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北京的春节6“北京的春节”指北京过春节的各种习俗。1.学习目标
2.走近作者
3.相关资料
4.字词精讲
5.读懂课文的金钥匙
6.课文解读
7.读懂课文的金钥匙答案8.课文结构
9.课文主旨
10.课堂拓展
11.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12.当堂检测
13.课后作业布置1.会写“旬、熬”等14个生字;能正确朗读并书写“腊月、展览”等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重点)
3.细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难点)老舍:
(1899~1966),满族,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大年,一般指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吃腊八粥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过小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粥( ) 蒜( ) 醋( ) 榛( )
栗( ) 饯( ) 筝( ) 黏( )
寺( ) 驴( ) 逛( ) 水浒( )
张灯结( )彩半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醋、饺、拌、榛、鞭旬、逛熬、蒜、翡、栗、筝、麦、寺zhōusuàncùzhēnlìjiànzhēngniánsìlǘguànghǔjiéchā(一念之差)
chāi(出差 差遣)
chà(差不多)áo(熬夜 熬煎)
āo(熬豆腐)gèng(更加 更好)
gēng(更改 更新)jiān(空间 时间)
jiàn(亲密无间)pū(铺路 铺张)
pù(商铺 床铺)蜜饯:
掺和:
空竹:
彩排:
通宵:
娴熟:
零七八碎:用浓糖浆浸渍后的果品等。
掺杂混合在一起。本文中指干果与蜜饯混杂在一起。
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玩具。
戏剧、舞蹈等正式演出前进行化装排演。本文中指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就像是过年的排演。
整夜。本文中指灯火亮一整夜。
熟练。本文中形容骑马和骑骆驼的技术很熟练。
指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万象更新: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目一新。更:变更。本文中指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美好的。
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本文中指实在没有办法赶回来过年。
截然: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完全不同。
挂上彩灯,系上彩带。形容场面喜庆、热闹。规矩 规定都指“大家应遵守的标准、规则或制度、章程等”。
“规矩”着重指一定的行动准则、法则或习惯,表示长期形成的,应当遵守;“规定”侧重于办事的具体要求,表示按照事情的需要定出的,要大家遵守。
1.按规矩,到别人家玩,要带礼物去。
2.我们学校有明确的规定,不能穿拖鞋进校园。热闹 喧闹都有“活跃”的意思。
“热闹”着重表示繁盛活跃,多用于形容景象或场面等;“喧闹”着重表示声音嘈杂。
1.元宵节的时候,街上十分热闹。
2.我想离开这喧闹的城市。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具有怎样的特点?
串珠问题:
1.北京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3.课文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反复读课文,你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
4.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从腊月初旬到除夕之前,人们为过春节做准备。
第二部分(第7自然段)写北京除夕的热闹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写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前人们的活动。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写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的热闹情景。
第五部分(第13自然段)写春节结束,人们开始为新的一年忙碌起来。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仿写:
“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照样子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不是一场比赛,而是对你意志力的考验。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为什么要多吃几个饺子?
因为吃饺子用的腊八蒜色味双美,表达出了作者对腊八蒜的赞美之情。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àn)掺(chān)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本段中的“大事”一词有什么作用?
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因为在这段日子里,可以吃到好吃的东西,尽情地玩耍。作者用了“大事”一词,写出了孩子们的欢喜与期盼。拓展:
你能写出两句和爆竹有关的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这是过渡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孩子们的欢喜自然过渡到大人们为准备过年要做的事情。阅读方法解密:辨析过渡的方法概念: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这个句子就是过渡句。
方法:①用小标题过渡;②用一个句子过渡,承上启下;③用承上启下的段落过渡;④用关联词过渡;⑤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
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运用:见本课“课后练习单”第二、 1题。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jiàn]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把过小年说成是过春节的“彩排”,说明了过小年像过春节一样热闹,也预示了过春节将会更加热闹、隆重。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把过小年说成是过春节的“彩排”,说明了过小年像过春节一样热闹,也预示了过春节将会更加热闹、隆重。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jiàn]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fàn)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lǘ),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作者描写了人们在正月初一的哪些活动?
