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课件(2课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郑和远航》课件(2课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14 21:44:17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郑 和 远 航11郑和:原姓马,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阳市晋宁县),我国明初航海家。1.学习目标
2.相关资料
3.字词精讲
4.读懂课文的金钥匙
5.课文解读
6.读懂课文的金钥匙答案
7.课文结构
8.课文主旨
9.课堂拓展
10.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11.当堂检测
12.课后作业布置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郑和
原姓马,出生于云南
昆阳州(今昆阳市晋宁县),
我国明初航海家。10岁时,
郑和入宫做太监,后被提
拔为内官监,赐姓郑。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变。他曾经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遍访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到达非洲东海岸,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航海装备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船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第二种船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船叫“粮船”, 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船叫“坐船”, 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船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的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 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装载人员、货物,分工细致,种类较多。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远航船队。 左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上中下结构:
上下结构:
独体结构:码、赠、撕、桅、炫、珊遣、魁器拳、范、瓷、鬓夷扶老携( )幼 脱缰( )
桅( )杆 炫( )耀xiéjiāngwéixuànxiāng(互相  相处)
xiàng(相貌 照相)ě(恶心)
è(凶恶 恶毒)
wù(可恶 厌恶)壮观:
魁梧:
炫耀:
宏大:
脱缰:
袭击:
开阔: 景象雄伟。本课指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
( 身体) 强壮高大。本课形容郑和身材很高大。
夸耀。
巨大;宏伟。
失去控制。
趁对方没有戒备,突然进行攻击。
使开阔;(思想、心胸)宽阔。流传:
浩浩荡荡:
人山人海:
镇定自若: 传下来或传播开。
水势壮阔的样子。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本课指郑和的船队声势浩大。
形容汇聚的人极多。本课指苏州府刘家港码头的人极多。
遇到紧急情况或危险不慌不忙,不改变常态。本课形容郑和面对险境很镇定,不慌张。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本课指郑和率领船队一次又一次战胜险境。
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本课指郑和和军士们做好准备来应付海盗的袭击。亲切 亲密都表示关系好而且很密切的意思。
“亲切”着重指内心感到亲近,情意真挚,也指热情而关心;而“亲密”侧重指关系密切, 感情好。
1.同学们看到老师感觉很亲切。
2. 两位老师正在亲密地交谈。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郑和远航有什么重 要意义?
串珠问题:
1.郑和一共进行了几次远航?持续了多少年?
2.本文重点记叙了哪一次远航?为什么把62艘大船称为“宝船”?
3.郑和在远航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和危险?他又是如何战胜它们的? 第一部分(第1-5 自然段):主要写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6、7 自然段):简要介绍郑和远航的时间、次数、范围,点明了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hú)、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本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船队与各国的交往?本段从两个方面介绍船队与各国的交往:一是与各国君臣交往,二是与当地百姓的交往。从这两方面能够清楚地看出船队与各国交往的盛况。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中心句)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 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及环境描写,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当时环境的险恶, 与下文郑和“镇定自若”“化险为夷” 形成对比,表现了郑和出色的指挥才能和临危不惧的品质。阅读方法解密:品析拟人修辞方法概念: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
答题模式:通过运用拟人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
运用:见本课“课后练习单”第二、1 题。仿写:
牵牛花开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绽开了笑脸。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 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本段所叙述的郑和远航遇到的危险主要有哪些方面?
一是险恶的风浪,二是海盗的袭击。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1.郑和一共进行了几次远航?持续了多少年?
郑和一共进行了7次远航,持续了28年。2.本文重点记叙了哪一次远航?为什么把62艘大船称为“宝船”?
本文重点记叙了第1次远航。因为这62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同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可见这62艘大船装备十分精良,因此被称为“宝船”。3.郑和在远航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和危险?他又是如何战胜它们的?
