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上青岛版六三制2的乘法口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二年级上青岛版六三制2的乘法口诀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2-12 19:3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15~16页。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在归纳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理解2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经历2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引导学生找到口诀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3.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归纳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2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难点]熟记2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学具:小棒、课前准备的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观看了骑单轮车的杂技表演。今天咱们再一起来观看一场精彩的顶竹竿表演好吗?请看大屏幕!演出开始了!(出示情境图,见图1)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1:有5个小朋友顶竹竿;每个竹竿上有2个人。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2:竹竿上一共有多少个人?
3根竹竿上有多少个人?
2根竹竿上有多少个人?
预设3: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
……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的情境,以杂技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亲和力的引导语言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了数学学习的情境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发现、提取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编口诀,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1.动手操作。
出示问题:我们先小组合作来解决竹竿上一共有几个人的问题。在合作探究前,先来看看老师给大家的温馨提示(点击课件,见图2)。
汇报交流: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现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说出你们的研究方法。(教师提示:先说出问题,再说出解决方法)
预设:我们小组的问题是:3根竹竿上有多少个人?用摆小棒的方法(见图3)解决的。
展台展示学习单:

3
)个2
(教师板书:3个2相加
3×2=6)
预设:我们小组的问题是:4根竹竿上有多少个人?用“表演”的方法。(学生上台表演)我们小组有4个人,每人有两条腿,一共有8条腿,所以4根竹竿上一共有8个人。
展台展示学习单:

4
)个2
(教师板书;
4个2相加
4×2=8)
预设:我们小组的问题是:5根竹竿上有多少个人?用画“圆圈”的方法。(见图6)
展台展示学习单

5
)个2
(教师板书:5个2相加
5×2=10)
师:那么2根竹竿上有多少人呢?
预设:2根竹竿上有4个人,就是2个2相加,列出加法算式:2+2=4
列出乘法算式:2×2=4

教师板书:2个2相加
2×2=4)
师:那一根竹竿上呢?
预设:1根竹竿上有2个人,就是1个2,列出乘法算式就是:1×2=2
(教师板书:1个2
1×2=2)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组织学生通过摆、说、写、演等形式,充分展示学生的各种想法和做法,既培养学生的操作、归纳、倾听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编写口诀。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上面的问题,现在我们知道了1根竹竿上2个人,2根竹竿上4个人,不但解决了问题,还可以像学习5的乘法口诀一样编成儿歌呢!你能继续编下去吗?
预设:3根竹竿6个人,4根竹竿8个人,5根竹竿10个人
课件出示儿歌(见图8),学生再齐读一遍。
师:除了儿歌,你有没有更简捷的记忆方法呢?
预设:可以像上节课学的5的乘法口诀一样,编一个2的乘法口诀。
师:我们同学真聪明,都能学以致用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2的乘法口诀吧!老师先编出前两句:
1根竹竿上2个人
1×2=2
一二得二
(板书:一二得二)
2根竹竿上4个人
2×2=4
二二得四
(板书:二二得四)
请同学们同桌合作,一起编写剩下的三句。
3根竹竿上6个人
3×2=6
二三得六
(板书:二三得六)
4根竹竿上8个人
4×2=8
二四得八
(板书:二四得八)
5根竹竿上10个人
5×2=10
二五一十
(板书:二五一十)
课件出示口诀(见图9),学生齐读。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2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2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利用生成的儿歌和学生对乘法口诀的已有认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使编制简洁的乘法口诀成为学生的学习需求。
3.理解口诀。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5句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呢?
预设:
(1)竖着看口诀:第一列的数分别是:一、二、三、四、五。
(2)竖着看口诀:第二列的数都是:五。
(3)得数从上到下,依次加五。
师:我们同学真厉害,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告诉老师:二三得六,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表示3个2相加。
师:现在有个马虎的小朋友,忘记“二四得几”了,你能帮他解决吗?
预设:二三得六,再加一个二,就是八;二五得十,再减一个二,就是八。
4.记忆口诀。
课件出示口诀,采取多种有趣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看着课件集体读;可以让学生自己背;师生对口令;二人对口令;小组开火车;男、女生对抗赛。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记忆2的乘法口诀。通过找规律,使学生进一步发现每一句口诀间的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利用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开火车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准确而深刻地记忆口诀,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体会用口诀解决问题的简便性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杂技场的舞台布置。你能提出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吗?
出示情境图。(见图10)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
师:求“台上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的?
预设1:我的问题是:红灯笼一共有多少个?
预设2:2×4=8(个)
用的口诀:二四得八
预设3:4×2=8(个)
用的口诀:二四得八
师: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及用的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呢?
预设:2×4=8,4×2=8用的口诀都是二四得八。
师:一句口诀对应两个算式。
师:现在我们编写2的口诀了,想不想来挑战一下自己呢?
出示问题:1×1=?它表示什么意义呢?可以编出什么口诀?
预设:1×1=1,因为1×1表示1个1,所以结果是1,可以编出口诀:一一得一。
【设计意图】听过、看过不如做过,学生亲自经历的事件一定会记忆深刻。本环节是利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目的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编写一一得一的口诀,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三、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师: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现在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一)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二)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编写口诀的?
(三)哪个环节你学得最开心?
预设1:我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
预设2:我知道了口诀能帮助我快速计算乘法算式。
预设3:
在“对口令”记忆乘法口诀的环节我学得最开心。
预设4:我在“编儿歌“的环节学得最开心。
【设计意图】由问题引导,让学生谈体会。一是能让学生回顾学习和探索历程,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将本节课所学新知与新法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二是提升总结高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础题。
(1)出示课件。(见图11)
预设:3个2
5个2
3×2=6
5×2=10
2×3=6
2×5=10
二三得六
二五一十
(2)课件出示。(见图12)
预设:4个2
2+2+2+2=8
4×2=8

2×4=8
二四得八
2.提升题。
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乘法口诀编一道应用题,请你的好朋友帮你解答。
预设:我们班2人坐一张桌子,第一小组有4张桌子,第一小组有几个人?
3.拓展题。
你能举出生活中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吗?
预设:一个人用2根筷子吃饭,爸爸、妈妈和我一共用几根筷子吃饭?
一辆自行车有2个轮子,4辆自行车一共有几个轮子?
一只鸡2条腿,5只鸡多少条腿?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记忆了乘法口诀后,设计多样化的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不断经历运用口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2的乘法口诀的深层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你能举出生活中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吗”这一环节,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编应用题,目的是为了“点燃”心中的“火花”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理解数学,热爱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图1
温馨提示
1.可以用学具小棒来摆一摆。
2.可以动手画一画、算一算。
3.小组长负责填好操作记录单。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