提示 图一:领导百色起义,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瞩目的红色根据地之一,具体实践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
图二:与师长刘伯承一起指挥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战胜了敌人残酷的扫荡,创建并巩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图三:率领部队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使中原地区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基地。
图四: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合力进行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江南各省的基础。
图五:指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在中国的统治。史论总结
邓小平的历史贡献
(1)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
①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不畏艰险,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信念,坚持革命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继续战斗;在中央苏区,面对“左”倾中央负责人的严厉批判和打击,始终坚持和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②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1929年,邓小平领导了百色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并争取李明瑞发动龙州起义,建立红八军。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后,左右江根据地成为全国瞩目的红色根据地之一。 ③坚持抗日战争,是著名的抗日将领。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不久改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委,并率军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奠定了全国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④战绩辉煌,是伟大的军事家。在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刘伯承统率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取得了赫赫战功,创造了许多经典的战例。在关键时刻,邓小平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表现出一位伟大军事家所具有的特质。
(2)邓小平在新时期的重大贡献
①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提出科学理解毛泽东思想。
②1977年秋,主持恢复高考,开始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③1978年5月,积极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④1978年11月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中国开辟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宣言书。
⑤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实际上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⑥1992年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是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
⑦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史料一 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②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中共十三大报告
史料二 ①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主题二 邓小平理论史料解读
(1)史料一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①说明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强调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2)史料二中的①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提示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中共十三大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据史料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又有何发展?提示 贡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发展: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2)综合史料及所学,说一说邓小平理论创新的突出特点。提示提示 特点: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史论总结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特色和历史地位
(1)形成过程(2)主要特色
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相联系的结果。
②邓小平理论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的产物。 (3)历史地位
①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②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邓小平在总结自己在气壮山河的长征中的经历时只说了三个字:“跟着走!” 对其含义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跟着毛泽东走 B.跟着党中央走
C.跟着共产国际走 D.跟着军队走1234√答案解析解析 红军到达遵义之前,在毛泽东的努力下,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此时的邓小平通过对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认识到毛泽东军事路线的正确性,坚决跟着毛泽东走。12342.1956年,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他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特别强调
A.要学会搞经济建设 B.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C.要反对个人崇拜 D.要反对官僚主义√答案解析解析 邓小平在报告中特别强调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神化问题,对执政党的建设有重大意义。12343.邓小平一生经历过三次政治磨难,其中的两次发生在同一时期。这一时期是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答案解析解析 邓小平的三次磨难分别发生在1933年、1966年和1976年;“文革”时期是1966~1976年。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天(1933年),邓小平被叫到一间屋子里,有人挥舞拳头,拍打桌子,大声地对他喊叫:“你的三次书面检查,全是在为你自己歌功颂德,错误一点都没有承认,现令你向党写第四份申明书,假如继续抵赖下去,必须考虑你的党籍。”邓小平坚定地表示:“我要说的都说了,每句话我都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全是真话实话,我可以用党性来保证负责,现在没有什么要说的了。”1234材料二 邓小平表示,“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把中原野战军打光了也值得!”部队到达汝河北岸时,后面追敌迫近,情况十分危急,他亲临前线,向全体将士发出命令:“现在除了坚决过去,没有别的出路,即使前面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要坚决打过去。”1234答案 1933年,邓小平遭到党内“左”倾领导者的批判和打击。
原因:“左”倾错误统治党中央;邓小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1234解析 紧扣材料中的信息如“1933年”“向党写第四份申明书……”分析。答案解析(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1234(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事件?反映了邓小平的什么精神?答案 1947年6月,邓小平和刘伯承率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对国民党发起战略反攻。反映了邓小平以身作则、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跃进大别山”分析。答案解析本课结束课件27张PPT。专题六 杰出的中外科学家
专题学习总结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内容索引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一、杰出中外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及评价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的关系
1.牛顿力学体系概括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这些定律有一个适用的前提,即物体运动是在低速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特例。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不变的,它们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物质质量随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爱因斯坦还提出质能转化原理,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
3.但并不是说,牛顿在历史上的光辉被相对论抹掉了,而应该理解为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把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是指导物理学的重要思想。三、中国传统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主要区别及成因
1.区别
(1)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
传统科技大多属于应用科学,主要源自整理传统典籍和经验总结;近代科技属于理论科学,大多属于对事物的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主要采取观察和实验方法。
(2)研究领域
中国传统科技主要集中在农学、医学等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近代科技主要集中在天文、物理、生物等理论与研究领域。(3)影响
中国传统科技推动了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近代科技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2.成因: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例1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答案解题思路答案 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信息“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可归纳出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依据信息“牛顿自幼喜欢钻研科学”,对比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可归纳出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是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结合中西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宋应星、牛顿的个人经历,分析他们的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答案解题思路 科学技术是否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环境。解题思路答案 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例2 (2016·江苏高考)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等材料二 《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点。答案答案 特点: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优点: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分类细致);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题思路 第一问据材料一“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得出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等。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分类、药物品种、内容以及吸收前人经验等方面回答。解题思路(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答案审题思路答案 特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
地位: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解题思路 第一问据材料二“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得出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第二问据材料二“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得出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题型特点]
