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物质的酸碱性
乐清市茗屿中学 吴孟
一、教学目标确定:
1、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2〕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说出典型的强碱和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确认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3〕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值的高低来表示,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4〕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及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1〕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
〔2〕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强弱。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认识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物质酸碱性及酸碱性强弱测定方法。
2、难点: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认识;PH的大小与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三、教学仪器准备:
1、每4人为一个探究小组:探究工作单1份、桔子1个、醋、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自来水、汽水、肥皂水、牙膏、胃舒平药片、洗发液、洗洁精、土壤、茶水、菠萝汁、苹果汁、紫色石蕊试液、胶头滴管、试管、点滴板、pH试纸(标准比色卡)、玻璃棒、烧杯。(自己准备的也可以)
2、讲台上准备:浓硫酸、蔗糖、白纸、玻璃棒、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pH试纸、标准比色卡。
3、多媒体课件一个。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选择:
探究式(四人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实验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师生互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引入:设计一个故事接龙,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在思考:“当酸雨来临时……”。鼓励同学们根据已知的环保知识抢着展开想象式回答。 进行故事接龙,积极回答。 能迅速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并且能激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展示酸雨的严重危害性后果,对同学们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让同学们关注酸雨到底是什么? 感受酸雨的危害,猜想酸雨的可能有什么成分构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 探究源于生活中的疑惑与猜想
展示一烧杯事先准备好的液体,告诉同学们说:这是一杯酸雨,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看看酸雨中到底有什么成分?实验:往酸雨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然后问为什么? 观看现象,整杯雨水变红了。同学组织讨论,试着回答为什么。
老师讲解背景知识,紫色的石蕊试液是一种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当遇到酸性物质时,会呈现红色,当遇到碱性物质时,会呈现蓝色。 认真听讲,猜想酸雨中含有……
接下来向同学们展示事先准备好的两杯液体(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做一个对比实验,往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中各滴加两滴紫色的石蕊试液,然后问为什么? 学生观看出现的现象,根据现象开展讨论回答。 探究是要为现象寻找理论依据
教师指出自然界中的物质可分为三类,酸性物质(像稀盐酸一样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性物质(像氢氧化钠一样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中性物质(像水一样不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色)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理解状
2、转:同学们请看每个探究小组的桌子上都摆了很多实验药品和器材。老师请同学们闻一下自己这一探究学习小组桌子上的食醋的气味 学生尝试着闻气味,(让他探究) 教学不能总是先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一味地简单模仿,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该怎么操作,为什么这样操作?
请各组派代表说说是什么气味,示范给同学们看一看你是如何闻气味的 学生代表发言(酸味、刺激性气味),并示范闻气味的方法(五花八门)
请同学们讨论哪一个同学闻气味的方法最好,其他同学的不足之处或错在哪里 同学讨论思考,重新操作 让学生互动交流,互相学习、借鉴。
教师演示正确的闻气味的方法,并与同学们比较讨论得出为什么要这样操作(不这样做的危害)并指出食醋是一种弱酸 仔细观察,理解状
展示几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与一些弱酸
请同学们吃橘子,要求同学们说说是什么味道 分着吃橘子,很酸的 能激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问:说明橘子中含有什么物质? 酸性物质
教师说明橘子中含有柠檬酸,柠檬酸属于弱酸(酸性物质) 认真听讲,领会。
多媒体展示一些常见的水果,让学生判断酸碱性 积极作出判断。 鼓励发言,鼓励大胆地判断,以及大胆地说出自己自己的判断依据。
教师演示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炭化 学生观察,大吃一惊,纷纷询问为什么?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说明浓硫酸等强酸具有腐蚀性,教师接下来让同学们猜测: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在纸张上写字会怎么样?并演示 猜测发言,浓厚的兴趣,跃跃欲试。
特别注意:如果不小心浓硫酸滴在皮肤上怎么办?为什么?附带讲解“道德与用浓硫酸犯罪”问题 可以让学生做浓硫酸在纸张上写字的实验,但要强调注意安全。 亲身体会印象会非常深刻。
3、转折:问:平时同学们喝浓茶或吃放纯碱太多的面包会感觉到什么味道?指出这样的物质是碱性物质 回答:涩味。
展示几种强碱(烧碱、熟石灰、等)和弱碱(氨水)
给同学们演示实验用湿布直接擦沾有油污的瓷砖油污很难去除,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较容易地除去油污? 学生回答洗涤剂,并演示演示加了洗涤剂后能轻松地擦去油污
教师一本正经地戴上皮手套后用倒有烧碱溶液的湿布擦沾有油污的瓷砖,也很容易就擦干净了
问容易擦说明了什么?老师戴上手套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讨论得出某些碱性物质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可用作洗涤剂。强碱和强酸一样,也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通过控制变量、对比实验,往往更容易联想、理解,也会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利用多媒体图片等引导同学总结出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酸性有强有弱,酸性的强弱是由于物质不同或浓度不同。同理,物质的碱性…… 也可以设计对比实验,比较腐蚀性。
4、问:我们知道了物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但是我们如何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呢? 学生回答,闻气味、尝味道、加入紫色的石蕊试液……
组织同学们讨论哪种方法好?其他方法不足之处或错在哪里? 让同学们时刻有质疑、讨论的意识
教师介绍酸碱指示剂(紫色的石蕊试液、无色的酚酞试液),并介绍用它们来判断的依据。指出最简单的是使用紫色的石蕊试液。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巡视 同学们小组探究实验判断桌子上提供的物质哪些是酸性物质,哪些是碱性物质。
组织 同学们交流实验结果,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总结:实验表明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 学生理论升华
5、问:刚才同学们用紫色石蕊试液能否测定出物质的酸碱性强弱? 回答:不能。用什么方法能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强弱?
教师介绍使用PH计、PH试纸等,其中最简单的是使用PH试纸。 仔细观察教师的规范操作,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师演示用PH试纸测定盐酸(强酸)与苹果汁中的果酸(弱酸)的PH值,问如何判断它们的酸碱性强弱? 跟标准比色卡对照,判断PH,然后比较PH的大小,PH越小酸性越强,PH越大,碱性越强。
教师多媒体展示并介绍课本图4-55,PH值大小与物质酸碱性的对应关系。
巡视,指导,组织交流 同学们小组探究实验测定桌子上提供的物质的酸碱性强弱并排序
6、组织同学学习《阅读——我们身边物质的PH》,要求学生说说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认真阅读,说说学到了什么?还能看出什么信息? 学会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7、小结: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 学生积极发言,补充 及时表扬,是对学生的积极认真的最好答复。
8、作业:课外探究:(1)为什么不同的植物适合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2)为什么有些河流里没有鱼儿生长了(3)或者自己任选一个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选做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探究是解决科学问题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