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是由分子组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直径约为10-10m,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分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一个学生打开香水,学生慢慢闻到香味,引导学生回答。)
【生】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
【师】你们有没有闻到教室里有一股香味,哪些同学闻到了?
(此时有些同学还未闻到香味,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到同学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这时那个打开香水的学生出来示意是他打开了香水瓶)
【师】为什么他打开香水,我们会闻到香味呢?
【生】因为带有香味的分子跑出来,运动到我们周围,所以我们会闻到香味。
【师】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断的做运动。
(二)、开始新课
板书:“16.1、分子热运动
扩散现象”
【师】(举例让学生更深刻认识扩散现象)1915年,中国带着土瓦罐包装的茅台酒去参加万国博览会,可外国人对中国酒根本不屑一顾,一位中国官员情急之下,摔碎瓦罐,顿时酒香四溢。而茅台酒也一举拿下万国博览会的金奖。酒香扑鼻是一种怎样的物理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教师活动】:播放气体、液体、固体间的扩散现象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扩散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师】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怎样能发生扩散现象,以及描述自己看到的扩散现象?(投影图片引导学生对扩散现象进行定义)
1、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在接触时,彼此分子)进入对方的现象。
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教师强调】 “不停”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在运动。
我们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它,看书本125页插图。观察分子的运动方向,得出分子运动是“无规则”
投影幻灯片,扩散现象还能反映的问题:
撤掉玻璃板,乙两组不同物质,哪组更容易发生扩散现象?
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师生活动】想象一下,老师是一种物质的分子,你们是另一种物质的分子,要发生扩散,我们就要彼此进入对方。(我走进学生之间),为什么我可以进入你们中?加深学生对分子间存在间隔的认识。
【师】扩散现象广泛的存在我们生活中的,你能列举一些生活中扩散现象的例子吗?
【生】校园里的花香、饭堂里的饭菜香……
【学生活动——练习】
由第2道习题“陆游的《村居书喜》中“花香袭人知骤暖”中,花香袭人是_____现象,说明___________。”思考:为什么花香袭人知骤暖?
学生联系到扩散的快慢有可能与温度有关。
【小组讨论】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怎样的关系?利用实验器材,“一杯凉水、热水、红墨水、胶头滴管”要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观点。
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过程,老师在一旁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水量、墨水量。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下结论:
2、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热运动
【衔接】既然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在不断运动,那么这本书的分子怎么没有飞散开来,最后书消失不见呢?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实验:表面光滑、干净的铅块压在一起,下挂钩码也不能把他们拉开。是什么力使两个铅块紧贴在一起?
实验:玻璃与水分子间的引力,播放视频:
实验:铁丝圈中间绕一根棉线,放入肥皂水中,开始时,棉线两边都有泡泡,观察棉线状态,戳穿一边后,棉线立即被拉向另一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1、分子间存在引力
【衔接】既然分子间有引力,而分子间又有间隔,那么用力压手中的铅块,它的体积就应该变小,是这样的吗?
引发学生思考斥力的存在,
2、分子间存在斥力
【学生活动】阅读书本126页,找出分子间何时表现为引力?何时表现为斥力?
【生】当分子间间隔很近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
当分子间间隔很远时,分子间表现为引力;
【演示实验一】:间隔很近——压缩弹簧,两颗兵乓球之间排斥;间隔很远——拉伸弹簧,两颗兵乓球之间吸引;
【师生互动,加深印象】:固态分子模型,类似于学生上课时的状态,排列整齐、紧密,约束力强,此时示意一位学生离开座位,其他的学生有的招手要他回来,有的对他喊:“come on!”学生就明白距离远了,表现为引力。若这位同学贴在你身边,你会对他说“走开!”,表现为排斥。
3、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观看flash:
引导学生观察,随着位置的变化,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初中阶段只要让学生明白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就可以了。
【学生小结】
【作业】:课后习题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三、德育目标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感觉,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
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铅柱、投影、录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具的水分子组成。
[生]我们肉眼看不到,分子体积很小。
[师]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运动?
