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同步练习
一、根据拼音填汉字。
Wán shuǎ ruì lì shū shì xiē liánɡ
( ) ( ) ( ) ( )
ɡuānɡ huá zhē bì fènɡ xì xùn liánɡ
( ) ( ) ( ) ( )
二、辨字组词。
捕( ) 流( ) 栗( ) 台( )
哺( ) 梳( ) 粟( ) 苔( )
节( ) 执( ) 免( ) 骄( )
捷( ) 蛰( ) 勉( ) 矫( )
三、在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小动物 ( )的小面孔 ( )的尾巴
( )的夏天 ( )的目光 ( )的爪子
( )的毛 ( )的窝 ( )的果实
四、在括号里填上搭配的词语。
充足 足够
1、临近冬天,松鼠会储存( )的粮食,用来安然过冬。
2、蟋蟀筑巢的地方一定是阳光( )的。
因为……所以…… 即使……也…… 无论……都……
如果……就…… 虽然……但是…… 只有……才……
3、( )狂风刮树,松鼠( )会下到地面。
4、( )下雨,雨水( )向四周流去,这就是圆锥形房子的好处。
5、( )鼠窝很小很窄,( )十分舒适安全。
五、下列句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松鼠喜欢在平原地区生活,白天经常出来玩耍、吃东西。
B.松鼠十分警觉,动作轻快、灵活。
C.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窝口朝下,很容易进出。
D.松鼠通常一胎生一个。
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大象的鼻子
大象是现代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它高3米(左右 大约),头尾长7米,身体(左右 大约)有5000斤重。每天,它要吃300斤饮料,饮200斤水。大象的身体那么笨重,可它的鼻子却灵巧极了。大象的鼻子除闻味道外,向上翘,可以(摘 卷 捡)树叶、果实;向下垂,可以(摘 卷 捡)青草、芦苇,甚至能(摘 卷 捡)起一枚绣花针。炎热的夏天,大象用鼻子吸足水,弯向身体,把水喷向自己身上,再吸泥沙当作痱子粉撒在自己的身上,用这种办法来散热和防止虫咬。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出合适的词语,打“√”。
2、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并写下来。( )——( )( )——( )
3、用“ ”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4、“大象是现代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这句话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说的?( )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举例子 D.作比较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一、玩耍、锐利、舒适、歇凉、光滑、遮蔽、缝隙、驯良。
二、捕(捕鱼) 流(流水) 栗(栗木) 台(台湾)
哺(哺乳) 梳(梳头) 粟(粟米) 苔(青苔)
节(节约) 执(执行) 免(以免) 骄(骄傲)
捷(捷径) 蛰(蛰居) 勉(勉励) 矫(矫正)
三、(漂亮)的小动物 (玲珑)的小面孔 (帽缨形)的尾巴
(炎热)的夏天 (警觉)的目光 (锐利)的爪子
(光滑)的毛 ( 舒适)的窝 (充足)的果实
四、1、足够 2、充足 3、即使……也…… 4、如果……就…… 5虽然……但是……。
五、B。
课后能力提升
六、1、左右 大约 摘 卷 捡
2、笨重——灵巧 翘——垂
3、大象的身体那么笨重,可它的鼻子却灵巧极了。
4、D
《松鼠》
《松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第二篇课文。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生动传神地说明了小松鼠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借助工具书排除字词等阅读障碍,结合课后注释与练习默读课文并做预习批注;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有条件的还可以观看有关松鼠的影片,丰富对松鼠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通过第九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海中之王”──鲸,同学们收获了很多。《鲸》这一课,作者主要通过精炼平实的语言,从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等方面,通过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给我们介绍清楚了“海中之王”——鲸。
2、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继续学习第10课《松鼠》。这篇课文是由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写。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作者对小松鼠的喜爱。课前同学们都做了充分的预习,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课文作者的情况。学生介绍作者布封的相关资料,师点评,组织学生默读课后资料袋。
3、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导语的提示,学习这篇课文。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默读课前导语,明确学习要求:(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2)比较本文与《鲸》表达上的异同。(3)从文中哪里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2、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课文内容方面。
1、学习第一自然段。
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并用笔在课文中画出来。
指名读自己画的句子、归纳概况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松鼠的哪个方面?用一两句好话或者一两个词语都可以。师点评并总结:这一段主要介绍了松鼠的外形(或外貌)。
2、学习其他段落。
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其他部分,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并用笔在课文中画出来。
指名读自己画的句子、归纳概况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松鼠的哪个方面?用一两句好话或者一两个词语都可以。师点评并总结:第二、三段主要写松鼠的活动,第四段主要写松鼠的搭窝,第五自然段主要写松鼠是胎生及它爱干净的生活习性。其中四五自然的都可以归为松鼠的生活习性。
3、教师小结。
课文主要是从松鼠的外貌、活动、生活习性等方面向我们介绍的。
(二)课文表达方面。
请用浏览或跳读的学习方法,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来表达自己对松鼠的喜爱之情的,也可以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或感受。
1、赏析重点语句。
(1)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这段文字,作者用了一些词语,如“清秀”“翘”等,“清秀”本来是用来形容少男少女的,而作者却用来形容小松鼠的面容,可见作者是把小松鼠看做一个可爱的孩子来写了。这种写作方法叫拟人。用了拟人的方法对松鼠的特点作形象化描写,从而起到具体说明事物的作用。运用拟人的方法,表达出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再找出一些来自己体会体会。