历史特点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或人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其具体性,又显现其特殊性。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以及时代特征、共同特征、不同特征等。特点类设问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解题技巧]
按照考查的问题的类型看,可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类型1 回答与历史阶段相关的问题的主要答题思路和内容
(1)考查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
(2)考查某一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特征,一般按照时间划分阶段来归纳特点。
类型2 回答与历史专题相关的问题的主要答题思路和内容
(1)政治方面,内部的,可从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权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外部的,可从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国际关系格局等方面考虑。(2)经济方面,可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交通状况、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
(3)思想文化方面,要注意体现时代特色。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对人们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推动或阻碍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点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行思考。类型3 回答与历史概念相关的问题的主要答题思路和内容
回答这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分值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某几个方面回答。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了特殊的方式,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处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等。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的对比)、是否一帆风顺、最突出的地方等。 (5)内容(措施)——体现某种思想、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
(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否彻底、有没有局限性等。
(7)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8)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和双重性质、性质是否前后发生变化等。
(9)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
综合起来概括就是: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规模速度)+新发展新变化(比较)+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本课结束课件50张PPT。专题六 杰出的中外科学家课标要求
1.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2.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科技之光第1课目标导航
1.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价值与贡献。
2.掌握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贡献。
3.掌握李四光关于地质力学的主要理论和具体成就,理解科学理论对社会生产实践的巨大指导意义。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李时珍
(1)出身于医学世家,连续三次乡试落榜,放弃科考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
(2)饱读医书,注重临床实践。
2.《本草纲目》
(1)编写
①原因:在医疗实践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发现古代医书中存在不少错误、重复或遗漏。②经历: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学士,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
③成书:经过27年的努力,1578年完成此巨著。
(2)内容:全书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有动物性药物445种,矿物性药物276种,药方11 096个,附药物形态图1 160幅。
(3)外传:1606年,传入 和朝鲜,又被译成多种文字。日本 3.历史地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医学家,他的《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中国 世纪以前医药学的经验和成果,大大丰富了中国的药物品种,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思维点拨归纳总结16《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史上内容最丰富的医药学著作,为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它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对植物学分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纠正了前人许多错误之处,并且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的百科全书”,也成为世界医药学的宝典之一,他的药物分类法也领先于世界,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二、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1.詹天佑:中国第一批官办留学生中的一员,回国后任中国铁路公司工程师。
2.修建京张铁路
(1)背景:英、俄插手中国铁路的修建;国内民众反对强烈;詹天佑受命全权负责 铁路的修筑。
(2)过程
①1905年,詹天佑亲率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艰苦勘测,确定路线。
②创造性地设计出“ ”字形线路。
(3)结果: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通车。
(4)地位:是中国第一条完全由本国工程技术人员独立设计施工而建成的铁路。 之京张3.评价詹天佑
(1)1909年,成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2)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周恩来评价他是“中国人的光荣”。重点精讲史论要旨京张铁路的建成令外国人折服的原因:第一,工程难,连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的工程,却由中国工程师完成了。第二,工期短,原计划六年,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成。 修建京张铁路的意义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筹款、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增强了中国工程师的信心,大涨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成为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之一。三、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1.李四光
出身贫寒;留学日本、英国,学习采矿和地质;回国后长期从事地质学研究。
2.为中国地质学奠基
(1)1921年,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成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和气候学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
(2)自20世纪20年代起,先后出版了《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创立了 。
(3)组织实施新中国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发展了新中国的地质事业。 地质力学3.推动中国石油资源的开采
(1)李四光用力学研究地壳现象,创立了“构造体系”的基本理论。
(2)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在李四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型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保证了国家的能源安全。史论要旨思维点拨中国地质科学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探查资源与能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与李四光提出的科学理论有密切的关系。李四光对地质力学的运用
(1)寻找石油资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能源保障。
(2)寻找铀矿资源——发展核能事业。
(3)探索地震预报——加强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
(4)运用冰川学理论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本草纲目》的部分插图:主题一 《本草纲目》史料二 《本草纲目》共有52卷,①载有药物1 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 096个,书中②还绘制了1 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③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可以看出《本草纲目》图文并茂、科学分类的特点。
(2)史料二中的①说明种类丰富,②说明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③体现出科学分类。提示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二概括《本草纲目》的特点。提示 种类丰富;图文并茂;科学分类。(2)指出这些特点的意义。提示 ①记录药物种类多,推进中国医学发展、保障人民健康。
②《本草纲目》附有1 000多幅图,形象地表明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既便于人们学习和辨认,又防止了混用和误用。
③先进的药物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史论总结
《本草纲目》对人类医学的主要贡献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史上一部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医药学著作,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2)《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并且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有大量附方、验方及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3)《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4)《本草纲目》先后流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本草纲目》中的一小部分条目仍不够科学,如其中一些带有迷信作用的“药物”的药理作用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史料一主题二 詹天佑的主要功绩及评价史料二 清廷邮传部在验收京张铁路后称:“此路一成,①非徒增长吾华工程师莫大之名誉,而后此之从事工程者,②亦得以益坚其自信力,而勇于图成。”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图一反映了詹天佑以“之”字形路线克服八达岭技术难题。图二反映了京张铁路成功通车。
(2)史料二中的①说明京张铁路建成通车增长了中国工程师的名誉,也为国争了光。②说明该成就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示问题思考
(1)史料一体现了詹天佑一生中哪一重大成就?这一工程规划面临怎样的困难?提示 成就:以“之”字形路线克服八达岭技术难题,京张铁路成功通车。
困难:工程难度大、工期短、资金少、设备落后等。(2)结合史料二,说一说这一工程成功的意义。提示 意义:挽回了国家权益,抵制了外来侵略,改变了交通落后状况,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示(3)詹天佑一生为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以具体事例说明。提示 事例:成功修建京张铁路;技术创新解决难题;捍卫铁路主权;培养技术人才等。史论总结
1.詹天佑的主要功绩及对他的评价
(1)功绩
①19世纪80年代,他开始投身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曾主持过中国京张、川汉、粤汉等早期铁路的建设,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他主持的京张铁路的建成,震惊了中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③他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不畏强暴,威武不屈,提出“各尽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体现了炎黄子孙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高尚民族气节,永为后世楷模。(2)评价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的一生是为中国铁路建设奋斗的一生,他实事求是地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为中国的铁路事业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情操。2.制约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发展的因素
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导致中国全面落后。
(1)从政治环境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争夺并限制我国的铁路修筑权;同时我国近代政府软弱无能、腐败横行以及战争频繁、政局动荡都极大地阻碍了铁路建设。
