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11 16:25:10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语文人教版 九年级下
导入新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终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
同学们,知道这副对联的故事吗?谁能说说他们的故事?
(学生讲述)
前一句讲的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后一句讲的是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他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就因为他们明白在困境中求生存的道理。今天,我们来读一读《孟子·告子下》中的一篇文章,看看困境与振作、安乐与沉沦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听读感知
1、停顿。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听朗读,注意课文的朗读停顿与字音。
听读感知
2、读准字音。
畎(quǎn)亩 傅说(yuè)
曾(zēng)益 胶鬲(gé)
拂(bì)士 拂(fú)乱
听读感知
3、根据你听到的内容,标题中的“生”和“死”分别指“活着”和“死亡”吗?
不是(按自己的想法阐述自己的理解)
走近作者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文言实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译: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里被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被任用

贩卖鱼盐的人
狱官
集市
文言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
所以说
这个
使……受苦
违背
使……坚忍
增加
不具备的能力
文言实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这样以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表现在声音上,(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经常
犯错
阻塞
从、在
振作
表现
脸色
被人了解
文言实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常常会导致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振作、因沉迷安乐而沉沦(的道理)了。
国内
辅佐
国外
如果
这以后
振作
沉沦
古今异义
不能 古:不具备的能力。今:表示否定。
恒 古:经常,常常。今:不改变。
生 古:振作,奋起。今:活着。
死 古:委靡,沉沦。今:死亡。
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2)衡于虑:“衡”通“横”,阻塞。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分别理解为:使……受苦;使……经受劳累;使…忍受饥饿;使……缺乏)
(2)名词活用作动词:
人恒过。(过:犯错)
(3)动词活用作名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国内、国外。
课文精读
(1)他们出身卑微,
(2)他们历经了苦难的磨练,
(3)他们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成就。
1、文章一开始就例举了六位古代贤人的故事,他们处于不同时代,但他们身上都有许多共同点,他们的经历有哪些共同点?
课文精读
点拨: 起过渡作用,引出后文的论述。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课文精读
点拨:首先,作者例举出三个不空辩驳的实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三个实事,从正面阐述了作为一个人,要想成就事业,都必须要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砺;然后,作者再推而广之,从反面证明一个国家如果不经历磨难,也常常会灭亡。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得出了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简述“人恒过……”一段的论证思路。
课文精读
点拨:本文采用的是卒章显志的方法,在篇末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这篇短文的论点是什么?
课文精读
(1)相同点:两篇短论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5、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则短论,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课文精读
(2)不同点: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在论证结构上,第一则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第二则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
语言品析
这篇短论的语言有以下两方面的特色:
一是广泛举例,构成排比。一开始作者连续列举了6个人的例子,句式相同,构成排比句,使句势恢弘有力,富于说服力。
二是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美。“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这几个句子,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说服力极强。
拓展延伸
这篇短文有磅礴的气势,读来使人不得不信服。
首先,作者列举历史人物并列排比。这些人物都是有典藉可考的。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总之,读完这篇文章,总觉得有一种震撼之力鼓动人心,让人不得不服,不能不服。
巩固提升
1、给下面加点字(蓝色)注音
畎亩( ) 傅说( )
曾益( ) 胶鬲( )
拂士( ) 拂乱( )
(quǎn yuè zēng gé bì fú)
巩固提升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
子 的人才观。
《孟子·告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巩固提升
3、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虑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D
巩固提升
4、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说,当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的时候。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常常会导致灭亡。
课堂小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课后板书
6个实例
5个苦头
3个事实
2个立国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8课《<孟子>二章》(2)教学设计
课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1、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3、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重点 文言词语“曾、拂、恒、衡”等的用法。用排比的句式说理的方法。
难点 理解作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终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同学们,知道这副对联的故事吗?谁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学生讲述)对,前一句讲的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后一句讲的是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他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就因为他们明白在困境中求生存的道理。今天,我们来读一读《孟子·告子下》中的一篇文章,看看困境与振作、安乐与沉沦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听,想。 用对联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听读课文,注意朗读停顿与读音。停顿。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读准字音。畎(quǎn)亩 傅说(yuè)曾(zēng)益 胶鬲(gé) 拂(bì)士 拂(fú)乱 根据你听到的内容,标题中的“生”和“死”分别指“活着”和“死亡”吗? 不是。 听,记住生字。并交流看法。 学会断句。积累生字,并初略听懂课文内容。
