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3课时课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三首(3课时课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13 19:55:50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我国古代有很多描写儿童的古诗,它们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塑造了儿童的种种神态。诗人们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用笔,把一个个平淡的场景赋予神奇的力量。让我们到文中去看一看吧。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池 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1.会认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结合注释弄懂古诗大意。
(重点)
3.反复朗读,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趣。(难点)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主要作品: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撑
chēng踪迹 不解zōngjiě藏撑:
不解:
浮萍:撑船,用篙(ɡāo)使船前进。
不知道;不懂得。
一年生草本植物,浮在水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这首诗从哪个方面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串珠问题:
读课文,说说《池上》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小娃的什么特点。池 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池上:池塘之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然后悄悄地回来了。【艇:比较轻便的船。】【小娃:指小女孩。】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她不知道怎样隐藏踪迹,还以为没人发觉。船行水面,浮萍荡开,出现一道清晰的水痕。【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在水面。】【不解:不知道。】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娃”和“艇”之前各加了一个“小”字,表现出小女孩的幼小可爱和船的轻便品析: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动态描写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不同的。小女孩背着大人偷偷采白莲回来,其偷采白莲的行为并没有让人感到憎恶,反而会为她不加掩饰、天真调皮的举动发出会心一笑。诗中对这一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女孩的童真童趣,表达了诗人对她的喜爱之情。思考:“偷”本是一种不良行为,诗人为什么还要写小娃“偷采白莲”呢?这首诗从哪个方面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核心问题:从“偷莲”这个方面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读课文,说说《池上》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小娃的什么特点。串珠问题:《池上》写了小娃偷采白莲的事,表现了小娃的天真可爱。偷采白莲图童真童趣池上   ——后两句浮萍泄密图——前两句《池上》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小娃“偷采白莲回”的情景,将一个天真幼稚而又淘气可爱的小娃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描写了天真可爱的小孩瞒着大人划船采莲的有趣场景。课件20张PPT。第二课时古诗三首风鸢图诗
(明)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1.会认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在朗读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注意品味诗句的内涵。(重点)
3.本诗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反复朗读,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趣。(难点)徐渭:(1521-1593),字文长,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
主要作品:著有《徐文长集》。搓 絮cuōxù纸鸢 yuān纸鸢:
絮:
寻:
消得:指风筝。鸢,老鹰。
柳絮。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是极言其长。
需得到。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这首诗从哪个方面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串珠问题:
《风鸢图诗》后两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这里是虚指,意思是很长很长。】找来搓线的东西搓成棉线,搓得老长老长用来放风筝。【纸鸢:指风筝。鸢,老鹰。】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需得到春风多大的力量(长辈们又需要花多少心血),才能把纸鸢一个个送上天去,任意翱翔(才能把一个个孩子培养成才呢)。
【消得:需得到。】【儿辈:这里指放风筝的孩子。】诗的前两句着力于对小孩子放纸鸢前准备活动的描述。诗人并没有全面描绘各项准备活动,只是从其中的一个细节入手,写他们如何努力地编织纸鸢引线。连续三个「搓」字把小孩子们认真而急切的形态表露无遗。缺乏耐心的儿童对这样的单调而费力的劳动不觉乏味,可见他们对放纸鸢是多么的期待。诗人对儿童急切期盼的心理,把握得十分准确而又刻画得细致入微。
最后两句点明诗人思绪的飞扬,画面上的无忧无虑的儿童彷佛是他年少时的身影,他牵著纸鸢,怀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沉浸在幸福里。对孩子们放风筝前的准备活动进行描述。诗人没有全面描绘各项准备活动,只是从搓线这一细节入手,来表现孩子们的急切心情。理解: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动态描写孩子们的心伴随着风筝,一块儿在蓝天白云间翱翔,这样的联想非常富有诗意,同时暗示了诗人感叹长辈又需要花多少心血,才能把孩子一个个培养成才,送上青云之路呢?理解: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联想这首诗从哪个方面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核心问题:这首诗从“放风筝”这个方面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风鸢图诗》后两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串珠问题:《风鸢图诗》这首古诗的后两句寄托了诗人对孩子们美好未来的祝福。所见无尽的怀念
深深的祝福风鸢图诗   ——后两句所想——前两句《风鸢图诗》形象地反映了明代民间放风筝的盛况,刻画了古代儿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生活。《风鸢图诗》是明代诗人徐渭写的,形象地反映了明代民间放风筝的盛况。课件29张PPT。第三课时古诗三首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在阅读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注意品味诗句的内涵。(重点)
2.这首诗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反复朗读,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趣。(难点)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诗人”。
主要作品:《小池》《新柳》等。篱落:
疏疏:
径:
未:
急走:篱笆。
稀疏。
小路。
没有。
奔跑。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这首诗从哪个方面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串珠问题:
1.《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什么景色?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想一想:为什么会“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在稀疏的篱笆下,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花已落,但叶子还未长浓密。【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篱落:篱笆。】【径:小路。】【阴:同“荫”,树叶茂盛浓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孩子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背景。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篱笆和小路,点明这里是农村;“花落未成阴”说明这是暮春时节,同时交代了景象的特点:清新宁静。这是静态描写。品析: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静态描写“急走”“追”两个动词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特点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飞入菜花无处寻”形象地写出了蝴蝶“飞入菜花”,儿童左顾右盼,茫然无措的情景。这两句的动态描写与前两句的静态描写相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暮春图景。品析: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动态描写什么是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写作方法。
表达效果:
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意境。以静写动,以动衬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
答题技巧:
这句(段)话中的……是静态(动态)描写,而……是动态(静态) 描写, 这样动静结合, 描绘出了……,表达出了……感受。这首诗从哪个方面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核心问题:这首诗从 “追黄蝶”这个方面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1.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什么景色?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串珠问题:《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暮春农村景色。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2.想一想:为什么会“飞入菜花无处寻”?“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原因是黄色的蝴蝶与菜花的颜色很相似,当黄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后,很难分辨出来。篱落疏疏
树头花落春光美好
儿童欢乐宿新市徐公店   捕蝶儿童急走
飞入菜花春景《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在新市徐公店暂住时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 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jū)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所见
袁枚(méi)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辛弃疾)【风筝】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 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儿童追蝴蝶的生动画面。一、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柳絮(xù xiǜ)  
撑船(zhǎng chēng)
搓线(chuō cuō)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字母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不解藏踪迹。(   )
A.知道    B.解释 C.解除
2.消得春风多少力。(   )
A.需要 B.消失 C.度过(时间)
3.篱落疏疏一径深。(   )
A.比喻达到目的的方法 B.小路 C.径直
4.儿童急走追黄蝶。(   )
A.行进,移动 B.跑 C.离开,去﹒﹒﹒AABB﹒三、连线。
《池上》         杨万里
《风鸢图诗》   白居易
《宿新市徐公店》 徐 渭四、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
2.白居易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
3.“纸鸢”指的是风筝。(  )
4.“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菜花”指的是金黄的油菜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