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打包18套)湘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打包18套)湘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2-15 13:29:01

文档简介

3.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气候变化 ②耕地 ③森林 ④稀少 ⑤强大 ⑥稀疏 ⑦裸露 ⑧水 ⑨乱砍滥伐
【探究点一】
【合作探究】
1.否。 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水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
2.“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这句话是正确的。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如陡坡开垦和砍伐森林等,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这说明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土地退化,其结果当然是荒漠化了。
3.荒漠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地表景观和土壤性状及天气现象上可能都会出现一些征兆,如植被覆盖度下降,地表反射率增加;土壤盐碱度升高、水分及肥力逐渐丧失、坚实度增加;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沙丘活化、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等。
【典例解析】
1.B 2.D 解析:解答关于荒漠化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凡是由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土地荒漠化,不仅仅指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中国南方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是植被破坏、流水侵蚀导致的,生态环境并不脆弱;人类活动引起的荒漠化速率远大于自然原因引起的;三江平原过度垦殖,造成黑土流失,肥力下降,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而不是土地荒漠化。
【探究点二】
【合作探究】
1.人口增加、过度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短缺、枯竭,加上植被破坏严重,最终导致古文明消失。
2.气候干旱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加上每年冬春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
【典例解析】
1.B 2.D 3.C 解析:(1)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内陆省区,这些省区主要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80%。长江以南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形成的石质荒漠(石漠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2)冻融荒漠化与终年气温寒冷有密切关系,青藏高原地区具备这样的自然环境。(3)由图可知,新疆是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层次一】
1.D 2.A 3. C
【层次二】
4.D 5.B 6.B 7.C
【层次三】
8.C 9.D
10.(1)内蒙古自治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B为农耕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因过度农垦而出现土地沙漠化。
(3)斑点状的荒漠化圈 水井周围集中了大量牲畜引起过度放牧。
(4) 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③减少水井数量。
3.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题目
3.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说出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阐明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学习
疑问
学生填写
学习
建议
学生填写
【相关知识点回顾】
1、我国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知识转接】
1、世界主要荒漠化地区。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荒漠化是指由于①__________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②______、草原和③______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二、荒漠化的原因——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自然原因:降水④________、风力⑤________;植被⑥________甚至没有,地表⑦________,土壤失去植被保护以及对⑧____的调节作用。
2.人为原因:人口迅速增长,过度放牧、⑨__________、盲目开垦等。
【探究点一】荒漠化的含义
〖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通常以外力作用为主要依据,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
1.有的人认为荒漠化就是沙漠化,这种观点正确吗?
2.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3.根据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思考荒漠化发生的可能征兆。
〖概括小结〗
1、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简单地说是指土地退化现象
沙漠化
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
荒漠
是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分布在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缺乏地区
实际上荒漠化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也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例如华北地区的次生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都属于荒漠化的范畴。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如下表:
成因
地区
形成过程
结果
表现





气候变
异等自
然因素
干旱
、半干旱地区
②一些
半湿润
地区
土地退化

荒漠化景
观形成
土地沙
漠化
石质荒
漠化
人类不
合理的
经济活
动 
次生盐
渍化
〖典例解析〗
1.下列关于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形以山地为主,新疆的地形有“三山夹两盆”之说
②塔里木河为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准噶尔盆地内
③灌溉农业为本区的特色,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被誉为“塞外江南”
④内蒙古高原东部为我国最好的草原之一,我国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就生长在这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探究点二】荒漠化的成因
〖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楼兰是中国西汉时代西域36国之一。据《史记》记载,楼兰建国至少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当年的楼兰,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然而,公元四世纪左右,它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千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1.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2.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地区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3.导致土壤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概括小结〗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与其海陆位置和地形密切相关。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自然原因
