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情境设置模式之研究》教案 课题负责人:蔡呈腾
本章累计13个
教学内容 第7节 探索宇宙(一)
内容分析(教材处理) 努力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交流表达、操作尝试、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寻找新知识在已形成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知识体系。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宇宙的结构,主要是太阳系。通过这部分内容脱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所以在课堂上采用探究性,多提供一些影象资料,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通过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来提高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探索奥秘的浓厚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太阳系的总体构成,了解九大行星,抓住它们的特点。了解彗星,会根据哈雷彗星的周期计算它出现的时间。了解流星及陨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太阳系相关的资料,培养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教学重点 太阳系的构成,九大生星的表面特点,及彗星的构成。
教学难点 九大生星的特点,彗星、彗尾的变化规律。
教学用具 提前让学生查阅太阳系及九大行星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资料,和影像资料,学生自制道具。
情境设置 情境一:用多媒体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曲引入,同时播放天体的图片。情境二:(活动一)读太阳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情境三:仔细观察太阳系图,你还能观察到什么?(让学生充分讨论)情境四:(活动二)找位置,请各组同学把自己的行星名称写在太阳系图上对应的位置。情境五:(活动三)漫游九大行星。情境六:(活动四)介绍小行星带、彗星、流星的有关特点。
教学过程 边教边悟
情境一:用多媒体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曲引入,同时播放天体的图片。情境二:(活动一)读太阳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1.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谁? __3.按离太阳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出九大行星 4.太阳系之最:最近的行星是 ;最远的行星是 ; ;体积最大的行星是 ;体积最小的行星是 。情境三:仔细观察太阳系图,你还能观察到什么?(让学生充分讨论)师:介绍人类认识太阳系的过程(展示天文望远镜,航天探测器的图片)情境四:(活动二)找位置,请各组同学把自己的行星名称写在太阳系图上对应的位置。生:小结:太阳系是由太阳连同它旋转的九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及千万个小天体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员。今天,我们的将阔别自己的故乡———地球,架着我们心爱的宇宙飞船,踏上长达几十亿公里的漫长征途,拜访那些已沉睡了亿万年的地球的“兄弟姐妹”。下面请各组派一位同学做导游,带我们去拜访你的行星,要将旅途中的美景介绍给大家。情境五:(活动三)漫游九大行星:首先请水星导游,带我们到水星去(展示图片)。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它常和太阳同时出没,我国古代称之为辰星,水星表面没有水,水星的面极附近有大的陨石坑、环形山,没有卫星,昼夜温差大。水手10号探测器扫描到过水星表面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离别了水星,我们要请金星导游带我们去参观金星(展示金星的图片)金星是天空中除日月外最亮的,也是与地还应最接近的行星,人们经常在黎明或黄昏看到它,我们把它叫做启明星,又把它叫做爱神维纳斯。或常被称为“蒙面逆子”,有厚厚的大气层(二氧化碳占97%)是温室效应的展览馆。在金星上,太阳总是从西边出来。参观了两上行星,我们该回故乡———地球歇歇脚,补充补充燃料,仔细观察我们的地球是个怎样的行星。(展示有关地球的课件)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是我们美丽而富饶的家园。地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在月球上可以看到地球从月球的背面升起,是一个蓝色的大水球。你们知道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存在呢?学生讨论后得出:水、氧气、温度适宜等。下面我们要去行星中人类最向往的星球———火星(展示有关火星的课件)。人类制造了火星探测器登入火星,如美国的“勇气号”,“机遇号”等。火星上有白色的极冠和纵横交叉的“运河”,火星上的风光非常漂亮,有两上卫星。是地球的“孪生姐妹”。接着去拜访更引人注目的木星(展示图片)木星是最大的行星,它是仅次于金星的第二亮星,木星比太阳系所有行星的总质量还重,它有光环,有一个大“红斑”,是一个气体激烈运动而形成的大旋涡,一条条明暗相间的条纹,是木星大气中的云带。木星有光环,但是它的光环没有另一颗行星的光环来的漂亮,大家知道是哪一颗行星吗?(展示土星的课件)土星是天空中最美丽的天体,它有精妙绝伦的光环(由无数小石块,小冰块组成)。光环有多层环组成,象巨大的密纹唱片,体积第二,卫星最多。天王星(展示图片)。天王星喜欢躺在公转轨道上,边滚边绕,家族比较庞大,也有光环。木星、土星、天王星都有光环,还有哪一个行星有光环呢?海王星(展示图片)。海王星是淡蓝色的行星,先由两位年轻的天文学家,首先计算出它在星空中的位置,尔后才在天上找到的。最后一站去冥王星(展示图片)。