(2)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从松鼠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松鼠不仅知道把树皮当作船,还知道把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表现出了松鼠的智慧。像这种把树皮比作船,把尾巴比作帆和舵的写作方法叫比喻。用了比喻,就起到了具体说明事物的作用。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不仅表达出了松鼠的智慧,更表达出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这句话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抓住了松鼠活动时的动作,写出了松鼠的警觉,也表达出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4)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
(5)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
(6)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
(7)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细读文字,从“又干净又暖和”,“足够宽敞、足够坚实”,“既舒适又安全”等词语感受窝的舒适,从而进一步感受松鼠的乖巧。)
(8)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2、比较异同,探究写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鲸》,它的说明角度和表达方法我们都十分清楚了,接下来,请根据表格要求浏览课文,并尝试着完成下列表格。
课文
内容上
表达方法上
语言风格上
《鲸》
形体大、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
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语言平实、朴素
《松鼠》
外貌、性格、行动
比喻、拟人
语言生动、融入了喜爱之情
相同之处:都是介绍动物的文章,都是说明文。
3、教师小结:
不同的作者,描写不同的动物,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都能起到具体说明事物的作用,表达了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五、板书设计
10*松鼠
法国·布封
外貌 漂亮
松鼠 活动 乖巧
生活习性 驯良
课件14张PPT。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创设情景,激情导入通过第九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海中之王”──鲸,同学们收获了很多。《鲸》这一课,作者主要通过精炼平实的语言,从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等方面,通过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给我们介绍清楚了“海中之王”——鲸。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继续学习第10课《松鼠》。布封
(1707—1788) 18世纪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少年时期就爱好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大学法律本科毕业后,又学了两年医学。后游历了法国南方、瑞士和意大利。毕生从事博物学研究,每天埋头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终于写出了36卷的巨著《自然史》。这部著作包括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鸟类史和矿物史几大部分,综合了无数的事实材料,对自然界作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创见,并开创了现代地质学的先河,尤其在物种起源方面,指出物种因环境、气候、营养的影响而变异。达尔文称他“是现代以科学眼光对待这个问题的第一人”。《自然史》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其中关于动物活动形态的描绘尤其富于艺术性。作者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各种动物的一幅幅肖像。1777年,法国政府在御花园里给他建立了一座铜像,座上用拉丁文写着:“献给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作者介绍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自由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看看它告诉了我们哪些学习要求?(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
(2)比较本文与《鲸》表达上的异同。
(3)从文中哪里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课文讲解字词积累我会读这些生字和词语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并用笔在课文中画出来。 课文讲解课文第1段主要介绍了松鼠的外形(或外貌)。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其他部分,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并用笔在课文中画出来。 课文讲解第2、3自然段主要写松鼠的活动,第4自然段主要写松鼠的搭窝,第5自然段主要写松鼠是胎生及它爱干净的生活习性。其中4、5自然段都可以归为松鼠的生活习性。因此,本篇课文主要是从松鼠的外貌、活动、生活习性等方面向我们介绍的。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课文讲解这段文字,作者用了一些词语,如“清秀”“翘”等,“清秀”本来是用来形容少男少女的,而作者却用来形容小松鼠的面容,可见作者是把小松鼠看做一个可爱的孩子来写了。这种写作方法叫拟人。用了拟人的方法对松鼠的特点作形象化描写,从而起到具体说明事物的作用。运用拟人的方法,表达出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再找出一些来自己体会体会。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课文讲解从松鼠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松鼠不仅知道把树皮当作船,还知道把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表现出了松鼠的智慧。像这种把树皮比作船,把尾巴比作帆和舵的写作方法叫比喻。用了比喻,就起到了具体说明事物的作用。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不仅表达出了松鼠的智慧,更表达出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课文讲解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这句话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抓住了松鼠活动时的动作,写出了松鼠的警觉,也表达出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另外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
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
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
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课文讲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鲸》,它的说明角度和表达方法我们都十分清楚了,接下来,请根据表格要求浏览课文,并尝试着完成下列表格。课文讲解不同的作者,描写不同的动物,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都能起到具体说明事物的作用,表达了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课后作业 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