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累计4个
教学内容 第3节 耳和听觉(一)
内容分析(教材处理) 通过模型或挂图,结合流程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个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听觉形成过程,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
教学重点 耳的各个部分功能
教学难点 耳的各个部分功能
教学用具 课件
情境设置 情境一:人是靠什么器官收听声音的?如果让你猜测一下,你觉得耳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有利于接收声音?情境二:(使用多媒体展示耳的构造图)观察:耳的构造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境三:这些构造都与收听声音有关系,你能根据它们的结构特点猜测它们的功能吗? 情境四:听觉是如何形成的?你能否对照嗅觉、味觉的形成谈谈。情境五:假如如果你是五官科医生,一病人说自己听不到声音,你会怎么办?情境六: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完全“失聪”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情境七: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张嘴,或闭嘴捂紧双耳,这是为什么?情境八:学习了本节的内容,谈谈如何卫生用耳。
教学过程 边教边悟
情境一:人是靠什么器官收听声音的?如果让你猜测一下,你觉得耳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有利于接收声音?学生讨论:情境二:(使用多媒体展示耳的构造图)观察:耳的构造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耳的结构,并小结。小结: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等部分构成。内耳由耳蜗、前庭、半规管等构成。这些构造都与收听声音有关系。情境三:这些构造都与收听声音有关系,你能根据它们的结构特点猜测它们的功能吗?学生猜测:在学生猜测过程中,结合下列提示教学。提示:当你想听的声音来自很远的地方、声音又比较小时。如果把手掌放在耳后,朝着发声的方向,就会听得比较清楚些。这可以启示我们推想耳廓有什么作用?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讲解:外耳道是声波进入中耳的通道。猜一猜,鼓膜有什么作用?演示:为了弄清鼓膜有什么作用,我们来做个实验。用一个纸筒作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一块薄橡皮膜当作鼓膜,在橡皮膜上绷着一根细线,在线的中部拴一根火柴棍。对着镜子,在纸筒末蒙膜的一端,向着纸筒大声发“ b、p、m、f、d t、n、l ”等声音,观察有什么现象?小结:鼓膜非常薄,在声波的作用下可以相应地振动起来:声音高,振动得快;声音低,振动得慢;声音大,振动的范围大;声音小,振动的范围小。提问:引起鼓膜振动后,声波又是如何进一步传递,直至大脑形成听觉呢?讲述:刚才我们学习了听觉的形成过程,那么什么是“失聪”呢?它一般是如何形成的呢?讲述:刚才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内耳还有前庭和半规管,那么它们又是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常常说起晕船和晕车,那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它与上述问题有什么关系呢?小结: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常常会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情境四:听觉是如何形成的?你能否对照嗅觉、味觉的形成谈谈。学生:小结: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情境五:假如如果你是五官科医生,一病人说自己听不到声音,你会怎么办?病人:我的耳朵听声音听不清楚了……医生:1.可能…… 2.可能……3.可能…………病人:我的孩子耳朵里有虫子等东西进去了……病人:我游泳的时候,经常耳朵进水……病人问你如何保护耳朵和听觉,你会告诉他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呢?情境六: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完全“失聪”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学生讨论:小结:(1)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均会引起听力下降,引起耳聋,即传导性耳聋。(2)耳蜗、听神经和听觉中枢损伤也会引起听力下降或丧失,即神经性耳聋。情境七: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张嘴,或闭嘴捂紧双耳,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小结:为了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从而保证鼓膜不会被震破。情境八:学习了本节的内容,谈谈如何卫生用耳。生讨论:小结: 1.不要用尖锐的器物挖耳。2.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或闭嘴同时双手堵耳。3.预防中耳炎。如游泳时需戴防水耳罩。4.预防外耳道疖。课堂小结: 1.耳的结构和功能;2.听觉的形成;3.用耳卫生。课内作业: 1.听觉形成过程中,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是( )A.耳蜗 B.鼓膜 C.听觉中枢 D.半规管2.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将口微微张开或做吞咽动作,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坐着打瞌睡时,头部突然下垂会立即惊醒。参与这一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 )A.耳蜗、前庭 B.前庭、半规管 C.半规管、耳蜗 D.耳蜗、前庭、半规管4.用尖锐的器物挖耳屎,会戳伤⑴外耳道和⑵鼓膜。中耳的⑶鼓膜损伤会引起⑷神经性耳聋。选项( )是错误的,应更正为( )
板书设计
第3节 耳和听觉(一)耳的结构和功能: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鼓膜: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听小骨:运动将振动传到内耳(把声音放大)咽鼓管:调节鼓室内气压,维护正常听力的作用半规管:旋转感觉 前庭:位置、速度感觉耳蜗:有听觉感受器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三、用耳卫生:
课外探究
1.为什么人要用两只耳朵听呢?提出你的假设,然后进行相应的实验方案设计,然后得出你的实验结论。下节课进行交流。
教后反思
本章累计5个
教学内容 第3节 耳和听觉(二)
内容分析(教材处理) 通过现实的关于乐音三要素的例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不同状态下的声音,判断是哪个因素决定,突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了解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性,树立起防止噪声污染的观念。
教学重点 乐音的三要素及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 乐音的三要素及决定因素
教学用具 梳子、硬纸板、鼓、音叉等
