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地球和宇宙 教案集[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地球和宇宙 教案集[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9-04-24 20:37:00

文档简介

科学    第4节 观测太空 主备人  刘炳年     辅备人 纪庆南  吴小红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著名星座和恒星2、掌握观测星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如何找北极星4、通过12星座的介绍,让学生更形象的认识星座5、学会使用星图,了解当地的四季星空【重点难点】1、了解星座,学会观测星空的方法2、形象的认识十二星座,学会寻找北极星3、如何通过星图来认识当地的星空(这个还是要学生自己多实践)【教学准备】:软件:Stella Theater Pro/Lite Ver1.97通过多媒体软件辅助教育,模拟星空,让学生更形象的认识星座通过活动星图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教学过程】▽▽▽▽▽▽▽▽▽▽▽▽▽▽▽▽▽▽▽▽▽▽▽▽▽▽▽▽▽▽▽(一)引入演示:全天的运动星图老师:大家先想一下,当你在晴朗的夜空举头仰望星空的时候,漫天的星星令人眼花缭亮乱,亮的、暗的、红的、蓝的。那么,那时候你都会想到些什么呢?或者会有什么问题浮现在脑海中呢? 学生回答老师对学生的问题做及时的分析。预计的问题:天上星星有多少呢,天上的星星会消失吗?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星星会一样吗?牛郎织女的故事看星星识别方向星星为什么会一闪一闪的杂志上看到的12星座,天空中只有这么几个星座吗?老师:同学们的问题都提的很好,但由于天上的星星很多,决大多数是恒星(在天上的位置基本上看不出来变化),用人的肉眼能看到的大约6000颗。所以,我们不可能一颗颗的去识别它们,那么我们该怎么样来认识会方便一点呢?板书:&4 观测太空学生:把星星划分成一个个的星座老师:对,我们把星空分成很多个星座,这样,就能更简单的去认识星空了。下面,我们就带着上面问题一起来学习星座。板书:1、星座(二)讲授新课1、南北星空的划分老师:在划分星座前,我们先把星空分成了两个,一个北天星空,一个是南天星空。那么,我们是怎么分的呢,大家一起来看看上面星空图。演示:看以赤道在中间的全视野星空图板书:2、南北星空的划分老师: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整个星空,茫茫宇宙,尽收眼底。这条深兰色的就是天河,这条红色的线就是赤道。演示:放大星空图老师: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地球的角度来看一下,这个红色的标记,就是我们地球的视角。我们规定,以地球上的赤道为界限,然后向星空无限延伸,就把整个星空分成了南北两个。演示:慢慢放大老师:赤道以上的,叫北天星空,赤道以下的,叫做南天星空。其实星空就象一个西瓜一样,我们在中间一切,就变成了两个了。演示:点出赤道经纬线老师:现在我们把赤道经纬线拿出来,就看的更清楚了,上面经线的会聚点,就是星空的北极,同样道理,下面经线的会聚点就是星空的南极。现在我们把星空转过来,来看看南天星空。演示:把星空转到南天星空老师:大家看,现在这条红色的赤道线以内的,就是南天星空。现在这个角度就是和我们书上的南天星空是一样的,这颗最亮的星星叫什么?——天狼星。好,现在我们慢慢的把视角转向北天星空。演示:把星空转到北天星空老师:大家看,现在这条红色的赤道线以内的,就是北天星空,星空的北极在哪里啊,原来在上面,现在到中间了。这个角度和我们书上的北天星空是一样的。2、认识著名星星和星座板书:3、认识星星和星座老师: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北天星空,大家先看一下,在北天星空里,最亮的星星是哪几颗呢?学生有的说出名字,有的点视频上的亮星。老师:很好,大家边看上面边和书上对照,(点织女星)我们看,这颗叫什么?学生:织女星老师:对,(点牛郎星)那这颗呢?学生:牛郎星老师:对,那牛郎星和织女星之间那条蓝蓝的叫什么啊?学生:天河老师:很好,我国古代传说中,就有有关牛郎和织女的故事,那大家有谁知道,愿意跟大家讲讲的呢?学生:学生举手,叫他上来讲,讲完老师做适当的补充老师:刚才那位同学讲的不错,相信大家昨天也收集了不少关于星座的故事,大家下课后,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牛郎和织女书上都已经标出来了,点(牧夫座的大角星)那这颗星呢,有没有人知道呢?老师:没有吗?好,那方老师来告诉大家,这颗星我们叫“大角星”,(点五车星)这颗也很亮,叫“五车星”。(点北极星)还有一颗很重要的星星,一直在星空的北极,叫什么啊?学生:北极星老师:(点天狼星)你们看,这里还有一颗很亮,叫天狼星,这个是南天星空里面的,大家在书上也可以找到。那么这些星星里面哪颗是最亮的呢?学生:北极星,天狼星,织女星,答案不一老师:这里我们有一个标准,就是星星也是有等级的,等级越低的,星星就越亮。那我们现在就分别来看一下我们刚才提到过的5颗星星的等级。演示:织女星,0.1,牛郎星,0.9……老师:好,经过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是南天星空里面的天狼星最亮了,第二是织女星。很多同学都以为北极星最亮了,其实不是。我们一般晚上视野能见的都是6等星以下的。板书:星等表示星星的明暗程度老师:认识了这些星星,那么它们又是处在什么星座呢?演示:显示星座线老师:现在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们所在的星座了,织女星在什么座啊?学生:天琴座老师:很好,上面牛郎星在哪里啊?——天鹰座,那大家能不能根据名字想象出天鹰的样子啊?演示:点出星座形象大家看,这个象不象天鹰啊?学生:象老师:对,象一个鹰在天空翱翔,那下面这个天鹅座呢?学生:象只天鹅在飞老师:很好,那我现在把星座形象去掉演示:去掉星座形象老师:让大家来给下面这个星座命名一下。大家看,这个长长的象什么啊?学生:象蛇,象龙老师:很好,我们称这个为天龙座,长蛇座是在南天星空,大家看书上的南天星空的下部分。好,现在我们看看大家想的是不是上面一样。演示:点出星座形象老师:看,这是龙头,这是盘着的龙身,很多同学都猜对了。老师:其实,早在5000年前,古巴比伦人就为了便于认识星星,就和我们刚才一样,把一些亮星用想象的线连接起来,并赋予神话中的形象,象仙后座,武仙座等。老师:好,我们继续往下看,天龙座下面的是什么座呢?学生:大熊座老师:对,我们仔细看看,它到底象不象一头熊呢?这两颗星组成熊头,这些组成熊掌,这几颗亮的组成了熊身,还有熊尾巴。大家再仔细看一会,看看我把想象图去掉,大家还能不能想出熊的样子呢?演示:去掉星座形象学生:可以3、认识北斗星找北极星老师:很好,其实,大熊座我们平时在空旷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但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它的屁股和尾巴。大家看,屁股和尾巴组成了什么啊?学生:北斗星老师:很好,那大家以前有没有在晚上看到过北斗星呢?它是由几颗星星组成的啊?一颗,二颗……七颗,对,有七颗,所以,我们又叫它为北斗七星。