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最大的麦穗16麦穗,小麦聚生在茎的顶端的果实。“最大的麦穗”指一块地里最大的那穗麦子。1.学习目标
2.字词精讲
3.读懂课文的金钥匙
4.课文解读
5.读懂课文的金钥匙答案
6.课文结构7.课文主旨
8.课堂拓展
9.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10.当堂检测
11.课后作业布置1.会写1个生字。读读记记“苍老、洪钟、如梦初醒、麦垄、错失良机”等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麦垄( )
上下结构:垄lǒnɡ mái(埋头? 掩埋)
mán(埋怨)biàn(方便 便利)
pián(大腹便便)定夺:
两手空空:
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东张西望:
错失良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形容手里一无所有。
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比喻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刚刚 醒悟过来。
不错过当时的机会。
这边看看,那边看看。
指失去了很好的机会。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有一穗是最大的” 中的“一穗”和“最大的一穗”中 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串珠问题:
1.怎样理解“只许进不许退”?
2.从苏格拉底的要求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4.苏格拉底为什么让弟子们去摘最大的麦穗?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苏格拉底要求 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写弟子们 在麦地里挑挑拣拣,一再错失良机, 结果两手空空,苏格拉底谆谆教导弟 子们。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 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抓住眼前机遇, 不要错失良机的人生道理。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 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怎样理解苏格拉底对弟子们提出的要求?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提出的要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摘一个最大的”,二是“只 许进不许退”。“只许进不许退”的意思就是要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 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动作描写,既说明弟子们态度认真,又从侧面反映了弟子们只顾埋头去寻找,眼界不够开阔,面对选择缺少决断力。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从“总认为”“总以为”这两处 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弟子们在挑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觉得可供自己选择的机会还很多,不能立足于当前,把握住现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错失良机。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怎样理解“洪钟一般的声音”?
有两层含义:一是弟子们过于投入,苏格拉底的声音突然响起,他们便觉得特别响亮;二是苏格拉底的声音确实很响亮,而这特别响亮的声音中,或多或少地含有对弟子们的不满。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对弟子说这番话有什么用意?
苏格拉底的教诲语重心长,他对弟子们为什么空手而归作了恰当的解释。意在教导弟子们要抓住眼前的一穗,当机立断,早作定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lǒng),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摇晃着脑袋”“为他们惋惜”,用拟人的手法, 借小麦的表现,来体现弟子们一无所获后的尴尬、沮丧与失落。阅读方法解密:理解拟人修辞概念: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思想、 感情、动作等的修辞方法。
效果:使所描写的事物活起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答题模式:作者运用拟人的方法,把……当作人来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表达了……的感情。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 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的“麦穗”指的是什么?
运用对比,进一步阐述了“麦穗”和“时机”的关系。这里的“麦穗”指的就是出现在眼前的机遇。面对机遇,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及时采摘与“错失良机”反差强烈。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追求”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又指什么?怎样理解“远大”和“眼前”的关系呢?
最大的“追求”是指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眼前的“颗粒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这句话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人生应该追求远大的理想,但更重要的是把握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拓展:
请写几句关于珍惜机会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 ——西蒙
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
——托·富勒“有一穗是最大的” 中的“一穗”和“最大的一穗”中 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中的“一穗”指的是整块麦地里确实存在的那个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而言的;“最大的一穗”中的“一穗”指的是弟子们在麦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个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的,是相对而言的。
1.怎样理解“只许进不许退”?
“只许进不许退”的意思就是要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暗示着人生无法从头再来,过去了便永远过去了,只有好好把握眼前的机会,才不至于造成遗憾。 2.从苏格拉底的要求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苏格拉底具有敏锐的预见性,他已经预料到弟子们可能会两手空空。
3.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1)他们的眼界不够开阔,视野狭小,所见有限。
(2)他们在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失掉了许多机会。
(3)他们总是寄希望于未来,总是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机会,把本该完成的目标往后拖,不能立足于当下。 4.苏格拉底为什么让弟子们去摘最大的麦穗?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为了让弟子们明白要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用这样的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有教育效果。可见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懂得教育艺术的人。最大的麦穗提出要求揭示道理摘一个最大的
只许进不许退犹豫不决?难以定夺
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谆谆教诲?语重心长抓住眼前机遇
不要错失良机摘的经过有理想
抓机遇本文通过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愁 人
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快乐?
苏格拉底想了想,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一人郁郁寡欢,骨瘦如柴,似乎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吹到天上去。
天使问他:“你为什么老是
不快活,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这人说:“人们都说太阳宝石、月亮宝石是无价之宝,我什么时候能得到它们呢?”
天使非常同情他,便满足了他的要求。
过了一段时间,天使见这个人仍是愁眉不展,比过去更瘦了,又问:“你还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呢?怎么还是 这样满面愁容?”这人双眉紧锁,长叹短叹:“唉,我日日夜夜都担心失去这些宝贝啊!”
天使摊开双手,摇摇头说:“想得到的时候,害怕不能得到;已经到手了,又恐怕失掉它。这样的人,怎么 能够享受欢乐呢?”远 山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
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
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
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
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一辈
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苏颓丧(tuí sàng)地说:“我竭尽精
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的尴尬(gān gà)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
“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杜秋娘)时来易失,赴机在速。
(《晋书》) 【关于抓住机遇的名言(一)】?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苏轼)
【关于抓住机遇的名言(二)】?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罗隐)
(1)课文中有3处用了分号。第一处:“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第二处:“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第三处:“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2)第一处:两个独立的句子,在意思上是紧紧相连的,用分号来隔开。第二处:当后面的句子意思更进一层时,用分号来隔开。第三处:内容上有对比的句子,用分号来隔开。略。12这句话中的最大的“追求”指的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的是文中出现的“颗粒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3一、小小书法家。(抄写词语)
麦 垄
二、我是小小魔术师。(给下列汉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 ) ( )
( ) ( )
麦 垄仓龙抢救收拢笼络苍白拢笼苍抢三、锦上添花。(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麦穗 ( )的判断( )的声音 ( )的道理( )的季节 ( )的要求这样沉甸甸苍老准确收获老师四、巧填关联词。
1.( )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 )并不,便随手扔掉了。
2.你们( )碰见了,( )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3.弟子们( )低着头往前走,( )用心地挑挑拣拣。
虽然但即使也一边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