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部分
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所恶( )有甚于死者
故不为苟( )得也
乡( )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 )宫室之美为( )之
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翻译下面句子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 .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今年6月27目,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B.“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C.“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学校组织的这次捐款赈灾活动,我们应踊跃参加,不应该袖手旁观。
D.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至深至厚,刻骨铭心,是我终生回报不完的。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著有短篇小说集《羊脂球》,是一代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展示了于勒从穷困到富有再到穷困的升沉过程。
B.哲学家、作家培根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其随笔说理透彻,警句隽永。
C.《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所写的洋溢着父子深情、凝聚着爱国深情的家书,他通过书信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
D.《水浒》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智取生辰纲》选自第十六回,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讲述了青面兽杨志负责押送“生辰纲”,智多星吴用和鲁智深在野猪林巧妙设计“智取生辰纲”的故事。
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在文中空格处填上所缺句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二者不可得兼 ( ) (2)所欲有甚于生者 ( )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 (4)得之则生 ( )
(5)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
3、翻译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 .
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 .
4、简要回答
(1)上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
(2)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
(3)《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答: .
5、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三个含“义”的成语。
答: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蔡邕①听琴
吴人有烧桐以爨②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③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 将命者④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节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
【注释】①蔡邕(yōng):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蔡文姬之父。②爨(cuàn):烧火做饭。③陈留:古地名。 ④将命者:侍从。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名:命名 B. 遂反 反:同“返”,返回了
C. 至门而去 去:离开 D. 我向鼓弦 向:朝向,对着
2.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 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
B. 主人遽自追问其故 安陵君其许寡人
C. 客有弹琴于屏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 至门而去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3. 下面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蔡邕从一个普通人的手中抢救出一段制作琴的良木。
B. 蔡邕接受邀请来到邻居家的时候,酒宴已经开始了。
C. 邻居家里客人的演奏其实是借螳螂与蝉的故事表露杀机,被蔡邕识破。
D. 这个故事说明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
翻译下面句子。
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部分
wù gǒu xiàng wèi wéi
A
3、(1)生命是我想要的东西,(但)我想要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2)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4、A
5、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1、略
2、(1)同时拥有(2)比(3)祸患、灾难(4)生存、活(5)侍奉(6)通“辨,辨别”
3、(1)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2)万钟这样的丰厚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4、(1)舍生取义(2)答案不唯一,要言之成理(3)富贵不能淫。
5、示例:义薄云天 大义凛然 义不容辞 义无反顾
(二)课外阅读
1、D 2、D 3、C
4、(1)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
(2)蔡邕的邻居摆好酒食招待他,等到他前往时大家喝酒已经喝得很酣畅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鱼我所欲也》
语文人教版 九年级下
导入新知
小学时我们学过“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他为了把日本鬼子带进八路军的包围圈而不惜牺牲自己年幼的生命。在我国近代战争史上,这样的故事还很多:“琅琊山五壮士”“八女投江”,以及上甘岭上“向我开炮、向我开炮”的呼喊,无一不是这咱爱国热情的表现。这种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民族大义而舍生忘死的行为,我们叫做“舍生取义”。这是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的一种观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文章《鱼我所欲也》。
听读感知
1、听朗读,注意课文的朗读停顿,然后用“/”给下面句子划出节奏。
(1)生 亦我所欲,所欲 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如使 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3)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 而有不为也。
/
/
/
/
/
/
/
/
/
听读感知
(4)万钟 则不辩礼义 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
(5)今 为所识穷乏者 得我而为之
/
/
/
/
/
听读感知
1、读准下面的字音
患(huàn) 恶(wù) 箪(dān)
羹(gēng) 蹴(cù) 乡(xiàng)
苟(gǒu)
