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第3节耳和听觉 学习目标
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
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回声的概念。复习提问:1.影片“铁道游击队”中有这么一个片段:队员们,为了提前知道敌人的火车是否进入山区,将耳贴在铁轨上聆听。
你知道他们利用了什么科学原理吗?2.北宋时代的沈括,估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龚敌人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 3:有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一个人在管子的一端喊一声,另一人用耳朵贴在另一端,此时,他应该能听到几次声音?4: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彻雷后,往往是雷声轰轰不断。这又是什么现象呢?
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回声:思考:现在老师在讲课你们能听到回声吗?我发出去的声音遇到障碍物了吗?能被反射回来吗?可为什么听不到呢? 以空气中每秒340米为的速度为标准,人耳能区分出原声和回声和最短距离是多少?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计算: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有17米。(340米/秒×0、1秒=34米,34/2=17米) 结论:讨论:在哪些生活环境中你听到过回声。回音壁 回声有广泛的应用,在水中定向发射声波,利用接受到的回声,可以判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发现沉船、鱼群及敌人的潜艇等,若已知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450米/秒,当海面的测量船向海底发出声波0.8秒后接收到回声,则海底的深度为多大?1450米/秒×0、8秒=1160米1160米/2=580米 在生活中可以听到各种声音,我们是怎么听到这些声音的呢? 我们是用耳朵来听声音的,所以,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耳朵 【读图P11】自己完成书上填空外耳 ,
中耳 ,内耳 ,认识耳朵的结构外耳包括:
中耳包括:
内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半规管、前庭、耳蜗人体最小的骨 听小骨是人体中最小而互相连接的一组小骨,总重量不过50毫克。听小骨有三块,自外向内依次由锤骨、砧骨、镫骨,以前节相连形成听骨链。锤骨有一头一柄,柄紧附于鼓膜内面。镫骨最小,重约3毫克,形似马镫,镫骨底借环状韧带附属于前庭窗周围。当声波振动鼓膜时,引起听骨链运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上来回摆动,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耳朵各个部分的功能耳廓: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咽鼓管: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收集声波
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
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
运动将振动传到内耳(把声音放大)
调节鼓室内气压,从而维护正常听力的作用
旋转感觉
位置、速度感觉
有听觉感受器有感觉头部位置变动的
位觉感受器听觉形成动画 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可以戴助听器解决。——自然原因听觉的损失“失聪---听不到声音”的原因有哪些?A.传导性耳聋: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导致听力下降。。原因:1、患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
2、巨声式打耳光形成耳膜内外压力差
3、潜水过深B.耳膜破裂造成失聪,声音不能振动传入内耳。 C. 神经性耳聋,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药物影响。 体验失去听力的感觉:
请你尽可能地罩住双耳,听不到声音,体会失去听力人的痛苦。如果你是五官科医生……病人:我的耳朵听声音听不清楚了……
医生:可能1、
2、
3、
病人:我的孩子耳朵里有虫子等东西进去了……
病人:我游泳的时候,经常耳朵进水……
病人问你如何保护耳朵和听觉,你会告诉他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般听觉保护的常识: 洗头及游泳时,避免污水进入耳内,引起耳朵发炎。
不要大力「醒」鼻子。
异物进入耳道时,切勿自行掏挖,以免弄伤耳膜,应尽快求医。
避免长时间收听耳筒收音机或录音机,音量亦应调较至中度或以下。
在噪音环境中,要用手掩着耳朵或戴上护耳用具。
在医生指导下,才可服用药物,因为过量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耳鸣或失听。
当发觉耳部不适时,例如痛楚或流脓,应尽快找医生诊治。中耳炎 中耳是位于颞骨内充满空气的构造,前方有一条「耳咽管」通到鼻腔后方的鼻咽部。上呼吸道感染(即一般所谓的感冒)时,病原就可顺着耳咽管逆流而上,进入中耳,造成中耳发炎。中耳炎的最常见传染途径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因中以咽鼓管传染途径最常见。咽鼓管又叫咽管,从下鼻甲后方开口,斜向后外到鼓室前壁开口,成人长约3.5~4.0厘米,是空气进入鼓室和中耳引流的惟一通道,正常时能保持中耳与外界气压的平衡,利于鼓膜振动和发挥听小骨作用。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感染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幼儿咽鼓管短而平直,管腔较大,因此鼻咽部感染较成人更易侵入鼓室,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耳蜗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可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现象。 耳的位觉功能: 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敏感的人就会有很多反应。耳朵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1. 在平时的生活中什么情况下可能引起鼓膜振破?此时你常常怎么保护你的耳朵的? 2.遇到巨大的响声时,常常怎么保护你的耳朵的?思考: 耳廓(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外耳道(声音进入中耳)——>鼓膜(产生振动)
