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4世纪后期,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想统一南方地区,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一、淝水之战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智足多谋,指挥得当。长途跋涉以逸待劳思考探索为什么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建立
时间:4世纪后期
民族:鲜卑族
统一黄河流域时间:439年洛阳平城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1.迁都孝文帝
迁都洛阳原因影响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记》
(翻译:孝文帝在公元495年正式命令:“不能在朝廷中说鲜卑话,如有违反的,就罢免他的官职。” )语言方面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zhe 服饰方面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姓氏方面与汉人贵族联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婚姻方面 想一想: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礼法方面尊老 养老风俗方面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生活方式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欣赏与思考: 经过孝文帝的汉化措施,胡人与汉人的生活相互影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服装:“胡人汉服”,宽大飘逸的汉服成为一
种风尚,同时,胡人的窄袖紧身、圆
领、开叉也被不族吸收。
床榻:原来汉族床较矮,上面铺一层席子。
坐具:原来汉族席地而坐,现在胡床(交椅)
流行。胡床辩一辩正方: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
气,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反方: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进步。孝文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
想一想 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 这也证明了一个历史上的通则,就是一个文化水平低的民族,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服一个文化水平高的民族,但始终还是会被这个文化水平高的民族所溶化进而消失无踪。 马克思说过:“野蛮的征
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
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
服。”北方地区
的民族交融生活生产民族心理文化交流统治方式 促进了北方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儿?
(1)相同点:
①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④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点:
①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②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1、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
北魏孝文帝改革等。2、表现
(1)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腐蚀、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生活之中。
(2)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了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3、影响:
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民族交融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我们在学习昨天历史的同时,今天我们也在书写着将来的历史。 我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北魏宋、齐、梁西魏东魏梁北周北齐梁、陈隋陈北方政局政权分立分裂混战民族交融(鲜卑族拓跋部)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交融迁都洛阳前秦衰败北魏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