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邗江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第Ⅰ卷(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美国历史学者费正清在谈到中国古代的某项制度时说:“它依靠的是血缘或准血缘的宗法关系而非封建制度的法律原则。”下列制度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禅让制 B. 井田制 C. 嫡长子继承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它依靠的是血缘或准血缘的宗法关系而非封建制度的法律原则。”说明这种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不是依据法律原则,结合备选项的特征可知,只有嫡长子继承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王位继承制度,A禅让制实行公开选举贤能之人担任最高部落首领,B井田制和D郡县制与血缘关系无关,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点评: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拓展思路:嫡长子继承制的王位、财产继承顺序。其出题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合乎祖治,依法继承;二是违背祖治,非法争夺。此题中的朱棣的政绩也可换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政绩,李世民也非法定储君,是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的。
2. 杜甫24岁时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留下《望岳》一诗,其中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齐鲁”之称源于
A. 西周分封制 B. 西周宗法制 C. 世官制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周武王分封功臣姜尚于齐,分封周公子伯禽于鲁,故本题选A。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题干无关,B错误。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是分封制下的官员继承制度,与材料无关,C错误九品中正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以门第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D错误。
3. 2007年1月8日,备受关注的安徽西汉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王刘庆。根据文献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l21年)封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 汉武帝废除了分封制度 B. 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
C. 六安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 D.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王,其他儿子可以分得一块土地建立侯国。根据材料中的“康王少子”,可知这是推恩令实行的结果,D正确。西汉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没有废除分封制,A错误。汉初的分封制造成了“七国之乱”,B错误。根据“推恩令”可知,六安王之下还会再进行分封,不是最后的封王,C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A项。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并没有废除分封制,依然实行郡国并行制。
4. 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唐律疏议》颁布前的审批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中的审批自然是门下省和皇帝。因此③④。故选A。其他各项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看出明显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律疏议》颁布前的审批
【名师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本题可以使用肯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5. 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从名称寓意来看,“行省”应是
A. 地方自治机构 B. 皇帝秘书机构 C. 中央派出机构 D. 朝廷监察机构
【答案】C
【解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意为“行动的中书省”,即中央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设的全权机关,故C正确;A无法体现“以‘行中书省’得名”,表现不出官衔机构、官职名号的渊源,“行省”也不是地方自治机构 ,排除;“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机构,不是皇帝秘书机构,排除B;“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排除D。
【名师点睛】
“行中书省”是元朝时中书省派出的地方行政机构。
6. 对下表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推荐
自由报考
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 察举制表明古代政治制度成熟
C.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可知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A正确。察举制是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不能表明古代政治制度成熟,B错误。科举制“以文取士”,不注重科技素养,C错误。察举制下可以“自由报考”,使出身寒门的子弟也可以做官,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D错误。
7. “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
A. 征辟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文意大致为:刚生下来头发没还没干,就已经是诸侯,还是婴儿的时候,已经做官。
材料反映了豪门世族中尚处幼年的儿童已垄断官位,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8. “这种权力的三分以及高官们在各自机构内分享领导权的做法,确保了皇帝以下高层官僚的分权和制约。”费正清的这段话主要评价
A. 三省六部制 B. 行省制 C. 内阁制 D. 军机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权力的三分……确保了皇帝以下高层官僚的分权和制约”可知,这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该制度最大的特点是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权和相权
9.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内容。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 ②隋唐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③北宋任用文臣做地方长官 ④明朝废除丞相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C
【解析】①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郡县制为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②隋唐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③北宋任用文臣做地方长官,改变了武官任节度使的传统,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④明朝废除丞相,丞相的废除,加强了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是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两大矛盾:一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二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本题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即可得出答案。
10. 下表摘自杨志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
行政职能
行政含义
1.传旨或述旨
奉谕与某人者
2.内阁奉上谕
谕旨之特降而宣示中外者
3.奉旨
因奏请而降者
4.明发
交内阁传抄者
属于这一官制的行政官员是
A. 秦朝御史大夫 B. 明朝内阁大学士
C. 唐朝六部尚书 D. 清朝军机处大臣
【答案】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传旨或述旨”“内阁奉上谕”“因奏请而降者”“交内阁传抄者”,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清朝军机处大臣。
11. “上海由于地处入海口,已经成为西方渗透的大本营。”这一现象开始出现的标志是
A. 《北京条约》 B. 《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中有上海,故B选项正确。A选项中《北京条约》与上海无关;C选项《马关条约》中开放的是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与上海无关;D选项中没有涉及到上海。
12. 下表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中国近代某一次战争的影响。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 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中法战争没有涉及上述内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排除D。
13.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 《马关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依据材料信息“各国使馆”“从沿海前往首都”“军事占领”等,综合分析可知,这些信息符合《辛丑条约》的内容,故D项正确;《马关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均未涉及材料信息,故ABC项都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学生可以据此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14. 英国《泰晤士报》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发表社论说:“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该)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该战役是指
A. 淞护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抗日战争爆发后”“十周之英勇抵抗”“此乃前所未闻者”等信息分析出,此战役发生在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久,抵抗时间长达10周可知是淞沪会战。
15. 1937年朱德在《解放》杂志发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文中说:“……国内自从