(2)从经济和技术角度看,我国铁路建设面临着资金缺乏、人才短缺、设备简陋和技术水平落后等多重困难。
(3)从自然环境角度看,我国地域辽阔、山川河流众多,也给铁路建设增加了许多难度,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持才能克服。史料一主题三 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及贡献图一 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 图二 考察
第四纪冰川 图三 李四光图四 大庆油田推翻洋人的断言 史料二 李四光对研究冰川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①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②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1921年,他带领学生在野外实习时,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图三说明李四光通过对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考察和研究,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图三、图四反映出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的创立。
(2)由史料二中的②可知李四光通过实地考察,打破了①中外国科学家的错误结论,反映了李四光的不迷信权威的探索精神。提示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李四光取得了哪些科学成就?提示 成就:研究冰川打破洋神话,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创立新理论“地质力学”,研究我国地质结构。(2)通过史料二说明李四光发现第四纪冰川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家的什么精神?提示 精神: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等。史论总结
评价李四光
(1)科学贡献: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建者、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自1920年从英国学成归国后,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地质科学研究,并创立具有世界影响的独立学派地质力学。他在冰川学、
科化石的鉴定等领域也有独特建树。
(2)理论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把主要的研究重心放在寻找国家急缺的矿产资源上,成功地指导了寻找大庆等大油田和铀矿资源的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又根据防震减灾的需要,在地震预报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明显进展。(3)总体评价:李四光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科学,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李四光不迷信外国权威、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与杰出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也是青年学生的人生楷模。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解析 “百科全书”是指涉及的内容广泛。《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历史方面都有一定贡献。1.《本草纲目》被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主要是因为它
A.涉及的学科领域广
B.记载的药物种类多
C.分类方法科学先进
D.对世界的影响深远1234√答案解析12342.周恩来曾赞誉詹天佑是“中国人的光荣”,下列选项中与之不符的是
A.负责修筑京张铁路
B.主张“用本国的资金修筑中国自己的铁路”
C.为中国东北铁路与日本进行坚决的斗争
D.积极参与五四爱国运动√答案解析解析 A、B、C三项都是詹天佑的贡献或主张,而詹天佑并未参加五四运动,故选D项。12343.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中国作了一番地质调查以后,发表文章断言: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从理论和实践上批驳了这一中国“贫油”论的是
A.李时珍 B.李四光
C.詹天佑 D.毛泽东√答案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寻找石油,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耗资几百万美元在中国西北地区打了7口探井,后因收获甚微而离去。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中国作了一番地质调查以后,发表文章,断言:“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
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如何,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并指出:“美国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采。” 12341234请回答:
(1)材料二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前景的背景是什么?答案解析答案 背景:建国初期,石油严重短缺;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的工业化建设,使中国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解析 本题围绕李四光探测油田的贡献而设计命题,旨在考查学生依据史实回答问题、提炼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二及1953年新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1234(2)李四光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李四光观点的正确性。答案解析答案 依据: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史实: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地质部门、勘探部门经过共同努力,相继找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解析 结合教材中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及新中国石油工业的重大成就来分析。1234(3)结合材料一,联系材料二,概括在李四光身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答案解析答案 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解析 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1234(4)填写下列表格,概括李四光的主要成就。答案解析解析 要依据所学概括回答。①创立地质力学理论②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③创立 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本课结束课件47张PPT。专题六 杰出的中外科学家
第2课 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科学巨人目标导航
1.知道牛顿在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的主要成就,认识牛顿在世界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2.掌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他的科学成就,认识爱因斯坦对维护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牛顿:宇宙定律的发现者
1.生平:出生于英格兰一个自耕农家庭;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对自然现象产生浓厚兴趣。
2.主要科学成就
(1)物理学领域
①发现了 定律,综合并表达了经典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②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而诞生了天体力学。“________”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万有引力牛顿力学(2)天文学领域
①用万有引力定律说明,力学规律支配天上的星体运动和地面上的物体运动。
②采用数学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和解决天体运动问题。
(3)数学领域
①发现了二次项定理。
②创立了微积分,开辟了数学新纪元。
(4)光学领域
①发现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②制成第一架反射望远镜。
③提出了光的“微粒说”。 3.全面认识牛顿
(1)是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
(2)建立起力学理论体系,成为宇宙定律的发现者。
(3)1689年,当选为英国议会中的大学代表,其后,把兴趣由科学转向政治、神学等问题。名师指津易错提醒思维点拨1.牛顿力学体系内容包括:力学三大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它产生的标志是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宗教迷信思想是科学的大敌。牛顿晚年没有再取得重大成就,与其迷恋宗教和神秘思想密切相关。相对论并没有抹掉牛顿在历史上的光辉,实际上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把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之中,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是指导物理学的重要思想。二、爱因斯坦:追寻空间和时间的本质
1.生平:1879年出生于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1896年进入大学学习物理学。
2.提出狭义相对论
(1)提出: 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发表,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提出。
(2)内容
①空间、时间、物质和物质运动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②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
(3)影响:震动了物理学界,使爱因斯坦名扬欧洲。 19053.推动量子力学发展
(1)广义相对论
①标志: 年发表论文《广义相对论基础》。
②内容:万有引力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分布使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不均匀而引起的,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
③意义:相对论与 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促进了物理学的革命性变化。
(2)物理学其他领域
①建立起质能关系式E=mc2,为 的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1916量子理论原子能②以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
③1921年,因其光子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为人类和平进步而斗争
(1)一战爆发后,公开发表反战宣言,呼吁结束战争。
(2)二战中建议美国研制原子武器,但对美国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表示强烈不满。
(3)二战后为反对核战争和美国国内法西斯主义,进行不懈斗争。思维点拨归纳总结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他取得的一系列科学成就,还在于他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反战斗士。爱因斯坦是核武器理论的提出者,但又是极力反对核战争的倡导者。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标志着物理学的重大突破,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矗立起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成为现今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等科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主题一 牛顿的科学成就牛顿在进行光学实验①自然界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出生吧!于是一切都成为光明。 ——蒲伯
②从数学开始到牛顿时代为止,数学工作由牛顿完成了一大半。
——莱布尼茨史料二 上中学时牛顿就喜欢做实验并记笔记,他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许多现象记录下来,还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图片说明牛顿通过光学实验发现了光的构成和光的“微粒说”。①肯定了牛顿在光学方面的贡献。②肯定了牛顿在数学方面的贡献。
(2)史料二涉及牛顿的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做实验、记笔记、分类整理等。提示问题思考
(1)阅读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牛顿如何从光学实验和数学方面使“自然界和自然规律”变成光明的?提示 光学实验:自制折射望远镜,证明日光即白光由七色光组成,进一步说明了物体颜色的形成原理,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提出光的本质是微粒的见解,统领西方物理学界两个世纪,与荷兰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
数学方面:提出了数学上有名的二次项定理和微积分的初步算法。提示(2)结合史料二归纳牛顿能使黑暗变成光明的原因。提示 原因:做实验、记笔记、积累知识、分类整理,将实验作为得出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归纳—演绎”法;忘我的勤奋探索精神。史论总结
牛顿的科学成就
(1)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2)在天文学方面,他解释了潮汐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朔望月有关,而且与太阳的引力也有关系;牛顿从理论上推测出地球不是球体,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并由此说明了岁差现象等。