[生]我们用显微镜。
[师]这个方法可取,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
[生]闻到香味。
[师]为什么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
[生]是因为香水和香皂的气味跑到鼻子里。
二、新课教学
[师]不是气味,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或香皂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
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我们再来通过实验证实分子是运动的。
1扩散现象
[生甲]我们组是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烧杯中水变红。
[生乙]我们组是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我们看录像。
[录像]
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一天天过去,发现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
[师]我们上面做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举出几个例子。
[生甲]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
[生乙]在花园里闻到花香。
[生丙]……
[师]从这些可以看出气体和液体都有扩散现象。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看投影。
[投影]
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生]从投影看出固体也有扩散现象。
[师]固、液、气体都有扩散现象,想想对同样的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因素,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生]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蓝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蓝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师]请看投影,通过议论回答问题。
[投影]
想想议议
[生甲]从前面的几个实验能说明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
[生乙]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扩散进行得快,是由于分子运动得快;扩散进行得慢,是由于分子运动得慢。
[师]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请看录像。
[录像]
展示扩散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两种物质的分子是如何进行扩散的。蓝色小球代表一种分子,粉色小球代表另外一种分子。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由图可以看到分子的运动方向是杂乱无章的,有时两个分子会撞到一起。正是分子的无序运动的宏观效果,一种分子混入另一种分子中去,宏观上就是扩散现象。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师]这是一个铅块,我们知道它是由铅分子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
[生]分子之间有引力。
[师]请看演示实验,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演示]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生]这个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师]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生]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师]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请看投影。
[投影]
课本图15。1-6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扩散现象。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的
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2.了解扩散现象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要点。
教学难点
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具
广口瓶、玻璃片、二氧化氮气体、量筒、清水和硫酸铜溶液、分子内聚力演示器、钩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章中的滚摆实验说明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大家也看到了滚摆上升的高度一次比一次小,最终停下来。滚摆的机械能哪里去了?
一个乒乓球在地面上往返跳,最终停下来,乒乓球原来具有的机械能哪里去了?
一粒飞行的子弹具有动能,子弹打中物体后留在物体内,子弹原有的机械能哪里去了?
这些物体的机械能没有了,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枣内能。
内能,顾名思义,这种能一定在物的内部。所以我们先学习物质内部的结构。
(二)分子动理论
1.我们在化学课中已经学过,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很小,用肉眼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分子小到什么程度,通过以下的数据可以说明。一克的水中含有大约3×1022个水分子;体积是1厘米3的空气中大约有207×1019个分子;如果把分子看作球形,一般的分子的直径是百亿分之几米,即把百亿个分子一个挨一个的排成一队,才只有几米长。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分子是非常小的,而组成物质的分子数目的非常多的。这就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一个要点: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的数目非常之大,体积非常之小,这就为我们直接研究大量分子的状态带来了困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某些实验间接地窥探到物质内部分子的情况。
(1)实验:气体的扩散。(边讲述、边实验)这个广口瓶中充满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用玻璃片盖住。上面用一个充满空气的广口瓶口向下放在玻璃片上,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现在把两个瓶口之间的玻璃片抽出,注意观察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后再回答)
我们发现下面的瓶子中气体的红棕色变浅,上面的瓶子中气体的颜色也渐渐变成了浅的红棕色。直到两个瓶子中的气体颜色均匀了为止。
装有空气的瓶子中颜色变深,说明二氧化氮气体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而空气的一部分分子运动到下面的瓶子中去了。最后两种气体均匀地混在一起。像这样,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有力地说明了气体的分子是不停地运动。
(2)实验:液体的扩散(边演示、边讲述)。不仅气体能发生扩散现象,液体也能发生扩散,只是比气体扩散的慢很多。量筒中装硫酸铜溶液,上面装有一半清水,水的密度小,在上面。二者之间的界限很清晰。我们盖上盖子,过几天再来观察液体的扩散现象。
液体的扩散现象说明了液体分子是不停地运动。
(3)固体也能发生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要点。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扩散现象不仅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也说明物体中分子之间有孔隙;才能使其他物体的分子“有孔可入”、“有缝可钻”。
分子之间有间隙,为什么不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说明。
(1)实验:铅块分子间的吸引力(边演示、边讲述)。这是两个铅块,我们用小刀把它们的表面切平、切干净,然后用力把铅压紧。松开手后两个铅块结合在一起,在铅块下挂一个钩码也不能把它们拉开。
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着吸引力。但是这种引力只有在分子间距离很近时才明显,这就是实验前必须把铅块表面切平的道理。
(2)分子之间有引力,而且分子之间又有空隙,那么为什么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又很难被压缩呢?这是因为分子之间不但有引力,同时还有斥力的缘故。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同时又有斥力,这一点很难理解。其实,引力和斥力并不是大小相等且同时存在的。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范围不同。一般地说,当分子间距离小于10-10米时,斥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10米时,引力起主要作用。这就如同是两个小球之间用一个弹簧相连,小球相距10-10米。当小球距离缩短时,斥力为主;当小球间距离增大时,引力为主。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当距离增大到分子直径的10倍时,分子之间的作用就变得十分微小,可以忽略不计。气体分子就是如此,可以认为气体间的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
分子动理论的第三个要点是物质的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三)总结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有三个:一是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二是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三是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它是分子运动的实验基础。