刚才我们提到过北极星,那么,北斗七星和北极星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大家想想板书:4、认识北斗星找北极星学生:有,用北斗星可以找到北极星老师:对,那我们现在就来找一下演示:去掉星座连线老师:这是最原始的北天星空图,我们先找到北斗星,然后把它的斗口的两颗星连起来,向斗口方向延伸5倍左右,1、2、3、4、5倍,大家看,有没有找到啊?这颗是不是北极星啊?演示:点出赤道经纬线老师:大家看,正是北天星空的北极星!那北极星所在的是什么星座呢?学生:小熊座老师:对,但小熊座的其他星平时都不怎么明显。一般只看到北极星。那找到北极星有什么用啊?学生:可以知道哪里是北边老师:好,那等我们知道怎么找北极星后,以后你外出迷路,可不要迷路了哦。那现在我们就来找找今天晚上的北极星演示:当天20点的星空老师:好,这就是我们用软件模拟出来的当晚20点的星空,这是地平线,那么北斗星在哪里啊?学生:这里,那里老师:我们先要找北斗星,在哪里啊?——对,这里。然后我们把斗口的两颗星连起来,向斗口方向延伸约5北的距离,看,这颗就是北斗星。那我们现在正对着的是什么方向啊?学生:朝北老师:对,那么今天晚上的北极星和北斗星会怎么运动呢?演示:自动运行今晚星空老师:大家看,北极星一动不动,北斗星却围绕着北极星在转。所以,同一天,不同时间,我们看到的星空都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一时间,一年四季北斗星是怎么样的。演示:分别演示1月,4月,7月的星空老师,我们发现,10月斗尾巴朝左,1月朝下,4月朝右,7月朝上,所以,不同季节,即使是同样晚上8点,看到的星空也是不一样的。但北极星始终在一个位置不变,所以,我们可以用北极星来找方向。老师:那如果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地方呢,星空会一样吗?我们来看看演示:和海南的星空比较老师:大家看,海南的星空是不是往下移动了一点啊,所以,我们说,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看到的星空都是不一样的。在地球的南半球和北半球看到的星空都不一样。板书: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看到的星空不一样老师:所以,虽然那时候古希腊人把天空划分成48个星座,古代中国人把星空划分成“二十八宿”,都是不全面的,因为那时候看到的是北天星空和部分南天星空。后来,大航海时代开始后,人们才逐渐认识了南天星空,最后,在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公布了全天88个星座的方案,国际上就统一了。4、感性认识12星座老师:天上的星座有这么多,但我们经常提起的一般有12星座。大家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个星座的吗?发练习纸板书:5、属于你的星座老师:下面,我们就用剩下的时间来认识这12星座,大家先根据提示,写出自己属于哪个星座。书上南北两个星空图,已经标出了4个12星座里面的星座,双鱼座,狮子座,射手座,天秤座,这里大家把南天星空里的小熊座改成射手座。老师:那剩下的星座在哪里呢?其实书上都有了,大家仔细的看看书上的两个星图,图的右边,是不是有条淡淡的线呢?这条线我们叫黄道,是太阳运行的轨迹。中国古代农历就是按照黄道来算的,还有我们提到过的古代中国人的二十八宿,也基本都是在黄道附近的。这个我们以后会更详细的学到。老师:其实,我们通常说的12星座,也是在黄道上面的。现在,大家根据习题纸上的提示,找到自己的星座位置,并把它在书上标出来。老师:好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星座是不是都是名副其实的。演示:从双鱼座开始,一个一个让学生看12星座的形象图老师:这就是我们说的12星座,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来演一下双子座。学生上来根据双子座的形象图做动作老师:大家说,他们演的象不象啊学生:象老师:好,那下面大家就把自己星座的想象图给画出来。注意,昨天画星座星星的连线图,然后根据左边在右边画星座形象图,要把星星的连线图放进想象图里面。学生画图,下课上交(三)小结今天,我们简单的学习了星座,知道了星座的由来,并认识了一些重要的星座和恒星。同时也知道了如何找北极星,对于自己的12星座,也有了感性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血型和命运上了。课后,大家还可以自己去找更多关于星座的资料,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在夜里一起去看星星,带着我们明天要做的活动星图,科学的认识星空!让我们的想象在漫天星星里无限扩张吧!第二课时: 1、活动星图的制作 具体制作过程和要求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部分和p101-p102的观察部分,这里要注意几点: (1)制作过程中老师可以提供透明纸和大头针。 (2)活动星图上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但如果举过头顶在观察的时候,就还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可常年观察到的星座,这个根据所处的纬度是不同的。这里要注意星图的范围,赤道的划分。所处在北纬多少度,那南天星空里的星星就可以加上南纬多少度的范围。 (4)课后一定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学以致用。▽▽▽▽▽▽▽▽▽▽▽▽▽▽▽▽▽▽▽▽▽▽▽▽▽▽▽▽▽▽▽【教学反思】 教师个性设计栏
PAGE
1科学    第7节 探索宇宙 主备人  刘炳年     辅备人 纪庆南  张传柱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 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② 会根据哈雷彗星的周期计算它出现的时间。能力目标:培养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认识宇宙是广阔无边的,培养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重点难点】教学难点:太阳系的三维概念。教学重点:九大行星的表面特征。【教学准备】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九大行星、太阳系等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在这一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哪些天体的知识?它们还都是局限于哪一个天体系统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全面了解太阳系。放映:有关太阳系组成的短片。板书:第7节 探索宇宙太阳系设问:你对太阳系有多少了解呢?学生观察:太阳系示意图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会发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你得到答案了吗?(要求学生经过讨论把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并寻求答案。)学生讨论回答: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谁? 2、太阳系的组成有什么? 3、行星绕太阳运行轨道呈什么形状? 