(3)在物理学上,牛顿基于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工作,建立了三条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建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
(4)在数学上,牛顿提出了“牛顿二次项定理”,并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5)在光学方面,牛顿发现白色日光由不同颜色的光构成,并制成“牛顿色盘”;关于光的本性,牛顿创立了光的“微粒说”。在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他用数学解释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天体运动的现象。
(6)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概括和总结。史料一 在牛顿时代,牛顿的道路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发现的唯一道路;①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爱因斯坦
史料二 ①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且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史料三 ①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②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 ——爱因斯坦《相对论》主题二 经典力学理论与相对论的关系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中的①可知,爱因斯坦并没有否定牛顿力学,而是肯定了牛顿力学对现代物理学的指导意义。
(2)史料二中的①反映的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3)史料三中的①是说空间、时间是与外部事物相联系的,受其影响。
②说明空间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因此会有变化。提示问题思考
(1)爱因斯坦认为相对论与牛顿力学是什么关系?提示 爱因斯坦认为,牛顿力学至今仍然在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因此,爱因斯坦并没有否定牛顿力学,而是认为牛顿力学是相对论的基础,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发展。(2)相对论对经典力学有什么新发展?提示提示 牛顿认为空间是绝对的,而爱因斯坦认为时间、空间是相对的,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上的不足。史论总结
经典力学理论与相对论的关系
(1)批判和修正
①牛顿力学体系概括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这些定律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即物体运动是在低速情况下,这些定律才适用。
②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指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关系,即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物质质量随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并提出质能转化原理。(2)继承与发展
①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他所关注的是宏观的世界和低速运动的物体。
②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把人类的目光引向了微观世界和高速运动的物体,又使得牛顿力学成为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这既是对传统物理学的一次伟大革命,同时又促进了物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史料一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曾说过:“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许就是最伟大的成就。它不是发现了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的新大陆。”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来之不易。当时,②有不少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胁说,如果给相对论授奖,他们就要退回已获的奖章,结果评选委员会找到了一个办法,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理论的建立者而得奖,③相对论始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主题三 全面评价爱因斯坦史料二 一般公众,甚至许多当权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使用核弹的战争究竟会引起怎样的后果。一般公众仍然用城市的毁灭来想象,据了解,①新的核弹比旧的核弹有更大的威力,一颗原子弹能毁灭广岛,而一颗氢弹能毁灭像伦敦、纽约和莫斯科那样的特大城市。我们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应当是:②能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制止一场其结局对一切方面都必然是灾难的军事竞赛。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①肯定了相对论的科学成就。②说明科学界还不能理解相对论,没有认识到相对论的科学价值。③说明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总之,史料一说明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的艰难,即使是伟大的科学成就,同时也映衬出爱因斯坦敢于打破权威、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史料二中的①强调核武器的灾难性后果。②说明爱因斯坦反对核战争和核军备竞赛。提示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一分析,应如何看待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时所发生的事情?提示 说明人们对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即使在以尊重真理为最高准则的科学界也不例外,映衬了爱因斯坦敢于打破权威、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2)史料二反映了爱因斯坦的哪些主张?提示提示 反映了爱因斯坦反对使用原子武器和核军备竞赛,主张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结合史料一、史料二,简评爱因斯坦。提示提示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社会活动家。史论总结
全面评价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
(1)科学贡献
①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问题。后来进行光辐射学的研究,并于1921年因光电效应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②狭义相对论揭示了作为物质形式存在的空间和时间统一成一个四维空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2)倡导和平
①他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为人类的进步进行坚决的斗争。
②倡议各国认识核战争的极端危险性,各国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世界和平。
(3)爱因斯坦一生淡泊名利,他获得了许多荣誉,但他从来没把这些荣誉看得很重。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1234√答案解析解析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描绘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之中,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综合。12342.“每个物体如果没有外界影响使其改变状态,那么该物体仍保持其原来静止的或等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该论断出自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物种起源》
C.《天演论》 D.《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答案解析解析 题干的论断符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相关论述,故正确答案为A项。12343.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如果让你为他配音,选择的台词应是
A.“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B.“不要希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答案解析解析 题中涉及四句名言,只有A是牛顿所说,因此应选A。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顿(1642~1727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任该校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会长。牛顿除了在力学方面的贡献外,还是微积分的发明人之一;同时,他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1879~1955年),德国物理学家。190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多所大学任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21年,他因在光电效应上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1234答案 创建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特点:一是注重实验,二是数学化。1234解析 第一问要抓住关键词“最突出”,第二问实际上是要求分析近代科学的特点;答案解析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最突出成就。这一成就有什么特点?答案 提出相对论,指出时空的本质属性。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奠定了现代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1234解析 综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答案解析(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在物理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及其意义。答案 勇于探索、善于观察、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1234解析 要综合时代特点及个人因素分析。答案解析(3)概括两位科学家取得物理学方面成就的共同原因。本课结束课件25张PPT。专题四 “亚洲觉醒”的先驱
专题学习总结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内容索引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一、比较印度和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
(2)领导者都是本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3)在斗争中,人民群众都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2.不同点
(1)发生的直接原因不同:印度是反对英国殖民当局的高压政策,土耳其是反对协约国帝国主义对土耳其的瓜分。
(2)社会性质不同: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土耳其是英法的半殖民地。(3)斗争手段不同:印度主要是实行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斗争,土耳其是武装斗争。
(4)任务不同:印度人民是反帝斗争,土耳其是在反帝的同时还进行反封建的斗争。
(5)结局不同:印度反帝斗争暂时走向低潮,土耳其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共和国,开始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6)有无外援:土耳其革命得到苏俄的大力援助;印度无外力力量援助。二、对“亚洲觉醒”先驱的比较三、亚洲觉醒时期的主要斗争类型、特点及重要意义
1.类型
(1)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人民的起义。如中国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朝鲜义兵运动。
(2)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如中国戊戌变法、20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3)资产阶级革命。如中国的辛亥革命以及伊朗、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2.特点
(1)从性质上看,具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主义的鲜明性质。在这一时期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旧式的农民起义尽管仍然存在,但已不是主要内容。领导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提出了比较明确的斗争纲领,举起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面全新的旗帜。
(2)从形式上看,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下层群众的革命斗争汇合,形成了资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民族民主革命洪流。在斗争中,资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政党或革命团体,提出了明确的斗争纲领或口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3)从结果上看,大多以失败而告终,但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各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斗争中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和妥协性,致使运动大多以失败告终。但它为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3.重要意义
