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存在
【教材目标】
认知目标:
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难点:力的相互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幻灯片),矿泉水瓶子、蹄形磁铁、铁片、弹簧、橡皮筋、篮球、温度计、玻璃瓶、玻璃管、橡皮塞、吸管、气球、绵绳、条形磁铁、小磁针。
【科学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展示“力”这个字,请同学说出几个含有“力”的词语。讲述:“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科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到底有什么含义呢? 学生回答,开始进入思维活动。 设疑,并引起学生思考。
(二)新课 引入:展示“风”这个字风看不见,摸不着,你是如何感受它的存在?(被你的皮肤感觉到了,被你的眼睛看到了,被你的耳朵听到了。)讲述:我们根据风力对其他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判断风的存在。在科学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根据电灯发光确认电路中有电流)。 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各种感受,思考并回答。学生学习科学方法。 通过感受风的存在来为后面感受力的存在做铺垫。并随带复习了前面“感觉世界”的相关知识。学会将平时所用的方法提炼升华,并加以应用。
一.力的作用效果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力”,你看见了吗?触摸到了吗?那么你通过什么来判断力的存在?准备矿泉水瓶子、树枝、橡皮筋、篮球、弹簧。让学生通过准备的用品,或者是自己的身边的用品来向大家展示力的存在。根据演示以及先前描述的各种情景,由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各种感受,充分交流。学生上台演示。学生思考、归纳总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充分体验力的存在,而不是由老师陈述。真正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会交流
2.力的作用效果① 改变物体的形状②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讲述,并板书: 学生看幻灯片,加深印象。 培养学会整理知识的能力。
3.结合事例巩固(1)改变物体的形状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的探究出示“二锅头”酒瓶,请同学感受质疑:既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用力捏玻璃瓶,你认为它的形状改变了吗?建立假说: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肉眼看不见。给予提示(手捏装有水的矿泉水瓶,出示温度计。)四人小组讨论,指定计划,教师提供器具。解决方案:采用放大的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化为看得见的形变。收集证据:请同学上台演示,教师重复演示实验。得出结论:力确实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进一步追问:课本放在课桌上,课本对桌面的压力会不会使桌面发生形变? 为什么我们看不到? 学生举大量事例,再次体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触摸感受质地,用力捏瓶子,同时观察,提出问题,开始思考。师生讨论建立假说。四人小组讨论,指定计划。学生上台操作、演示。 通过举例,来丰富他们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自主、合作的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以致用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并由记录员记录每个组员的发言,概括出以下几种情况:① 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② 物体的运动由慢变快③ 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④ 物体的运动由快变慢⑤ 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解释第五种情况,并加以练习判断巩固 学生举大量事例,再次体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记录,概括。 联系各种生活知识多角度去分析、考虑事物。培养自主合作精神
二.力的相互性以“气球实验”探究力的相互性。课前准备:每两人为一个小组,要求将两个相同的小气球吹成相同大小的气球。观察P57图2—33,猜想: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够产生这种效果?A. 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B. 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C. 两球同时向中间压学生动手实验,结果发现:能产生图示效果的作用方法是______。学生讨论交流: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是如何发现的?组内讨论:怎样利用橡皮筋做一个实验来验证力的相互性。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 学生讨论交流: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组内讨论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 学会观察比较,参与讨论,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并得出正确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演示“气球火箭”,学生观察,请同学根据学过的知识分析实验现象。以“神州五号”引入,展示发射导弹、火箭上天两幅图片,体验科学的神奇力量,请同学分析原理展示发生车祸时两车都被撞扁的情景,使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并请同学分析原因。提问:你还看到哪些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学生体验科学技术的神奇,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学生举例 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讨论:既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任何一个力都涉及到两个物体,是否两个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演示小磁针在条形磁铁磁场中受力转动。) 学生讨论,举例说明回答。 发散思维
(三)小结: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播放录象片段,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力”。送给大家一句话:如果你能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那么你会学到比课本上更多的东西。 学生发言代替教师总结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体系的能力。情感教育:要做有心人。
力 力的作用效果
显现
判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