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蚀、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的破坏。
〖典例解析〗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如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回答1~3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说法正确的是
A.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99%
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
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年降水量都在400 mm以下
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
2.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甘肃、河北 B.新疆、内蒙古 C.陕西、宁夏 D.青海、西藏
3.占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植被人为破坏严重 B.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C.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D.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
【层次一】
1.关于西北地区人口、耕地与荒漠化土地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缩小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
B.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扩大和荒漠化土地面积缩小
C.耕地面积扩大导致人口增长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
D.人口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从而导致荒漠化范围扩大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据此回答2~3题。
目前造成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 ②大风频繁 ③降水较多,水蚀作用强烈 ④过度放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3.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A.全球变暖 B.臭氧空洞 C.土地生产力丧失 D.砍伐树木
【层次二】
读图,回答4~7题。
4.图示地区属于我国的
A.黄土高原 B.柴达木盆地 C.天山 D.内蒙古高原
5.为解决该地区能源短缺的问题,正确的措施是
A.兴建小水电站 B.利用风力发电 C.营造速生薪炭林 D.修建核电站
6.造成该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是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农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7.防治该地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A.扎设草方格沙障固沙 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
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 D.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
【层次三】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8~9题。
8.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10.结合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2009年1月24日于北京召开的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说,全国已有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
材料二:我国东北局部图。
(1)A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主体位于________(省区),从自然区来看,该山脉以东是________,以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地区是内蒙古的科尔沁地区,近年来土地沙化严重,试分析荒漠化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3)C地区是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试分析荒漠化的特点及成因。
(4)针对该区域的荒漠化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治理?
【思维导图】(学生自我绘制)
3.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丧失土地 ②沙尘暴 ③植被和地表形态 ④生产力 ⑤粮食和牧草 ⑥饥荒 ⑦三北 ⑧预防为主 ⑨防治结合 ⑩“三北”防护林 ?封沙禁牧 ?禁樵禁采 ?人口 ?资源
【探究点一】
1.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北方春季干旱、多大风;植被稀少;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人口膨胀导致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
2.沙尘暴的危害方式,大体可归纳为4种:沙埋、风蚀、大风袭击和污染大气环境,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沙尘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3.形成沙尘暴天气需要有两大条件:一是强劲的气流;二是干燥裸露的沙尘源。目前,全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属于中亚沙尘暴多发区的一部分。从沙尘源来看,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受境内外沙尘源影响。在我国北方地区分布有174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其中的沙漠、戈壁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所以,在我国注定不可能根治沙尘暴。
【典例解析】
(1)南 北
(2)该地区河流发源于南部的昆仑山地,高山冰雪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多属季节性河流。该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东西差异不大,众多河流出山口后顺势北流,故呈平行状;由于河流均流向干旱的沙漠地区,流量季节差异大,沿途因不断蒸发、下渗和农业耗水,流量急剧减少,故流程不长便消失在沙漠之中。
(3)西汉时期这里的居民利用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营造出片片绿洲,加上当时中央政府长期管辖和经营,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富庶之地。
(4)唐宋盛世之后,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逐渐增加,下游地区水源有限,难以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于是在河流上游盲目垦耕,破坏了固沙植被,导致河流水量锐减或改道,水源逐渐枯竭,再加上战争等原因,古绿洲逐渐退化直至被废弃。
解析 绿洲的形成与消失都是因为“水”的原因。干旱地区因为有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或地下水出露,植物得以生长而形成绿洲。古绿洲的消失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其南缘为高大的昆仑山脉,由于该地区极度干旱;河流水源来自昆仑山区的冰雪融水,河水自山口流出,依地势自南向北流,因为东西地势差异不大,故形成平行状水系,各自独立。由于冰雪融水有限而且季节性差异大,从总体上看,河流流量不丰,加之蒸发、下渗及农业用水,自上而下河流流量急剧减少,这里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而古绿洲的形成和演变则应从当时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因为在这段历史时期自然环境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探究点二】
