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
(说课)
黄仕映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章的第四节,由前面宇宙环境的知识可知,地球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自转和公转。本节先谈地球的自转运动,只要掌握了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就能为以后学习公转运动和地理环境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地球的自转,就地表来说是在作圆周运动,所以可从方向、周期、速度三个方面来了解它的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其中最显著的是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异、地转偏向和地球形状变扁等现象。
本节课的重点是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转偏向问题;难点是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与太阳日示意图”,并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学会运用“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形成物质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方法】
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一些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对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领会。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以新兴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直观教学,变宏观为微观(如以地球仪代替地球)、变静态(如课本插图)为动态(如动画)、变抽象为形象;再通过低起点、高坡度式的层层设问,创造协作学习与会话环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逐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突出直观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一些难以观测、难以想象的地理过程模拟式地展现出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形象生动。二是情境法。通过切合实际地创设一些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以案例式使每个知识点能自然地导入引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与老师协同学习,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水到渠成地实现意义的建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设计问题: 毛泽东主席有一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种情况可能吗? 通过引用伟人诗句,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巧妙地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㈠、地球自转的特点
1.方向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⑴请学生上讲台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自西向东”。 ⑵提醒学生,圆周运动常用顺时针或逆时针来描述。 ⑶老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设问: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在南极上空看,又怎样?(教学生运用“北右南左”法则) ⑷设计问题,课后思考: ①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 ②天上的星星是否都是东升西落? ③《九月的星空图》里的星星是如何运动的?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双边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层层设问,通过演示引入,由浅入深,使学生全面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其产生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同时提高观看星图的能力。 结合手势法则,使学生能牢固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能分析各种地球运转示意图打好基础。
2.周期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⑴讲解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 ⑵用自己创作的电脑课件,演示说明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异的原因。 ⑶设计问题,学生回答: ①假如今晚八时在某一位置看到某颗恒星,明晚要在同
一位置看到同一颗星,应在什么时刻去看? ②看《九月的星空图》,为什么观测日期每推后15天,
观测时刻要提前1个小时? ③假如地球不公转、或自东向西自转、或自东向西公转、
或自转公转都是自东向西,太阳日和恒星日各有什么不同?(课后思考)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异问题较抽象、很费解,用多媒体手段可进行模拟,形象、生动。 通过多角度设问,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速度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⑴介绍角速度的概念,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15°/小时。 ⑵介绍线速度的概念,显示线速度示意图,得出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⑶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 ⑷设计问题,学生回答: ①两极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怎样? ②同纬度的两地、同经度的两地、或纬度、经度都不同的
两地,角速度和线速度各有什么异同? 本问题较浅显,但也不能一笔带过,否则学生容易忽视。 通过设问,可对这一知识点加以强化,也解决了课后练习题。
△小结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方 向 自东向西 列出表格,让学生填充,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地球自转的特点。 方便学生记忆,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促成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以达到教学目的。
周 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时)
速度 角速度 15°/小时
线速度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⑴创设情境、导入意义: …情境组Ⅰ… ①长期以来,劳动人民养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 ②多数宾馆的大厅都挂着一些时钟,每个时钟显示不同的时刻。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首次使用远程大炮,射程达100多公里,而每次发射后炮弹总是向右偏离目标1公里多。 ④初中地理是这样描述地球的形状的: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以上事例,各表示地球自转哪方面的地理意义?分别与地球自转及其特点有何关系? ⑵自主学习、协作对话: …问题组Ⅰ… ①如果地球不自转、或不公转、或不自转也不公转、或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同,昼夜更替的情况各将怎样? ②同经度的地方、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有何差异? ③南北半球和赤道,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是如何偏向的? ④如何证明地球不是正球体? ⑶代表发言、及时反馈: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后,由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利用电脑演示、引导学生想象昼夜之分与昼夜更替及其形成。 ▲结合惯性定律,图示说明南北半球和赤道地转偏向的情况(再次教学生运用另一“北右南左”法则);再举出大量有关的事例,并用自制电脑动画演示地转偏向的成因。 ▲播放动画,说明地球形状变扁的原因。 ⑷意义建构、引申提高: …问题组Ⅱ… ①如果昼夜更替的周期变长或变短,对我们的生活将带来什么影响? ②如果想最早进入21世纪,你该怎么做?如果想最早看到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又该怎么做? ③长江三峡河段,由于南岸较陡,所以房子多建于北岸。为什么南岸比北岸陡些? 根据这部分内容体系的特点,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 ⑴创设情境、导入意义、⑵自主学习、协作对话、⑶代表发言、及时反馈、⑷意义建构、引申提高四个环节,在老师的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下,学生协作学习,凭自身经验和已有知识,共同建构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本课总结
【教学评价】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加大信息量,提高课堂密度。
3.通过老师的层层设问、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课题:《科学》第二册 第4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1节《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教学重、难点:了解地球自转特征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教具学具:地球仪、火柴、十字方向标、橡皮泥、硬纸板(阳光)、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有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自转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3、产生:①太阳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4、周期:24小时
