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认识角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27~2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各部分的特征;能借助三角尺认识直角。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欣赏生活中的角给生活带来的美感,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角的认识。
[教学难点]认识直角。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三角尺、一根长绳。
学具:圆形纸片、小棒、大约40cm长的细绳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看过今年的开学第一课?
预设1:看过。
师:还记得每当讲完一个英雄红军战士的故事,都要把他们的名字写在什么上面,高高挂起吗?
预设1:红色的五角星。
师:是啊!红色的五角星象征了我们的党,它是我们的领导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那你能找出五角星上面的五个角在哪里吗?
预设1:能。
师:你指得真准确,如果大家在上课过程中都能这样积极、努力,也会得到一颗这样的五角星。
【设计意图】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在这里通过回忆“开学第一课”老红军战士的故事,引出五角星,适当渗透德育教育,落实德育目标学科化。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指一指,说一说。
师:现在二年级一班的小明正在上制作课。他说在他的教室里就能找到很多角,我们一起去看看能不能找到他所说的角呢?
学生观看课件(见图一),会看到有的同学在制作,有的同学在指电视、路灯、单杠、扇子、树的支架上的角,墙上还挂着尺子、表、锦旗等。
预设1:电视上有。
预设2:表上有。
预设3:扇子上有。
……
图一
学生到台前指一指。
师:你们发现的可真多!这幅图上还有很多角,我们就不一一指出来了。你感觉你身边会有角吗?它在哪里呢?
学生找身边的角。
2.折一折,说一说。
师:你能用一张纸折一个角吗?折完后用手摸一摸并认真观察一下。
预设1:能。
有的学生用圆形纸片折,有的学生用方形纸折。
师:用手摸一摸你折的角,有什么感觉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预设1:我摸了摸这里(顶点处)尖尖的,扎手,还有点疼。
预设2:我摸了摸这里(两条边),很平,很直。
3.摆一摆,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找到了这么多的角,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一个角吗?
预设1:能。
学生用小棒摆角,摆完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师:你为什么这样摆呢?这个地方(顶点处)分开行不行?
引导学生变换角的两条边张开口的大小来判断这个图形还是不是角。
引导学生尝试变换角开口的方向,让学生感受角。
4.用线做一个角。
师:你们能用线做一个角吗?
预设1:能。
两位同学到台前,用线做一个角。
教师对着用手拉着两条边的同学问:如果线松一下,弯曲了行不行?
预设1:不行,必须是直直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直直的”。
5.画一画,说一说。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能画一个角吗?
预设1:能。
学生尝试用尺子画角。
学生板书,教师再指导学生学习画角的方法。
6.小结梳理。
我们从五角星开始研究角,找了小明教室里的角。首先我们用纸折把角请下来,用手摸一摸,发现它有的地方是尖尖的、有的地方是直直的,然后我们用小棒摆角,用线做角,我们发现角的每条边都是直直的。最后用笔画出了我们数学上的角。我们认识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教师根据学生活动的发现,边引导学生总结梳理,边板书:顶点、边、边。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环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指一指、折一折、摆一摆、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中,通过感悟、体验、交流认识角的组成和特点,使学生经历从实物最后抽象成图形的过程,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辨析中,感知直角
1.初步认识直角。
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能辨出妖魔鬼怪。同学们是不是也有火眼金睛,能辨别出真假角呢?
学生观看课件。(见图二)
图二 图三
师:请认真看题目要求,图二中哪些图形是角呢?
预设1:1号是。
预设2:2号不是。
……
师:在这6个图形中,我们一共找出了4个角。
学生观看课件。(见图三)
师:在这4个角中哪两个角很像呢?
预设1:1号和3号。
师:这两个角是一种特殊的角,我们称它为直角。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环节教师借助学生非常熟悉且羡慕的《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将学习内容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直角。 图四
学生观看课件。(见图四)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三角尺,你们看三角尺上有直角吗?在哪里?
师:拿出你们的三角尺在小组内给同学们指一指。
学生互相指一指自己手中三角尺上的直角。
师:直角通常用这样一个符号来表示“┐ ”,现在我把它标到上面。请同学们用手指在空中试着比划一下直角符号。
2.学习用三角尺判断直角。
师: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呢?
预设1:看一下。
预设2:用三角尺比一下。
……
师:其实在生活中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我们生活中实物上的直角来判断,但为了方便,我们一般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学生观看课件演示怎样用三角尺判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见图五)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样的角是直角,想不想尝试一下自己会不会判断什么样的角是直角呢?敢不敢接受挑战?
师:请同学拿出2号信封,每人取一份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是直角的打“√”,并标上“┐”,不是直角打“×”。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借助电教设备直观形象演示出怎样用三角尺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科学,初步培养学生做事要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复习旧知,感悟新知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新朋友“角”,老师又邀请了你们以前认识的老朋友来做客,欢迎它们吗?
师:你们猜,它们是谁?
师:用课件分别出示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天圆地方。
学生观看课件。(见图六)
图六
师:想不想重新认识一下这些老朋友呢?
预设:想。
师:今天就从角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些老朋友。
师:圆有角吗?有几个?是直角吗?
预设:没有。
师: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图形?有角吗?有几个?是直角吗?
长方形呢?正方形呢?三角形呢?天圆地方上呢?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有没有“角”以及是不是直角的视角来重新认识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同时又把新知识渗透其中。并且借助flash动画将它们依此连接在一起,不但可以让学生重新认识学过的图形,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在观察图形的不断变化过程中,感受图形之美、数学之美。
五、学以致用
1.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判断哪些图形是角的练习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做出选择,然后标出顶点和两条边,交流时引导学生根据角的特征说一说为什么有的图形不是角。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两条边相交在顶点处。
2.自主练习第4题。
这是一道找直角的题目。在找直角时,有的图形包含了多个直角,要提醒学生先仔细观察,必要时再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验证。画角时,注意引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标直角的习惯。
【设计意图】在学生获得充分体验和感受之后,为学生准备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对角的特点以及直角有更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角和直角的概念。
六、感受生活中的角之美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因为角而显得更加美丽、漂亮,想不想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在柔和的音乐中让学生慢慢欣赏美丽的图片。
学生观看课件。(见图七、图八)
图七(滨州黄河大桥) 图八(滨州国际会展中心)
师:漂亮吗?
预设:漂亮。
师:你们知道这些图片都是哪个地方的吗?
预设:不知道。
师:其实,它们都在我们滨州,其中有滨州的黄河大桥、有西区的滨州国际会展中心。在我们家乡滨州就能欣赏到“角”给我们带来的美,感受到角的魅力,希望你们长大后能利用你们所学的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建设我们的家乡滨州,让我们的家乡越来越有魅力。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的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素材,挖掘家乡的教学资源。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受家乡之美。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七、谈收获
师:一节课,快要结束了,感觉自己有什么收获吗?
引导学生在与同学分享所学知识的过程中,从角的组成和各部分特点来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习完新知以后,在与同学分享收获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有知识点进行总结梳理,使所学知识有条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建构,加深了学生对角和直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