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一):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单元测试卷(必修3)(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07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一):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单元测试卷(必修3)(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11 21:01:1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一、选择题
1.“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为实现“毕生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培育出“东方魔稻”,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A. 钱学森 B. 华罗庚 C. 邓稼先 D. 袁隆平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杂交水稻之父”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袁隆平,故D项正确;A项是导弹之父,排除;B项是数学家,排除;C项是研制核武器的,排除。
2.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29年间平均递增3.5%。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6年间平均递增4.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第三阶段为1985年至今,年平均递增1.2%。1979—1984年间“粮食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 改革农产品购销制度,允许自由买卖
C.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 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
【答案】D
3.袁隆平先生最大的贡献不是培育了那些水稻,而是提供了培育水稻的方法和思路。这些理论和方法为培育优良的水稻品种提供了可行方案,并且为“超级稻”提供了理论可行性,这成为我国杂交育种的基础。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 袁隆平科技理论影响巨大
B. 袁隆平使中国逐渐摆脱了贫困
C.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D. 中国的杂交水稻培育世界领先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而是提供了培育水稻的方法和思路”这一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袁隆平先生提供的培育水稻方法和思路。而他的理论和方法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本题选A。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可排除。
点睛:在本题的选项中,CD两项都是比较的结果,也就是说把中国的情况和世界的情况进行比较后才能得到这个结论,但是在材料中并没有这方面的比较,所以也就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类型的试题在平时的考试中经常出现,我们要把握这种试题的特征,注意分析和辨别。
4.下图所示事件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
A. 教育具有不公平性
B. 扫盲工作任重道远
C.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D. 高考权威性遭破坏
【答案】C
5.“双百”方针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有一种“如沾春雨,如坐春风”之感,整个文艺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这是因为“双百”方针
A. 激励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B. 破除了文艺意识形态限制
C. 强化对社会主义的歌颂
D. 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创作风格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具体内容是:百花齐放指的是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的是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的提出为科学文化工作创造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激励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故选A。B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双百方针是为了保证科学文化工作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故B可排除;C是双百方针的作用而不是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可排除;自由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因此D的说法是错误的。
6.“这颗炸弹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武器,而不是一个军事武器,它将使中国获得一个核国家的形象和在亚洲增加微信。”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国有力打击了美苏的核讹诈
B. 世界政治格局平衡因此而打破
C. 中国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
D. 中国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
【答案】B
7.下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工农成分学生所占比例(%),这一变化
被调查的学生人数
工农成分学生所占比例
1953年
78,181
27.4
1955年
97,838
35.6
1956年
183,282
36.7
1957年
104,483
44.5
1958年
270,469
63.0
A. 确立了工农联盟的领导地位
B. 贯彻了“向工农大众开门”的教育方针
C. 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D. 适应了大规模培养经济建设人才的需要
【答案】B
【解析】表格显示工农成分学生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说明当时贯彻了“向工农大众开门”的教育方针,故B正确;A与材料教育方针不符;C是1995年;D是一五计划的教育思想。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8.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
A. 风云一号
B. 东方红一号
C. 神龙一号
D. 神舟一号
【答案】B
【解析】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故B项正确;其他不符合题意。
9.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是在
A. 20世纪60年代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70年代
D. 20世纪80年代
【答案】A

10.2011年7月28日,中国“蛟龙”下潜深度达到5 188米,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五个掌握3 500米以上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12年6月27日,中国“蛟龙”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 062米。这说明(  )。
A. 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B. 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C. 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 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A
【解析】中国“蛟龙”两次刷新“中国深度”,实际上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这背后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作为后盾,故选A;B不符合史实,C的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不能凭中国“蛟龙”这一方面的成就不应该得出D的结论,故排除BCD。
11.2011年9月19日,在湖南省农科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袁隆平宣布“百亩片”试验田亩产首次突破900公斤,这是杂交水稻产量的第三次突破性飞跃。下列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袁隆平首次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B. 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 “左”倾错误得到纠正是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品种成功的前提
D.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他的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答案】C
