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22课《古诗两首》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两首 单元 第七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鉴、徘、徊”3个生字。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①理解古诗内容; ②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及重点诗句。
重点 1.识字、写字。2.让学生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难点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意思并领悟诗句文字的意境和美感。
学法 问题学习、探究学习 教法 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第1课时“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首诗是谁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演示第2、3张幻灯片) 宋代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喜欢。读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明白要学的内容是什么。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演示第5张幻灯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背诵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二)交流汇报:1.学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及思想感情,感受古诗中所揭示的道理:必须亲自去实践、去体验。(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2.总结整理:《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演示第6张幻灯片)终:到底,毕竟。觉: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躬行:亲自实践。行,实践。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二、精读课文。1.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演示第9-20张幻灯片)(插入音频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相关链接:(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2)创作背景: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2.古诗题目解读。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这首诗是在什么时间写的?这首诗的题目说明了什么?3.诗人读书有什么样的感悟要训示儿子呢?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青少年时代花的功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取得成就。(2)“无遗力”说明了什么?(3)“少”和“老”说明了什么呢?(4)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古人刻苦求学的诗句或成语吗?①闻鸡起舞。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③头悬梁锥刺股。(5)这些故事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4.诗人是怎样告诉儿子的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2)“终觉浅”说明了什么呢?(3)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5.诗句对号入座:(1)哪句诗说的是求学的态度?(2)诗句中哪句诗说的是求学过程的漫长?(3)哪两句诗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6.全诗释义:古人做学问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7.学习了这首古诗,你们觉得自己以后应该怎样做呢?认真学习,坚持不懈怠,并学以致用。三、归纳总结(演示第21张幻灯片)《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讲了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精神;(2)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示。晚上读书的时候。晚上作者把读书得来的感悟告知儿子。说明了古人刻苦求学的精神。这里用“少”和“老”反衬出了学习学问并非朝夕所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求取学问、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刻苦的过程。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说明了诗人对求学态度的严谨。实践出真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让学生简略了解课文讲解的内容。让学生学会感悟诗意。让学生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理解题目含义。
新课导入 第2课时前边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从中懂得了读书学习应该刻苦努力、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并且要学以致用。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古诗《观书有感》。(演示第22张幻灯片) 让学生知道要学习的科目。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演示第23张幻灯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背诵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及思想感情,感受古诗中所揭示的道理:读书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2.总结整理:《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的事实,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演示第24张幻灯片)3.理解重点词语:(演示第25张幻灯片)半亩:形容池塘之小。 方塘:方形的水塘。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渠:他,指方塘。哪得:怎么会。哪:通“那”,“怎么”的意思。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二、精读课文。1.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演示第26-41张幻灯片)(插入音频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关链接: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2.学习诗句。题目说的是什么意思呢?3.那么,诗人看到什么才会有这样的感悟呢?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1)“一鉴开”说明了什么?(2)“半亩方塘一鉴开”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注: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句诗说明了什么?(3)“天光云影共徘徊”起到了什么作用?“共徘徊”说明了什么?(4)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4.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什么样的感想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问”字表达了什么意思呢?(2)那诗人有什么疑问呢?(3)同学们,你们觉得是为什么呢?(4)这句诗说明了什么呢?(5)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6)同学们,请你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7)多音字认读: (wèi)(因为)(为何) 为(wéi)(行为)(为人)(8)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9)这两句诗暗示了什么样的道理?5.全文释义: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三、归纳总结(演示第42张幻灯片)《观书有感》说明了什么道理?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实际上就是读后感,诗人看了书以后有很多想法和感慨,于是就写了诗来抒发。说明了池塘的水清澈见底。比喻。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池塘的水清澈明净。对池塘水的清澈起到了衬托的作用。暗示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表达了诗人的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问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读书如流水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让学生简略了解课文讲解的内容。让学生学会感悟诗意。让学生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初读古诗。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理解题目。感受池水的清澈。了解古人的镜子和现在的镜子的区别。领悟诗意。了解诗人疑惑。理解“为有源头活水来”诗意。展开想象。认读多音字。理解诗意。