(1)亚洲的觉醒是近代亚洲人民反殖、反帝和反封建斗争发展的新阶段。
①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和本地区的封建势力,对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②它传播了民主思想,为亚洲各国走上独立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③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形成,古老的亚洲开始走上了近代政党统治的道路,这些政党提出了明确的政治纲领,体现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总趋势。(2)亚洲的觉醒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标志着亚洲各国人民已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在客观上成为西方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亚洲变成反帝的重要阵地。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例1 高三同学在学习20世纪亚洲近代史的时候,发现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在20世纪初,亚洲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具有相似的历史现象,即都诞生和涌现了“国父”级的伟大人物。材料一图三
土耳其之父图一
中国国父图二
印度国父 材料二 在1982年第5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影片《甘地传》获得八项大奖,上台领奖的人强调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材料三 孙中山病逝后,有人发表《东西两国父》一文,倡言孙中山和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其精神、毅力、功绩,较之华盛顿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尊为“国父”。(1)孙中山、华盛顿并称为“东西两国父”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答案答案 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领袖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缔造者;都具有丰功伟绩和高尚人格魅力。解题思路解题思路 从两个领导人面临的共同任务、职责和共同成就方面归纳即可。(2)材料二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列举相关史实说出你的理解。答案答案 甘地是在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甘地组织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把毕生献给了印度的民族独立事业。解题思路解题思路 结合甘地对印度民族独立做出贡献的史实来回答,注意史论结合。(3)东亚和西亚两位“国父”级人物对各自国家作出的最大贡献分别是什么?答案答案 东亚的孙中山:领导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张勋复辟,发起护国运动;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
西亚的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主持了社会改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和落后面貌,走上了近代化道路。解题思路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例2 (2016·上饶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盛顿被称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他的一生充满智慧和奋斗,他抛家别业,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场,引领北美人民度过了艰苦创业的年代,谱写出壮丽的历史篇章。
材料二 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1)人们往往把孙中山比作中国的华盛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者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答案解题思路解题思路 相似之处可以从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主持制定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等方面分析。答案 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主持制定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2)孙中山和甘地同被誉为“亚洲觉醒的先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答案解题思路解题思路 二者的比较要从其指导思想、斗争方式、斗争精神、斗争过程中所体现的两面性等方面去分析总结。答案 同:都提出了指导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三民主义和非暴力主义);斗争过程中都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都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异:孙中山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而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步骤如下:
1.明确比较对象。首先要依据材料和问题明确比较的是哪几类历史事物或者比较哪些历史人物。
2.明确比较方向。要确定需要比较的是二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既比较相同点又比较不同点。
3.找准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一般来说,题目已经设立了比较点的按照要求比较即可;对于没有明确比较内容的题目,要依据材料的叙述角度、设问的层次性等确定比较点。事物(历史事件)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影响等方面考虑,人物类的比较可以从其历史活动的目的、内容、影响等角度去考虑。 比较异同类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4.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共同点(或相似点)的答案时,首先明确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在具体叙述时要加上“都”来表示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对于不同点的答语也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者……”,在行文中也要加上“不同”等辅助性词语来强化答题的旨意。本课结束课件51张PPT。专题四 “亚洲觉醒”的先驱课标要求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作用。
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3.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1课目标导航
1.了解孙中山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的斗争、为捍卫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
2.掌握同盟会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等史实,理解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3.分析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体会孙中山的革命献身精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追寻救国之路
1.背景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在西方列强政治、经济压迫和清王朝腐朽没落的统治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断的抗争,无数志士仁人对民族的出路进行了探索。
2.过程
(1)走上革命道路:1894年,孙中山到天津上书 ,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未获成功。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他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转而走上了 道路。李鸿章革命(2)建立革命团体
①概况: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团体—— ,他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入会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②意义:标志着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开始。
3.策划广州起义
(1)概况:兴中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建立香港兴中会,筹划广州反清武装起义遭到失败。
(2)意义:广州起义表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已同清王朝彻底决裂,以武装起义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兴中会深度点拨4.考察欧美,为革命深入发展做准备
(1)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状况,并在华侨中积极宣传革命。
(2)伦敦蒙难脱险后,孙中山增强了革命信心,更加积极地展开反对清王朝的斗争。孙中山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目睹了清朝统治的黑暗,深感民族危机的严重,认清了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从而走上了革命道路。二、组建革命大同盟——中国同盟会
1.背景:兴中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2.成立: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后阐发为三民主义。
3.评价:同盟会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重点精讲归纳总结同盟会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但它不是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不可能指导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这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三、缔造资产阶级共和国
1.背景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占领武昌,12月孙中山从美国回到上海与黄兴、宋教仁、胡汉民等讨论新政府问题时,孙中山力主实行 制。
(2)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建立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庄严宣告________成立,宣布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2)选举临时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总统中华民国3.措施
(1)颁布了三十多项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革文化教育的法令。
(2)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 》,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并确保建立实行议会民主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意义
(1)创建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此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2) 的观念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易错提醒归纳比较民主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与美国三权分立制政体相同的地方。辛亥革命虽然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徒有形式;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四、再造共和
1.背景
(1)1912年3月10日, 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2)袁世凯梦想建立专制独裁统治。
(3)1913年3月,袁世凯破坏共和,派人刺杀了 。袁世凯宋教仁2.努力
(1)发动兴师讨袁的“ ”。
(2)1914年6月,组建新党——中华革命党。
(3)1916年先后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维护_________,进行反袁斗争。
(4)1917年领导护法运动,以捍卫共和制度和《临时约法》的权威。
(5)1919年10月,在上海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 。
(6)1921年组织第二次护法运动。 史论要旨二次革命共和制度中国国民党1.复辟帝制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2.革命派的斗争都失败了,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说明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五、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晚年转变)
1.背景
(1)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斗争屡屡失败。
(2)苏联政府、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帮助。
(3)孙中山认识到以往斗争失败的原因是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力量,决定联合中国共产党,改组国民党。
(4)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2.国共合作