【解析】袁隆平选育成功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当时正处于“文革”的极“左”路线时期,而“左”倾错误的结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B项不正确。ACD均符合史实,故排除。
12.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导方针的是
A. 毛泽东 B. 江泽民 C. 邓小平 D. 习近平
【答案】C
【解析】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故排除ABD,选C。
13.下列科技成就是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是
A. 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B. 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C.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 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答案】D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一转折体现在
①转移工作重心
②恢复高考制度
③平反冤假错案
④恢复民主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故①正确;高考制度的恢复是在1977年,故②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开始着手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民主制度也逐步得到恢复,故③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15.《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此后,中国政府
A. 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B. 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 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 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答案】C
16.20世纪60年代,中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以上的科技成果指的是
A. 火箭、航天飞机
B. 原子弹、人造卫星
C. 原子弹、导弹
D. 氢弹、航天飞机
【答案】C
【解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1964年,第一颗导弹发射是1962年,故C正确;A是改革开放之后;B中人造卫星是1970年;D航天飞机是改革开放之后。
17.40年前,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最大的拨乱反正是。
A. 小平同志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 B. 恢复高考制度
C. 实行义务教育 D.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B
【解析】今年是2017年,40年前指的是197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7年我国恢复了“文革”被废止的高考制度,故选B;ACD均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
点睛:这一题属于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考查题,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以要搞清楚其发生或者存在的时间,必须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将时间记准确,即使记不准确,也需要搞清楚大概的时代或者年代,临近的事件要能搞清楚其前后顺序,这是时空观念需要做到的。
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迅速增长,引发了粮食危机的担忧,小平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小平用政策解决粮食问题,用技术解决粮食问题的科学家是
A. 邓稼先 B. 袁隆平 C. 李四光D.杨利伟
【答案】B
19.2003年法新社记者理查德·英厄姆在报道中用了这样的标题:“中国人进入太空——人类对宇宙的激情再次燃起”。他报道的科技成就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关键信息是”2003年””中国人进入太空”。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A排除。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因此选择B。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2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二、综合题
21.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孟子时代开始,“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hù)鸟之音”,意思是并非人类的语言,读书人谁要学它,就是“下乔木而迁于幽谷”
——自甘堕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1978年后,外语教育出现全面、持续的高潮。外语教育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对待外国语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的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答案】 (1)态度:认为外国语并非人类语言,不屑于学习 。
原因:古代中国强盛,中华文明先进,领先周边世界;
儒家正统思想影响。
(2)不同:第一阶段以俄语为主;第二阶段以英语为主。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西方“冷战”,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3)认识: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文学艺术源于现实,反映了社会生活。
【解析】(1)态度:根据材料中的“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hù)鸟之音”,意思是并非人类的语言,读书人谁要学它,就是“下乔木而迁于幽谷”得出古代中国对待外国语的态度。原因:可从古代中国的实力,在世界的地位,古代人们受传统思想文影响等角度去思考。
(2)不同: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得出第一阶段以俄语为主;第二阶段以英语为主。原因: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世界两极格局形势和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分析“俄语热”的原因;根据改革开放后,“外语教育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分析“英语热”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他在群众教育运动方面非常积极,为工人和贫民办夜校。他展开“小先生”运动,让文盲学好后以他们的新知识教育其他文盲。对于1927年的反共产主义分子来说,这就好像一颗政治炸弹一样。在城市里搞群众教育被视为叛逆而遭禁止,陶行知就到农村进行教育和推行农村复兴计划。美国的进步教育推行现成的学校制度,陶行知则发现中国普通群众只能在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农村、家庭和车间的所在地受教育。在所有美国训练出来的教育者中间,陶作为一个穷人出身的人异常地同情普通人民的需要,而这终于使他比别人更接近中国共产党。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以我愚见,匪无非是那些自以为正统的人给和他们立场不同或反对他们所作所为的人乱扣的帽子……俺觉得最好笑的事情还是有些人自己明里暗里干着土匪的勾当,却诬蔑善良可爱的人是“匪”,偏要要拿冲锋枪去剿“匪”扮正义!
——陶行知《剿匪与造匪》(1932年发表于《申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和陶行知在教育领域贡献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评价陶行知。
【答案】
(1)同: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都反对传统教育,开创新式教育;
异:孔子开创私学,为百家争鸣奠定文化基础;陶行知推行平民教育,促进教育平民化。
(2)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为中国开创平民教育,促进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陶行知是民主斗士,反抗专制独裁统治,为中国民族独立民主富强作出贡献。
【解析】
试题分析:
(2)由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可以得出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为中国开创平民教育,促进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由材料二的信息可以得出陶行知是民主斗士,反抗专制独裁统治,为中国民族独立民主富强作出贡献。
考点: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孔子和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