情境设置 情境一:(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音乐和飞机着陆的轰鸣声)听了刚才的不同声音,有什么感觉?情境二:(演示)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发出的声音有何不同?情境三:请你用同一种物体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情境四:阅读不同物体发出不同音调的表格,表述表格包括的信息。情境五:(演示)轻敲队鼓和重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的不同。 情境六:请你用同一种物体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情境七: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阅读课本图表,看了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情境八:(游戏)请一位学生站在讲台后背向大家,并蒙上眼睛,教师请不同的学生讲话,请那位学生判断是谁发出声音。情境九:优美的歌曲同学们都喜欢听,除了丰富人们的文娱生活,还可以使人奋进。但是,对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电锯声、机器的轰鸣声等,同学们听起来感到烦躁,心神不安,这些声音都是噪声。我们接下来将知道什么是噪声?噪声是从哪里来的?噪声有什么危害?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减弱噪声?
教学过程 边教边悟
情境一:(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音乐和飞机着陆的轰鸣声)听了刚才的不同声音,有什么感觉?学生讨论:小结:有些声音是悦耳动听的,而有些声音却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我们把悦耳动听的声音称乐音;把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声音称为噪声。同样是音乐,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情境二:(演示)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发出的声音有何不同?学生讨论:小结:1.快速划过时音调过,因为梳子振动快;2.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3.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情境三:请你用同一种物体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学生:参考: 1.撕一张薄纸片,两手拉紧它,放在嘴上,用不同速度的气流吹纸片。 2.先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情境四:阅读不同物体发出不同音调的表格,表述表格包括的信息。学生阅读、表述:小结: 1.一些发声体的频率:钢琴中央c的频率是261.6次每秒;男低音歌唱家发生可以低到65赫,女高音可达1180赫。 2.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大约为20~20000赫。3.把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4.利用:B超,超声波测距,蝙蝠,雷达。情境五:(演示)轻敲队鼓和重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的不同。 学生表述:小结:1.响度: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大小叫响度。2.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有关。情境六:请你用同一种物体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学生讨论演示:参考:1.用不同的力量敲音叉,音叉振动强烈不同,即振幅不同,比较发出的声音有何不同。2.用力拨动橡皮筋,橡皮筋的振幅不同,比较其声音差异。3.人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越大还是越小?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情境七: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阅读课本图表,看了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讨论:情境八:(游戏)请一位学生站在讲台后背向大家,并蒙上眼睛,教师请不同的学生讲话,请那位学生判断是谁发出声音。思考:正常情况下,为什么能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小结:1.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2.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3.发生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都能影响音色。情境九:优美的歌曲同学们都喜欢听,除了丰富人们的文娱生活,还可以使人奋进。但是,对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电锯声、机器的轰鸣声等,同学们听起来感到烦躁,心神不安,这些声音都是噪声。我们接下来将知道什么是噪声?噪声是从哪里来的?噪声有什么危害?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减弱噪声?学生讨论:小结: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课堂小结: 乐音三要素及决定因素。课内作业: 1.男低音独唱时有女高音轻声伴唱,下面对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大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2.在一片嘈杂声中,小米一下子就听出父亲的声音。这是因为父亲的声音和其他人相比( )A.音调不同 B.音色不同 C.响度不同 D.振幅不同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音色会逐渐改变 B.音调会逐渐改变C.响度会逐渐改变 D.音调、响度和音色都要改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膜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就越大B.棒击鼓面越重,鼓膜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C.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D.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小
板书设计
第3节 耳和听觉(二)音调:发声体振动越快,即频率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也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响度:响度跟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音色: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发生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都能影响音色。
课外探究
学校周边噪声状况调查及处理措施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