后,……内战终于在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下被结束了,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线亦开始了新的转向——这一切都是向着我们团结御侮对日作战的总目标迈进,……。”题中的“ ”应为下列哪一事件比较合适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淞沪会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37年”、“ 团结御侮对日作战”、“ 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可知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合作初步形成,把矛头共同指向日本,B正确。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A错误。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但与材料中的“开始了新的转向”不符,C错误。淞沪会战发生在七七事变之后,D错误。
16. 张自忠将军在一次会战中向总指挥李宗仁汇报时,讲到自己率领的第59军在两次山东临沂战役中伤亡惨重,但也成功地粉碎了日军在该地会师的计划。该会战最有可能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C
【解析】根据“总指挥李宗仁”“成功地粉碎了日军在该地会师的计划”,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徐州会战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此次会战予以日军巨大打击,还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故C正确;淞沪会战地点在上海,太原会战地点在山西,枣宜会战地点在湖北,与材料“山东临沂战役”作战地点不符,排除A、B、D。
17.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掀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其中台儿庄战役的重大意义是
A. 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B. 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C. 取得了抗战以来主动抗击日军规模最大的胜利 D. 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属于徐州会战的一部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台儿庄战役不是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中国抗战分为三个阶段,也不存在转折点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取得了抗战以来主动抗击日军规模最大的胜利是百团大战而非台儿庄战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投降才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正确理解台儿庄战役的意义,还要和其他事件的意义区分开来,例如百团大战的意义。
18. 1945年8月10曰,艾青在其诗作《人民的狂欢节》中欢呼:“这是伟大的狂欢节!胜利的狂欢节!解放的狂欢节!”人民欢欣鼓舞主要是因为
A. 反帝斗争首次取得完全胜利 B. 近代屈辱和分裂的历史宣告结束
C. 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D. 中华民族实现真正的独立和解放
【答案】A
【解析】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故A正确。B、C、D都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9. .从下列两幅图片可以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
A. 始终代表着最广大农民利益 B. 一直保持着农民革命本色
C. 不能摆脱专制皇权体制的窠臼 D. 农民阶级不能解决好内部团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中信息显示早期冯秀全起义前的简陋故居与定都南京后建立的奢华天王府形成鲜明对比和反差,这说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即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摆脱封建皇权体制的窠臼,故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表现
20. 民国八年五月四日,惊心动魄的学生运动开始了,这一运动的导火线是
A. 民族工业的发展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三民主义传播 D.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民国八年,即1919年,“五月四日”,即五四运动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D正确。其他三项与五四运动没有直接关联,排除。
点睛:本题较为简单,解题关键是根据“民国八年五月四日”确定是五四运动。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是:民国8年+1911=公元1919年。
21. 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的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A.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C. 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 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答案】A
22.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这首歌曲描写的最有可能是
A. 辛亥革命 B. 南昌起义 C. 红军长征 D. 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材料“雪山”“草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歌描写的是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23. “此次爆发之国内战争,本党因反对军阀而参加之,其职任首在战胜之后,以革命政府之权力扫荡反革命之恶势力,使人民得解放而谋自治;尤在对外代表国家利益,要求从新审订一切不平等之条约……以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之势力。”此语应出自
A.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 B.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C. 中共“一大”革命纲领 D. 1926年国民党北伐宣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此次爆发之国内战争,本党因反对军阀而参加之”、“ 以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之势力”,可知这次战争的目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也就是国民大革命运动中的北伐,D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是1851——1864年,中国还是清政府时期,不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A错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是在1912年元旦,袁世凯还未篡夺革命果实,北洋军阀统治还未开始,B错误。中共“一大”的革命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政府,与材料不符,C错误。
24. 2017年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下列属于孙中山先生功绩的是
A. 领导武昌起义并建立湖北军政府 B. 直接迫使清帝退位结束帝制
C. 主持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D. 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答案】C
【解析】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并未在国内,A错误。直接迫使清帝退位结束帝制的是袁世凯,B错误。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C正确。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D错误。
25. 它把战线从黄河北岸推进到长江北岸,圆满地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计划。材料中的“它”
A.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 打破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C. 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 D. 直接推动了渡江战役的实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黄河北岸转移到长江北岸,作战双方是国民党军队与中共军队,可以判断出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具体来讲此时已经到了战略反攻阶段,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时间不准确;C选项错误,这是三大战役的结果;D选项错误,这是最后的决战阶段。
26. 1949年3月,中共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该纲要作了以下军事部署: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根据这一部署,随后人民解放军
A. 展开战略反攻 B. 实施辽沈战役
C. 进行淮海战役 D. 发起渡江战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说明是渡江战役,故B正确。A发生于1947年,B、C属于三大战役的内容,结束于1949年初。而D发生于1949年11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放战争?渡江战役
27. 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中讲到:“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工作人员……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七大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中国共产党八大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 “ 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可知这次会议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从“制定宪法”,可知这次会议是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正确。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A错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C错误。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但八大未制订宪法,D错误。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从材料中寻找关键词“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根据时间可排除AC两项。再抓住关键词“制定宪法”,可排除D选项。
28. 下图所摘录的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部分条文体现了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总纲部分条文体现了
A. 多党合作原则 B. 人民民主原则