——>鼓室内听小骨(把振动的声音放大)
——>耳蜗(通过耳蜗把声音传到听神经)
——>听神经(把声音传给大脑)——>大脑(产生听觉)
小结:课堂练习:1.中耳包括 ( )
A.鼓室 ,鼓膜,听小骨,咽鼓管
B.鼓室 ,鼓膜, 耳蜗,咽鼓管
C.鼓室 ,鼓膜,听小骨,前庭
D.前庭,鼓膜,听小骨,咽鼓管2.能把鼓膜的振动放大,传入耳蜗的结构是:
A.耳廓 B.听小骨 ( )
C.外耳道 D.咽鼓管AB3.耳的结构中感受位觉、听觉的主要部分是:
A.外耳 B.中耳 ( )
C.内耳 D.中耳和内耳 4.以下结构不在内耳的是: ( )
A.耳廓 B.前庭 C.半规管 D.鼓膜5.听觉感受器在: ( )
A.前庭 B.耳蜗 C.半规管 D.听小骨CD B6.位觉感受器在: ( )
A.前庭、半规管 B.前庭、耳蜗
C.半规管、听小骨 D.耳蜗 、半规管 7.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听觉: ( )
A.越来越好 B.越来越差
C.保持不变 D.变化因人而异 8.听觉的形成是在: ( )
A.鼓膜 B.耳蜗 C.听小骨 D.脑 ABD9.坐飞机时嚼口香糖是为了: ( )
A.分散人的注意 B.使人不恐高
C.平衡内外耳道的压力 D.使人不打瞌睡10.耳中的鼓膜破损,会引起: ( )
A.传导性耳聋 B.神经性耳聋
C .永久性耳聋 D .暂时性耳聋 CC课 题
1.1感 觉 世 界(1)
日 期
2004.2.2
总课时
1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课 题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耳和听觉(1)
日 期
2004.2.、5
总课时
4
教学
目标
1、了解声音传播速度有快慢;其速度与介质种类有关
2、了解除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份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重点
难点
分析
重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耳的结构及各部份功能
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师准备:图片,幻灯,耳结构模型各图片、棉花
学生准备:课前完成探究实验: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探究实验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准备引入]
影片“铁道游击队”中有这么一个片段:队员们,为了提前知道敌人的火车是否进入山区,将耳贴在铁轨上聆听。
你知道他们利用了什么科学原理吗?
[课题揭示]
我们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但是它们传播声音的速度却不同。那么到底是铁轨先传到火车声还是空气先传到火车声呢?
[新课展开]
一、声音的传播速度
阅读教材第10页,图1-15,让学生阅读以后找到规律。
对于本图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比较速度应该在相同温度下,所以应将空气中的速度进行计算。
2、要求学生记住:空气中15℃时的速度为340米/秒。
3、柱形图表示法的介绍
阅读后让学生再次解释为什么队员们要贴着耳朵听
举例:北宋时代的沈括,估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龚敌人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
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种会出现许多有趣现象。
现象1:有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一个人在管子的一端喊一声,另一人用耳朵贴在另一端,此时,他应该能听到几次声音?
现象2: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彻雷后,往往是雷声轰轰不断。这又是什么现象呢?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思考:现在老师在讲课你们能听到回声吗?我发出去的声音遇到障碍物了吗?能被反射回来吗?可为什么听不到呢?
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
计算:以空气中每秒340为的速度为标准,人耳能区分出原声和回声和最短距离是多少?(340×0、1=34米,34/2=17米)
结论: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有17米。
让学生讨论:在哪些生活环境中你听到过回声。
课件:北京天坛回音壁。
回声的应用:1、测距离:L = vt/2 2、测深度:h = vt/2
例1、某学生对着悬崖喊了一声,0、4秒后,听到了自己的回声,由此人离悬崖的多远?
耳的结构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最后进入人的耳,那么耳在形成听觉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来看看耳的结构:
课件演示:耳的结构
耳廓
外耳
外耳道
鼓膜
耳 鼓室
中耳 听小骨
咽鼓管
听小骨
内耳 半规管
前庭(内有位觉神经)
耳蜗(内有听觉神经)
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耳每一个结构有何作用?
教师总结: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 收集声波并将声波传到鼓膜
外耳道——传导声波
鼓膜:随着声波有振动而引起振动,将将振动传到听小骨。
中耳 鼓室:
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咽鼓管: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平衡,保护耳膜
振动并将振动传到内耳。
前庭:
内耳 半规管: 感受刺激产生冲动 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讨论2:根据耳的各部份结构,讨论听觉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回答:让小组同同学代表发言
老师总结:
声波 外耳 耳膜振动 听小骨放大振动 内耳耳蜗
位听神经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请你比较:你、你爸、你爷爷三者相比较你们的听觉功能有什么差异吗?