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写作背景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篇文章正是他这一系列思想的体现。
疏通文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同时得到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疏通文意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比……更
生命是我想要的东西,(但)我想要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事情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苟且偷生
痛恨
灾难
躲避
如果
疏通文意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是因为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因此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大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只是
品德高尚的人
这种想法
丢失
疏通文意
一箪食,一豆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盛食物的器皿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高位厚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得不到
过路的人
用脚踢
值得
如果
分辨
好处
秦承
感激
疏通文意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以前
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wèi
为了,介词
wéi
做,动词
停止
天性
文言虚词
而:
舍生而取义者也 而:表顺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而:表转折。
呼尔而与之 而:表修饰
乡为身死而不受 而:表并列。
则: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则: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则:就
文言虚词
之:
如使人之所恶劣莫甚于生 之:结构助词,无义
人皆有之 之:代词,这种
为宫室之美 之:结构助词,的。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于:表比较。
万钟于我何加焉 于:表对象。
一词多义
为: 为(wèi)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wéi)也(做,动词)
得: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由于)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予)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课文精读
点拨: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找出本文的论点。
课文精读
点拨: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样写就可以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2、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精读
文中举了齐国一个人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不礼貌的施舍的故事,这个故事发展到今天已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叫“嗟来之食”,它的意思是指别人带侮辱性的给予。
嗟来之食
课文精读
富贵不能淫。
4、孟子曾有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文中作者所举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正好与这句名言中的哪一句相悖?
课文精读
首先,作者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开头至“故患有所不辟也”)。
其次,然后再从反面进行假设,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并进一步提出这种“善恶”之心,人皆有之,不只是品德高尚者所独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贤者能勿丧耳)。
第三,作者从正反两面举例:乞人不受嗟来之食(正面),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反面),证明义的重要性。
5、请简述一下本文的论证思路。
课文精读
比喻论证法:用鱼与熊掌的关系论证生与义的关系。
对比论证法:乞人不受嗟来之食(正面),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反面)。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课文精读
点拨:《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局限,应予剔除。
7、《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语言品析
《孟子》的文章大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使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的说服力。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不过,除了排比外,作者还使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方法。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拓展延伸
1、关于孟子“舍生取义”观点
《三字经》的开头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出处就在于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拓展延伸
2、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舍生取义”这个话题呢?
点拨: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同一时代的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导入中提到的英雄人物,他们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因为他们在国家和民族大义受到侵害时,舍身忘死,用生命诠释了“义”的重要性。但在和平的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决定了,应该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需要我们去争取。因此,同学们,特别是你们这个年纪,应该把生命当作第一位的,学会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巩固提升
1、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巩固提升
2、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相应的句子。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3)是亦不可以已乎? 。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此之谓失其本心。
巩固提升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C
巩固提升
4、翻译下面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高位厚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课堂小结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同学们课后有机会可以多接触一下这本书,读不懂文言文版,可以读它的现代文版本,这对你的写作会有一定帮助的。
课后板书
正面:不为苟得
患有不辟
反面:何不用也?
何不为也?