作者介绍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疏通文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发、举:被任用,被举用。畎亩:田间,田地。土:狱官。市:集市,这里指被买卖。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故:所以说,用于得出结论。是:有的版本也作“斯”,代词,这个。苦、劳、饿、空乏:这几个词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且都是使动用法,理解为“使……怎么样”。拂乱:违背,与……不合。所以:“以所”,用它们来。动:使……振动。忍:使……变得坚韧。曾益:曾,同“增”,增加,与益的意思同。不能:不具备的能力。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恒:经常,常常。过: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衡:通“横”,阻塞。于:介词,在、从。作:振作,奋起。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疲劳憔悴表现在脸上,呻吟叹息之声从口里发出,(努力改变自己以后)别人才能了解自己。入:国内。拂:同“弼”,辅佐。出:国外。则:如果。 笔记。 积累字词
翻译: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里被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这样以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表现在声音上,(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常常会导致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振作、因沉迷安乐而沉沦(的道理)了。 笔记,背诵。 记住重点文言文的翻译。
文言词语积累 古今异义 不能古:不具备的能力。今:表示否定。恒古:经常,常常。今:不改变。生古:振作,奋起。今:活着。死古:委靡,沉沦。今:死亡。 笔记。 积累多义词。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衡于虑:“衡”通“横”,阻塞。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笔记 识记通假字。
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分别理解为:使……受苦;使……经受劳累;使…忍受饥饿;使……缺乏)名词活用作动词: 人恒过。(犯错)动词活用作名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国内、国外。 笔记。 记住这些文言句式。
课文精读 文章一开始就例举了六位古代贤人的故事,他们处于不同时代,但他们身上都有许多共同点,他们的经历有哪些共同点?(1)他们出身卑微,(2)他们历经了苦难的磨练,(3)他们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成就。“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点拨: 起过渡作用,引出后文的论述。简述“人恒过……”一段的论证思路。点拨:首先,作者例举出三个不空辩驳的实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三个实事,从正面阐述了作为一个人,要想成就事业,都必须要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砺;然后,作者再推而广之,从反面证明一个国家如果不经历磨难,也常常会灭亡。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得出了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这篇短文的论点是什么?点拨:本文采用的是卒章显志的方法,在篇末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则短论,在论证方面的异同。(1)相同点:两篇短论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2)不同点: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在论证结构上,第一则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第二则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 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分析论据的构成。理解并掌握对比论证。学会比较阅读,分析文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语言品析 这篇短论的语言有以下两方面的特色:一是广泛举例,构成排比。一开始作者连续列举了6个人的例子,句式相同,构成排比句,使句势恢弘有力,富于说服力。二是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美。“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这几个句子,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说服力极强。 讨论交流。 了解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拓展延伸 这篇短文有磅礴的气势,读来使人不得不信服。首先,作者列举历史人物并列排比。这些人物都是有典藉可考的。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总之,读完这篇文章,总觉得有一种震撼之力鼓动人心,让人不得不服,不能不服。 选择性笔记。 了解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巩固提高 给下面加点字(蓝色)注音畎亩( ) 傅说( )曾益( ) 胶鬲( ) 拂士( ) 拂乱( ) (quǎn yuè zēng gé bì f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孟子·告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3、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曾益其所不能B.困于心,衡于虑C.入则无法家拂士D.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翻译下面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译:所以说,当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的时候。(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常常会导致灭亡。 完成练习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听。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诗歌主题。
板书设计 6个实例 5个苦头 3个事实 2个立国方法 可笔记。 学生可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8课《〈孟子〉二章》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部分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
管夷吾举于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困于心,衡于虑。
所以动心忍性
翻译下面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 .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入则无法家拂士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管夷吾举于士 于是冰皮始解
必先苦其心志 其两膝相比者
傅说举于版筑之中 无丝竹之乱耳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查理周刊》恐袭事件发生后,法国总统奥朗德和总理瓦尔斯1月21日公布系列反恐措施,宣布未来3年将投放逾7亿欧元左右用于打击恐怖主义。
B.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操。
C.民政部将以“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为抓手,完善与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
D.元旦小长假期间,出现了路上车满为患、车祸频发,景区人满为患、人败景致。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吃了一顿傣家风味的饭菜:芭蕉花、烤肉、炒蕨菜……
B.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C.他是真的没有听到我的话呢?还是故意装作没听见?
