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升华和凝华[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升华和凝华[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09-19 16:59:00

文档简介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
  2.认识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
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
  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的学习,注重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在引出课题时,由于有了很多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碘的升华实验,要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看出碘没有变成液体而是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汽有附着在容器壁上,形成了碘蒸汽的凝华.可以提出一些观察的问题,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升华和凝华的吸热,一定要联系实际,先要知道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再注意联系实际分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教学设计方案
升华和凝华
【课题】升华和凝华
【重难点分析】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弄清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教学过程分析】
一.引入课题
  由于具有相当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也可以画出物态变化的图解,学生思考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和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存在的,再给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根据所学的知识,直接从图解中看出升华吸热而凝华放热.
二.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方法1、教师实验,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要解释清楚碘是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是升华现象,可以学生思考由固态变成液态可能的途径,学生根据原来学到的知识,会想到从固态变成液态,即熔化,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即汽化,而本实验碘的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的气态,这里直接两字是教学的重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带问题观察,参考问题有:碘的升华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固态的碘成为气态的碘可以有什么方法,实验中是如何实现的,碘的升华是吸热还是放热,碘蒸汽的凝华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
三.吸热和放热的情况
  方法1、分析一些实例,说明哪些属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要注重分析的过程,在分析了一些现象后,要联系实际说明是如何应用的.
  方法2、可以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实现,提供学生一些有关的课题,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实施实验,得出一些结论.
【板书设计】
第七节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二.一些现象
  1.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2.物态变化的分析
三.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课题】调查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思考常见的物态变化,看看属于哪种物态变化;查阅世界各地的特殊的天气状况,并试图分析其原因。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共32张PPT)
气态
固态
液态
液化
(放热)
汽化
(吸热)
熔化
(吸热)
凝固
(放热)

实验与观察:
1、给容器里的碘加热,容器中出现什
么现象?
2、停止加热后,容器又将出现什么现
象?
固态的碘直接变成了碘蒸气
碘蒸气遇冷后直接在烧瓶底部变成了碘晶体
第3节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
过程。
物质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的
过程。
1、升华:
2、凝华:
(升华时要吸收热量)
(凝华时要放出热量)
1、衣柜里的樟脑丸,时间长
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这
是什么现象?
2、有微风的、寒冷的天气里树上出
现的针状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雾凇
3、北方的冬天,洗的衣服冰冻起来,没
见其熔化也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5、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玻璃
壁为什么会发黑?
4、寒冷冬季的早晨,窗户玻璃上常会出
现“冰花”。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6.大型晚会的舞台上经常看到有雾出现,其原因是?
喷洒的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三、云、雨、雪、雾、露、霜
几种自然现象。





阅读材料: 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
空气中总是含有水蒸气的。这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
不断地蒸发而来的。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
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很微小的小颗粒,能被空气中上升气流
顶起,形成浮云。所以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的程度时,
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
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降雨。
在冬季,当高空的温度很低时,小水珠就凝固成雪,所以我国很大一部
分地区冬天气温较低时会下雪,而南方一些气温较高的地区几乎终年无雪。
由于夜间的气温比白天低,所以在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植物和
其他物体的表面上而形成露。在空气尘埃上形成的并随空气流动的小水珠叫
雾,雾又叫做接地云。大气污染会使雾日增多。有雾时,地面附近的能见度
降低,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雾较浓时,高速公路和机场都要关闭。
霜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冬天的夜晚,地面的温度
迅速降低到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地面上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
的小冰晶,即霜。霜往往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降水形成的过程示意图
暖湿气流上升
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
  低后凝结成小水珠
小水珠聚集成云
当小水珠变大时就
  下雨了
练习: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一种 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出几个物态变化的过程:  a. 干冰迅速吸热升华   b. 干冰吸热熔化  c. 云层中水蒸汽遇冷液化为雨滴    d. 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   e. 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   f. 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化成雨滴
在这种人工降雨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 )
A. a c B. a d f C. b c D. e
B







汽 化
液 化








物质状态的转变:
课堂练习:
3、人工降雨是人们用飞机把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撒在高
空,使空中结云,再降雨,其形成原因是 ( )
A.干冰能熔化成雨滴. B.干冰变成云,再降雨.
C.干冰升华吸热,先降温使水蒸气形成云,再降雨.
4、如果我们能闻到某种固态物质的气味,说明这种固态物质
具有 ( )
A.升华的特点 . B.凝华的特点.
C.熔化的特点. D.蒸发的特点.
1、用久了的灯泡里的钨丝会变的很细,这是 ( )
A.钨丝的升华现象 B.钨丝的凝华现象
C.钨丝的汽化现象 D.钨丝的熔化现象
2、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
A.樟脑丸变小. B.露水的形成
C.湿衣服变干. D.地面上的霜
A
D
C
A
练一练:
1、严冬的早晨,可发现玻璃窗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
A . 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 . 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溶剂化物化成小水珠,再凝固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C .室内的水蒸汽向玻璃放热凝华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 .室内的水蒸汽向玻璃放热凝华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C
2、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
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4)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5)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结冰花;
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
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
9)冬季带眼睛的人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
层小水珠;
1、把0°C的冰投入到0°C的水中后,将出现什么现象?
2、在经常停电的居民区,有人在有电时将一大碗水放进冰箱的冷冻仓,他说这样做能保证在停电时冰箱内的温度较低,你认为他的做法有无道理?为什么?
3、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有凉爽的感觉,如果把一支干燥的温度计也放在吊扇下吹风,温度计的示数发生怎样的变化?
4、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楚起来。镜面上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习题
1、严冬的夜里,小华将洗净的衣服和被单晾在阳台外面,第二天清晨发现湿衣服和被单都冻得发硬了。这主要是衣服和被单上的水—————的缘故。小华把衣服收进房间用火烘烤,冻得发硬的衣服逐渐回复成柔软的湿衣服,这主要是吸收热以后————— 的缘故。湿衣服继续烘烤着,它逐渐变干,这是湿衣服里的水被——————的缘故。过了几天,小华发现晾在外面冻得发硬的被单尽管没有太阳晒,也慢慢变干,这是凝固的冰发生————————的缘故
凝固
熔化
蒸发
升华
习题
3、炎热夏天,晒得发烫,的柏油马路上洒水车洒湿路面,这时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是( )
A 洒水车经过暴晒,热能增加,湿度增加
B 洒水后空气湿度增加,人身上汗水较难蒸发
C 地面上水反射了太阳光,使身体得到更多热量
D 水蒸发时,地面温度升高,把热带到了人身上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