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23 课《治水必躬亲》(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第23 课《治水必躬亲》(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12 14:3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治水必躬亲》练习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好逸而恶劳( ) 亲劳胼胝( )
远嫌而避怨( ) 布袍缓带( )
(3)分析句子中词语的古今词义。
⑴子无敢食我也。子:古义 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⑵兽见之皆走。 走:古义 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
4.填空。
《治水必躬亲》选自《      》,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江苏金匮人。文章论述了_______的道理,并以明代有名的清官______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________,而且要_________ 。21·cn·jy·com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www.21-cn-jy.com
(《治水必躬亲》)
(乙)又曰:“欲水患消除,必专任大臣,而辅之以所属;责成于守令,而催办于粮里。不宜他官分督,而有失厚利。某处系上游水汇,某处系下流支港,应分某水以杀其势,应阔某岸以缓其冲,应浚某河以会其流,某处坝闸宜修,某处塘堰宜筑,应复旧,应新开,非专官而能之乎?”2·1·c·n·j·y
《履园丛话 水学》
1. 下列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盖地有高低 盖一癞蛤蟆也 B、先自度其足 非相度不得其情
C、泥于掌故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D、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E、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必专任大臣
2. 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专官而能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请联系乙文,说说“相度”“咨询'可以获得哪些实情。(用原文回答) 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中,海瑞作为一个治水领导者,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乙文字中作者要表明的相同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二、对比阅读
不是专职的官员而有能力做到这些吗?
3. 某处系上游水汇,某处系某处系下流支港,应分某水以杀其势,应阔某岸以缓其冲,应浚某河以会其流,某处坝闸宜修,某处塘堰宜筑,应复旧,应新开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 举例 对比 作用:更深刻、清晰的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 躬身治水 不畏艰辛,勇于担当,讲究方法,清正廉明。
6. 治水必躬亲。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获得百姓的支持,防止贪财求利,好逸恶劳;避免了无法听到正确意见。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