冥王星是离太阳最遥远的最小的行星,比月球还小,有一个卫星,发现至今只有60多年。情境六:(活动四)介绍小行星带、彗星、流星的有关特点。小行星带:位于两颗行星之间?讨论:有人认为恐龙的灭绝是小行星带撞击地球的结果,你们对此有何感想?生:彗星:拖着尾巴的行星。结构:彗核(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成的冰组成的“大冰球”);彗发(靠近太阳系,彗核的冰物质受热而部分汽化形成);彗尾(由于太阳风的吹拂,彗发背离太阳,形成彗尾)。 哈雷彗星出现的周期76年,最近一次1986年,下一次出现在什么时候?流星:太阳系中的许多固体小块,靠近地球轨道时,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冲入大气层,摩擦燃烧发光,称为“流星”。未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叫做陨星,分陨石和陨铁。(展示图片)课堂小结: 课内作业: 请你根据你所研究的行星的特征给每种行星另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并向大家作简要的说明,看看哪一组取的名字最好。
板书设计
课外作业
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外星人的小论文;完成作业本、同步练习上的有关内容。
教后反思
本章累计14个
教学内容 第7节 探索宇宙(二)
内容分析(教材处理) 努力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交流表达、操作尝试、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寻找新知识在已形成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知识体系。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宇宙的结构,主要是太阳系。通过这部分内容脱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所以在课堂上采用探究性,多提供一些影像资料,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通过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来提高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探索奥秘的浓厚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银河系的状况,了解宇宙的基本状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宇宙模型,形成对宇宙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认识宇宙,具有对宇宙宽广的意识,体验宇宙的恢宏。
教学重点 银河系
教学难点 宇宙的广袤空间
教学用具 收集我国及世界宇航事业的最新动态、各种星系图片、相关视频资料、地心说动画、日心说动画。
情境设置 情境一: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情境二:阅读教材提供的“哥白尼与日心说”的材料,了解天文科学发展的历史。(媒体展示播放地心说、日心说动画)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情境三:教师展示银河系的图片,学生认识银河系的形状。银河系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吗?情境四:我们看到最远天体发出的光,是在什么时候从那边发出的?情境五:银河系似乎也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哪里是宇宙的中心呢?或者,宇宙到底有没有中心呢?
教学过程 边教边悟
情境一: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生:小结:认为地球是中心的观点,叫做地心说;认为太阳是中心的观点,叫做日心说。情境二:阅读教材提供的“哥白尼与日心说”的材料,了解天文科学发展的历史。(媒体展示播放地心说、日心说动画)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生:小结:太阳系虽然很大,但是也只是银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教师用一组数据说明银河系的特征:银河系的直径、恒星数目、太阳系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情境三:教师展示银河系的图片,学生认识银河系的形状。银河系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吗? 生:小结:教师讲述星系的概念,宇宙是由许许多多的星系和广袤的空间组成的。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就有10亿个类似银河系的天体。人类可观测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150亿光年。情境四:我们看到最远天体发出的光,是在什么时候从那边发出的?生:小结:150亿年。情境五:银河系似乎也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哪里是宇宙的中心呢?或者,宇宙到底有没有中心呢?生:小结:课堂小结:1.银河系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2.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3.人类目前观测对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有10亿个;4.目前人类可观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150亿光年。课内作业:
板书设计
课外作业
通过科普书籍、杂志或相关网站收集有关我国天文学成就和航天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影响的资料,编一份小报。
教后反思
PAGE
- 1 -
课题成员:杜琼侠 汪浩 蔡呈腾 教案初稿撰写:蔡呈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