通过物体的宏观现象可以提示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这是物理学中研究物质结构的常用的思想方法。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
(2)习题1和2。(盛重光)
说明
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知道”这种较低层次的。但是分子动理论确是分子物理学和热学的基础。学生能真正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无疑对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和了解有关物体的内能是有好处的。所以,建议教师努力创造演示实验的条件,准备丰富的带有趣味性的材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二、分子动理论实属研究物体的微观结构。但是分子之小、数量之大、运动状态之千差万别,瞬息万变,致使我们根本无法逐个去研究。借助于物体的宏观特性的研究,间接地窥探物质的微观结构,这是统计物理的基本研究方法。所以应从现在开始,向学生渗透这种科学方法,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液体扩散的实验需要的时间过长,远不是一课时所能完成的。但是建议给学生演示,也是有好处的。
《分子热运动》教案
基本思路: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知识.
措施:做好演示实验,用实验证明。
难点: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
质的微观结构.
措施:结合挂图,最好用多媒体演示,给学生一感性认识。
教法:实验法、推理法、科学建模法。
学法指导: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感觉,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具准备:二氧化氮气体、广口瓶、量筒、硫酸铜溶液、铅块、锡块等。
学习导入:
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
深入探究:
阅读教材2、3页完成:
实验1: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烧杯中水变红.
实验2: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
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
实验3: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
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
间有明显的界面.一天天过去,发现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
实验4: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
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
我们上面做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
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举出几
个例子.
实验5: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
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蓝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蓝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小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B.扩散现象只能放生在气体之间,不可能发生在固体之间
C.由于压缩固体十分困难,说明固体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D.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
8、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红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如果水的温度为00C ,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B.这是扩散现象,它只是放生在液体和气体中
C.这是扩散现象,它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如果水的温度越低,扩散将进行得越快
★★拓展延伸:
1.“八月桂花遍地开”时,很远就能闻到桂花的芳香,这是一种______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_______,扩散越快。在制造半导体元件时就利用了这一特点。
3.“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陆游《春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1.下面哪一个现象的描述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
A.春天柳枝摇曳
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落叶纷飞
D.冬天瑞雪飘飘
2.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
A.扫地时尘土飞扬
B.气体容易被压缩
C.蜡烛“流泪”
D.美酒飘香
3.水与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表明
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_;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
4.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风吹时,风车转动
B.滴在水泥地上的污渍,时间越久越难擦净
C.水往低处流
D.烟从烟囱里冒出来
5.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阅读教材3、4页完成:
实验5: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
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来源:学科网ZXXK]
实验6: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小结: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当堂达标:[来源:Z。xx。k.Com]
一、 填空题
1、一切物质都是由 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 运动,物体内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和 。
2、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 ;粉笔的痕迹能留在黑板上说明分子间存在着 。
3、防治“非典”期间,防疫人员把按比例配好的消毒液喷洒在教室外的走廊里,一会儿在教室里也闻到了药味,这种现象说明了 ;天气越热,药味弥散得就越快,说明 。
4、吸烟有害健康,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一会儿房间里就会充满烟味,这是分子的 现象。所以,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吸烟。
二、选择题
5、物体在00C时,分子将( )
A.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一部分开始停止运动
C.可能运动也可能不运动,要看是哪种物体
D.不运动
6、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来源:学科网]
B.打扫室内卫生时,可以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
C.将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沿途拉成一长串墨迹
D.将几粒粗盐放入盛水的杯中,过一段时间整杯水都变咸了
7、下面有关分子热运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铅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的是( )
A. 酒香不怕巷子深[来源:学科网ZXXK]
B.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C.沙尘暴起,尘土漫天
D.衣橱里的樟脑球会逐渐变小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分子热运动》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学习过程】
一、了解分子运动论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这些热现象的解释,都涉及到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分子运动论。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内能,用分子运动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
分子运动论主要内容为:1、物质有分子组成;2、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探究学习:扩散现象
猜想:打开香皂盒闻到香味,说明香气的分子发生了 。
下面我们再来通过讨论实验来体会分子是运动的。
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 现象
上面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即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举出几个例子,看谁观察得细致。
通过所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扩散能发生在 体和 体之间、 体和 体之间。
