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郭沫若雷电颂作者简介:郭沫若 (1892.11.16─1978.6.12)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取家乡沫水──大渡河, 若水──雅河),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文学大师。“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邓小平《在郭沫若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返回知识积累郭沫若的六部历史剧
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剧《棠棣之花》
1942年1月,写成五幕剧《屈原》
2月写成五幕剧《虎符》
6月写成五幕剧《高渐离》
9月写成四幕剧《孔雀胆》
1943年4月写成五幕剧《南冠草》
与黑暗反动势力坚持进行顽强、不妥协的斗争,是贯穿这些剧本的一个共同的基本精神。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屈原屈 原作品:《楚辞》(西汉刘向辑)包括:
《九歌》《九章》《天问》《离骚》(我国第一部政治 抒情诗)
屈原因受奸臣排挤,投汩罗江
自沉而死。有联评为: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返回写作背景及意图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是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返回全剧分为五幕 “橘颂”
“受诬”
“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
历史剧创作是“失事求是”舞台说明 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返回《雷电颂》的层次结构 《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内心独白。
第一层: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返回 黑暗势力 光明力量
(秦国) (楚国)
张仪 国王 屈原
南后 婵娟
靳尚 河伯
郑詹伊 卫士甲
子兰
宋玉邪恶、阴暗、卖国
蒙面、诡谲地登场、怕“惹出乱子”,战战兢兢这帮魑魅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妥协,对内专制的象征光明力量
(楚国)
屈原
婵娟
河伯
卫士甲
真、善、美的化身 烘托屈原正气凛然、英勇无畏的形象 下层士兵、汉北人民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精神,也体现了正义的感召力量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1、内心独白想像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2、运用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彩。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重温经典 哈姆莱特独白(英) 莎士比亚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当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