4、各大行星距离太阳远近如何? 5、各大行星有什么特点?归纳并板书:1、太阳系由太阳、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慧星等天体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2、九大行星按与太阳由近到远排列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其中体积最大的两颗是:木星和土星。木星和土星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积大、有美丽光环且卫星多。 3、九大行星有规律地绕太阳运行,它们的轨道呈椭圆形。教师补充提问:你还注意到什么?(木星、土星、天王星有光环;天王星是躺着转;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轨道好象有交叉点。)转折问:你知道古代人对太阳系的认识吗?人类认识太阳系经过了怎样漫长而曲折的过呢?边讲解边放映:人类很早以前就用肉眼观察到了水星、金星、火星和土星。(1)我国古代人民的认识(2)17世纪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3)20世纪50年代以来航天探测器的应用。(放映:哈勃望远镜,航天探测器,神州1号飞船,捆绑式火箭。)教师引导提问:利用航天探测器等进行观察,人类发现了九大行星的哪些特点?教师依次出示各行星的图片资料,请各组学生分别代表九大行星,来一一阐述行星的最大特征及相关资料。(已经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回家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网络查询,对各行星有关资料进行收集并整理。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能与其它同学共享、同交流。)学生提供资料后,教师播放各行星的有关的音像资料,加深学生的视觉效果,更深体会各行星的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水星:最靠近太阳,没有大气,没有水,貌似月球,昼夜温差大(最热4270C,最冷-1730C),有环形山,其中十五个以中国的伟人命名。金星:教师提问:1、为何金星被称为“蒙面逆子”? 2、为何会出现“月掩金星”、“金星凌日”等特殊景观?——有厚厚的大气层,其中二氧化碳占97%,温室效应强烈,高温,从金星上看太阳,“太阳从西边出来”,(自转方向与其它行星相反,自东向西)黎明出现在东方,中国人称“启明星”,黄昏出现在西方,称“长庚星”。地球:普通的行星。(绿色星球)。火星:火红色的亮星,与地球相似,自转的偏角接近,有干枯的河床、沙漠、丘陵、大峡谷,有五带的分布,人们一直在猜测在“火星人”。但是,近三十年有二十只探测器探测表明没有江河湖海,土壤中也没有动、植物、微生物的痕迹。木星:九大行星中体积最大,光环透明,由液态氢组成的液态星球,表面是激烈运动的大气,大红斑位于南侧,是一个气体激烈运动而形成的大旋涡。一条条明暗相间的条纹是木星大气中的云带。土星:教师提问:为何土星被称为“最美丽的行星”?——光环由无数小石块、小冰块组成,光环由多层环组成,象巨大的密纹唱片。天王星:自转轴倒在轨道平面上。海王星:淡蓝色的行星。冥王星:又小又远,比月球还小,发现至今只有六十多年,人类对它了解最少。每隔一段时间,冥王星和海王星会彼此接近,轨道交叉,但不是一个平面,即使在交叉点附近,距离仍然很远,象立交桥上的车辆。小行星带:最大的四颗星是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小行星,是表面粗糙的石块。关于恐龙灭绝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就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卷起大量的尘埃,笼罩着地球,挡住阳光,持续几十年,大批植物死亡,恐龙由于缺少食物而死。每百万年有可能发生三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出示彗星图片与资料投影:教师提问:有时候在天空中会看到一些带尾巴的星星,它们是什么星?它们由哪些部分构成,组成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长长的尾巴是怎样形成的?最著名的慧星是什么?你有查到上次哈雷卫星出现的时间吗?下次光临地球将是哪一年?彗星:由彗核、彗尾、彗发组成,是质量较小的云雾状小天体,彗核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组成的“大冰球”。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彗核的冰物质受热而部分汽化,形成彗发。由于太阳风,彗发背离太阳,形成彗尾。天文学家哈雷在50风时预测1682年出现的彗星将于1758年左右回归,在他去世10年后,1758年它准时回到了太阳附近。人们为了纪念哈雷,就将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它出现的周期是76年,最近一次回归是在1986年,接下来该是哪一年呢?教师提问:你看见过流星吗?请描述流星出现时的景象。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流星:太阳系中的许多固体小块,靠近地球轨道时,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冲入大气层,摩擦燃烧发光,称为流星。未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叫做陨星。分为陨石和陨铁。介绍:陨星、陨石并投影。讨论:1、地球上原来有大量的恐龙,后来神秘地绝迹了,有人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结果。你认为是不是这样,谈谈自己的看法。 2、你认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对地球上的生命的存在有哪些意义。讨论发散:你已了解了九大行星特征,你能否给他们起一些具特色的名称呢?小结:太阳系是一个整体及它的组成。练习: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 。2、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 。3、九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是 ,其次是 。 4、太阳系中最亮的行星是 。最美丽的行星是 。最轻的行星是 。七、布置作业:作业本第53页第1、2、3、4题。课本第118页第1题课后把九大行星的资料整理起来,根据九大行星各自的特征,针对其中某一行星,请你写一篇约300字左右的科幻片。▽▽▽▽▽▽▽▽▽▽▽▽▽▽▽▽▽▽▽▽▽▽▽▽▽▽▽▽▽▽【教学反思】 教师个性设计栏
PAGE