科学家们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这说明扩散也可以在 体和 体之间发生。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有什么不同。
想想议议:
1)[
2)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这是一个铅块,我们知道它是由 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学生讨论)
是分子间的引力作用使铅分子聚合在一起的。
[演示实验]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如图(a)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这个实验表明 。
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因为分子之间还存在另一种作用力——斥力。正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请看课本图16.1-6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课堂收获:
四、自我检测: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一切物体里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SARS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B、像一杯水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红了
C、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板长久紧压在一起,金板中渗有铅,铅板中渗有金
D、配制过氧乙酸消毒液时,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2、下列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沙尘暴来临时,漫天沙尘
B、“八月桂花遍地香”时,到处都能闻到桂花的芳香
C、扫地时,室内尘土飞扬
D、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块压紧,一段时间后不容易把它们拉开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越快,它的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越快
B、液体凝固成固体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停止了
C、固体被压缩到分子之间无间隙才不能被压缩
D、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下列现象中,支持分子间存在引力的证据是:
A、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黏在一起
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C、磁铁能吸引大头针
D、破镜不能重圆
5、劣质的装修材料含有超标的甲醛等有毒有机物。用它们装修房屋,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这表明 。用胶粘剂可以把装修板粘在一起,这说明
。
6、分子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研究,但我们可以通过墨水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它(从宏观现象揭示微观本质)。将墨水分别滴入冷水和热水中,通过观察现象可知:温度越高, 过程越快,这说明温度越高, 。
五、拓展
如图(b)所示,把一块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把玻璃板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向上提弹簧测力计,观察到玻璃板未离开水面时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离开水面后的示数大,请用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五、板书设计
护散现象
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能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及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认识到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验证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利用弹簧的弹力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分子热运动
【教学难点】
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水、胶头滴管、两个铅柱和钩码、弹簧和橡胶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趣味引入
[故事导入]:怒掷酒瓶振国威
香惊四座夺金奖
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中国馆正式开幕后,贫弱的中国政府送出的包装简陋茅台酒未能引起评委重视。我国代表急中生智,拿起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酒瓶嘭的破在地上,陶罐一破,顿时浓郁的酒香征服了评委,茅台酒获得金奖,从此享誉全球。
这酒香是如何进入宾客鼻子里的呢?
【板书课题】§13-1 分子热运动
(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听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一)、物质的构成
[建立情境]:原来这与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关,现代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请看图片。(教师出示图片)
【板书】: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课件展示]: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 7×1019个分子,现在大型计算机每秒100亿次,如果人数数的速度也达到每秒100亿次,要想数完需要80多年。
学生观察、体会:常见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学生体会:分子体积特别小;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1)、定义:
[提出问题]: 那么组成物体的这些数目众多的分子,你认为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
[过渡] 同学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验证分子是否在运动。
[演示实验]: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启发引导:
(1)空气瓶中颜色变化了,说明了什么?
(2)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浅了?其原因是什么?
(3)实验中要把装有密度大于空气的二氧化氮气体放在上方行不行?为什么?
[说明]: 这个实验演示的是一种扩散现象。同学们是否可以根据刚才的现象给扩散下个定义呢?
教师总结出扩散的定义:
[总结并板书]: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走入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气体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们举出几个例子。
(设计意图:真正的课堂在生活中,让物理知识很好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提出问题]:
不同的气体可以彼此进入对方,那么,不同的液体之间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发生呢?
[播放视频]:1.播放CuSO4溶液的扩散现象的视频。
引导:分界面变模糊说明了什么?
[播放视频] :金与铅的扩散现象。
[师生总结]:气体、液体及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其中气体扩散的最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各种情况的扩散现象,更形象、具体。并通过气体、液体及固体间的扩散来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实质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讨论、提出猜想及依据:(1)分子是运动的,依据:闻到了花的香味
(2)分子是静止的,依据:如果分子是运动的,则组成的物体形状就会不断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
(1)空气瓶中由无色到有色,说明下方的二氧化氮分子运动到了空气瓶中。(2)二氧化氮分子和空气分子彼此进入到对象,使二氧化氮的密度变小,颜色变浅。
(3)学生讨论:不行,
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放在上面,会由于重而下沉。
学生思考、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回答。
看现象,体会液体之间的扩散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说明分界面处的硫酸铜溶液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分子彼此运动进入对方了。
学生观看视频,体会固体之间同样可以产生扩散现象。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温度
3、分子热运动
[提出问题]:
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个月后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后菜就咸了,说明扩散是有快慢的,那么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呢?
