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邓小平曾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对邓小平这句话理解比较准确的是
①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②核武器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根本因素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2.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 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超前性
B. 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 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 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答案】D
【解析】“三个面向”指的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强调教育发展的目的是在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面向世界(体现教育要和世界接轨)、面向未来。这体现了教育在推动现代化和国家发展方面要发挥更为积极地作用,其实质是提高国家和民族竞争力,D正确;A、B、C不属于本质,排除。
点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基础,是核心,体现出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的本质目的。
3.一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一位“感动中国”当选人物,人们形容他“一个人干了两亿人的活”。这是因为他
A. 研制原子弹成功 B. 对我国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C. 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D. 推动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
【答案】C
4.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5.“10月16日下午3点,在一道炫目的光芒闪过之后,随着一声巨响,新疆罗布泊升起了中国自己的蘑菇云。无独有偶,这一天,不相信中国人的赫鲁晓夫被苏共中央宣布下台。”材料中提到的现代中国科技成就
A. 打破了美苏等国核垄断
B. 为世界粮食生产做出重大贡献
C. 第一颗导弹试验成功
D. 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一声巨响”“升起了中国自己的蘑菇云”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项科技成就打破了美苏等国家的核垄断,提升了我国国防力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是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排除;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排除C;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排除D。
6.1998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表示:“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他的这一宣示
A. 推动了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B. 第一次公开地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C. 体现了国家对科教事业的重视程度
D. 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答案】C
点睛:解题关键是抓住时间“1998年”结合所学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史实进行排查即可。
7.“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某位科学家的颁奖词中有:“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该科学家是
A. 袁隆平
B. 邓稼先
C. 李四光
D. 钱学森
【答案】A
【解析】“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成就应该是关于农业生产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就就是上述梦想的实现,故选A;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李四光是地质学家,钱学森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之一,故排除BCD。
8.1980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坚持“三不主义”,即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切实保证人民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自由。与“三不主义”精神一致的是
A. “二为”方向
B. “科教兴国”
C. “双百”方针
D. “三个面向”
【答案】C
9.号外指的是定期出版的报刊除按编号发行之外,遇紧急消息须及时报道而临时编印的增刊。下列号外按其发行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④②③
D. ②①④③
【答案】C
【解析】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是在2003年,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0.阅读下列材料,从中可以获悉当时
A. 妇女社会地位获得提升 B.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最终确立
C. 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D. 《义务教育法》颁布和实施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减轻母亲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活动、生产活动,文化教育活动等”说明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共同纲领》说明是1949年—1954年的文献,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故B错误;C是1965年:D是20世纪80年代。
11.1964年10月2日,《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首演。全剧共分《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等八场,采用了歌舞、合唱等艺术表现方法,并且有民族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的联合演奏。这一艺术创作反映出( )
A. 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以革命题材为主 B. 政策支持推动了艺术精品的创作
C. “样板戏”占据了“一枝独秀”的地位 D. “二为”方向对艺术的指导作用凸显
【答案】B
12.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 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超前性
B. 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 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 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答案】D
【解析】“三个面向”指的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强调教育发展的目的是在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面向世界(体现教育要和世界接轨)、面向未来。这体现了教育在推动现代化和国家发展方面要发挥更为积极地作用,其实质是提高国家和民族竞争力,D正确;A、B、C不属于本质,排除。
点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基础,是核心,体现出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的本质目的。
13.一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一位“感动中国”当选人物,人们形容他“一个人干了两亿人的活”。这是因为他
A. 研制原子弹成功 B. 对我国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C. 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D. 推动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
【答案】C
14.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15.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 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B. 进行扫盲教育
C. 实行三级学位制度
D. 推行义务教育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1977年”,可知是恢复高等教育入招生制度,故A正确;B在建国初期实行过;中国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错误;D是20世纪80年代后实行。
点睛:新中国的高考制度始于1952年,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高考制度被废除整整10年,国家出现严重的人才断档。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令许多中国人的命运因此发生了变化。
16.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实施以来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 杂交水稻“南优2号”选育成功
D. “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
【答案】D
17.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革”中被折磨致残的何迟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
A. 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了进步人士的抵制
B. 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得不到一些人的理解
C. 文艺和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
D. “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文革”中折磨致残的他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其实是指“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故选D。A是1958年才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双百方针提出是1956年,故C错误。
18.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逐步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下重大科技成果中,与这一规划有关的是
①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顺利建成
②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④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首次实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19.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这说明
A. “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B. 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C. 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D.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答案】B
【解析】1958年属于“大跃进”时期,材料中的“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是教育领域大跃进的表现。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的现象与“双百”方针无关,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经济领域的现象,排除D项。
20.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①时期: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B. 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东方红一号”发射
C. ④时期: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 ⑤时期:秦山核电站建成、超级计算机诞生
【答案】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新中国科技成就的时间,再结合材料图片的时间范围,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
21.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雪灾、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太空行走……这一系列事件无一不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甚至是整个世界。某班同学进行了题为“中国影响世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研究性学习。
材料一
(1)有史学家认为,1500年以前的历史是中国影响世界。为了佐证这个观点,同学们找到了上述图片,你认为能作为证据的有哪些?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祥云火炬在熊熊燃烧了16天后徐徐熄灭。这届奥运会在传播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了通过改革开放正在迅速崛起的新中国,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评价为“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2)北京奥运会承担着传播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使命,从奥运会会徽和祥云火炬中,你能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三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以震惊世界的GDP数值高速增长,不仅让民众的生活从贫困走向温饱、从温饱迈向小康,国家财力亦是今非昔比。从勒紧裤腰带的窘迫年代,到腰杆挺直投入巨资,十六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稳步有序的快速前行,亦让世人感慨中国人不仅“站起来”、“富起来”,也逐步“强起来”。
三十年来,中国科技自主创新、勇于探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作为多项科学技术的结晶,神舟七号船、箭、器、星、人各方面的核心技术皆由中国独立自主完成,不仅昭示着中国有能力掌握世界一流的高尖端科技,也意味着各项基础学科的厚积薄发。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七日电《翟志刚一小步中国一大步》
(3)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请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航天方面取得的另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原因。
【答案】(1)罗盘针、突火枪、活字印刷;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解放;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地理发现的时代。
(2)汉字、篆刻、书画、造纸术
(3)史实: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3)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等方面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航天方面取得的另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再根据材料三“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以震惊世界的GDP数值高速增长……中国科技自主创新、勇于探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教兴国战略等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原因。
22.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孟子时代开始,“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hù)鸟之音”,意思是并非人类的语言,读书人谁要学它,就是“下乔木而迁于幽谷” ——自甘堕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1978年后,外语教育出现全面、持续的高潮。外语教育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对待外国语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的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答案】 (1)态度:认为外国语并非人类语言,不屑于学习 。
原因:古代中国强盛,中华文明先进,领先周边世界;
儒家正统思想影响。
(2)不同:第一阶段以俄语为主;第二阶段以英语为主。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西方“冷战”,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3)认识: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文学艺术源于现实,反映了社会生活。
【解析】(1)态度:根据“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hù)鸟之音”,读书人谁要学它,就是“下乔木而迁于幽谷”得出古代中国对待外国语的态度:认为外国语并非人类语言,不屑于学习。原因:可从古代中国的国力、世界的地位、传统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去思考。
(3)认识:根据“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得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从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对待外国语态度分析得出文学艺术源于现实,反映了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