描写了人们在正月初一的活动,人们或者走亲访友,或者待客,或者逛庙会,每个人都没闲着,但都乐在其中,可谓轻松自在。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
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等句可以感受到灯的数量之多;从“各形各色”,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又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这两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纸上。这两句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具有怎样的特点?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隆重而热闹,温馨而美好。
1.北京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的人们是这样过春节的:(1)腊月初八家家都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2)腊八过后,大人们忙着买过年所需的物品,孩子们买零食、爆竹和玩具。(3)腊月二十三过小年。(4)小年过后,人们置办年货,大扫除。(5)除夕准备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爆竹、吃团圆饭、守岁。(6)大年初一人们拜年、逛庙会。(7)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以人们的活动为线索组织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逛庙会;正月十五观花灯、放花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3.课文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反复读课文,你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
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2)年的味道是食物的味道: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看花灯,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里。
4.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北京的春节腊月初旬开始除夕夜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腊八粥
腊八蒜
过小年
买年货灯火通宵,鞭炮声不绝,吃团圆饭,守岁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逛庙会观花灯
放花炮
吃元宵残灯末庙
春节结束隆重热闹祥和温馨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想北平(节选)
老舍
????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 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增广贤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北京春节习俗——吃饺子】
北京人过春节吃饺子,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转下页)吃到糖,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吃到枣和栗子,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转下页)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按照老规矩,北京人的春节差不多从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八这天家家都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八过后,大人们忙着预备过年所需的物品,孩子们则买自己喜欢的杂拌儿、爆竹和各种玩意儿。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要吃糖,天一擦黑,就放起了鞭炮。除夕这天非常热闹,家家酒肉飘香,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门外贴对联,屋里贴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除夕之夜家家灯火通宵,晚上要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男人们到亲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许多寺院都举办庙会。正月初六多数铺户开张,人们在闲暇时间去逛庙会、逛天桥、听戏。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处处张灯结彩,各色各样的花灯高高地挂了起来,小孩子们燃放起花炮,尽情地玩耍,人们在这一天里都要吃元宵。正月十九北京的春节才宣告结束。
示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春节前夕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在过年时喜欢做的。买爆竹、买吃的零七八碎儿、买各种玩意儿都是我们内心的企盼。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课文在处理详略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的情景写得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作者这样写使得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更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对联和“福”字,一片新气象。让我特别高兴的是,我的爸爸从遥远的新疆赶了回来。除夕那天晚上,家里热闹极了,全家人一起高高兴兴地吃年夜饭。我的收获最大,因为爸爸补上了我的生日礼物,他送我一辆精美的拼装赛车,我高兴极了。略。一、在带点字恰当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间断(jiān jiàn) 万象更新(gēng gèng)
差不多(chā chà) 正月(zhēng zhèng)
二、将词语补充完整。
张( )结( ) ( )七八( )
( )象( )新 各( )各( )····灯 彩 零碎万更形色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 )腊八粥 ( )新衣
( )庙会 ( )毛驴
( )腊八蒜 ( )年画
四、我会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小孩子最爱过年,( )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玩意儿,( )可以放鞭炮。
2.春节( )很快乐,( )一眨眼功夫就过去了。但是不但而且虽然贴熬穿逛骑泡五、句子加工厂,按要求变换句子。
1.孩子们把鞭炮点燃了。(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夕真热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鞭炮被孩子们点燃了。除夕难道不热闹吗?课件28张PPT。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这不是粥( ),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新年时显出万象更( )新的气象。
(3)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 )外热闹。﹒﹒﹒zhōugēngfèn2.读拼音,写词语。
jiǎo zi fěi cuì biān pào
zhēn zi lì zi sì yuàn
zhāng dēng jié cǎi wàn xiàng gēng xīn
fēng zheng饺 子翡 翠榛 子鞭 炮栗 子寺 院风 筝张 灯 结 彩万 象 更 新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1)万象更新
A.更加( ) B.变更( ) C.又、再( )
(2)截然不同
A.割断( ) B.阻拦( ) C.截止( )
(3)张灯结彩
A.扩大,夸张( ) B.陈设,铺排( )
C.看,望( )
(4)日夜不绝
A.穷尽( ) B.走不通的( ) C.断绝( )√√√√4.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今天是元宵节,( )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2)孩子们( )要放鞭炮,( )要过春节了。
