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半截蜡烛课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半截蜡烛课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14 20:43:35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一直以来,蜡烛被文人墨客们寄予了种种情绪,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
舟行散适江亭上,郡宴歌吟蜡烛间。 在这些词句中,有的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也有的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还有的借蜡烛诉离别之情。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围绕蜡烛展开,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感人故事。你有没有想过,半截蜡烛会关系到法国一家三口的生死存亡以及一场重要战争的胜败?快到课文中看一看,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半截蜡烛6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用石蜡制成,可燃烧发出光亮。1.学习目标
2.相关资料
3.字词精讲
4.读懂课文的金钥匙
5.课文解读
6.读懂课文的金钥匙答案
7.课文结构
8.课文主旨
9.课堂拓展
10.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11.当堂检测
12.课后作业布置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重点)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也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 年 9 月 1 日—1945 年 9 月 2 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 61 个国家和地区、20 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 2200 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 9000 余万人,4 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灯芯( )   半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诺、熄、嘛、梯截、厨、厄芯、奎xīnlù(暴露 透露 露水)
lòu(露面 露马脚)qiáng(强大)
qiǎng(勉强)
jiàng(倔强)tí(提水 提高)
dī(提防 提溜)绝密:
绝妙:
危机:
厄运:
摇曳:
从容:
镇定:极端机密的,必须绝对保密的(文件、消息等)。
极美妙,极巧妙。
①潜伏的危险。②严重困难的关头。
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本课指如果情报被发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将遭遇不幸的命运。
摇荡。本课指蜡烛的火焰摇晃。
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从容不迫。本课指杰奎琳不慌不乱地把烛台端起来。秘密 绝密都指不公开,需保密的东西。
“秘密”指有所隐蔽,不让人知道的事,亦指未被发现的事。“绝密”是指极端机密的;必须绝对保密的(文件、消息等)。保密程度比“秘密”高。
最终,他向大家公开了自己的秘密。
这是事关国家安全的绝密文件,没有国防部命令,谁都不能动。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是
如何与德军机智周旋的??
串珠问题:
1.伯诺德夫人想到的“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2.既然端不走蜡烛,为什么杰克还要搬回柴来生火?
3.为什么德军会让杰奎琳把半截蜡烛取走?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为了情报的安全,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
第二部分(第 3 自然段)写德军突然闯入伯诺德夫人家,并点燃了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急中生智,点燃了油灯,吹熄了蜡烛,暂时缓解了危机。第三部分(第 4、5 自然段)写德军又重新点燃了蜡烛,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的理由端走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部分(第 6、7 自然段)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的关头借上楼睡觉,端走了快要熄灭的蜡烛,成功地保住了秘密和全家人的性命。后,无比悲痛的情形。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
伯诺德夫人为什么“始终放心不下”?
因为情报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利益,也关系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性命。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jié)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德军搜查严密,突显了任务的危险。藏情报的物品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半截蜡烛”,不易被人察觉;把藏有重要情报的蜡烛放在“显眼”的桌子上使德军受到迷惑,不会产生怀疑,从中可以体会到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chú)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伯诺德夫人动作自然,言语中充满礼貌,轻描淡写中消除了一场危机,反映了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与冷静。阅读方法解密:理解动作描写概念:描写人物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
作用:①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②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③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答题模式: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特点,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面对着越来越短的蜡烛,杰克会想些什么呢?从中可以看出杰克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杰克会想:绝不能暴露情报,我一定要想办法把蜡烛拿走。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从容镇定、不畏牺牲的孩子。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对蜡烛的描写起到什么作用?
对蜡烛的描写起到了烘托紧张气氛的作用,从而反衬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沉着、机智、冷静。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似乎”一词逼真地反映了伯诺德夫人当时紧张的心理。这一心理描写,更突显了当时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随着烛光的摇曳,德军的眼睛即将盯上蜡烛,情报即将被发现,一家三口的性命也即将结束。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在母亲与哥哥的努力相继失败后,在蜡烛即将熄灭的千钧一发之际,杰奎琳以自己的天真可爱为掩护,“端”起烛台,“道过晚安”“上楼去了”。她巧妙地化解了危机,保住了秘密,挽救了一家人的生命。杰奎琳的机智、勇敢和从容让人敬佩。拓展:
正当小女儿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请你续写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这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随即一个军官跑进来,他凑到少校的耳边说了些什么,少校猛地站起来,厉声说:“快走!有新情报!”说着,一行人匆匆出了门。伯诺德夫人一家深深地舒了口气。 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是如何与德军机智周旋的?
①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②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③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④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⑤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1.伯诺德夫人想到的“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藏情报的地方很妙,放在了半截蜡烛中。将藏有情报的蜡烛放在了最显眼的地方,往往看似最危险的地方却是最安全的地方。
2.既然端不走蜡烛,为什么杰克还要搬回柴来生火?
在明知端不走蜡烛的情况下,还要搬回柴来生火,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引起德军的怀疑。
3.为什么德军会让杰奎琳把半截蜡烛取走?
因为杰奎琳语气娇嫩、有礼貌,并用了征询的口气,她的可爱引起了作为父亲的少校对女儿的思念,从而激发了少校对她的喜爱之情。半截蜡烛遭遇危机传递情报德军闯入?燃起蜡烛来照明
急中生智?欲用油灯换蜡烛借口生火?端走烛台被夺回
烛焰摇曳?心急危险正迫近危急时刻?娇声细语做掩护
提出请求?镇定端起走上楼
骗过德军?梯尽烛灭已无忧斗智斗勇 临危不乱度厄运
从容镇定 巧妙周旋终脱险——隐藏情报?半截蜡烛成机关再生变故成功保全本文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的事。赞扬了他们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满江红·写怀》岳飞)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翰)【关于爱国的名言】
利于国者爱之,害与国者恶之。(晏婴)
【爱国将领霍去病】
霍去病,西汉著名的爱国名将,军事家,善骑射。他用兵灵活,勇猛果断,与匈奴作战,每战皆胜。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
12略。两个“似乎”都不能去掉。(1)句中“似乎”一词准确地反映了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所以不能去掉。(2)句中“似乎”一词逼真地反映了伯诺德夫人此时紧张的心情,所以不能去掉。①他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②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3烛台朝门口走去。③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④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⑤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⑥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一、小小书法家。(抄写词语)
半截 熄灭 厨房 楼梯
二、词海泛舟。(按要求写词语)
写近义词。
秘密( ) 安全( )
显眼( ) 从容( )
写反义词。
秘密( ) 安全( )
显眼( ) 破坏( )保护机密醒目平安沉着公开隐蔽危险三、选出恰当的字词,在下面画“√”。
1. 一天晚上,屋里(闯 走)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2. 烛焰摇曳,发出(虛弱 微弱)的光。
3.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慌忙 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四、按要求写句子。
1.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德军那几双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不用蜡烛也行。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做《点拨》“课后练习单”。二、做《典中点》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