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物质的溶解性[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01-22 15: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章累计7个
教学内容 第5节 物质的溶解性(一)
内容分析(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针对问题进行5个实验,是本节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能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了解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掌握认真观察、科学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学习,增强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探究实验(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
教学用具 课件,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酒精,汽水,食盐,碳酸钙,色拉油,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天平,量筒
情境设置 情境一:日常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蔗糖溶解在水中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你是否思考过,想要知道或是想提出什么问题呢?情境二:用实验去探究解决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分组分别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后交流汇报并实验。情境三:(讨论)1.为什么餐具上的油污用水不容易洗去,而用洗洁精却很容易洗去?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为什么会造成河里的鱼因缺氧而死亡?情境四: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如何确认吸热或放热?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情境五:情境六:情境七:
教学过程 边教边悟
情境一:日常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蔗糖溶解在水中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你是否思考过,想要知道或是想提出什么问题呢?生:小结问题: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2.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相同吗?3.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吗?4.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液体中?情境二:用实验去探究解决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分组分别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后交流汇报。生:汇报方案并实验:探究实验1:(1)取一小药匙蔗糖加入约盛有2毫升水的试管里,不断振荡,观察其现象;(2)往盛有约2毫升水的试管中倒入约2毫升酒精,充分振荡,观察其现象;(3)打开雪碧瓶,往小烧杯中倒入少量雪碧,观察现象。记录表格(教师准备): 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情况1小药匙蔗糖2毫升水2毫升酒精2毫升水二氧化碳水实验现象能(或不能)溶解于水结论探究实验2:(括号内由学生完成)问题:(物质溶解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假设:(1)可能与被溶解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2)可能与溶解物质时的温度有关(3)可能与溶解其他物质的液体性质有关(4)可能与大气压强的大小有关设计实验方案:1.控制溶解液体的种类、质量、状态、温度等 相同,被溶解物质的种类不同;2.控制溶解物质和被溶解物质的种类、质量、状态等相同, 溶解温度不同;3.控制被溶解物质的种类、质量、状态、温度等相同,溶解液体的种类不同;4.控制溶解物质和被溶解物质的种类、质量、 状态、温度等相同,溶解时的压强不同实验1: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并进行搅拌。蔗糖能完全溶解吗?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蔗糖是否都能完全溶解?总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实验2:2只烧杯中都装有20毫升的水,分别放入10克的蔗糖和食盐,并进行搅拌。两种物质是否都能完全溶解?总结: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实验3:将实验1中蔗糖不能完全溶解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蔗糖能继续溶解吗?总结: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实验4:1.将1滴色拉油滴入水中,它能溶解吗?2.将色拉油滴入香蕉水中,它能溶解吗?结论:同一物质在不同的物质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实验5:将汽水倒入杯子里,你看到了什么?结论: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说明(可举例):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情境三:(讨论)1.为什么餐具上的油污用水不容易洗去,而用洗洁精却很容易洗去?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为什么会造成河里的鱼因缺氧而死亡?生:小结:情境四: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如何确认吸热或放热?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生:实验:取2只烧杯,装入部分水。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读数__________。在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________。在另一只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______。你得出什么结论?小结: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时,水温会升高,说明氢氧化钠溶解时放热;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水温会降低,说明硝酸铵溶解时会吸热。结论: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课堂小结: 课内作业: 1.在闷热的夏天,池塘里的鱼大多浮在水面上,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C)A.夏天的鱼特别喜欢在水面B.夏天水温高,鱼到水面上可以凉快一些C.夏天水温高,水中溶解的氧气少,鱼就浮在水面 上D.夏天,水面上营养特别丰富,鱼就游到水面上2.关于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只有固体能够在水中溶解B.只有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C.只有固体和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D.固体、液体、气体都可能在水中溶解3.下列对物质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C)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有弱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4.你可能听说过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故事,其实林则徐并不是用火去焚烧,而是把鸦片放入水中,然后在水中投入大量生石灰,把鸦片给煮熟了。这说明生石灰溶解于水时要(放出)热量。5.衣服上沾了油污,用水不易洗去,而在油污上滴几滴汽油,就容易洗净了。这说明什么?油污不易溶于水,但易溶于汽油。6.取少量下列家庭常见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完全溶解的是: ( )A.食醋 B.蔗糖 C.金龙鱼食用调和油 D.食盐7.小明和小芳两位同学分别在自己的杯子里倒了相同体积的白开水,小明用的是热开水,小芳用的是冷开水,随后,他们很快在自己各自的杯子里溶解食糖,两位同学都将食糖溶解到不能再溶解为止。则结果是: (   )A.小明的糖水更甜 B.小芳的糖水更甜 C.小明溶解的糖要少一些   D.两杯水一样甜8.烧菜汤时,往汤里放麻油和盐,搅拌后看到麻油漂在上面,而盐粒却看不见了,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冷水加热,发现有气泡从水中逸出,这说明 (  )A.温度升高,固体的溶解能力增强B.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增强C.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减小D.水分蒸发,固体从液体中析出。