课堂练习(演示第43、44张幻灯片) 1.解释红色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绝:完全,绝知。躬:亲自。诗意: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总感觉浅近,要想真正弄懂还要靠自己亲身实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它,指方塘。为:因为。诗意:要问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做题目,这是为什么?因为开卷如观水一般,开卷和观水一样,都是有着源源不断的源头,作者以水比喻书,正像人心的睿智也是因为有着源源不断地源泉——书一样。
作业布置(演示第45张幻灯片) 理解两首古诗所表达的含义,并背诵。2.完成课后习题。
课堂小结 这两首诗都是在写读书学习的道理。《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了我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写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孜孜不倦 少壮工夫老始成。 持之以恒 有所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出真知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清澈明净 人要清灵澄明, 天光云影共徘徊。 就要不断读书, 问渠哪得清如许? 活水流动 求新求异 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反思 《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的文字意思浅显,但蕴涵如何读书、做学问的深刻道理。本课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出的道理。此诗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产生的感想来教育他的小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算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观书有感》这首诗是写作者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悟。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所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譬,将人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以方塘作譬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古诗两首》练习
一、下列音节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鉴(jiàn)别 B.渠(qú)道 C.徘徊(huí)
二、照样子,写词语。
1.沉甸甸(ABB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高高兴兴(AABB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21cnjy.com
3.游来游去(含反义词)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三、下列是朱熹的语句的是(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C.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观书有感》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A.活水不断,池塘的水才能清澈
B.书本上的知识要通过实践来认识
C.要不断吸取新知识
五、选择合适选项。( )
1.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涵的哲理是( ) www.21-cn-jy.com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示子聿”中“示”的意思是( )
A.出示 B.示下 C.训示
3.朱熹是( )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A.南宋 B.北宋 C.明朝
六、我会背古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七、阅读
小草
马路边,河岸上,不起眼的小草使大自然充满生机。
春天,一阵微微的春风吹来,小草和刚睡醒的伙伴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他们一边跳舞,一边随着春风生长。
夏天,太阳把大地烤(kǎo )得火热。人们来到草地上,往小草身上一坐,小草像一位慈(cí)爱的母亲把人们抱在怀里,让劳累的人们消除酷(kù )热带来的疲(pí )劳。2·1·c·n·j·y
秋天,一阵凉风吹来,她一下子变得面黄肌瘦。寒风把冬天请来了,小草的根深深地钻进泥土里。
等第二年春天来了,她又从土里钻出来。真是“ , 。”
我爱小草,爱她强大的生命力和宽广的胸怀。
1、根据短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准确地填上一句诗。
2、文章按照 、 、 、 的顺序写小草。
3、从文中找出“严寒”的两个反义词。
( ) ( )
短文是围绕 来写的。
5、哪句话说明小草胸怀宽广?请画上“ ”线,哪句话说明小草生命力旺盛,
请画上波浪线。
6、本文是以 为线索,采用了 的叙述方式。
21·cn·jy·com
《古诗两首》答案
一、下列音节不正确的一项。
C
解析:C项,徘徊的徊字应为:huái。
二、照样子,写词语。
1.胖乎乎 圆鼓鼓 碧澄澄
三、下列是朱熹的语句的是。
A
解析:A项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句中的诗。
四、《观书有感》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C
解析: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A项说的是池塘清澈的原因,B项是《冬夜读书示子聿》揭示的道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五、选择合适的选项。
1.B 2.C 3.A
解析:1小题中,《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诗人强调了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因此答案为B;2小题中,“示”是训示的意思;3小题,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六、我会背古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析:这道题考察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与理解。
阅读。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容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火热 酷热
小草
胸怀宽广:人们来到草地上,往小草身上一坐,小草像一位慈(cí)爱的母亲把人们抱在怀里,让劳累的人们消除酷热带来的疲劳。21教育网
生命力旺盛:等第二年春天来了,她又从土里钻出来。
6、时间 顺序
解析:这篇小短文以时间顺序讲述了小草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及胸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50张PPT)
古诗两首
苏教版 六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导入新课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首诗是谁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宋代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导入新课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你们喜欢古诗的这种表达方式吗?