教学反思: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了有关地球自转的常识,但其建立的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阶段。人们在地球上是无法感受到地球自转的,而且学生还不具备建立两个参照系的空间思维能力,因此,我充分运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实际例子、具体模型、动画演示、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构建具体而有序的空间想象,使学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效果挺好,但在课堂中如何更好的控制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与小组讨论、汇报、评价的关系,有待地一步提高。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师:大家知道吗?2000年,我国的体育史上发生了一件什么重大事件?学生:北京成功申办了2008年奥运会师:届时,北京下午2点举行的足球比赛,美国纽约的市民需在半夜里起来才能观看这场比赛的现场报道。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里,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有白昼与黑夜之分(即昼夜现象),这是为什么呢?[新课讲授]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播放地球在阳光照射下的录像,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一、演示:用投影仪当太阳,分别拿塑料地球仪,玻璃地球仪,发光的电灯泡演示阳光照射下地球的昼夜现象。学生分析比较后归纳出:地球上有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二、师:大家都知道,地球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呢?学生:运动的。师:那么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呢?学生讨论后回答(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等现象)1、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学生观察后用语言描述出地球的运动:(1)绕地轴(2)自西向东旋转(3)地轴倾斜,北极指向北极星教师补充说明:(1)地轴并不真实存在(2)为什么这个方向称为自西向东?从地图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引过来 演示引导 回答讨论回答分析比较归纳讨论回答观察回答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从生活现象入手,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识记地球自转方向方法:学生举起右手,大拇指指向北极方向,四指弯曲方向代表地球旋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三、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单任务一:地球自转方向(按地球自转方向正确转动地球仪)1、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 (填“顺”或“逆”)时针方向旋转;2、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 (填“顺”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任务二:地球自转实验(书本120页图4—1)1、一张白纸,画上太阳平行光线。用橡皮泥将一根火柴和十字方向标粘在地球仪上的中国(北半球),并使十字方向标分别和经线、纬线方向一致(让太阳光线水平照射在赤道上)。2、按图示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火柴与太阳光线之间的方位变化。3、假如火柴代表观测者,思考以下问题:(1)当地球旋转到A位置时,观测者处于 时间,太阳位于观测者的 面。(2)当地球旋转到B位置时,观测者处于 时间,太阳位于观测者的 面。(3)当地球旋转到C位置时,观测者处于 时间,太阳位于观测者的 面。(以上3项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回答)(4)你认为观测者观测到一天中太阳方位变化( 升 落)的原因是什么?(5)地球由图中A位置旋转到图中C位置的时间间隔,示意观测者所在地的 时间长短; 地球由图中C位置继续旋转回到图中A位置的时间间隔,示意观测者所在地的 时间长短;地球由图中位置A→C→A共需要 小时。(6)地球由图中位置A→C→A,地球自转 周,白昼和黑夜交替 次。结论:地球自转周期为 小时,昼夜交替周期为 小时,昼夜交替的原因是 。 示范动画演示听取各组学生汇报结果,引导、评价动画演示 模仿按要求完成各项任务后,汇报、评价 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地球自转方向(从南极,北极上空看)让学生通过活动,结合实际生活,探究得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自转周期,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三:晨昏线(圈)(书本P122图4-2)1、(从黑夜到白天)晨线是线段 (填字母),晨线东面为 ,晨线西面为 (填“白昼”或“黑夜”)。2、(从白天到黑夜)昏线是线段 (填字母),昏线东面为 ,昏线西面为 (填“白昼”或“黑夜”)。3、思考:晨昏线(圈)与经线重合吗,与纬线平行吗?四、幻灯片展示学生思考题:1、假如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或减慢,我们的一“天”的长度将如何变化?2、如果地球停止自转,哪些现象会消失?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产生什么影响?3、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纠正补充)五、幻灯片展示学生进一步探究任务:1、毛泽东同志的诗《送瘟神》中有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写得极有气魄。而这“坐地日行八万里”又是怎么来的呢?从网上查找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傅科摆的有关资料,并尝试设计证明地球自转的其他方法。 动画演示纠正补充评价 讨论回答评价课外探究 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晨线、昏线及晨昏线(圈)与经纬线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理解本节新课内容,并与旧知识前后联系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球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2、通过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游戏能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4、培养学生树立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学习重点
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学习难点
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学习
学习准备:地球仪、制作 向标、画上太阳平行光线的白纸板彩笔、手电筒等。
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制作学习档案、制作powerpoint课件
学习设计:
(一)激趣引入:利用美丽的画面,地球和八大行星围绕太阳遨游太空
巍峨的珠峰,炽热的熔岩,浩瀚的大海,美丽的草原,引
出话题,地球是如何运动和变化的?
(二)新课学习
1、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运行,而我们观察到的为什么是太
阳的东升西落,好像太阳绕地球运行呢?
学生讨论、发言,动画演示运动的相对性。平稳作驶的列车上,看见窗外景物不断后移。
得出结论:1、是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的缘故。
2、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
引出: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3、你想知道地球的自转的哪些知识?
4、摸拟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 :观察人物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如何变化?
建立假设 :若太阳太动、地球自转太阳光线位于观察者的不同方位
模拟实验 :(1)地球旋转到图中A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
地球旋转到图中B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
地球旋转到图中C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从南、北两极上方观察地
球仪的旋转方向如何?
得出结论 :(1)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2)地球自转的方向: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作逆时针
方向,从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继续探究:
1、为什么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会出现白昼与黑夜?
讨论、实验、解释
2、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
3、为什么会出昼夜交替现象呢?
4、地球自转一周,白天黑夜更替几次,时间大约是多少?
5、摸拟探究实验2
(1)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画出线(圈)——晨昏线(圈)。
(2)晨昏线的含义是什么?
(3)如何区分晨、昏线(圈)?(各小组汇报成果、总结发言。)
(三)游戏汇报总结
(1)假如你是地球,你如何向天外来宾介绍你的自转情况呢?
(2)2-4人组成一个小组,人代表地球,用手电筒代表太阳,请用游戏的形式表演地球的自转及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作业菜单
1、P122 1、2
2、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 (小组合作查找资料,共同探究。)
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
1、地球自转
2、地球自转方向
二、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
2、昼夜交替现象
3、晨昏线 晨线
昏线
2002年12月8日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