1科学    第5节 月相 主备人  刘炳年     辅备人 纪庆南  张传柱 【教学目标】1.掌握月相的含义及其变化规律——观察能力2.探究并理解月相形成的原因——实验、推理能力3.了解月相在生活中的应用——应用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月相及其变化规律难点:理解月相的成因【教学准备】带柄的圆球(一半白,一半黑)、电动三球仪、投影片、有关网址、观察月相记载表【教学过程】▽▽▽▽▽▽▽▽▽▽▽▽▽▽▽▽▽▽▽▽▽▽▽▽▽▽▽▽▽▽▽引子投影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入题板书课题看书:P.104 初步了解月相概念上网找到图片:一个月中28个不同月相(静态)(www.losn.)探究1.设问:形成月相的原因是什么?有规律吗?投影二:启发性问题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学生汇报发言,教师讲评2.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 弥补学生的知识不足,便于探究。(1)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而“亮”,所以始终只有朝着太阳的半个月球是亮的,背着太阳的半个月球是暗的。演示:一半白一半黑的圆球作为模拟月亮(2)月球绕地球公转,同时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所以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每天要发生一些变化。上网:日、地、月三者的运动关系(动态)(www.)月球绕地公转的方向、速度(动态)(http://content.edu.tw)所以我们看到的月球有时整个是亮区,有时整个是暗区,多数日子是部分亮部分暗,或亮暗各半,或亮多暗少,或亮少暗多。(3)月球绕地公转周期约一个月,与月相变化周期相吻合(4)方向判定:面对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面对天上北下南 左东右西3.提出假设:月相变化原因可能与月球绕地球公转有关。4.分组实验:P.103将看到的模拟月球黑白部分按比例填图3——29汇报发言,教师讲评上网:观察月相随地球绕地公转而变化(动态)(www.losn.com)课堂作业:P.104图3——30四、结论演示:电动三球仪演示日、地、月三者位置变化关系,着重演示新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四个方位。上网:月相的成因(动态)(www.losn.com)学生发言叙述这四种月相的形成原因课堂作业:P.105图3——31填涂不同位置的多种月相,并熟悉其名称看书:P.104 月相是怎样形成的?五、拓展和应用 1.上网::月相变化连续快放(动态)(hppt://aeca.wmns.) 放大的各种月相照片(静态)(hppt://baas.lamost.ovg)启发设问:不管月相怎么变,月球本身的面貌变了吗?月球也在自转,为何始终以同一面貌向着地球?思考:P.104(回家作业)课后作进一步探究(科学探究无穷尽)2.投影三:四种月相升落情形月相与太阳升落比较月升月落见月情形新月同升同落清晨黄昏彻夜不见满月此升彼落黄昏清晨通宵可见上弦月迟升后落中午半夜上半夜,西边天下弦月早升先落半夜中午下半夜,东边天 可见,月相除圆缺变化外,升落时间也有变化。上网:观察四种月相具体景观图(动态)(www.)3.月相知识的应用(1)月相与农历:朔望月、节日、节气上网:四种月相的不同农历日期(动态)(hppt://content.edu.tw)看书:P.105 图3——31投影四:P.105 查一查,农历一个月有多少天?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2003年3030293030293029293029302004年293030293029302930292030(2)利用月相判断大致方向和时间上网判断大致方向和时间上网:上弦月,下弦月的区别。(动态)(hppt://content.edu.tw)投影五:上弦月上半月上半夜西天西边亮落下去渐胖下弦月下半月下半夜东天东边亮爬上来渐瘦(3)月相与潮汐 钱江潮的成因(可上网看图片或文字资料)(4)月相与健康: 血液 针灸 (可上网看文字资料)(5)月相与古诗欣赏上网:《枫桥夜泊》(hppt://yiye/an.html./shi4.hem)六、结束语引子中苏轼《水调歌头》一词的开头两句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晴天。……”我们学了有关月相知识后就不必“问晴天”了,而是“明月几时有?我心自有数。”七、作业和反馈P.106 练习 P.107 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并记录变化情形附观察记录:农历日期初一、二初三、四初七、八十一、十二十五、十六十八、十九廿二、廿三廿五、廿六月相名称月相形状亮面朝向观察人 观察地点 观察时间 “月相”解说词: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变化着,这就是月球的位相变化,叫做“月相”。即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背着太阳的半个是“暗区”,随着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着地球,有时背着地球;有时对着地球的亮区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月相。每当月球运行到日、地之间时,亮区背对地球,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亮,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这天是农历初一。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就看到一弯银钩似的月亮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西向夕阳,这一月相叫“峨眉月”,为农历初三、四。随着月球在星空中逐日远离太阳,到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在农历十五、十六时,月球的亮区整个对着地球,我们就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满月”,也叫“望”。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廿二、廿三,又只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下弦月”,这一期间,月球逐日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再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峨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相也回到了“新月”(“朔”)。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平均周期29.53天。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日确定的。板书设计一、什么是月相?P.104二、月相怎样形成?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亮”月球的运动(公转、自转)日、地、月位置关系在一个月中每天不同三、月相变化有规律吗?P.105四、了解月相知识有啥用?月相与农历利用月相判断大致方向和时间▽▽▽▽▽▽▽▽▽▽▽▽▽▽▽▽▽▽▽▽▽▽▽▽▽▽▽▽▽▽▽【教学反思】 教师个性设计栏
月的“亮”从何而来?
我们能看到整个月球吗?
月球在运动吗?如何运动?
月相变化多久重复一次?