链接:鼓膜最先接受声波的振动,鼓膜内陷会引起听力下降。
矫正方法:常做吞咽动作,因为吞咽时,咽鼓管张开,空气由口腔土进入咽鼓管内侧,从而使鼓恢复原状。
听觉的特点:听觉褪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听觉会变得不敏感。
矫正方法:用助听器。
讨论:根据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讨论完全失聪的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原因:耳膜破裂、听小骨损伤、耳蜗损伤、位听神经损伤、听觉中枢损伤等。
思考:在平时的生活中什么情况下可能引起鼓膜振破?此时你常常怎么保护你的耳朵的?
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有晕车现象的同学
耳的位觉功能:耳蜗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可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现象。
三、耳的功能:听觉和位觉感受器
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你喜欢老师站在什么位置讲课?为什么?
A、讲台中间 B、教室左边 C、教室右边
四、科学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
收集学生课前做的探究内容,列成表格,交流讨论。
课堂小结:
声音的传播速度,回声,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耳的功能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课 题
音调、响度、音色
日 期
2004.2.、6
总课时
5
教学
目标
1、了解响度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了解知道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了解音色、响度、音调是乐的三个特征。
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几个途径
重点
难点
分析
重点:乐音的三个特征表示的含义;噪声的危害和防止
难点:响度、音调的区别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师准备:图片,幻灯,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准备:梳子、钢尺、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一个纸炮。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准备引入]
小游戏:让每个学生放纸炮,并让几个学生上台操作,看看谁的纸炮发出的声音最响,谁的纸炮发出的声音最轻。
[课题揭示]
为什么不同的同学做人纸炮声音会有高低呢?
演示:
用一只锣鼓,分别让一个男生和女生敲击鼓面,比较两次声音哪次响?然后在锣鼓上放一些小泡沫碎片,再次让两位同学敲击锣,观察两次锣面上的小碎片哪一次跳得高?
[新课展开]
一、响度:声音的强弱
提问:两次锣鼓的声音的强弱与小碎片的跳动高低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呢?
思考1:小碎片为什么会上下跳动?
思考2:锣鼓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思考3:两次敲击过程中锣面上下振动的幅度是否一样?哪次振动幅度大?
设问:你现在明白了两次声音有强弱的原因了吗?
物体的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振幅
声音的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提问:你听过老虎叫和蚊子叫的声音吗?谁的响度大?为什么?
响度的表示:分贝。
感受:让学生听一听老虎叫和蚊子叫的声音
继续听,并感受:老虎和蚊子的声音有高低吗?你觉得谁的声音更高?谁得声音低?
二、音调——声音的高低
我们听到的声音不但有强弱还有高低。
感受:让学生听一首《保卫黄河》大合唱。一边听一边感受:有没有高声部和低声部之分。
才艺表演:让学生推荐一位学习说一说“音阶”是指什么?并分别唱一唱。
引导:刚才我们从实验发现声音有强弱,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现在又发现声音还有一个特征:音调。你有什么疑问需要解释吗?
重新感受:再次感受蚊子与老虎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哪个动物的声音音调高?然后根据平时对蚊子的观察,思考:蚊子的声音是身体的哪个结构振动产生的?它振动时有什么特征?
小实验1:让学生用一把钢尺划过疏子尖,一次快速一次较慢,比较哪次声音高?两次疏子尖振动的快慢有什么不同?
小实验2:将钢尺置于桌面上,分两次将尺的一部份露出桌面,用手拔动尺,使尺上下振动,实验时,使两次尺离开桌面的长短有较大差别,然后注意观察两次声音的高低和尺振动的速度快慢。
讨论实验现象:疏子尖振动快时发出的声音高;尺振动快时发出的声音高。
振动的频率:物体振动有快慢,1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赫兹
结论: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就高;物体振动越慢,频率琥小,音调越低。
比较:小孩与成年人、男同不与女同学的音调哪个高。
思考: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那么是不是物体振动了就一定会发出声音呢?
判断: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当蜜蜂和蝴蝶同时飞近你身体时,你是否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蜜蜂是靠什么结构的振动发声的?蝴蝶的翅在飞行时在振动吗?为什么你郐 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呢?