事例:不食嗟来之食
受万钟之禄
舍生取义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课题 鱼我所欲也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积累“患、使、乡”等文言文词词。学习本文以打比方的方式进行论证的方法。品味《孟子》散文语言的艺术特征。
重点 正确理解作者“舍生取义”的思想观点。学习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的论证方法。
难点 正确理解本文论点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舍生取义”这个话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小学时我们学过“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他为了把日本鬼子带进八路军的包围圈而不惜牺牲自己年幼的生命。在我国近代战争史上,这样的故事还很多:“琅琊山五壮士”“八女投江”,以及上甘岭上“向我开炮、向我开炮”的呼喊,无一不是这咱爱国热情的表现。这种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民族大义而舍生忘死的行为,我们叫做“舍生取义”。这是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的一种观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文章《鱼我所欲也》。 听,想。 用英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听朗读,注意课文的朗读停顿,然后用“/”给下面句子划出节奏。(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读准下面的字音患(huàn) 恶(wù) 箪(dān)羹(gēng) 蹴(cù) 乡(xiàng)苟(gǒu) 听,记住生字。并交流看法。 听准朗读的节奏。积累生字,并初略听懂课文内容。
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篇文章正是他这一系列思想的体现。 了解 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作铺垫。
疏通文意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可得兼:不可兼得,不可能同时拥有。甚于:比……更。甚,胜过,超过。于,表示比较。苟得:暂时获得,苟且偷生。恶:wù,厌恶,痛恨。患:灾难。辟:通“避”,躲避。如使:假如。使,假如。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为用也:那么,只要是能够获得生存的方法(机会)为什么不采用呢?是故:这是因为。独:只是贤者:品德高尚的人。是心:这种想法(观点)丧:丧失,丢失。耳:句末语气词,“罢了”。2、一箪食,一豆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箪、豆:古代用于盛食物的器皿。弗得:得不到。呼:指没有礼貌的吆喝着。行道之人:过路的人。蹴:用脚踢着。乞人不屑也:连乞丐也不值得一看。屑:值得。万种则不辩礼义而爱之:对于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一下它是否符合礼义就胡乱接受。则,如果;辩,同“辨”,分辨。加:好处,益处。妻妾之奉:妻妾们的奉承。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了)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激;与,同“欤”,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乡为身死而不受:以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的东西)。乡,同“向”,以前。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放弃吗?是,这(种);已,停止,结束。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翻译: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想要的东西,(但)我想要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事情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因此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大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高位厚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笔记。 积累字词
字词积累 文言虚词 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而:表顺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而:表转折。呼尔而与之 而:表修饰乡为身死而不受 而:表并列。则: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则:如果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则:就之:如使人之所恶劣莫甚于生 之:结构助词,无义人皆有之 之:代词,这种为宫室之美 之:结构助词,的。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于:表比较。万钟于我何加焉 于:表对象。
一词多义 为:为(wèi)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wéi)也(做,动词)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由于)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予) 笔记。 积累多义词。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笔记 识记通假字。
课文精读 找出本文的论点。点拨: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点拨: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样写就可以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文中举了齐国一个人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不礼貌的施舍的故事,这个故事发展到今天已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叫“嗟来之食”,它的意思是指别人带侮辱性的给予。孟子曾有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文中作者所举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正好与这句名言中的哪一句相悖? “富贵不能淫。”请简述一下本文的论证思路。点拨:作者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开头至“故患有所不辟也”)。其次,然后再从反面进行假设,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并进一步提出这种“善恶”之心,人皆有之,不只是品德高尚者所独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贤者能勿丧耳)。第三,作者从正反两面举例:乞人不受嗟来之食(正面),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反面),证明义的重要性。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法:用鱼与熊掌的关系论证生与义的关系。对比论证法:乞人不受嗟来之食(正面),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反面)。7、《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点拨:《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局限,应予剔除。 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找准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认识的掌握论证方法。
品味语言 《孟子》的文章大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使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的说服力。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不过,除了排比外,作者还使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方法。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笔记。 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
拓展延伸 关于孟子“舍生取义”观点《三字经》的开头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出处就在于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2、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舍生取义”这个话题呢? 点拨: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同一时代的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导入中提到的英雄人物,他们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因为他们在国家和民族大义受到侵害时,舍身忘死,用生命诠释了“义”的重要性。但在和平的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决定了,应该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需要我们去争取。因此,同学们,特别是你们这个年纪,应该把生命当作第一位的,学会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选择性笔记。 正确理解“舍生取义”的含义。
巩固提高 1、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相应的句子。(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是亦不可以已乎?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4、翻译下面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高位厚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完成练习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同学们课后有机会可以多接触一下这本书,读不懂文言文版,可以读它的现代文版本,这对你的写作会有一定帮助的。 听。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文章主题。
板书设计 正面:不为苟得 患有不辟 反面:何不用也? 何不为也?事例:不食嗟来之食 受万钟之禄 可笔记。 学生可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舍生取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