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窃读记》【教案+课件+习题】(人教)

文档属性

名称 1.《窃读记》【教案+课件+习题】(人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12 17:26:24

文档简介


《窃读记》同步练习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字注音,并组1个词。
腋()________ 婪( )________ 辘( )________哟( )________
窃( )________ 撑( )________ 惧( )________
2、把课后要求会写的字每个字工工整整抄5遍。
3、抄写词语。
窃读 炒菜 锅勺 踮脚 饥饿 惧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贪婪 充足 屋檐 支撑 鼓励 唾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招牌 知趣 皱眉头 依依不舍 饥肠辘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从课文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①看到妈妈脸上不悦的神情,弟弟 ( )地关掉电视做作业去了。
②忙碌了一天,我早已是(? ),一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找好吃的。
③文文经常( )那家书店,所以营业员阿姨都已经认识她了。
⑵下列哪些句子是比喻句?
①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
②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③他读书的时候,像一只蜜蜂在吸取花粉那样专注。
④她看见饭店的招牌,闻到炒菜的香味,就好像看见了满桌的美味佳肴。
⑤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⑶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①“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中的“它”指的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像一匹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把“我”比作_________,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
③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借鉴课文心理活动细腻描写的写法,以“我()后” (括号里可填考试、偷吃蛋糕……)为题仿写一段话。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略。
2、略。
3、略。
课后能力提升
4、(1)①知趣 ②饥肠辘辘 ③光顾。
(2)第2、3句是比喻句。
(3)①书 ②饿狼、“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喜爱和渴望 ③解释说明。
5、略。