(1)标志: 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内容: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 三大政策。
(3)影响:是孙中山晚年推进中国革命的一大历史功绩。
3.创建军队:组建黄埔军校和新式革命武装。
4.扶病北上,谋求统一
(1)背景:1924年11月,北京政局出现变动。
(2)目的:宣传国民革命。
5.北京病逝: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1924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易错提醒思维点拨三民主义包括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核心。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同反民主共和的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的斗争历程,突出体现了孙中山追随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高贵品质。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孙中山认为)①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②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③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史料二 ①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②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③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主题一 孙中山一生的伟大转变史料三 ①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②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中的②可知孙中山认为救国救民的关键是进行政治革新。由①③可知孙中山从“医人”转向“医国”。
(2)史料二中的①说明清政府腐败无能。②说明民众尚未觉醒。③说明民族危机严重。
(3)史料三中的①说明北洋军阀的统治更加腐败。②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俄国革命的先进性,准备效仿俄国革命,体现了孙中山思想的重大转变。提示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提示 关键:改革政治。选择:从改良到革命。(或提倡暴力革命,从“医人”到“医国”。)提示(2)据史料二,指出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中会创办的意义。提示 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众尚未觉醒;中日甲午战争,民族危机严重。(任答两点即可)
意义:兴中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提示(3)据史料三,指出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理论发展:提出新三民主义。
原因:捍卫共和的斗争屡屡失败,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等。(任答两点即可)史论总结
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早年的国外生活和求学经历,使他萌发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2)从“改良”到“革命”:上书李鸿章受挫,让他认识到清政府无可救药的反动腐朽本质,决心投身民主革命,武装推翻清政府。(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多次民主革命的接连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必须寻求能够摆脱困境并推进中国革命的新力量。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孙中山开始革命时反对封建清王朝,没有明确反帝,是因为还未意识到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之后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这是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的过程。史料一 ①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学力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②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③卒赖全国人心之倾向,仁人志士之赞襄,乃得推覆专制,创建共和。 ——孙中山
史料二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①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②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③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时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选集》主题二 孙中山的革命贡献和革命精神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①②说明孙中山不屈不挠、勇往直前、顽强奋斗的大无畏精神。③是“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的体现。
(2)史料二是孙中山临终前口述的《国事遗嘱》,①指出了国民革命的目的。②指出国民革命的道路和方法。③是遗嘱的中心内容,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嘱托革命同志,采用②的方法,实现①的目的。史料二反映出孙中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提示问题思考
(1)从史料一中可以感受到孙中山的什么精神?“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说明了什么?提示 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大无畏精神。说明了在孙中山等人坚持不懈反清起义影响和英勇顽强精神的推动下,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推翻清朝统治的局面已经形成。(2)史料二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体现了孙中山什么高尚品质?提示提示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奋斗不息、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或“为国奋斗的高尚情怀”)。史论总结
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功绩和革命精神
(1)历史功绩
①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⑥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2)革命精神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孙中山在谈论自己弃医从政时说:“全世界现在都已经知道了困扰中国的弊端所在。但是,使我们受苦的主要祸根是愚昧。”据此,孙中山弃医从政的主要原因是
A.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救亡运动的高涨
D.国人的愚昧麻木1234√答案解析解析 题干中四个选项都是孙中山弃医从政的原因,但依据题干材料“但是,使我们受苦的主要祸根是愚昧”,可知主要原因是国人的愚昧麻木。12342.“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答案解析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因此,孙中山的讲话主要体现出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项。解析 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不是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排除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一直没有真正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排除④。1234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属于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②它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
③其实际意义主要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④标志着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解析4.(2016·株洲高二检测)孙中山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中国共产党尊称孙中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的作风令人费解,因为他是个勉为其难的革命家。在致力革命时,他宁愿选择最少使用武力的措施达其目的。这是环境及其气质使然。外国人造成的恐惧,使他阻止与帝国主义直接对抗。只是到了最后,他才支持这种对抗。他反对鼓励阶级斗争,也不愿用暴力手段去消除本国的不公正根源。简言之,他宁愿谈判而不从事杀伐,求和解而不想进行旷日持久的斗争。这些品质使他看起来仿佛是唐·吉诃德式的而不是革命家式的奇怪人物,但更显出他是个纯粹的人。
——[美]史扶邻著《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1234答案 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的腐败;西方革命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234解析 实际上回答孙中山发动民主革命的历史背景;答案解析(1)怎样的“环境”将孙中山造就成为一位“勉为其难的革命家”?答案 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让给袁世凯。1234解析 最恰当的例子就是孙中山为了达成革命成果而又不愿采取武力最终不惜辞去大总统而转让给袁世凯的做法;答案解析(2)试举一例说明孙中山“宁愿选择最少使用武力的措施达其目的”。答案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决定与中共合作,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新三民主义。1234解析 首先要准确读出设问的含义,然后回答出孙中山思想上的重大转变。答案解析(3)“只是到了最后,他才支持这种对抗”在思想上表现为怎样的转变?答案 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1234解析 关于孙中山的精神要注意答出其众多的伟大品质。答案解析(4)作为一位“纯粹的人”,孙中山先生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本课结束课件37张PPT。专题四 “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2课 圣雄甘地目标导航
1.了解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来源和甘地成为印度国大党的领袖。
2.掌握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所进行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感受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斗争精神。
3.理解食盐进军是一次典型的、悲壮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穿土布衣的“苦行僧”
1.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留学英国学习法律,归国后在孟买担任律师,1893年前往南非。
2.把印度教中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 的主张;他主张以仁慈改造人类,投身于南非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中。1909年,在《印度自治》一书中,阐述了争取印度 的思想。
3.1915年回国后,走遍各地协调各教派和睦相处,注意改变农村落后的陈规陋习;为振兴广大的农村,他倡导土布运动。
4.为了印度的独立和民族的进步,周游各地,宣传非暴力抵抗思想。思维点拨非暴力抵抗自由在南非工作期间,甘地逐步形成了一套以“仁爱”精神为主旨的非暴力理论。该理论既是印度教家庭出身和基督教教义影响的结果,也是对在南非领导反种族歧视斗争实践的升华。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掠夺的斗争不断,1919年英国制造了 惨案。
(2)发动:1920年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及党纲,并决定分步发动运动。
(3)内容:所有印度人放弃各种英国人授予的官衔、爵位和荣誉;拒绝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当局工作,以手工纺纱抵制洋布;拒绝纳税。
(4)影响:使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陷入瘫痪。阿姆利则(5)结果:1922年2月4日, 发生暴力事件,甘地下令终止不合作运动。甘地被捕入狱,两年后获释,随后发起“土布运动”。
2.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表现
①发动“土布运动”,抵制英国的盘剥。
②“ ”运动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
(2)结果
①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甘地,下令取缔国大党。
②各地爆发武装起义,走向暴力革命。乔里乔拉村食盐进军(3)影响
①英国殖民当局释放了甘地,撤销禁令,改变策略。
②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3.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条件是国大党支持战争。
(2)概况:甘地拒绝了 的提议,发起让英国人滚出印度的运动。1942年,甘地再一次被捕入狱,他在狱中绝食3周以示不屈。丘吉尔名师指津思维点拨1.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思想,一方面是因为他是个宗教领袖,在其心中人性是向善的,他认为只有用非暴力不合作才是最高明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印度贫穷落后,军事力量薄弱,无法与英国抗衡。
2.以甘地为代表的印度资产阶级不可避免地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与印度乃至亚洲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有着必然的联系。甘地的“非暴力抵抗”,在斗争形式上采取的是一定程度上的合法斗争,可以避免流血和暴力,在亚洲争取民族独立的道路上独树一帜。三、印度之魂(维护国家统一与和平的努力)