C. 社会主义原则 D. 民主集中原则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知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实行人民民主原则,B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各党派,A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我国的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C错误。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材料也没有涉及,D错误。
点睛:做选择题的唯一秘籍是尊重材料。本题的四个选项的叙述都是正确的,都是新中国所包含的各项原则,但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是不可以选择的。
29.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
A. 村民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以及是“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可以分析出该制度应为政治协商制度,正确选项为B项;村民自治制度是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第一次提到。因此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54年确立,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之一,但是它不是精英参政,而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因此D项错误。
30. 从2014年起,每年的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
A. 是近代以来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法案 B. 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和施政纲领
C. 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答案】D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以来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法案,《同盟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和施政纲领,《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ABC都不符合题意,1982年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故选D。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注意:要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判断正确的涂A,判断错误的涂B,做其他任何标记一律无效。
31.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但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叙述的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符合历史事实,尤其针对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特点来谈的。
32.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云云。”该内容出自《马关条约》。
【答案】错误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可知这是设使馆界,界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应出自《辛丑条约》。故本题错误。
33. 《资政新篇》作为农民阶级斗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强烈愿望,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具有先进性。
【答案】错误
【解析】《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潮流。但农民最关心的是土地问题,《资政新篇》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强烈愿望。故本题错误。
34. “日本舰队……经过六小时激烈海战,击溃了拥有使日本人畏惧的定远和镇远这种大型军舰并载有巨炮的北洋舰队,”在“六小时激烈海战”中邓世昌等中国将领牺牲。
【答案】正确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舰队对抗日本,在定远和镇远舰被击沉之后,邓世昌英勇殉国。故本题正确。
35.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其中“太美”表明海峡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答案】错误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国两制”是大陆方面提出的,台湾当局并没有接受。材料中的太美指的是两岸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了“九二共识”。故本题错误。
第Ⅱ卷(共30分)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3分,任意三点即可)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解析】(1)制度:根据“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西周灭亡的原因是分封制,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暴政,而不是郡县制,故西周和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分别是分封制和郡县制。
(2)作用:根据“合古今上下皆安之”“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并结合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对官僚制度形成的影响分析。
(3)原因:根据“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概括得出。
(4)精神:根据“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可知,在管理地方问题上,历史呈现出这样的“本原精神”: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3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
材料二: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 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材料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
请回答:
(1)20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行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合作后共同开展了什么运动?
(2)1937年,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制造了什么事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请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时间及标志。
(3)“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是什么?
(4)从国共两次合作的结果,你可以得到哪些基本认识?
【答案】(1)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民大革命
(2)七七事变。
时间及标志: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3)“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国共两党要加强合作;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比较简单,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进行了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2)1937年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通过了九二共识,两岸都认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当前,我们提出的方针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希望能够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4)从历史上可以看出,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实现两党的第三次合作是两岸的共同的心愿。
考点:历史上的国共合作
点评: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进行了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大革命失败。1927年进行了第一次内战时期。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日斗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从历史实践经验可以看出,两党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只有实现两党的再次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1题,10分)
38. 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共在民主革命进程中遭遇多次危机,最终取得革命成功。据此回答:
(1)一个政党在危机中转折,首先表现为认识到以前的做法和思路不能在继续下去。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导致了什么后果?在惨痛教训中,中共召开了什么会议进行及时调整?确定了怎样的总方针?
(2)一个政党在危难中找到机遇,就要从实际出发推进新的探索。秋收起义后,中共从国情出发,找到了怎样的革命道路?
(3)左倾错误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再次遭遇重大危机。长征途中,中共为摆脱危机召开了什么会议?有何意义?
(4)针对一个政党在危机中的转折,你有何认识?
【答案】(1)后果:国民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
会议:八七会议
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会议:遵义会议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认识:党的政策需要与时俱进,与国情相符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紧扣“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联系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导致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分裂,第二、三小问的解答结合国共十年的相关史实分析归纳,大革命失败后召开了八七会议对此进行调整,确立了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紧扣“秋收起义”可以得出应该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第二小问结合共产党的革命道路探索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的能力,结合“长征途中”,联系遵义会议分析归纳即可。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答时需要综合以上几问的分析与归纳,可以从与时俱进的角度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