(3)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即使5.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自己积累的一副春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1. 选文第一句话中加点的“又”字有什么作用?【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元宵节是“又一个高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因为处处张灯结彩,小孩子们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非常热闹。这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元宵节。3.作者在选文中着力描写灯的________多、________多,为的是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中可看出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喜欢北京的元宵节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量种类元宵节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赏花灯、放花炮、吃元宵。喜欢。从“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句中可以看出。读这句话要读出高兴、幸福的感情。你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节日里都有哪些习俗?你喜欢过春节吗?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来吧。要注意详略得当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家乡的人们是如何过春节的,习俗是什么,哪些地方和其他节日相比有独到之处,有什么精彩的故事传说等,这些是写作的重点。二是有详有略,首先回忆并罗列出春节进行过哪些活动;然后想一想,你要突出怎样的中心;最后根据这一中心选择出关系最直接的活动进行详写,与中心关联不大的可以略写。如课文中作者对热闹的除夕、截然不同的大年初一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都进行了详细描绘,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优秀示例: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中国人民同欢喜共庆祝,虽然各地的习俗不同,但欢乐却在每个人的心中荡漾。
除夕晚上八点整,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聊家常,观看精彩的节目,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大年初一天刚亮,连续不断的鞭炮声响起,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装,整装待发。大人们三五成群地来来往往,小孩子成群结队地在街上嬉戏,无法掩饰的笑容早已从心底透出。到了下午,街上走动的人们更是络绎不绝。分别已久的老朋友相聚在一起,看着彼此的笑脸,有说不尽的话语,有无限的思念和牵挂。家家户户的屋子里,充满着笑声,洋溢着欢乐。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这是用花生、胶枣等干果与蜜饯掺(chān cān)和(hé huo)成的。
2.北京的春节过得分(fēn fèn)外热闹。
3.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jiān jiàn)断。
4.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因为可以骑毛驴(lú lǘ)。
5.街上有好多卖麦芽糖和江米糖的,这些糖又甜又黏(nián nán)。﹒√√√√√√﹒﹒﹒﹒﹒二、生字盘点。(看拼音,写词语)
áo zhōu fěi cuì biān pào
( ) ( ) ( )
jiǎo zi fēnɡ zhenɡ suàn bàn
( ) ( ) ( )
zhēn zi ɡuànɡ jiē shànɡ xún
( ) ( ) ( )熬粥翡翠鞭炮饺子风筝蒜瓣榛子逛街上旬三、用横线标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万像更新( ) 灯火通霄( )
捷然不同( ) 万不得己( )
张灯结采( ) 各型各色( )象截彩宵已形四、句子广场。(按要求改写句子)
1.姥姥对小红说:“春节放假,来我家住几天。”(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是城市。 北京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姥姥对小红说,春节放假去她家住几天。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一、节前准备
1.腊八粥。
(1)判断: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意在说明熬制方法独特,根本上与“粥”不同,所以“不是粥”。( )
B.意在说明粥里的食材多,所以算得上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各填写三种。
各种米: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各种豆: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各种干果: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粟米籼米糯米黄豆红豆绿豆干莲子葡萄干红枣干2.腊八蒜。
(1)填句:到年底,蒜泡得_____________,醋也有了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忍不住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
色味双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吃几个饺子色如翡翠辣味色味双美色泽和味道都很美。二、新年热闹
1.除夕。
(1)填写:除夕这一天的热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
(2)读句,判断: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A.年饭又叫团圆饭,更大的意义在于团圆,一家人和和美美地过年。( )
B.这说明人们对于过年的重视程度,尽可能地赶回家过年。( )
C.吃年饭吃到这一年里所有的花样。( )守岁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不断吃团圆饭√√×2.初一。
(1)春节是民风民俗活动最为集中的时候,请写出北京的春节最常见的活动: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
(2)小孩子为什么喜欢逛庙会?请判断下面找出的理由对不对。
A.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 )
B.可以在庙外的摊儿上买各种吃的,买各种新年特有的玩具。( )
C.可以玩骑毛驴等。( )
D.可以欣赏赛马、赛骆驼等。( )
E.可以在逛庙会时拜年。( )听戏拜年庙会×√√√√3.正月十五。
(1)请列举元宵节里最吸引人的三个民俗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选择: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这里的“广告”是指( )
A.生产厂家通过花灯为产品做广告。
B.商铺通过花灯来吸引顾客,为商铺做广告。
C.商铺通过花灯,为《红楼梦》《水浒传》等书籍做广告。吃元宵观花灯放焰火B一、主题积累
下面的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
1.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阳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吃粽子
吃月饼
登高,赏菊二、延伸阅读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便在影壁后面竖起天地杆儿,悬挂着一盏灯笼和在寒风中哗啦哗啦响的秫秸棒儿,天地杆上贴一张红纸:“姜太公在此。”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
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铜钱的饺子谁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门,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出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在梆声中才能往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们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踏着芝麻秸儿到亲友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 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 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 恭喜 恭喜 同喜 同喜 我平时串百家门 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 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1.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短文中,作者介绍了“过年”的哪些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把糖“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有什么意图?饱含着人们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 ”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文中,作者介绍了送灶王爷、换门神、过除夕、拜年等风俗。人们把糖“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的意图是用糖“贿赂”灶王爷,让他说甜言。饱含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统领下文。三、百字练笔
请你仿照课文第七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下面这句话写一段话。
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课文第七自然段运用了“总—分”的写作方法来描写,第一句话为这一段的中心句。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