PAGE
1科学    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3课时) 主备人  刘炳年     辅备人 纪庆南  吴小红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划分,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划分,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纬网及其作用。2、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地图的三要素,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及作用。能力目标:1、学会制作小型地球仪。2、学会使用常用的地图。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读图能力。2、突出地球仪和地图知识学习学以致用。【重点难点】重点:经纬网的认识,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地图的三要素难点: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教学准备】:地球仪(学生自带)、各种地图,课件经纬网【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师:毛泽东曾有过“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地球这么大,要学习和研究它,就必须借助工具——地球仪。(一)地轴、两极和赤道1.展示地球仪2.提问讨论:①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②地球仪上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③“地球仪是否装斜了”?3.教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引导学生自行观察地轴、两极和赤道,得出它们的概念。(二)经线和纬线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2.提问:①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什么线?(经线)它的形状如何?长短如何?指示什么方向?②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称为什么(纬线)?它的形状如何?长短如何?指示什么方向?3.列表比较经线与纬线的不同(从概念、形状、长度特征、指示方向四个方面进行)(三)经度和纬度 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经线与纬线?(可画出无数条)。人们为了区别它们,分别给其标注了度数,称经度和纬度。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成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图,哪个经线图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个小?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160度E组成的经线图,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3.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0度纬线。由赤道向南和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把地球平分为南北半球。4.列表比较经度与纬度 经度纬度度数的起点线 度数的划分 代号 半球划分 5、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四)经纬网1. 已知某点的经纬度,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到该地点2、根据图中的某点的位置。写出经纬度作业:制作小型地球仪、作业本、课后[板书设计] §3—2 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地轴——经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东经和西经、南北纬、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依据。二、导入要找地球上的一个位置,用地球仪不方便,所以,我们要用到地图。(一)地图的定义地球表面是个球面,而地图确是平面。问:怎么样把球面上的信息准确地体现到平面上去?实验:把一只经纬网地球仪放在白墙壁前,然后将灯光照射到经纬网指出:应用投射原理,根据经纬网的位置,在平面上标出相对于球面上的地理事物,这样简单的地图就制成了。引出概念: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二)地图的类型及作用在生活中,特别是旅游肯定少不了地图,问:你们见过哪些地图呢?它们有什么作用?(展示各种地图)按制图区域可分:世界图、大陆图、海洋图、省(市)图、县(乡)图等。按用途分;政区图、教学图、军用图、飞行图、航海图、交通图、旅游图等。(三)地图的三要素其中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是比较常见的地图。如何使用它们呢?问:仔细观察这三种地图,有什么相同点?归纳:都有图例、比例尺、方向(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语言)(四)比例尺的概念、大小、表示方法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类型: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直线式)思考:1:5000;表示什么含义? (指出)数字式比例尺其分子、分母的单位都是厘米。思考:在中国政区图上量算北京和香港之间的直线距离比较:A、1:60000000 和B、1:5000的大小大比例尺≥1:100000小比例尺≦1:1000000(看政区图和学校示意图) 思考:A、B比例尺,试比较A、B地图表示范围大小、描述的内容详略?总结: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比较详细。小比例尺则反之。(五)三种表示方向的方法观察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判断方法:a 根据经纬网判断(注意经纬网是圆形的) b 根据指向标判断(看箭头指的方向)c 没有上面两种,就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 投影常见的8个方向 思考:在浙江旅游图上,找出南雁荡山、普陀山、千岛湖在浙江省的方位。作业:绘制学校平面图、作业本、课后[板书设计] §3—2 地球仪和地图二、地图1、概念: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2、三要素:第三课时【教学过程】▽▽▽▽▽▽▽▽▽▽▽▽▽▽▽▽▽▽▽▽▽▽▽▽▽▽▽▽▽▽▽地球仪评价和地图制作 1、地球仪的评价 根据评价标准,各小组选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再进行全班选举,选出最好的三个组品,给予鼓励(平时探究分增加)。评价标准: (1)整体:地轴有没有倾斜,支撑架是不是完整牢固。 (2)经纬线有没有画好,画的是否正确,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七大洲的轮廓有没有。 (4)采用什么材料制作,有没有创意。 最好的三个由制作者上台说明制作过程,用到了哪些工具。 (通过投票选举,票最多的三位同学作品获胜,剩下的学生自己在课后完善后还可以自愿上交,得探究分) 2、校园地图的绘制评比根据评价标准,各小组选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再进行全班选举,选出最好的三个组品,给予鼓励(平时探究分增加)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操作,一起参与修改,确定基本建筑,然后补充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确定方向,指出北边 (2)比例尺——没量过具体建筑的长宽,可以通过操场一圈300米来进行比较推算,估算出地图上1厘米大约等于实际多少米,然后表明比例尺。 (3)图例——教学楼,住宿楼,行政楼,体育场等等根据P88光明中学社区的图例,来进行标注。▽▽▽▽▽▽▽▽▽▽▽▽▽▽▽▽▽▽▽▽▽▽▽▽▽▽▽▽▽▽▽【教学反思】 教师个性设计栏
00经线
东经、西经的划分
东西半球划分
00纬线(赤道)
南纬、北纬划分
南北半球划分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方向(根据经纬网;方向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图例
PAGE