喜欢
教学目
导入新课
冬夜读书示子聿
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背诵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初读感知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理解重点词语
示
训示、指示。
子聿
陆游的小儿子。
青少年时代。
少壮
工夫
始
纸
所耗费的时间。
才。
书本。
理解重点词语
终
到底,毕竟。
觉
感觉,觉得。
肤浅,浅薄。
浅
绝知
躬行
深入、透彻的理解。
亲自实践。行,实践。
新课讲解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相关链接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相关链接
创作背景: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新课讲解
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
这首诗是在什么时间写的?
示
晚上读书的时候。
这首诗的题目说明了什么?
晚上作者把读书得来的感悟告知儿子。
新课讲解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诗人读书有什么样的感悟要训示儿子呢?
新课讲解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无遗力”说明了什么?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青少年时代花的功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取得成就。
说明了古人刻苦求学的精神。
新课讲解
“少”和“老”说明了什么呢?
这里用“少”和“老”反衬出了学习学问并非朝夕所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古人刻苦求学的诗句或成语吗?
①闻鸡起舞。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头悬梁锥刺股。
新课讲解
求取学问、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刻苦的过程。
诗人是怎样告诉儿子的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些故事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新课讲解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思考:
新课讲解
“终觉浅”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诗人对求学态度的严谨。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实践出真知。
诗句中,哪句诗说的是求学过程的漫长?
少壮工夫老始成。
哪两句诗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哪句诗说的是求学的态度?
古人学问无遗力。
新课讲解
全文释义:
古人做学问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新课讲解
认真学习,坚持不懈怠,并学以致用。
学习了这首古诗,你们觉得自己以后应该怎样做呢?
教学目
归纳总结
《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讲了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精神。
(2)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教学目
导入新课
观书有感
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背诵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初读感知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的事实,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理解重点词语
半亩
形容池塘之小。
方塘
方形的水塘。
镜子。
鉴
徘徊
渠
哪得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他,指方塘。
怎么会。哪:通“那”,怎么的意思。
新课讲解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相关链接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朱熹
新课讲解
题目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就是读后感,诗人看了书以后有很多想法和感慨,于是就写了诗来抒发。
新课讲解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才会有这样的感悟呢?
新课讲解
“一鉴开”说明了什么?
“半亩方塘一鉴开”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说明了池塘的水清澈见底。
比喻。
注: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新课讲解
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
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这句诗说明了什么?
池塘的水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共徘徊”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池塘水的清澈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新课讲解
“共徘徊”说明了什么?
暗示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新课讲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新课讲解
“问”字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表达了诗人的疑惑。
那诗人有什么疑问呢?
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
新课讲解
为有源头活水来。
同学们,你们觉得是为什么呢?
新课讲解
这句诗说明了什么呢?
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水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
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新课讲解
同学们,请你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新课讲解
wèi(因为)(为何)
为
wéi(行为)(为人)
新课讲解
问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源头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思考:
新课讲解
读书如流水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这两句暗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新课讲解
全文释义: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教学目
归纳总结
《观书有感》说明了什么道理?
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课堂练习
1.解释红色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绝:完全,绝知。躬:亲自。
诗意: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总感觉浅近,要想真正弄懂,还要靠自己亲身实践。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它,指方塘。为:因为。
诗意:要问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课堂练习
2.《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做题目,这是为什么?
因为开卷如观水一般,开卷和观水一样,都是有着源源不断的源头,作者以水比喻书,正像人心的睿智也是因为有着源源不断地源泉——书一样。
作业布置
1.理解两首古诗所表达的含义,并背诵。
2. 完成课后习题。
课堂小结
这两首诗都是在写读书学习的道理。《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了我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写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孜孜不倦
有所成就
持之以恒
实践出真知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明镜清澈
活水流动
人要清灵澄明,
就要不断读书, 求新求异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