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则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论语》十二则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15 08:5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8张PPT。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论语》十二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文圣”。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前551—前479),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yuè),序《周易》,撰(zhuàn)《春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因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孔子 公元前522年,孔子开始收徒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四方弟子云集。庄子的一则寓言里说,孔子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代指教育。关于“杏”有两个不同说法,一指杏红飘香;一指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对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汉朝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其深远。儒家1.子: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2.诸子:指的是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其著作。其中有十家发展为学派:儒、道、阴阳、纵横、法、名、墨、农、杂、小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3.儒家:由孔子创立,脱胎于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忠、孝、悌、忍、善)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富有人文理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
观点: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内在心性成就外王事功)
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
十三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周礼》、《易经》、《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论语》、《孝经》、《孟子》。孔门四科、十二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冉雍)
言语:宰我(子我)、子贡(端木赐)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卜商)
东面:闵子骞、冉雍、端木赐、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子若)
西面: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元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论语》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
天下”。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林:孔子墓地山东曲阜“三孔”返回 检查预习论语愠说三省罔殆箪lún yuèyùnxǐngwǎngdāndài逾矩吾Yú jǔwú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13、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4、曲肱而枕之(肱:胳膊)
15、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注意朗读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意朗读节奏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意朗读节奏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意朗读节奏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一章子曰:“学 而 时 习之,不亦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 按时
(名词作状语)复习同“悦”顺承转折生气也是了解分析文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课文探究第1句讲
第2句讲
第3句讲
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个人修养第二章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传 不习乎?”我 每天
名词作状语多次反省替出主意转折转折诚实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实可信了呢?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应重视品德修养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通“又”顺承顺承顺承迷惑顺承自然规律顺承顺承超过规范独立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子曰:“温 故 而知 新, 可 以 为师矣。”复习 旧的知识
形容词作名词顺接 新的领悟
形容词作名词可以凭借成为分析文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就可凭此做老师了。
本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转折迷惑转折有害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危害。”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第六章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品质高尚忍受分析文义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第七章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学问……的人喜欢、爱好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分析文义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第八章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饭
名词作动词粗粮冷水弯着胳膊顺承乐趣不正当手段对于分析文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讲个人道德修养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于之,在其中顺接跟从、学习分析文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流逝这舍弃分析文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普通人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并列坚守恳切仁德并列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树立坚定的志向,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并且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通假字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对别人的尊称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朋: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彼此友好的人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体会)
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作动词,喜爱,爱好;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⑦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指优点、长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①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②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关系)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关系)
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关系)③乐不亦乐乎(形容词,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④为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可以为师矣(动词,成为,做)⑤之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⑥其仁在其中矣(代词,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他们的)
人不堪其忧(代词,这样的)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词类活用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而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近思(表顺承)特殊句式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找出本课所有写学习方法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复习法
反思发
复习法
学思结合法找出本课所有写学习态度的句子以学习为乐 珍惜时间 诚实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找出本课所有写做人修养的句子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不义而富贵者,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积累成语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1.犯上作乱:犯 ,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自《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3.一言以蔽之:蔽, 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见义勇为: 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自《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5.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源于本文的常用成语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箪食瓢饮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不堪其忧
温故知新 博学笃志 不改其乐
切问近思 乐在其中 从心所欲
择善而从 曲肱而枕 富贵浮云
逝者如斯 不舍昼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 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数:算法(计数) “六艺”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