《窃读记》
《窃读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起着以一篇带多篇的作用。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准确理解”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意思。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准确理解”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意思。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为课文每个自然段标注序号,为“窃、腋”等课后要会认的7个生字注音,借助工具书排除字词等阅读障碍,默读课文并做预习批注;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林海音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看到“窃读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2、师板书“窃”字,看谁查得既快又对。指名读字音、记字形、说“窃”在字典中的所有解释。
3、师出示课件,看谁把“腋”等其他课后要会认的生字读得既快又对,指名读字音、记字形。
4、师板书“读”“记”字。在“窃读”这个词语中,“窃”应该选择字典中的哪个解释合适呢?“记”在这儿又是什么意思呢?先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先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指名分段读课文,点评。
2、师:读课文后,你会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呢?指名答,点评。
3、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答,小结:原来课文记叙了 “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看书的事情。
5、生齐读课题。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读书,在哪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
2、文中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正在窃读?指名答,点评,生齐读相关语段。
3、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4、整理课文记叙的顺序:时间顺序。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画出描写“我”“窃读”滋味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
2、生交流,师点评:
(1)“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①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②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什么?
(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①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我”比作“饿狼”,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③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指名答,点评。
(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还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①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神态与心理的描写。)
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神态和内心是相违背的。)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4)“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窃读累,累也读,正说明了窃读的快乐,对读书的喜爱。)
(5)“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象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3、生有感情朗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品味“窃读”的滋味。师小结: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哄赶,这种书内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五、课堂总结:
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看书的事情,主要记下了作者窃读时的“我很快乐,也很害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六、布置作业:
1、 “窃、炒”等14个课后要会写的生字,每字抄写5遍。
2、课后练习第1、2、3题。
3、收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课后练习第1、2、3题完成情况检测。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读书是一件光彩的事,作者林海音为何要“窃读”呢?
指名答,师点评总结:在解放前的中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书店的。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买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有些穷人家的孩子非常渴望读书,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背着书包上学;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读书是富贵人家的享受,没有钱还要读书的人会被别人取笑,认为是“不识抬举”。在那个社会,男女地位悬殊,“女子无才便是德。”正因为如此,女孩子读书的很少,读了书的女孩子学几年也就早早待在家中,等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嫁人了。作者林海音(1918年~2001年),就是出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出生在日本,5岁的时候随父母来到了北京,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她生长的环境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虽然家里供她读书至大学,但是因为家里条件比较差,根本没有闲钱给她买书看。但是,她心中酷爱读书的情结一刻都没有放松,她想尽办法读到了许多梦寐以求的书,为以后的写作道路铺下了扎实的基础。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作家,被成为“祖母级人物”,她写了十八本书,她的文笔和写作手法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写作风格。后来的著书成名完全得益于她小时侯读的那些名家名作。林海音之所以“偷偷地读书”在于她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爱读书,但却没有钱买书,于是只好窃读。这是林海音童年读书生活的写照。
2、完成课后练习第4题。
(1)生齐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师点评总结:“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2)交流课前搜集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3、本文作者用细腻的行动描写及心理描写刻画了作者“我”如饥似渴地“窃读”的特殊滋味,默读课文,体会这种写法的作用。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谵。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三、课堂总结: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综合性学习”。
2、借鉴课文心理活动细腻描写的写法,以“我( )后” (括号里可填考试、偷吃蛋糕……)为题仿写一段话。
五、板书设计:
窃读记
贪婪
害怕 惧怕
心理描写 开心 快乐 朴实而又生动感人
饥饿
动作描写 跨、踮、钻、挤、找……
课件14张PPT。学习目标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准确理解”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意思。
4、学习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文导入课题“窃读记”中的“窃”是什么意思?①偷:行窃。
②比喻用不当的手段获取、占据:窃国。
③偷偷地:窃笑。
④<书>谦辞,用于称自己的行为,表示私自、私下:窃以为不可。字词积累我会读下列词语:
窃读 炒菜 锅勺 饥饿 惧怕 踮起脚 ?
一碗 贪婪 充足 屋檐 支撑 鼓励 ? ?
书柜 招牌 环境 光顾 暗喜 ? ??
急切 知趣 鼓励 麻木 哎哟我会读这些生字窃 腋 呦 婪
惧 辘 撑课文讲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读书,在哪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书店顾客很多怕老板责备 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① 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②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③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⑤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①——边走边想②——跨进店门③——打开书④——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⑤——饥肠辘辘⑧——放回书架⑨——走出书店⑩课文记叙的顺序:时间顺序 “窃读记”中的“记”课文讲解 “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还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象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窃读记”中的“窃”“读”课文讲解课堂小结 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看书的事情,主要记下了作者窃读时的“我很快乐,也很害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文背景在解放前的中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书店的。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买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有些穷人家的孩子非常渴望读书,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背着书包上学;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读书是富贵人家的享受,没有钱还要读书的人会被别人取笑,认为是“不识抬举”。在那个社会,男女地位悬殊,“女子无才便是德。”正因为如此,女孩子读书的很少,读了书的女孩子学几年也就早早待在家中,等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嫁人了。作者林海音(1918年~2001年),就是出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出生在日本,5岁的时候随父母来到了北京,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她生长的环境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虽然家里供她读书至大学,但是因为家里条件比较差,根本没有闲钱给她买书看。但是,她心中酷爱读书的情结一刻都没有放松,她想尽办法读到了许多梦寐以求的书,为以后的写作道路铺下了扎实的基础。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作家,被成为“祖母级人物”,她写了十八本书,她的文笔和写作手法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写作风格。后来的著书成名完全得益于她小时侯读的那些名家名作。林海音之所以“偷偷地读书”在于她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爱读书,但却没有钱买书,于是只好窃读。这是林海音童年读书生活的写照。读书是一件光彩的事,作者林海音为何要“窃读”呢?作者简介林海音(1918年~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9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坂,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在北京度过的25年时间,被林海音称作“金色年代”,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1948年8月她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该书后来拍成电影,也改编成儿童绘本。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课文讲解 齐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课文讲解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谵。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本文作者用细腻的行动描写及心理描写刻画了作者“我”如饥似渴地“窃读”的特殊滋味,默读课文,体会这种写法的作用。课堂小结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课后作业1、课后“综合性学习”。
2、借鉴课文心理活动细腻描写的写法,以“我( )后” (括号里可填考试、偷吃蛋糕……)为题仿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