1.背景
(1)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之间长期纷争不断。
(2)1947年6月,英国提出的《 》,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国家,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导人真纳都表示接受。
(3)印巴分治导致了空前的难民潮,两大教派之间的冲突有增无减。蒙巴顿方案2.概况
(1)印巴分治前,作为印度教徒的甘地,视各派宗教信徒为一家,多次与穆斯林联盟领导人会谈,试图消除分歧,避免印度分裂。
(2)印巴分治后,绝望之余的甘地再次以绝食为武器,希望唤起人们的理智与良知,平息冲突。由于甘地力主印度教、伊斯兰教团结合作,招致了部分印度教狂热分子的不满, 年1月30日,刚刚结束绝食的甘地在前往参加一个群众性的晚祷时,遭印度教徒枪击身亡。史论要旨1948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同时期的中国、土耳其相比,在斗争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中国和土耳其走的都是武装斗争的道路,而印度走的是一条非暴力不合作的道路。这两种不同的策略是由各自不同的国情决定的。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甘地认为,①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唯一正确方法……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②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很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③而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主题一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史料二 “不合作”的纲领包括:①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纺车运动以抵制英国货物泛滥。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1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②通过了以自治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
——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中的①可知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唯一正确方法,是适合印度国情的。②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③说明甘地认识到印度的力量。
(2)史料二中的①涉及到封号、立法、行政、司法、教育、手工业、税收等领域。②说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印度自治为目标。提示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提示 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了印度的力量,但印度经济发展落后,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力量悬殊;非暴力道路适合印度国情。(2)史料二中,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标是什么?“不合作”的范围涉及哪些具体的社会部门或领域?提示 ①目标:争取印度自治。
②范围:立法、行政、司法、教育、手工业、税务等。史论总结
全面认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特点:非暴力不合作——采取和平与合法的手段,取得民族独立。
(3)形式:土布运动、食盐进军、不合作和绝食祈祷。
(4)评价
①积极作用
a.对动员广大民众投身民族解放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b.为国大党提供了斗争武器,使国大党转化为具有群众基础的政党。
c.给英国殖民统治造成强大的政治压力,推动印度民族独立的进程。②消极作用
a.甘地常以违背“非暴力”的原则为由停止运动,挫伤群众斗争的积极性。
b.“非暴力”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丧失革命时机,延长革命过程。并且在反革命镇压下,徒手的抵抗只能是无谓的牺牲。
c.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史料 《甘地自传》的传主甘地是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人,一个谦虚和朴实的人,①一个精神、理智、心灵上的王者,感召和引导着印度人民通过几十年不屈不挠的非暴力斗争和不合作运动,②赢得了自己国家的独立。也正是他的精神,给迷茫和狂乱世界带来了一种希望,一种光明。
20世纪最摄人心魄的精神领袖不怒而威以无形胜有形的传奇,成为全球最畅销的自传作品之一。他是印度独立之父甘地,他有宗教仁厚的胸怀,革命家雄浑的魄力!甘地是个属于全世界的人物,随着这本书的展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③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后世之人大概不会相信,像这样一个有血有泪的人,曾在这个地球上走过。莫·卡·甘地是全世界良知的发言人。 ——《甘地自传》内容提要主题二 对甘地的评价史料解读
史料中①说明甘地在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运动中的地位,是印度人民的精神领袖。②指出了甘地领导的非暴力斗争赢得了国家的独立。③强调了甘地精神的世界影响。提示问题思考
(1)三处着重句是分别从什么角度评价甘地的?提示 在印度人民斗争中的地位;非暴力抵抗的效果;甘地精神的普世意义。提示(2)三处着重句的共同点是什么?提示 都肯定了甘地非暴力抵抗的精神价值。提示(3)据史料和所学知识,给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正确的评价。提示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方面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了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但从这时开始,印度向着独立国家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史论总结
全面评价甘地
(1)地位: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时期杰出的政治领袖、精神领袖,被尊为“圣雄”“国父”。
(2)功绩:①创立并宣传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③晚年致力于调解教派矛盾,直至为印度的团结献出生命,伟大的人格受到世人的尊敬。
(3)局限:①采用非暴力手段,限制人民革命运动;②抵制西方物质文明,不利于社会进步;③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爱因斯坦口中的“他”应当是指
A.华盛顿 B.亚里士多德
C.甘地 D.拿破仑1234√答案解析解析 题干中材料实际上体现了非暴力的思想,这一思想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致。12342.甘地认为: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非暴力是认识神、认识真理的手段,是强者的武器。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在当时印度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
A.有利于非暴力思想的宣传
B.为谴责殖民压迫提供了理论武器
C.有利于发动群众进行斗争
D.有利于防止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答案解析1234解析 甘地提出非暴力思想时,印度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但印度五花八门的宗教与迷信不利于印度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团结,甘地的这种思想有利于将印度人民团结在“真理”这一统一的“神”之下。 12343.下列属于甘地主义内容的是
①通过非暴力实现印度的自治或独立 ②提倡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物质文明 ③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 ④在印度独立后,实行共和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4.(2016·龙岩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甘地决定……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来反对罗拉特法案,为此,他……一方面号召印度人民在1919年4月6日举行总罢工和绝食……另一方面,不准人民群众以暴力手段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这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世界现代史编写组《世界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1919年)哈里发运动的领袖们接受了甘地主义的原则……甘地在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这时事实上是把哈里发运动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汇流成为统一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1234答案 评价:材料一认为甘地在运动中的作用“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材料二认为甘地在“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
差异:材料一对甘地的作用偏向于否定;材料二充分肯定了甘地的作用。1234解析 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应认真阅读材料内容,把握两则材料中对甘地评价的关键词语并将之提炼概括出来。答案解析(1)上述两则材料是如何评价甘地在1919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的?这两种评价有何差异?1234(2)甘地所倡导的非暴力与不合作是怎样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答案 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用不合作发动群众,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迫使殖民当局作出让步;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防止社会改良转变为革命,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利益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解析 从相辅相成的角度来阐释两者之间的关系。答案解析本课结束课件35张PPT。专题四 “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3课 “土耳其之父”凯末尔目标导航
1.了解凯末尔的主要活动,认识其在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中的贡献。
2.掌握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土耳其崛起的历史作用。
3.通过凯末尔改革的措施,理解凯末尔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运动。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创建组织与萨卡里亚河之战
1.凯末尔的早期军事生涯
(1)21岁后,先后进入伊斯坦布尔的军事学院和参谋部学院深造,毕业时获上尉军衔。
(2)凯末尔非常关注祖国前途,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变革图强的思想。在大马士革服役期间,参与组建“祖国与自由协会”,进行反政府的宣传。
(3)在1908~1909年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中,凯末尔出任革命军参谋长。
(4)1914年,土耳其追随同盟国集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凯末尔被派往前线,他因成功地击退英军,保卫了达达尼尔海峡,被誉为“伊斯坦布尔的救星”。 2.走向领导民族革命道路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土耳其作为战败国,大片领土被协约国占领,凯末尔走上了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的艰难道路。
3.创建组织
(1)1919年5月,担负起统一民族组织的任务,积极筹备召开全国护权协会代表大会,通过了要求民族独立的纲领。
(2)1919年冬,凯末尔党人在帝国议会选举中获胜。不久,议会通过《_________》,被称为“新土耳其的独立宣言”。
(3)与苏丹政府决裂,1920年召开“大国民议会”,组建了以凯末尔为首的国民议会政府。国民公约4.民族独立战争
(1)《色佛尔条约》签订后,凯末尔领导大国民议会政府,整编国民军,坚决抵抗外国侵略。
(2)1921年8月,取得 之战的胜利,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1922年8月,歼灭了希腊军队主力。
5.外交成就
(1)1922年10月,与希腊签订停战协定。收复东色雷斯,并收回了伊斯坦布尔地区的行政管理权。
(2)1923年7月,与协约国签订《 》,废除了《色佛尔条约》中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从而为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铺平了外交上的道路。史论要旨萨卡里亚河洛桑和约《洛桑和约》中,土耳其的国家独立和基本主权得到承认,它是凯末尔利用协约国之间的矛盾,为土耳其争取的一个较为有利的新和平条约。二、凯末尔改革(土耳其的崛起)
1.措施
(1)政治:1923年10月,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凯末尔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废除苏丹·哈里发制度,确立 的立法地位,制定宪法、民法、刑法等,实行政教分离和军政分离。
(2)经济:推行 政策,以赎买方式收回外资控制的企业;废除农村的封建义务,颁布发展工商业的法令。
(3)文教:关闭宗教学校,建立起各级各类学校,推行字母拉丁化改革。
