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汽化和液化[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12-21 09: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了解影响液体蒸气的三个因素和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能比较两种方式的异同.(2)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了解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气体。
[科学思考]
培养学生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的实验技能,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
通过对汽化和液化现象的认识,能例举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的现象及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
[情感与态度]
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汽化和液化》这一节属于《科学课程标准》安排的五个学习领域中的“物质科学”领域,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汽化和液化,本节内容设计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经历和体会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科书的第123-132页,它分汽化和液化两部分内容,是物态变化中互为相反的过程,本节教材的特点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结合身边的事例,同时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得出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液化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的特点会用汽化和液化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液体沸腾时物质温度不变但要吸热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学情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这些现象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但要从这些现象中去探索、去思考、归纳,使他们的认识定在本质上有一定的提高,这对于初一的学生还有一定的思维距离,但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对科学己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具备了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思考,讨论等科学探究的习惯,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加以启发引导。
[学法点拨]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就在身边,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经验介绍]
本节课来源于生活,取材丰富,切题多。
三、教学文档
[课前准备]
1、第一课时:酒精、棉花、温度计、烧杯。
第二课时:烧杯、水、铁架台、酒精灯、铁夹、石棉网、温度计、硬纸板、纸杯。
第三课时:烧杯、水、酒精灯、铁架台、铁夹、石棉网、玻璃片、乙醚、注射器、橡皮帽。
2、图片投影(CAI辅助教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全班分8个组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小实验:用蘸有酒精的棉花在黑板报上写字
提问:黑板上用酒精写的字怎么没了?并且我们闻到了酒精的气味,这是为什么?
回答:酒精变成气体了
举例:
(1)雨后地上的水坑一会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2)一杯水敝口放在桌子上,过几天水会减少了。
思考:这些水去哪里了呢?
讨论得出结论:
汽化
液态 ————气态
液化
[设计意图:由小实验和生活实例引入,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课内实验探究
思考:实例和小实验中的水、酒精是在什么情况下变成气体的?
举例: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于蒸发(晒衣服、吹头发等)
讨论:晒衣服怎样才使它快干呢?
摊开、在阳下(温度高些)、通风。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
1、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2、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上方空气流动有关?
3、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4、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性质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举例和讨论,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实验设计:分组讨论、合作、设计实验、认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1)(2)组学生讨论猜想1,控制哪些变量,如何改变面积大小。
(3)(4)组学生讨论猜想2,控制哪些变量,如何设计空气流速不同。
(5)(6)组学生讨论猜想3,控制哪些变量,如何改变温度。
(7)(8)组学生讨论猜想4,控制哪些变量,采用水和酒精。
各组汇报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这样明确分工,即保证实验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序完成,又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
实验证明,汇报交流:教师各组巡视适当指导,各组汇报评价。
结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液体的性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归纳实验结果的能力]
举例引导:蒸发要吸热可致冷的科学探究。
人从游泳池里爬上来被风一吹会感到特别的冷,穿着被雨淋湿了的衣服站在风中很容易着凉,这是为什么?
[实验探究]
实验器材:两支相同温度计、1小团药棉、一只盛有适量酒精的烧杯。
1、将两支相同温度计都置于空气中观察温度是相同的。
2、将其中一支温度计插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比较两支温度计的读数。
现象:插入酒精的温度计的读数比空气中温度计读数要小。
结论:液体由于蒸发温度要降低。
3、将插入酒精中的温度计取出,观察温度计读数与空气中另一温度计读数比较。
现象:两支温度计读数相差更大。
结论:酒精蒸发加快吸热多。
4、取一小团药棉,用酒精浸润,将它展成薄薄的一片,然后将它包裹在温度计玻璃泡的外面,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当你用练习本当记扇子对着温度计玻璃泡不断扇风时,你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现象:温度计示数下降,用扇子扇风时,温度计示数下降更快。
结论: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会从周围物体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的物体温度也降低——即蒸发致冷。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刻体验蒸发要吸收热量——蒸发致冷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课堂小结
蒸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希望同学们能用本节课的内容解释生活中有关蒸发的现象。
(四)巩固练习
1、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吹风吹干头发的原理。
2、讨论从游泳池的水中上来的人为什么感觉比在水中冷,被风一吹为什么觉得更冷?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四、学业诊断
1、夏天煽扇子时,空气温度没有降低,为什么会感到凉爽些?