板书设计
第4节 物质的溶解性1.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2.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3.同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溶解能力不同.4.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5.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 6.物质溶解过程中会有热量变化.
课外作业
教后反思
本章累计8个
教学内容 第5节 物质的溶解性(二)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内容分析(教材处理)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溶解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往往学生把两者混淆了。但是由于学生在生活中与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经验,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后进行猜测。通过检验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最重要的环节是在实验结果汇报后,让学生进行关于实验设计、操作等过程中特殊现象、感受、体验等的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实验(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过程与方法 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实验变量控制
教学难点 实验变量控制
教学用具 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一只(公用)。
情境设置 情境一: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情境二: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情境三: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情境四: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情境五: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情境六: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设计实验方案,具体填写在书本上)情境七: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情境八:你根据这个实验还有其他的想法与感受吗?
教学过程 边教边悟
情境一: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生:小结: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情境二: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情境三: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生:小结: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情境四: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生:小结: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情境五: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你提出这样的假设是因为什么?生: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的固体。小结: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板书]情境六: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具体填写在书本上)生:师: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溶解快慢该怎样判断呢?生:溶解时间。时间越长表明溶解越慢,时间越短表明溶解越快。师: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实验室的后面有一面钟,大家可以根据它来判断时间的长短。下面我们就以猜想(1)为例,若我们要检验搅拌到底是不是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以前后两桌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生:两杯水,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看哪杯溶解得快?师:实验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搅拌的那一杯溶解所需的时间短,就可证明搅拌能够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如果时间一样,则证明……但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在研究“搅拌”这个因素时,对于水,对于食盐有没有什么要求?生:两杯水一样多,食盐质量也一样,水温也应该相同。师:所以说,我们在研究一个因素时,必须保证其他几个因素控制在相同条件下。这是种经常用到的科学实验方法。这样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根据这种方法,请同学来说一下检验猜测水的温度可能会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设计方案。生:相同质量的食盐在相同体积的冷水中溶解需要的时间长,还是在热水中溶解的时间长,同样在不搅拌的情况下。师:为了使标准统一,我们在控制水的体积的时候,都取20毫升,控制食盐质量时都取5克。现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亲自来验证一下自己的假设了。大家动手的时候要注意各种操作规范。情境七: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交流结果。生:小结:食盐的溶解速度与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溶解得越快;食盐的溶解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时溶解快;食盐的溶解与食盐颗粒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情境八:你根据这个实验还有其他的想法与感受吗?生:课堂小结:先来庆祝一下,我们的实验的成功。接着大家总结一下,这一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学 到了什么科学实验的方法,得到了什么知识?课内作业:
板书设计
食盐的溶解速度与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溶解得越快;食盐的溶解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时溶解快;食盐的溶解与食盐颗粒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课外作业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