(4)习俗:废除陈规陋习,变革旧的称谓,采用公元纪年,给妇女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国民议会国有化易错提醒思维点拨2.影响:实现了土耳其政治生活的世俗化,引导整个社会步入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3.地位:1934年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授予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姓,意为“ ”。土耳其之父重点精讲思维点拨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凯末尔推行的“国家主义”经济改革以工业建设为重点,注重发挥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尽管实行一定程度的国有化,但并不排斥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末尔改革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革命,它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封建思想,尤其是宗教神权思想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为土耳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凯末尔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1)一战后领导土耳其人民进行民族独立斗争,并取得胜利,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
(2)在政治、经济、文教、法律等方面推行改革,促进土耳其走上民族国家复兴和现代化道路,使土耳其发展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 一位记者问凯末尔:①“你已经拯救了祖国的命运,现在你准备干什么呢?”凯末尔回答:②“战争结束了,人们以为我们已经达到目的。其实,这才是开始。现在,我们真正的工作开始了。”
史料二 赢得国家独立和自由的土耳其仍然面临着国内诸多问题。①土耳其是一个封建神权的专制国家,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阻碍着社会的发展;②社会等级制度森严,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实行一夫多妻制;③文字异常复杂,全国识字的人非常少;④经济文化非常落后……主题一 凯末尔改革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①指凯末尔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实现了民族独立。②说明凯末尔认为实现民族独立,目的并未完全达到,下一步应该是进行民主化改革,建立现代化国家。
(2)史料二中①②③④分别反映出独立后的土耳其面临着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风俗、经济文化的困扰,针对这些问题,凯末尔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民主改革。提示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一分析,凯末尔为什么说真正的工作才开始?他所说的“真正的工作”是指什么?提示 土耳其面临着落后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困扰,急需摆脱封建势力和宗教势力的束缚,建立现代化的国家。“真正的工作”是指即将进行的民主化改革。提示(2)为改变土耳其的落后面貌,凯末尔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提示 ①政教分离,推行法治,国家世俗化;
②经济推行国有化及国家干预;
③文化教育世俗化;字母拉丁化;
④社会生活西化。史论总结
凯末尔的民主化改革及影响史料一 凯末尔逝世后,①土耳其人民从全国各地赶来悼念他们的国父;②世界许多国家也派出了代表团。伊朗宣布随后的一个月为哀悼月。
史料二 ①凯末尔的葬礼按最高规格的军事葬礼进行,由12位将军把他的灵柩抬上炮车,从伊斯坦布尔运往安卡拉。在安卡拉,他的灵柩被暂放在人类学博物馆的一个临时墓地,直到15年后的1953年,才被②移入永久性的国父陵园安葬。图为送葬时的情景。主题二 评价凯末尔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①说明凯末尔在土耳其人民中的地位。②说明凯末尔在世界人民中的影响。
(2)从史料二①中的“最高规格”和②中“永久性的国父陵园”可以反映出凯末尔的崇高地位。提示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说明凯末尔的历史地位。提示 是受土耳其人尊崇的国父;是受世界人民尊敬的伟人。(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末尔具有上述地位的原因。提示 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赢得了民族的独立;他领导土耳其人民缔造了新型的土耳其国家,为土耳其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为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史论总结
全面评价凯末尔
(1)功绩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面临领土被肢解的命运,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瓜分,使土耳其摆脱民族危机,赢得独立。
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国家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
③是同时代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唯一取得成功的一次改革,它鼓舞了其他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反帝斗争。(2)局限性
在改革中长期忽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暴露出凯末尔国家主义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3)总评
凯末尔是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是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土耳其民族非凡的领袖,是亚洲觉醒的杰出代表人物,无愧于“土耳其之父”的称号。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土耳其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停战协定与和平条约,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主要表现在
A.资源被掠夺 B.人民被欺压
C.领土被肢解 D.君主被废弃1234√答案解析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被迫与协约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根据这一条约,土耳其的领土将被协约国肢解。12342.土耳其独立后进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是指土耳其进入了
A.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时期√答案解析解析 土耳其独立后,凯末尔采取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复兴之路。解析 材料主旨强调土耳其既接受现代思想又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建立一个现代化国家。凯末尔改革将土耳其封建君权和神权政体变为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废除政教合一。废除阿拉伯字母,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学习苏俄,将资金集中用于工业化建设,但是,并没有走苏俄道路,故排除③④。12343.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
①废除政教合一 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③走苏俄发展道路 ④大力发展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解析√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耳其革命,虽由青年军官发动军队起义,却是诸种力量的联合行动,包括当时工商业界的领导分子、农村的小区领导、教育界与文化界的新知识分子及伊斯兰教中主张比较温和的教士们。土耳其自革命以来,既是伊斯兰世界唯一摆脱宗教影响的共和国,也是中东地区最为安定的国家。 ——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1234材料二 为改变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制度,凯末尔采取了三项带有决定性的政治措施:消灭苏丹制、宣布共和国、废除哈里发制。土耳其政府撤销了宗教基金事务部,废除了宗教法和宗教法院,确定了国民议会的立法权;规定学校必须提供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加强土耳其民族意识的教育;废除伊斯兰旧历,正式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历。
——摘编自《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1234答案 ①看法:世俗化、民主化。
②评述:废除苏丹制度,建立共和国;在立法、教育和历法等方面去除伊斯兰教的影响,实现了政教分离;土耳其成为中东地区最安定的国家。1234(2)指出两则材料对土耳其革命和改革的相同看法。并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材料评述凯末尔的历史贡献。答案答案 资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耳其革命的性质。本课结束课件12张PPT。历史人物评价规律总结一、对古代政治家进行评价的依据和方法
1.依据
(1)将历史人物置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予以评价,根据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衡量是非功过。
(2)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还要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任何杰出人物既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因此,既要肯定功绩,又要指出错误,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2.方法
(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2)是否调整统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
(3)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4)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5)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二、如何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英雄人物
1.确定人物的时代背景。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英雄人物的评价,一定要紧抓“革命时代”这一背景,虽然拿破仑和克伦威尔均建立过军事独裁统治,但他们的行为均是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应一分为二地评价。
2.确定人物的阶级属性。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寻求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3.确定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内外政策、行动等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何作用。
4.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坚持“阶段论”和“方面论”原则,将人物的活动分为不同的阶段进行评价,避免笼统化、简单化。比如,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5.确定评价性结论。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具体评价时要注意,从决定历史人物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对政治人物要点明其阶级属性。
另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要正确处理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之间的关系等。 三、评价杰出科学家的角度
1.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
如李四光两次否定“洋神话”;牛顿则在“巨人的肩上”大胆创新,做出了辉煌的科学成就;爱因斯坦则大胆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创立了相对论。
2.正确的科研方法
(1)独立思考是科学创新的首要条件,是科学思维的必备品质。
(2)重视实践调查、考察(李四光),归纳总结(牛顿),理论分析(爱因斯坦),科学实验以及实践调查,科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是科学家基本的科研方法。
(3)坚持不懈、勤奋探索。3.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价值观
杰出科学家无一例外地生活简朴,看轻物质享受,淡泊名利,有自知之明,对自身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有关注国家民族、全人类生存兴衰的强烈责任感,以工作为快乐,以成功为享受,如爱因斯坦的快乐主张就很有代表性。
4.艰苦奋斗的精神
牛顿终身未婚,把生命完全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 四、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1.评价的基本方法
(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必须将历史人物放在他所生活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进行评判,否则,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
(2)确定评价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段性和时代性。 (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5)克服思维定势。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6)防止主观臆断。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2.评价遵循的基本原则
(1)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依据是看其历史活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分清主流和支流的关系。
(3)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4)正确处理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关系。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