郑和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其中,在险恶的风浪面前,郑和镇定自若地指挥船队在波涛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在面对海盗的时候,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与海盗斗智斗勇,将其包围,俘虏了海盗。 郑 和 远 航第一次远航(详)扬帆启航:场面壮观 规模宏大
友好交往:礼节周到 备受欢迎
战胜凶险: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出色的航海技术
顽强的探索精神后几次远航(略)——意义重大本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历史意义,表现了我国当时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哥伦布航海的故事
在意大利热那亚,有一个孩子从小就向往着海上航行。少年时期,他偶然读到一本书,上面讲整个地球是圆形的。于是他就大胆地设想,一直向西航行也许可以到达东方的国家。
24岁时,他移居到西班牙,随后向国王建议探索西行通往东方的海上航路。经过艰苦的游说,最终这个年轻人得到了国王的帮助。一天清晨,他带领着87名水手,驾驶着3艘破旧的帆船,向蔚蓝色的大西洋进发。但是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是一个扁平的大盘子,谁也不知道在茫茫无际的大西洋上一直向西航行,等待着他们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命运。海上的航行生活并不浪漫,相反,显得十分单调而乏味。水连着天,天接着水,水天一色,横无际涯。在浩瀚的大海中,人类显得那么单薄、渺小,甚至有些绝望。就这样,他们向西,再向西,漂泊了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1个月过去了,帆船驶入了大西洋的腹地。有的水手们开始沉不住气,私下里偷偷议论还要航行多少天才能到达陆地。
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他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尽管如此,苦熬了将近2个月之后,还是看不见陆地的影子,而当时2个月在当时被欧洲人认为是人类航海时间的极限。满面胡茬,衣服也被汗水浸、海水淋而结成板的船员开始公开抱怨,说这次远航是一次愚蠢的航行。2个月零6天之后,几乎崩溃的船员们声称继续西行就将策反叛乱。经过激烈的争论,他向船员们提议:再走3天,3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
就在第三天晚上,命运终于出现了转机。他发现海上漂来一根芦苇,有芦苇就说明附近有陆地。一位水手爬上桅杆,果然,看到了前面有隐隐约约的火光。次日拂晓,他们在海上航行了2个月零9天之后,终于登上了久违的陆地——美洲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
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年轻的英雄在这一刻诞生了,他就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从那一天,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新航路的开辟,不仅给哥伦布本人和西班牙君主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美洲大陆是地球上原来就有的,并非
哥伦布所创造,他只不过是坐着船往西走,
再往西走,碰上了这块大陆而已。其实,无
论哪个欧洲人坐船一直向西航行,都会有这
项发现。但是哥伦布之前,欧洲人在大西洋里向西航行的最长时间是2个月,哥伦布比他们多航行了9天。这个当年才24岁的年轻人用事实告诉后人:命运之船在未知迷途中航行时,重要的不是彼岸离我们有多远,而是我们有没有到达彼岸的决心、勇气与智慧。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九首》其八,刘禹锡)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描写中国郑和远航的意义的成语】
开天辟地 前无古人 名扬天下 互通有无略。12携: 拉着(手)。扶老携幼:指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形容人结队而行。已: 停止。惊叹不已: 惊奇赞叹不停。待: 等待。严阵以待: 指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等待着来犯者。夷: 平坦;平安。化险为夷: 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3略。一、小小书法家。(抄写词语)
派遣 仪器 赠送 撕裂派 遣仪 器赠 送撕 裂二、快乐二选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太监(jiān jiàn) 魁梧(wú wǔ)
乘坐(chéng chèng) 紧挨(ái āi)
桅杆(wéi gān wěi gǎn)√﹒√﹒√﹒√﹒. .√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做解释。
1.( )( )为夷: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荡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宏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险浩形容水势大或广阔、壮大,声势大。浩规模事业、工程、运动、机构等巨大宏伟。四、判断下列句子是否为比喻句,是的在括号里画“√”,否则画“×”。
1.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
2.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
3.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 )
√×√课件34张PPT。1.看拼音,写字词。
qiǎn zèng cí qì quán tou
派 送
遣赠瓷 器拳 头2. 辨字组词。
码( ) 撕( )
吗( ) 厮( )
范( )
苑( )码头好吗撕咬厮守模范文苑3.把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写字的意思,然后选词填入下面句中的括号里。
扶老(  ) 幼____________ 
惊叹不(  ) ____________  
化险为(  ) ____________  
严阵以(  ) ____________  携拉着 已停止夷 安全待等待(1) 哈尔威船长以他的大智大勇,使人们(     ),他自己却以身殉职。
(2) 那伙偷袭的匪徒,看到这支(      ) 的队伍,犹豫了一阵以后,调转头跑了。
(3)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说得头头是道,使得在场专家也(      )。 化险为夷严阵以待惊叹不已4. 品味下面句子,说一说句子的表达效果。
(1) 每艘宝船长约148米,宽约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具体数字着重介绍62艘大船的详细情况,让人充分感受到“宝船” 的壮观气势。把“船队” 比作“一条巨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只数量之多和船队规模之大。5. 用画线的词语,写一个比喻句。
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欢腾的人群宛如大海的波涛。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1. 选文中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
2. 郑和的这次远航遇到了哪些凶险? 先用“________” 在文中画出来,再用“不但……而且……” 的句式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拟人远航的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 船队不但在大海上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而且在归途中遇到过海盗的袭击。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对同一件事的表现也往往不同。正是这些不同,让我们看到不同人的不同性格,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请选择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个片段作文,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详略得当。要求3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分析:详略由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所以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中心,也就是需要详写的目标。写人的记叙文,要在记叙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等特征。这就要在叙述过程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进行详细描写。那些次要内容应概括叙述,要略写。优秀示例: 下午放学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们只好跑向一家杂货店去避雨。可男老板说我们会影响他的生意,不让我们在他的店内避雨。我们只好跑向左边的杂货店,躲躲闪闪地站在店门外的屋檐下。没想到从店内走出一位女老板,热情地招呼我们说:“小朋友们,快进来吧! 看,雨淋湿你们的衣服了。”接着,她还搬来了几把椅子让我们坐。大约过了半个小时,雨还是停不下来,我们心里很着急。这时,女老板又借给我们每人一把雨伞。大家连连道谢,她却笑呵呵地说:“避雨借伞,这是路边人家经常遇到的事,不用客气!”一、看拼音,写词语。
