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七律 长征课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七律 长征课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12 17:37:44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回忆漫漫长征路,有着亲身经历的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著名诗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七律·长征。七律 长征21七律,即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长征,诗的名称。1.学习目标
2.走近作者
3.相关资料
4.字词精讲
5.读懂课文的金钥匙
6.课文解读
7.读懂课文的金钥匙答案
8.课文结构
9.课文主旨
10.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11.当堂检测
12.课后作业布置1.认识会写 “逶、迤、磅、礴、丸、渡、索、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铁索、岷山”等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难点)毛泽东:
(1893—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主要作品:《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清平乐·会昌》 
1934 年7 月,敌军重兵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地区进攻,形势十分严峻,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毛泽东曾说:“1934 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诗人当时郁闷雄沉的心境。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逶( )迤   岷( )山 磅礴( )半包围结构:
左右结构:逶、迤礴、岷wēimínbónán(难过)
nàn(灾难)jìn(尽头)
jǐn(尽管)等闲:
逶迤:
磅礴:
走泥丸:
云崖:
开颜:
万水千山:
本文指平平常常。
本文指道路、山脉、河流等弯曲绵延的样子。
本文指山势高大,险峻。
本文指像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
本文指高耸入云的山崖。
本文指欢悦,很高兴。
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本文指红军长征的路途不仅遥远而且很艰难。磅礴 宏伟都有“广大”的意思。
“磅礴”侧重指气势,多形容名山大川气势浩大或河流奔腾时的气势。“宏伟”指宏大雄伟,多形容规模、计划或高大的建筑物。
1. 长江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2. 我参观了宏伟壮观的人民大会堂。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这首诗怎样写出不怕难的?
串珠问题:
1.这首诗围绕那一句来写的?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几幅红军长征途中的“远征难” 的图画?
3.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①。
五岭②逶迤③腾细浪,乌蒙④磅礴⑤走泥丸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⑦千里雪,三军⑧过后尽开颜。
①等闲:平常。
②五岭:指五座山岭,即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
③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④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①。
五岭②逶迤③腾细浪,乌蒙④磅礴⑤走泥丸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⑦千里雪,三军⑧过后尽开颜。
⑤磅礴:(气势)盛大。此处指山势高大、险峻。
⑥走泥丸:像小泥球在脚下滚过。
⑦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⑧三军:对军队的统称。文中指红军。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经历千山万水的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可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千里岷山,人人心情舒畅,个个笑逐颜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磅礴”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势凶险,表现出长征的艰难。“细浪”“泥丸”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山在红军眼中的渺小。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阅读方法解密:品析夸张的修辞方法概念: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法。
作用:通过夸张的方法能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运用:见本课“课后练习单”第二、2 题。这首诗怎样写出不怕难的?
这首诗首联以“不怕”二字奠定全诗的基调,接着颔联和颈联通过对红军长征途中所翻越的以“五岭”和“乌蒙”为代表的大山,以及所渡过的以“金沙”和“大渡”为代表的大河的景物描写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的英雄气概。最后,以“更喜”收束全诗,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革命前景的向往。
1.这首诗围绕那一句来写的?
这首诗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句来写的,“不怕难”是全诗的中心。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几幅红军长征途中的“远征难”的图画?
全诗展示了五幅“远征难”图:腾越五岭山、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这五幅图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3.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全诗字里行间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远征难 只等闲千山万水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喜越岷山尽开颜巧渡金沙
飞夺泸定全诗通过对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南瓜稀饭
1927年冬,毛主席带领工农红军
住在宁冈县茅坪村的时候,有一个时
期红军生活非常艰苦,天天吃红米南
瓜,有时候还吃糙红米和南瓜煮的稀
饭。开头吃几餐还觉得味道有点香甜,
吃多了就觉得有点难吃,可是毛主席不搞特殊,仍和战士们从一个锅里盛饭。 一天吃早饭的时候,警卫员小胡突然给毛主席送来了一碗白米干饭。原来他看见毛主席天天深夜不眠,餐餐和战士们一起吃那些糙米和南瓜煮的稀饭,实在看不下去,就跑到厨房私自和炊事员商量,并且由小胡自己动手把红米加工成白米,另外用碗给毛主席蒸了半斤米的干饭。
毛主席一见白米干饭,觉得有点奇怪,便问战士们今天是不是也吃这样的饭?小胡在首长面前从未撒过谎,这次当然照实说了。毛主席听完之后,马上叫他拿回厨房去和南瓜煮稀饭,让大家一起吃,并且说:“以后再不许这样了,战士们吃什么,我也吃什么。”小胡激动地说:“毛委员,南瓜稀饭早做好了,大家吃都吃完了,你就吃这一餐干饭吧,下次再不做了。”毛主席仍然不同意,并向小胡耐心地解释说:“我不应该有什么特殊的。南瓜稀饭本来又甜又香,很好吃嘛。战士们能吃,我就不能吃吗?你要知道,受压迫受剥削的穷人连野菜都吃不上啦。快给我把饭送回去!”小胡还想说什么,可是毛主席已经把那碗白米饭塞到他手里了。小胡无法,只好把饭拿回厨房去了。
咏梅的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军旅的词: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因为“暖”字是指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略。123略。一、快乐二选一。(选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远征难(nàn nán)
逶迤(wēi yí wéi yí)
磅礴(bó báo)
尽开颜(jìn jǐn)
√﹒√﹒√﹒√﹒﹒二、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gèng( ) jìn( )
gēng( ) jǐn( )
zhǐ ( ) nán( )
zhī ( ) nàn( )尽更尽管更加更正尽力只只有一只难困难灾难三、给加点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只填序号)
等闲:A.平常;B.随随便便,轻易;C.无端,平白地。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
2.万水千山只等闲。( )
3.等闲平地起波澜。( )BAC﹒﹒﹒﹒﹒﹒四、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万水千山”在诗中形容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 )
2.“五岭逶迤腾细浪”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 )
3.“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指“海、陆、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