1科学    第6节 日食和月食 主备人  刘炳年     辅备人 纪庆南  张传柱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理、过程和类型.2.知道日食和月食的差异,认识日食和月食是很普通的天文现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初步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和热爱科学的精神.【重点难点】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和类型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教学准备】日食和月食图片、学生自制两个大小不一的球(或圆盘)、灯、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投影片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讲述)日食和月食是两种比较常见的天文现象.你见过日食和月食吗 说说当时的情景.同时可以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惑.(学生回答)(讲述)学了今天的知识后,有些同学的疑惑就可以解决了.(二)新课教学一.日食1.日食的概念: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月食. (再次展示日食图片)(提问)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回事 (讨论得出)日食成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另一种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将大球固定,使眼睛(单眼观察)、小球尽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水平移动小球,直到小球正好完全遮着大球为止,观察此时大球的形状,如图A2、在上述状况下,将小球向上或向下移动,观察此时大球的形状,如图B在第一种状态下,小球向大球方向水平移动,观察此时大球的形状,如图C思考:小球要能遮住全部或部分大球,需要什么条件呢?(讲述)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 如果是被某种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可能是哪个天体 同学们猜测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事先准备一大一小两只球(或圆盘),大球直径约是小球直径的4倍.当观察者位于图2-32三个不同位置时,分别用单眼观察小球遮掩大球的现象.大球看上去是怎样的呢 并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大球形状分别画在书上右边空白的圆内(用斜线表示被遮住的部分)(实验时注意:大、小球的直径比要接近4:1;观察时一定要用单眼观察;观察A和C时应把两球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观察B时小球略偏离水平视线.;调节好眼与球的距离)(展示)学生实验记录下的大球被遮掩图,并加以评价.(讨论)引导学生从模拟实验转化到实际日食形成过程,将大球、小球、人眼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转化到日、月、地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学生自己总结出日食的形成原理)2.日食的形成原理:由于月球遮蔽太阳光,使月球背光一侧形成了长长的阴影区.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讨论)①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者应处于怎样的位置 ②日食在农历的哪一天可能发生 当天的月相如何 (对照)将学生实验记录下的大球被遮掩图与书上图2-33日食真实的照片进行比较.在A、B、C三个观察中,看到的大球分别和图2-33中哪一种日食相似 学生会发现观测的结果与日食的真实现象是一致的.3.日食的类型: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讨论)三种日食类型的成因(讲述)月球挡住了全部的太阳光时,就发生了日全食;月球挡住了部分太阳光时,就发生日偏食;月球挡住太阳光的中间部分就发生日环食.(讨论)日全食是怎样形成的 4.日全食的过程(讲述)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复习)日、地、月三者的关系: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公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自西向东逆时针绕太阳公转.(学生分组实验)把大小两个球按图2-34放置在同一水平视线上,并将小球由右向左移动(小球的移动方向由右向左,体现了月球由西向东的公转运动方向).观察大球被小球遮掩的过程.(观察中的注意事项与前一实验相同),并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大球形状分别画在书上下面空白的圆内(用斜线表示被遮住的部分)(展示)学生实验记录下的大球被遮掩的过程图,并加以评价.(思考)当小球自右向左移动时,你看到的大球形状有何变化 (会看到大球由圆→缺→黑→缺→圆)(讨论)引导学生从模拟实验转化到实际日食形成过程,将大球、小球、人眼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转化到日、月、地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得出日全食形成的过程)(对照)将学生实验记录下的大球被遮掩的过程图与书上图2-35日全食过程真实的照片进行比较相像吗 学生会发现观测的结果与日全食的真实现象是一致的.(讨论) ①日全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教给学生记忆日全食过程的方法)②发生日食时,为什么太阳被地球遮挡是从日轮的西缘开始,东缘结束 ③为什么日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自行小结学了这节课后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感受.以及还有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提出来以后继续探究.(四)课堂练习 略(五)布置作业必做作业:书上课后练习1、2、3选做作业:你能根据日全食过程推测日偏食、日环食的过程是怎样的吗 画出过程图.(六)教后反思1.由于初一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物理光学知识,教材对日食的光学传播原理做了淡化处理.通过模拟实验和演示让学生观察、理解日食的成因和过程.实验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探究性.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会感到比较困难.教学的关键是作好书上的模拟实验,同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教学.2.实验中的观察示意图不能说明日食的光传播原理,仅表明观察者的视线状况,可以增强学生对两球遮掩现象的感性认识.3.推测日偏食和日环食过程是一个拓展性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作为选做作业让学生完成,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日食的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哪些知识 (回答)知道了什么是日食现象;日食的形成原理;日食的类型;日全食形成的整个过程……(展示)月食图片(提问)月食也是一种常见的天文现象.月食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是否象许多人所猜想的“天狗吃了月亮”呢 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月食现象.(二)新课教学二.月食1.月食的概念: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月食.(讲述)由于地球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发生月食部分的月球并非全黑,而是呈暗弱古铜色.(提问)月食是怎样发生的呢 你能根据日食形成的原因,推想月食是怎么形成的吗 (讨论)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讲述)你赞同哪一种说法 同学们猜测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复习)日、地、月三者的关系: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公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自西向东逆时针绕太阳公转.(学生分组实验)取不同大小的两个球(小球最好涂黑).把两个球和灯置于同一直线的位置上.把小球绕另一球做基本水平的圆周运动.并使小球部分或全部穿过大球的阴影区. (小球的移动方向由右向左,体现了月球由西向东的公转运动方向).观察小球穿过阴影区时发生的现象.记录下小球光亮部分形状的变化.并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小球形状分别画在书上下面空白的圆内(用斜线表示被遮住的部分)(展示)学生实验记录下来的小球光亮部分的形状图,并加以评价.(思考)当小球穿过阴影区时,你看到的小球形状有何变化 (会看到小球由圆→缺→黑→缺→圆)(讨论)引导学生从模拟实验转化到实际月食形成过程,将灯、大球、小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转化到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学生自己总结出月食的形成原理)2.月食的形成原理:月球本身不发光,由于地球遮蔽太阳光,在地球的背光一侧形成长长的阴影区.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区,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太阳光被地球遮挡,不能射到月球上,就产生了月食现象.(讨论) ①发生月食时,日、地、月三者应处于怎样的位置 ②月食在农历的哪一天可能发生 当天的月相如何 (展示)书上图2-38月食形成的示意图3.月食的类型:月全食、月偏食(讨论)两种月食类型的成因(学生据图分析)由于地球遮蔽太阳光,在地球的背光一侧形成长长的阴影区.阴影区分为A区和B区两部分.当月球全部进入A区(太阳光全部被地球挡住)时就发生月全食.当月球的一部分进入A区,另一部分在B区(太阳光部分被地球挡住)时就发生月偏食.(讨论)月食类型中有无月环食 为什么 (讨论)月全食是怎样形成的 4.月全食的过程(对照)将学生实验记录下来的小球光亮部分的形状与书上图2-39月全食过程真实的照片进行比较相像吗 学生会发现观测的结果与月全食的真实现象是一致的.(讨论)①月食轮廓是弯曲的圆弧,证明了什么 ②月全食过程图的顺序是怎样的 (教给学生记忆月全食过程的方法)③发生月食时,为什么月面先亏损于东缘,复圆于西缘 ④为什么月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⑤当发生月食或日食时,地球上能观测到月食的地区和能观测到日食的地区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1.让学生自行小结学了这节课后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感受.