2、大热天,狗常常会伸出长长的舌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一支温度计从装有酒精的瓶子中抽出后,它的示数( )
A、一直升高 B、一直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四、精彩存盘
1、下列事例中,能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A、把盘子中的水倒入瓶中;B、把温衣服从阳光下移至树荫下;C、把温衣服挂在电风扇前吹风;D、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
5.知识拓宽,应用控制变量法。
师:通过探究我们知道,影响蒸发的速度有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积上方流动的速度,除这些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吗 不同的液体蒸发速度一样吗 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因控制哪些量相同?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桌面所给的药品。
师归纳:在左右手同时涂上表面积大小相同的水和酒精,观察现象注意手的感觉。
生1:酒精易蒸发且手上有凉爽的感觉。
师:分析凉爽感觉的原因是手上表面积温度下降,从而推导出蒸发要吸热。
(通过简单的对照实验,可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同时为下面蒸发的应用做好铺垫)
6. 评价方案
问题1:夏天,狗为什么伸长舌头
问题2:请你举出加快蒸发和减小蒸发的生活实例
问题3:夏天,吹电风扇是风把人体的热量吹走,游泳上岸后,感到凉爽,是水把人体的热量冲走,对吗 为什么
说明部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出生活情景问题,学生通过规律推想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然后进行科学的假设,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动手实验操作,探索未知的领域。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符合新课程教学理量中“重探究、重过程”的精神。
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学生能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让学生参与对自身学习的评价,体验自主学习的收获与乐趣,学生在课堂中敢想、敢说、敢做,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
在小组实验中,有一些学生不会做实验,或实验设计很粗糙很不完善,他们的探索只停留在原始的兴趣爱好上,这时教师应耐心帮助,他们毕竟已参与探索,应鼓励和培养他们好奇心以及对事物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品质。
在教学过程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全面向全体需注意处理好各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各类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生的自主能力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真正变成教学的一种活力。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教学时间和内容分配上,教师须精心构思,合理布局,使整个教学流程疏密有间,张驰有致。在课堂提问中,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讲述:我们每天要吃饭喝茶,对水的沸腾早己司空见惯了,大家是否注意到水沸腾时有什么特点?你们研究过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水的沸腾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本课知识的愿望和积极性,从而引出新课教学]
(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讲述: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有一杯水,大家可以用手摸一摸,如果给这杯水继续加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己有的知识积极思考,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它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最后会出现什么现象?水沸腾时有什么特点?等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进行猜想,建立假设
讲述:根据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己有的知识经验,小组展开讨论进行猜想,建立假设。
学生讨论:
◆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是慢慢上升,沸腾时水的温度为100℃,继续加热水的温度继续升高
◆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是慢慢上升,沸腾时水的温度为100℃,在大量的白汽,水面翻腾作响。
◆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是慢慢上升,沸腾时水的温度为100℃,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科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气氛和求知欲]
设疑:对于同学们刚才的猜想该怎样去证明呢?用什么来加热?
学生:通过实验,用酒精灯。
3、设计实验收集证据
介绍:酒精灯的使用及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
1、酒精易燃,应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灭掉,酒精灯用外焰加热.
2、加热时要小心,不要被水烫着.
3、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水温时应相隔相同的时间,并记录下温度。
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设计好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培养学生实验习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
4、得出结论: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在沸腾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只能使水不继地变成水蒸气,而水的温度仍然保持不变。
5、继续交流:移开酒精灯后摸一下烧杯底部是凉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思考:刚移开酒精灯时杯内仍在沸腾,沸腾时吸热,吸去杯底的热,所以烧杯底是凉的。
拓展:学生用纸杯烧水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提出引起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继续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课堂归纳:
1、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2、大家看几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P128
思考:
1、请找出水、液态铅、液态氧3种液体的沸点。
2、为什么油条是黄色,而水饺不黄?
3、为什么自然界中氧气以气态存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师生交流,促进课堂师生互动互惠]
四、学业诊断
1、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
2、如图所示,盛水的烧杯里有一支装有部分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水达到沸点,并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不继地沸腾,在此过程中试管里的水会不会沸腾,为什么?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报告一、提出问题:如果给一杯水继续加热,对此,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二、建立假设根据你们己有的知识和经验,能提出哪些猜想:                                    。三、设计、实验:1、温度为   时水中开始出现小气泡,是从水中的   开始的,小气泡出现后水发生的变化是:   (温度升高、降低、不变)2、温度为   时水中出现大量气泡,这时水的温度又发生的变化是:    。3、水中大量气泡出现后,温度的变化是: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    。4、实验数据记录(90℃后开始记录,每隔0.5分钟记一次)时间/分00.51.01.52.02.53.03.54.04.55.05.56.0温度/℃90四、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实验,你能得出水沸腾有什么特点? 思考:阅读下列几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表/℃,解决问题物 质沸 点物 质沸 点水 银357亚麻油114液态萘218液态氧-183水100液态氨-196酒精78液态氢-253乙醚35液态铅17401、请找出水、液态铅、液态氧3种液体的沸点。2、为什么油条是黄色,而水饺不黄?3、为什么自然界中氧气以气态存在:课后讨论:1、水沸腾时,在表面大量的“白气”是水蒸汽吗?2、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沸腾曲线。3、课后讨论沸腾与蒸发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精彩存盘
1、水沸腾时在表面大量的“白气”是水蒸气吗?
2、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沸腾曲线?
3、讨论沸腾与蒸发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资料链接
1、露、雾的形成;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罐外部出现的小液珠;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到暖和的室内,镜片变得模糊了;夏天,在冰棒周围出现“白气”…… 。都是水蒸气遇冷降温液化的。
2、《牡丹酒的汽化》:在一次酒类展销会上,牡丹酒由于被摆放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几乎无人问津,推销员怒咂了一瓶酒,结果酒精很快汽化,香气飘散,客商们很快嗅到并被它所吸引,知道了它是一种好酒,于是有了很多订单。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请你联系生活,列举两个由液态变气态的情境。
3、倒一盆冷水,将一只盛有饭菜的篮子搁在离水面稍高处,将一块白纱布缝成圆筒型,下面浸入盒里的水中,上端用夹子夹在篮子柄上,放在通风处效果更好.因为纱布能沿着自身的纤维结构将盒内的水吸上来,随着水的蒸发,周围的温度就会降低,饭菜就不容易变馊了。
4、把一块金属放在冰箱中冷冻一会儿,取出后发现变湿了.如果马上用干毛巾擦,擦不干.这是因为从冰箱中取出的物体温度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因遇冷发生凝结,由于液化附着金属的表面上.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金属表面发生液化.所以擦不干。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