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寻”是寻访的意思;“隐者”指隐居的人;“不遇”是没有见到的意思。那么,在这首诗中,为什么寻不到隐者?隐者又是谁?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一串的疑问,轻轻拂去时间的尘埃,翻开诗作去一探究竟吧!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朗读、背诵这首诗。(重点)贾岛 (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屡试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他是以“推敲”著称的苦吟诗人。
主要作品:《题李凝幽居》《剑客》等。诗中隐者以采药为生,济世救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之情。诗中用白云显其高洁,用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意。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作者急切地想要见到这位隐士,以至于因此行不遇而如此惆怅。这位隐士虽自始至终未露“庐山真面目”,然而,诗中的每一句都是对他的传神写照。隐者禺yú遇yù姓禺yú处言:
只在:
云深:
处:说,告诉。
就在。
云雾弥漫。
地方,这里指隐者的行踪。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点击
听朗读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童子:没有成年的孩子,诗中指隐者的徒弟。我寻访隐者,在松树下碰到他的小徒弟,便问他师父到哪里去了。小徒弟告诉我,师父采药去了。师:指隐者,童子的师父。言:说,告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在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只在:就在。云深:云雾迷蒙。此:这。处:地方,诗中指隐者的行踪。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1.拼一拼,书写规范字。
zhǐ zài cǐ shān zhōng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处2.形近字组词。
寻( ) 童( ) 药( )
灵( ) 撞( ) 约( )
遇( ) 隐( )
偶( ) 急( )寻找灵巧儿童撞到药物约定相遇偶然隐藏着急3.“遇”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再查_____画。“遇”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相逢,会面,碰到;B.对待,款待;C.机会。“机遇”的“遇”意思是______;“遇见”的“遇”意思是____(填序号)。和“遇”部首相同的字还有_____、_____、_____,可分别组词为______、______、______。辶9CA远近过远方近处过来4.下面的诗句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B.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5.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寻访隐者,在松树下碰到他的小徒弟,便问他师父到哪里去了。 孩子告诉我,师父采药去了。A课件35张PPT。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重点)
2.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古诗的大意。(难点)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串珠问题:
1.一思:诗人在松下问童子的话可能是什么?
2.二品:诗人寻访隐者时,心情有哪些变化?
3.三拓:诗中的这位隐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四悟:这首诗包含了怎样的感情?题目交代了作者此行的目的是“寻隐者” 。寻隐者不遇诗人与隐者的小徒弟的对话是在一棵松树下展开的。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
童子首先回答的是师父采药去了,说明“不遇”的原因。采药是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切合隐者的身份,同时也介绍了隐者外出的目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第三句承接第二句,说师父就在这山中采药,对师父的去向给予了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引导。“只在”说明隐者走得不远,容易找到,让人在寻找不到的失望中萌生了一线希望。“不知”说明隐者在白云深处,难以寻踪,又使人怅然若失,无可奈何。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采用了巧妙的问答形式。“松下问童子”,一个“问”字为我们拉开了急匆匆赶来寻访隐者的帷幕。接下来的诗句隐去了“问”,通过童子的答表现了诗人的问,把诗人寻访隐者不遇的焦急、无奈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士而没有见到的事。这是一首问答诗。诗的第一句以“问”开头,描写了诗人去访问隐士,在松树下询问童子的情景,后三句省略了“问”,只写答语,写了师傅在山里采药,山高云深,不知师父的行踪。核心问题:1.一思:诗人在松下问童子的话可能是什么?串珠问题:诗人可能会问:“你好!请问你的师父在家吗?”“你师父到哪儿采药去了?”“你能把师父找回来吗?”2.二品:诗人寻访隐者时,心情有哪些变化?诗人起初是满怀希望地去寻访隐者,然而童子说师父不在,诗人顿时感到失望;接下来童子说“只在此山中”,诗人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当童子说到“云深不知处”时,又让诗人失望了。3.三拓:诗中的这位隐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远离尘世,以深山为家,与松树作伴,似白云般洁身自好,又如云雾般行踪不定。4.四悟:这首诗包含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隐者高洁的品性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问——松下问童子——(希望)寓问于答
别有滋味寻隐者不遇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答白云深处,难以寻踪(失望)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在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见到的事,体现了隐者高洁的品性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桃源行》)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李白《寻雍尊师隐居》)【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泰山曾是封建帝王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这首诗中有诗人对隐者的一份倾慕之情,有寻访隐者不遇的一丝失望之意,更有诗人对隐者那白云般高洁、青松般坚韧的纯洁品质的向往。同时,诗人也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意境,留下了一个无尽的想象空间。点拨:朗读这首诗时,要想象诗人访问的经过,
并读出诗人寻访时心情的变化,即由希望到失望,再由失望到希望,继而又失去希望的心理。前两句语气平缓,在平稳中推进,第三句语气稍稍上扬,第四句语气又趋于平缓。(1)朗读这首诗。(2)背诵这首诗。背诵时,首先要反复诵读,然后抓住诗人“希望——失望——希望——失望”的心理,理清思路。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背诵。点拨:本题是对带有“禺”这部分的字进行归纳整理,以积累更多的汉字,同时要了解汉字的构字特点。我还可以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松树下诗人急切地向隐者的弟子询问:小师父,你的师父在家吗?童子说:“师父在山中,但山高林密,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想象一下,诗人是怎样与童子对话的?参考答案:一天,诗人去拜访隐者,他来到隐者的住处,在一棵松树下问隐者的小徒弟:“你师父干什么去了?”小徒弟回答说:“我师父采药去了。”诗人问:“在哪里采药呢?”徒弟答:“就在这座山里,可是山高林密,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诗人听后怅然若失。江 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 (suō) 笠 (lì) 翁 (wēnɡ),
独钓寒江雪。点拨: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到永州时所作。诗中运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寒地冻、人鸟绝迹的江边雪景图,刻画了不畏风雪、独钓寒江的老渔翁的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不向邪 (xié) 恶势力低头、不怕险恶环境的坚强品格和孤 (ɡū) 独无援的心情。
本诗大意:千山万岭白雪皑 (ái) 皑,看不见飞鸟的影子,一条条山路白茫茫的一片,没有行人的踪迹。只有一个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驾着一叶孤舟,在大雪纷飞的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习题源于《典中点》的“基础练习”一、读拼音写词语。
yǐn jū xún zhǎo
yù jiàn cǎi yào
隐 居寻 找遇 见采 药二、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禺+( )=( )( )
禺+( )=( )( )
禺+( )=( )( )
禺+( )=( )( )
采+( )=( )( )
采+( )=( )( )
里+( )=( )( )
里+( )=( )( )心愚愚蠢辶遇相遇亻偶偶尔宀寓寓言彡彩彩虹艹菜白菜王理道理立童儿童三、写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1.每天晚上,他一回到住处( )就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
2.每天晚上,爸爸都要处( )理当天收到的邮件。..chùchǔ四、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深】①上面到底下或外到里的距离大;②不易理解;③颜色浓;④经历时间长久;⑤很,十分;⑥感情深厚。
1.这本书太深了,不适合小学生看。( )
2.夜已经很深了,你也该休息了。( )
3.妈妈今天穿了一件深红色的连衣裙。( )
4.他挖了一个深坑,把小铁盒埋起来。( )
5.小王阿姨是妈妈深交多年的好朋友。( )
6.他的遭遇让人深感同情。( )......②④③①⑥⑤完成《典中点》“主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