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
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回答后面问题
1、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何作用?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4、《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全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5、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有不同的见解,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张齐贤①为布衣时,倜傥有大度。然孤贫落魄,常舍道上逆旅。有群盗十余人,饮食于逆旅之间,居人皆惶恐窜匿;齐贤径前揖之,曰:“贱子贫困,欲就诸大夫②求一醉饱,可乎?”盗喜曰:“秀才乃肯自屈,何不可者?顾吾辈粗疏,恐为秀才笑耳。”即延之坐。齐贤曰:“盗者,非龌龊儿③所能为也,皆世之英雄耳。”乃取大碗,满酌饮之,一举而尽,如是者三。又取豚肩,以指分为数段而啖之,势若狼虎。群盗视之愕眙④,皆咨嗟曰:“真宰相器也。不然,何能不拘小节如此也!他日宰制天下,当念吾曹皆不得已而为盗耳。”竞以金帛遗之。齐贤皆受不让,重负而返。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七)
注释:①张齐贤: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西)人。北宋名相。②大夫:官爵名。这里借用表示对强盗的敬重。③龌龊儿:卑鄙、丑恶之人。④愕眙:惊视。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即延之坐 延:邀请
B.秀才乃肯自屈 屈:委屈
C.当念吾曹皆不得已而为盗耳 念:思念
D.齐贤皆受不让 让:推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饮食于逆旅之间 寓逆旅
B.势若狼虎 猛浪若奔
C.即延之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然孤贫落魄 环堵萧然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张齐贤为布衣时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秀才乃肯自屈 乃不知有汉
C.以指分为数段而啖之 无从致书以观
D.竞以金帛遗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吾辈粗疏,恐为秀才笑耳:只是我们都是粗人,担心被你取笑罢了。
B.竞以金帛遗之:(强盗们)都争着把金帛留给他。
C.盗者,非龌龊儿所能为也:做强盗的,不是卑鄙、丑恶的人所能干的。
D.居人皆惶恐窜匿:住店的人都吓得惊惶逃窜,四处躲藏。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齐贤倜傥大度,有不同于常人的胆识和慷慨之气。
B.张齐贤言语上敬重强盗,称之为“英雄”,行为上不拘小节,饮酒吃肉显得粗犷豪壮,所以强盗愿意结纳他。
C.张齐贤能自屈身份,善于应对以获取利益,这也是他后来成为名相的性格基础。
D.众强盗争着赠钱财是被张齐贤感化,他接受众强盗的赠金可见他也有贪财的一面。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1)狱官(2)振作,奋起(3)同“横”,阻塞(4)使……坚忍
2、(1)用这种方法来使他的内心震动,使他的性情变得坚忍,从而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2)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3、C
4、D
5、D
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
1、他们一开始都是很平凡的人,后来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D
4、围绕“成材离不开主观努力”“吃苦也是一种资本”来答即可,或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可。
5、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有的时候,有些过错是没有机会来改正的,所以,我们不能老是以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尽量避免出现任何差错。
(二)1-5:CDBB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