人的听域: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阅读:教材表格:“人和一些动物听到的一些声音频率范围”
超声波与次声波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人耳听不到。有些动物能听到,如蝙蝠。雷达测距的原理就是超声波测距。
次声波:小于20HZ的声波。
每 课 必 记
课 题
1.3 耳和听觉
日 期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重
点
难
点
分
析
从耳的结构分析听觉的形成
乐音的三个特性
噪声污染的网络调查,从产生的三个条件进行防止。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3课时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在生活中可以听到各种声音,学生举例………………P11第一段
那么,我们是怎么听到这些声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1、我们是用耳朵来听声音的,所以,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耳朵。【课件,模型】
【读图P11】学生自己完成书上填空 中耳,外耳,内耳
【思考】耳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
2、按听觉产生的过程,逐个介绍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P12第二段
耳廓(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外耳道(声音进入中耳)——>鼓膜(产生振动)——>鼓室内听小骨(把振动的声音放大)——>耳蜗(通过耳蜗把声音传到听神经)——>听神经(把声音传给大脑)——>大脑(产生听觉)
以上的介绍过程中,可以一边让学生猜测,一边进行的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来,最后按课件老师总结一遍,再让学生复述。
3、听觉的损失
(1)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可以戴助听器解决。——自然原因
(2)讨论: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谈谈“失聪”的原因有哪些?
先解释失聪,再小组讨论5分钟,交流,老师总结。
A.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导致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
B.耳膜破裂造成失聪,声音不能振动传入内耳。
原因:1、患极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
2、巨声式打耳光形成耳膜内外压力差
3、浅水过深
C.听神经,神经性耳聋,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药物影响。
(3)体验失去听力的感觉
让学生尽可能地罩住双耳,听不到声音,体会失去听力人的痛苦。
4、耳朵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敏感的人就会有很多反应。
P12,说明耳朵是个位听器官。
5、保护耳朵的方法。
让学生举例说明遇到一些场合或问题时该怎么做,如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耳朵进水时,甚至爬进虫时。洗头挖耳不专业等等
二、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概念: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叫乐音。
1、音调
音调乐音调子有高低,叫音调。
【实验】1、P13图1-18 演示:快速从木梳上划过时声音的调子比慢慢划过时的调子高!
2、P14图1-19 学生:得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赫)(h)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音调的高低一般用音阶表示:
【思考题】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h——2000h
蝴蝶飞行时,振翅的频率低于20h,人就听不见……
【实验】阅读表格:利用音频发生器测人耳收到声音频率范围。
由f=10h开始,慢慢增大频率,开始听到声音,记录f低,继续增大至开始听不到声音,记录f高
(1)超声波 f>20000h:B超检查人体内部(检查孕妇婴儿的动态影片),超生探伤仪(金属),声纳及回声探测仪。
原因:利用超声波传播,反射定向效果好;穿透力强;传播时产生巨大的作用力。
(2)次声波:传播衰减慢,传播很远。
建立接收站,探知核爆炸和导弹发射情况,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因为它们速度小于声速。
2、响度:
影响响度大小的三个条件:(通过教室里老师说话的例子)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3)与不同的人有关
响度是人耳主观感觉的音量强度,既听觉上感受声音轻和响的程度,取决于频率、声强和声波的波形。
【实验】讲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弹开的幅度。
读P16图表,了解响度的大小(分贝)对人体的影响。
3、音色: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和发声方法影响。
【小结】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快,音调高低用音阶来表示
频率的概念,超声波次声波的区分
响度的三个特点及定义,分贝的概念。
音色:提出“让耳朵飞起来”的实践活动,有兴趣的同学去音乐教室研究。
三、噪声污染(网络课)
1、声音按人们的喜好感觉,可分为乐音和噪声。
噪声对人生理和心里都会造成损伤,如噪声性耳聋,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理想工作环境是40db以下。
2、噪声的产生及控制
声音产生到引起听觉:声源振动发声——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3、控制噪声也应从这三方面入手。P17讨论题,见书上。
【课堂安排】
1、进入东海论坛相关频道,查看版面首页置顶的帖子说明。
2、分辨哪些是噪声。
(1)法律规定的各种场合的噪声标准。
(2)噪声的相对性,妨碍他人学习生活工作的也属于噪声。
(3)噪声的危害。
3、如何控制噪声。
从三个角度着手,学习自己搜集资料或者参考老师提供的网址。
(1)防止噪声的产生:现有的采取的措施。
没有的该如何去做?
(2)阻断声音的传播:吸收声音的设备装置
(3)防止声音进入耳朵:保护人群。
4、目前国内外对噪声污染的治理状况,新的时代,科技产品是否有带给我们噪声污染(手机、电脑……)
另:1、建筑学中的声音的特点的利用。
国内: 古代:
国外: 现代:
2、超声波,次声波的功能和人们的利用。
轶
事
记
录
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