以及还有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提出来以后继续探究.2.比较日食和月食的差异(四)课堂练习略(五)布置作业必做作业:书上课后练习4、5选做作业:在天文年历中查一查最近一次月食将发生在哪一天 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月食全过程,并拍下月食过程的照片.(六)教后反思1.由于初一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物理光学知识,教材对月食的光学传播原理做了淡化处理.通过模拟实验和演示让学生观察、理解月食的成因和过程.实验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探究性.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会感到比较困难.教学的关键是作好书上的模拟实验,同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教学.2.教材中没有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原理,而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自己总结月食是怎样发生的.3.月食形成的光直线传播示意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教材淡化了光学中的本影和半影的概念,强调了月球位于地球阴影区位置不同(A区、B区),产生的月食类型不同.4.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月食全过程,并拍下月食过程的照片.是一个拓展性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可作为选做作业让学生完成,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月食现象5、板书设计 概念: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形成:月球的影子挡住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过程:太阳被遮部位从日轮的西边开始,东边结束。类型: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时间:初一▽▽▽▽▽▽▽▽▽▽▽▽▽▽▽▽▽▽▽▽▽▽▽▽▽▽▽▽▽▽【教学反思】 教师个性设计栏
日食
PAGE
1科学     第1节 我们居住的地球 主备人  刘炳年     辅备人 纪庆南  吴小红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以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探究、信息搜集的能力。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2.通过小组共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重点难点】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的实验材料和仪器。【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三章《地球及其以外的天体》,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 播放宇宙动画,学生欣赏。 学生讨论——动画带来的思考:宇宙浩瀚、层次鲜明。 师:在对天体进行观察时,我们发现宇宙具有明显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地球---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下面我们从最近的地球开始。 引出课题:我们居住的地球 二、新课 1、地球的形状 问:同学们最希望了解地球的什么内容呢? 生讨论。 师:可见地球实在太奥妙了,值得探究。今天我们先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如何?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听说的,报上了解的,太空拍下来的照片,航海史话中了解的等等。(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师:对于现代人,这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但是对于古代的人类来讲,他们对地球的形状认识如何呢?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古代人心目中的天地模型。 学生展示资料:中国古代人:天圆地方;古代印度人:地为圆盾,见书图3-1;巴比仑:天罩等。(可直接上网浏览) 师:你对古代人的地球观有什么看法?为什么古代人得不出“地球是球形”这一结论?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师:你有什么证据证明地球是球形? 生讨论:假如地球是方的,那么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边缘就不是圆弧形的所以地球应是圆球体;假如地球是方的,那么哥伦布、麦哲伦环球航行就不会成功,所以地球应是圆球体;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驶近的帆船的桅杆比船身先出现,船出海看到的港口灯塔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可见地球是圆球体;站得越高,看到地平线越长;不同地方看北极星离地平线的距离不一样,越接近北极越高等等一系列都可证明地球不是放的而更是圆的。 模拟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情况比较 比较:在木板上移动的铅笔,长度随铅笔的移动不会发生变化;在篮球上移动的铅笔,长度随铅笔的移动会发生变化,证实:地球是个球体。师过渡:事实上公元前古希腊,人们已经开始注意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由远驶近的船只,总是先看见船的桅杆,再看到船身等现象,对地球的形状产生直觉的推测。公元前5、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念。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的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公元1522年,麦哲伦及其伙伴完成绕地球一周以后,才确立了地球为球体的认识。 师: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对地球的形状做了很多探究,谈谈你们自从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 师:古人探索地球的过程有意思吗?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学生发表感想(2)现在认识的地球形状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不断地完善,让观测地球的全貌成为了现实。而去年我国发生了一件让全民振奋的事情,也掀开了我国航空史的新一页,你们知道是什么事吗?(神州5号载人航天飞船上天)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那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个上天的飞船和宇航员是谁吗?展示: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使者是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人造卫星进入宇宙空间,开创了载人航天的新纪元。当时他非常形象的讲了一句话: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随着宇航员的多次上天,人造卫星的多次成功发射,人们看到了地球的真面貌,拍摄到了有关地球的许多照片。我们要感谢科技人员的努力,让我们看清了地球的真面目,也是一件备感自豪的事。(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的录象展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承接:我们现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方法很多,但最直观的就是人造卫拍摄的地球照片(1958年3月17日卫星拍摄地球照片),见课本P83图3-4:蓝色代表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而且外面还吸附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层为白色部分,黄色陆地。2、地球的大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出有关地球大小的信息。通过现代科技测量出地球的半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半径较之短21千米左右,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师:根据以上数据,你应该如何客观地描述地球的形状?学生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算一算】通过计算增强学生缜密的科学意识。一个人日行50千米,饶地球赤道一周需多少时间?(800天,约2年多时间)② 同学们手拉手两手张开环抱地球,需要多少个同学?③ 很多人都读过毛泽东同志的诗《送瘟神》其中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写得极有气魄。而这“坐地日行八万里”又是怎么回事呢 (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折合成华里就是约八万里。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我们任意选择赤道上的一个点,当地球自转一周时,这个点就随之运行了一个八万里。)【记一记】谐音记忆地球两极半径:庐山武器(6357千米);地球赤道半径:庐山气魄(6378千米)。问:既然说地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球体,那为什么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球体?生论:两极半径与赤道半径仅差0.33%。3、我们的地球家园插入: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面积为3.67亿平方千米,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仅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29.2%。20世纪全球环境的恶化,经济的畸形发展,使能源、粮食和水危机的阴影重重笼罩在人们的头上。陆地已不堪重负(图片资料)。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已经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虽然已经开始探索外太空。呼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因为,地球只有一个!三、课堂总结地球形状、大小及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和方法。四、课堂延伸师:你还知道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 学生畅谈。五、作业布置▽▽▽▽▽▽▽▽▽▽▽▽▽▽▽▽▽▽▽▽▽▽▽▽▽▽▽▽▽▽▽【教学反思】 教师个性设计栏
