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升华和凝华
爱德外国语学校 王柏忠
教学目标:
1、 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能说出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2、 能用升华和凝华现象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自然现象。
3、 能利用物态变化的观点说明云、雨、雪、露、雾、霜的形成。
4、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 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升华、凝华的概念及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碘的升华实验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
分组实验:(二人一组)分别用烧杯、酒精灯灯、三脚架表面皿(玻璃片)各一、微量碘。
教学设计:
1、 通过欣赏物态变化有关的一些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知识的渴求与兴趣。
2、 复习引入:
从上可知,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其实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也可以互相转化。
3、 新知识探究:
1、 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从中说明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突破本节难点。)-------特别强调“直接”两字。
1)、 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学生活动: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或盖一块玻璃片),用酒精灯微微加热。
2)、 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学生观察:杯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
3)、 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杯中的变化。
学生观察:杯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杯中细线上(玻璃片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
4)、 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 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 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2)学生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3)什么是升华?
(4) 学生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学生:吸热。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2、 学生实验(碘的升华):让学生感知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
3、 引入课题:第三节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 ,要 热,有 作用。
(2)、凝华: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 ,要 热
4、 现学现用:(可请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一些升华与凝华现象,但因此现象在生活中发生十缓慢所以有一定的难度)
(1) 小明小时候常看到妈妈往衣柜里放防蛀虫用的樟脑片,但过一段时间我看到它时已变得很小了,他在想会不会被虫吃了呢! 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
答: 。
(2) 用久的白炽灯与日光灯会变黑,这是为什么?
答: 。
(3) 干冰的用途很广,生活中常用干冰来做致冷剂对食品进行保鲜,在舞台上一些境头常用干冰来制一些“雾”你能说说为什么干冰能有这样的用途吗?
答: 。
(二) 云、雨、雪、露、雾、霜的形成。
从展示的图片中让学生分析。
(1) 云:水蒸气液化小水珠聚集形成。
(2) 雨:利用书中图片进行分析。
(3) 雪:小水珠凝固而成。
(4) 露: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液化成小水珠。
(5) 雾: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附在尘埃上形成(接地为雾,在空中形成云。)
(6) 霜:空气中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拓展:(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1)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来解释,吃棒冰时的一些现象
(2) 寒冷的冬季,早晨当你上教室的时候会发现窗玻璃上有一层冰花,你认为它是怎样形成的?答: 。
五、布置作业:作业本A第三节升华和凝华。
六、课后反思:
七、作业反馈:
固态
液态
气态
( )( )
( )( )
( )( )
( )( )
气态
固态
液态
升华
(吸热)
熔化(吸热)
液
化
(放
热)
凝华
(放热)
气
化
(吸
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