[设计实验]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中滴入两滴红墨水,比较两杯中的红墨水扩散情况。
[总结并板书]: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温度
[分子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板书:分子热运动
[学以致用]: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分子 加快,说明当时的环境温度突然 。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
讨论并提出猜想:炒菜时的温度要比腌咸菜时的室温高得多,所以温度可能使扩散快慢不同。
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过程,老师在一旁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水量、墨水量。
观察、总结:
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的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的越快。
填空:运动 升高
4、扩散现象表明
[师生总结]大量事实和实验证实扩散现象能够表明: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也是扩散现象产生的原因。
(2)、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强调] “不停”就是在任何情况下。
学生分析交流产生这些现象说明的问题。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4、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提出问题]:(师拿起一本书)既然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又在不断运动,那么这本书的分子怎么没有飞散开来,最后书消失不见呢?
[观察实验]:表面光滑、干净的铅块压在一起,下挂钩码也不能把他们拉开。
是什么力使两个铅块紧贴在一起?
【总结并板书】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亲身体验]:用橡皮帽将注射器孔堵住,用力将活塞向下压缩注射器内一段被封闭的水。
[引导]: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怎样的作用力?
【总结并板书】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设疑]: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加时(如拉伸)或距离减小时(如压缩),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还是斥力呢?
[动手实验]: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我们现在模拟体会一下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时作用力的变化。
把弹簧的两端系上橡胶球,让学生感受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1、自然放置。
2、用力压缩。
3、用力拉伸短距离。
4、使一根弹簧拉伸长距离后不能缩回。
[师生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出:
分子间距离变大,表现为引力
分子间距离变小,表现为斥力
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设计意图:用弹簧两端连接着小球来类比分子,引导学生做这一实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实验完全放给学生,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同时把微观现象形象化,突破学习的难点。)
[提出问题]:物体在不同状态下,分子间的距离一样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页前三自然段,并结合图片,完成表格。
[课件出示]:
物态
微观特性
宏观特性
分子间距离
分子间
作用力
有无固
定形状
有无固定体积
固态
很大
液态
较大
较大
气态
很大
[教师点拨]:
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大,所以固体很难被压缩和拉伸;
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分子间作用力比固体的稍小,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具有 流动性;
气体分子的间距很大,分子之间作用力极小,具有流动性,易被压缩。
学生思考、交流:看来存在着“力”的限制作用。
学生注意观察实验,思考、回答: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学生体验:压活塞的过程中,感觉用很大的力也很难将水的体积压缩变小。
讨论、总结:说明分子间存在在一种相互排斥的力。
讨论、猜想:距离增加时表现为引力,距离减小时表现为斥力,距离不变时没有作用力。
体验、总结:(1)当将两小球距离靠近时即向里压缩弹簧时,双手感觉到受到向外的排斥力说明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2)当将两小球距离增大即向外拉伸弹簧时,双手感觉到受到向里的吸引力说明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阅读与讨论
填表:
很小有 有
无 有
很小 无 无
学生加深理解
(四)、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5、小结分子动理论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学生理解、记忆。
三、盘点收获
听取学生总结并适时进行点评问题:
(1)你学到了哪些物理方法?
(2)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活动程序
四、课堂检测
分发检测题,并巡视检查。
完成检测题(见附件1)
五、家庭作业
出示思考题和阅读材料
课后完成(见附件2)
【板书设计】:
§16.1 分子热运动
1、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扩散: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温度
(3)扩散现象表明
组成物质的分子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1、分子运动比较抽象,本节课通过讲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对分子运动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2、体现新课程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创设民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参与到课堂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体验感知,实验观察。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讨论、交流总结有效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3、为了突破分子间的作用力这一教学难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利用弹簧和橡胶球这一模型来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效果相当不错。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二氧化氮是有毒气体,此实验最好不要在课堂上做,利用flash动画既能形象地说明气体间的扩散,又减小了污染。
2、由于液体、固体扩散较慢,所以利用课件展示。从学生的反应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太好,以后教学中,特别是液体扩散最好提前自己做好。
3、在做分子力的实验时,两个铅块一定要削平削干净。否则此实验不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