mǎ tóu sī liè fàn wéi
zènɡ sònɡ cí qì dǎ quán
yí qì pài qiǎn码 头撕 裂范 围赠 送瓷 器打 拳遗 弃派 遣二、一锤定音。(用“——”画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桅杆(wèi wéi)   险恶(wù è)
炫耀(xuàn xuán) 珊瑚(shān sān)
鬓发(bīn bìn) 满载(zǎi zài)
紧挨(āi ái) 争相(xiāng xiàng)
乐意(lè yuè) 魁梧(kuí kuái)▁﹒﹒﹒﹒﹒﹒▁▁▁▁▁﹒﹒﹒﹒▁▁▁▁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
扶老(   )幼:____________。
惊叹不(   ):____________。
严阵以(   ):____________。
化险为(   ):____________。携携带已停止待等待夷平安四、写出句中加点词的近义词。
1.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    )(    )(    )
2.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    )(    )(    )委派将要带领庞大夸耀威逼﹒﹒﹒﹒﹒﹒﹒﹒﹒﹒﹒﹒五、黄金搭档。(将括号里能与前面词语搭配的词语用“——”画出来)
树立(理想 决定)   端正(态度 目标)
生活(艰苦 艰巨) 山河(华丽 壮丽)
办法(美妙 巧妙) 国家(富强 富贵)
观赏(风景 情景) 精通(业务 业绩)▁▁▁▁▁▁▁▁六、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荡荡  镇定(  )(  )
(  )(  )海外  雄伟(  )(  )
人(  )人(  )  (  )武(  )威
浩浩自若名扬壮观山海耀扬七、句子美容院。(按要求写句子)
1.鸟儿在树枝上叫着。(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缺点。(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3.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
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多鸟儿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改正两百多艘船只像一条巨龙卧在码头边。4.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下面两句话合为一句话。
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亲切友好。别国的老百姓表示热烈欢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和难道不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吗?因为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亲切友好,所以别国的老百姓表示热烈欢迎。八、文中寻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郑和远航,规模之______,时间之______,范围之______,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________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________。
2.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大长广顽强眼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一、语言运用。
在南京郑和公园里有一座郑和的塑像。如果你来到郑和公园,面对郑和的塑像,会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和,你是民族英雄,你是我们的榜样,你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二、课内阅读。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
﹒﹒﹒﹒﹒ ﹒﹒﹒﹒﹒﹒﹒﹒ ﹒﹒﹒﹒﹒﹒﹒﹒﹒﹒﹒1.请用“——”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2.这段话开头的“然而”在意思上表示________,可以换成________,在结构上有____________的作用。
3.选文中加点的句子主要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的描写,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了____________。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转折但是承上启下比喻拟人风浪的险恶4.这段话是从 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写出航行凶险的。请你用上关联词“不但……而且……”把这两方面的内容连起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描写狂风之大、海浪之猛,读来令人心惊胆战,同时也衬托了郑和的胆略与智慧,这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看出。风浪海盗船队不但要躲避风浪,而且还要对付海盗的袭击。呼啸脱缰的野马咆哮疯狂镇定自若化险为夷三、课外阅读。
张骞(qiān)出使西域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攻击匈奴。
张骞一行人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 艰)定,不顾(坚 艰)辛,冒险西行。他们刚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骞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kān kàn)管才放松了。张骞乘(chènɡ chénɡ)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终于来到了大宛国。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并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1.用“”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字或读音。
2.用“~~~~~~~~”在短文中画出一个设问句。
3.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实现了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攻击匈奴。没有实现。因为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4.张骞在出使西域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张骞出使西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张骞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忍饥挨饿,还要躲避匈奴人的追杀。张骞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并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不畏艰难、意志顽强的人。四、片段练笔。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给郑和写一篇一百五十字以上的简短小传。示例:郑和,回族,原姓马,出生于云南。12岁时,入宫做太监,后被提拔为内官监(负责宫室营建和皇室需用物品的采办),赐姓郑。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辩。
1405年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船队首先抵达占城(今越南南部),然后往南到达爪哇、旧港、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再往西航行到满剌加(今马来西亚)、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国。第二年夏天返航,在1407年10月还朝。后来,郑和又六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这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87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14年。五、拓展积累。(连线)
意大利哥伦布    发现美洲大陆
葡萄牙达·伽马 绕地球航行一周
葡萄牙麦哲伦 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