PAGE
4科学    第3节 太阳和月球 主备人  刘炳年     辅备人 纪庆南  吴小红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划分,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划分,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纬网及其作用。2、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地图的三要素,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及作用。能力目标:1、学会制作小型地球仪。2、学会使用常用的地图。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读图能力。2、突出地球仪和地图知识学习学以致用。【重点难点】重点:经纬网的认识,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地图的三要素难点: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教学准备】:地球仪(学生自带)、各种地图,课件经纬网【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师:毛泽东曾有过“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地球这么大,要学习和研究它,就必须借助工具——地球仪。(一)地轴、两极和赤道1.展示地球仪2.提问讨论:①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②地球仪上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③“地球仪是否装斜了”?3.教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引导学生自行观察地轴、两极和赤道,得出它们的概念。(二)经线和纬线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2.提问:①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什么线?(经线)它的形状如何?长短如何?指示什么方向?②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称为什么(纬线)?它的形状如何?长短如何?指示什么方向?3.列表比较经线与纬线的不同(从概念、形状、长度特征、指示方向四个方面进行)(三)经度和纬度 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经线与纬线?(可画出无数条)。人们为了区别它们,分别给其标注了度数,称经度和纬度。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成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图,哪个经线图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个小?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160度E组成的经线图,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3.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0度纬线。由赤道向南和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把地球平分为南北半球。4.列表比较经度与纬度 经度纬度度数的起点线 度数的划分 代号 半球划分 5、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四)经纬网1. 已知某点的经纬度,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到该地点2、根据图中的某点的位置。写出经纬度作业:制作小型地球仪、作业本、课后[板书设计] §3—2 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地轴——经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东经和西经、南北纬、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依据。二、导入要找地球上的一个位置,用地球仪不方便,所以,我们要用到地图。(一)地图的定义地球表面是个球面,而地图确是平面。问:怎么样把球面上的信息准确地体现到平面上去?实验:把一只经纬网地球仪放在白墙壁前,然后将灯光照射到经纬网指出:应用投射原理,根据经纬网的位置,在平面上标出相对于球面上的地理事物,这样简单的地图就制成了。引出概念: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二)地图的类型及作用在生活中,特别是旅游肯定少不了地图,问:你们见过哪些地图呢?它们有什么作用?(展示各种地图)按制图区域可分:世界图、大陆图、海洋图、省(市)图、县(乡)图等。按用途分;政区图、教学图、军用图、飞行图、航海图、交通图、旅游图等。(三)地图的三要素其中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是比较常见的地图。如何使用它们呢?问:仔细观察这三种地图,有什么相同点?归纳:都有图例、比例尺、方向(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语言)(四)比例尺的概念、大小、表示方法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类型: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直线式)思考:1:5000;表示什么含义? (指出)数字式比例尺其分子、分母的单位都是厘米。思考:在中国政区图上量算北京和香港之间的直线距离比较:A、1:60000000 和B、1:5000的大小大比例尺≥1:100000小比例尺≦1:1000000(看政区图和学校示意图) 思考:A、B比例尺,试比较A、B地图表示范围大小、描述的内容详略?总结: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比较详细。小比例尺则反之。(五)三种表示方向的方法观察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判断方法:a 根据经纬网判断(注意经纬网是圆形的) b 根据指向标判断(看箭头指的方向)c 没有上面两种,就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 投影常见的8个方向 思考:在浙江旅游图上,找出南雁荡山、普陀山、千岛湖在浙江省的方位。作业:绘制学校平面图、作业本、课后[板书设计] §3—2 地球仪和地图二、地图1、概念: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2、三要素:第三课时【教学过程】▽▽▽▽▽▽▽▽▽▽▽▽▽▽▽▽▽▽▽▽▽▽▽▽▽▽▽▽▽▽▽地球仪评价和地图制作 1、地球仪的评价 根据评价标准,各小组选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再进行全班选举,选出最好的三个组品,给予鼓励(平时探究分增加)。评价标准: (1)整体:地轴有没有倾斜,支撑架是不是完整牢固。 (2)经纬线有没有画好,画的是否正确,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七大洲的轮廓有没有。 (4)采用什么材料制作,有没有创意。 最好的三个由制作者上台说明制作过程,用到了哪些工具。 (通过投票选举,票最多的三位同学作品获胜,剩下的学生自己在课后完善后还可以自愿上交,得探究分) 2、校园地图的绘制评比根据评价标准,各小组选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再进行全班选举,选出最好的三个组品,给予鼓励(平时探究分增加)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操作,一起参与修改,确定基本建筑,然后补充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确定方向,指出北边 (2)比例尺——没量过具体建筑的长宽,可以通过操场一圈300米来进行比较推算,估算出地图上1厘米大约等于实际多少米,然后表明比例尺。 (3)图例——教学楼,住宿楼,行政楼,体育场等等根据P88光明中学社区的图例,来进行标注。▽▽▽▽▽▽▽▽▽▽▽▽▽▽▽▽▽▽▽▽▽▽▽▽▽▽▽▽▽▽▽【教学反思】 教师个性设计栏
00经线
东经、西经的划分
东西半球划分
00纬线(赤道)
南纬、北纬划分
南北半球划分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方向(根据经纬网;方向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图例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