1.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其危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危害农业:土地退化、沙化、土地的生产力持续下降,导致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2)破坏基础设施:流动沙丘威胁水库安全,埋没灌渠、良田。
(3)影响交通运输:流动沙丘能阻断和埋没公路、铁路;沙尘暴影响机场的运营和公路的畅通及人们的出行。
(4)破坏生态:影响动、植物的生存,使生态环境更脆弱。
(5)破坏人们的生活:沙逼人退,沙尘、浮尘增多,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轻预防重治理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防治荒漠化中预防投资少,见效快;而一旦形成荒漠化,再去治理则投资大,见效慢,效果差,因此应以预防为主。
3.全球荒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由于资金缺乏和技术落后,无力独自应付荒漠化扩大和加剧的趋势。鉴于荒漠化给全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如沙尘暴不分国界),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人类只有携手合作,才能遏制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实现全球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典例解析】
(1)A (2)C (3)选②或③。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与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树,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
解析 (1)该区域为宁夏、内蒙古交界地带,图示信息反映该区域沙漠广布,荒漠化问题严重。Q地在沙漠地带,根据新月形沙丘可知该地多大风,多沙尘暴。P地位于河谷地带,故较Q地年降水量多,年降雪日数多。(2)该区域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生态功能是防风固沙,削弱风力,截留水分,而增加植被覆盖,只能调节局部小气候,但不能改变当地大陆性气候的类型,植被类型也不会有大的改变。(3)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主要是针对区域的沙漠化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该区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人们在沙漠地区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被天然更新;或者用优良的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中,比较关键和主要的就是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干旱地区的绿洲常常受到风沙侵袭或是沙丘入侵的危害,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层次一】
1.B 2.C
【层次二】
3.D 4.C 5.B
【层次三】
6.(1)土地盐渍化 土地沙漠化
(2)Q地地处宁夏平原,由于大水漫灌和干旱的气候特征导致了土地次生盐渍化的发生。R地由于没有山脉的阻挡,R地能够受到西北风沙的影响,因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
(3)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4)①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②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③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④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⑤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⑥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线。(任答4项即可)
3.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题目
3.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阐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某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学习
疑问
学生填写
学习
建议
学生填写
【相关知识点回顾】
【知识转接】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三、荒漠化的危害
1.全球上亿人面临①____________的危险,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造成表土裸露,为②________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③____________________的破坏,使得生物的④________持续下降,⑤____________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⑥________,这些成为荒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四、荒漠化的防治
1.国际行动: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2.我国:实施“⑦________”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3.防治方针:“⑧__________,⑨________,综合治理”。
4.防治措施
(1)营造⑩______________建设工程;
(2)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
5.目的:实现?________、?________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探究点一】沙尘暴的形成及危害
〖合作探究〗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
材料三:沙尘暴,尤其是特强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当其形成之后,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携带沙砾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表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致使有的农作物绝收,有的大幅度减产;它能加剧土地沙漠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交通和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产生重要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1.分析沙尘暴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主要有哪些?
2.说明沙尘暴的危害有哪些?
3.有专家认为我国注定不可能根治沙尘暴,请说明其理由。
〖概括小结〗
1、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1)西北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是根本原因。
(2)过度放牧,无度开发、开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地表原因。
(3)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是造成沙尘暴的气候原因。春季多大风是北方气候固有的特点。这是由于内陆入春后地表温度迅速升高,气压差异较大,就会形成较大的风;北方的春天多浮尘,是因为北方是沙质土,此时温度回升迅速,且又少雨,土地解冻后,水分被蒸发,土地墒情较差,大片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呈干松状态,遇风就起,形成浮尘、扬沙,乃至沙尘暴天气。同样,南方之所以遇大风也不会出现类似天气,一是南方以黏质土为主;二是南方多雨;三是南方植被覆盖率较高。近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地表非常干燥,这就为沙尘暴的形成具备了充分的条件。为此,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沙尘暴天气。
2、我国北方治理沙尘暴的主要措施
(1)加强法制,完善机制,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牧区生产方式和牧场生态状况,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改善农牧民生活是根本途径。
(2)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关键。
(3)进一步营造“三北”防护林,扩大防护林面积,提高防护林质量,使 “绿色长城”更加坚固耐用。在荒漠化地区,要坚决地退耕还草、还林,只有多种林草,才能固住土壤,挡住风沙,改善生态环境才是根本出路。
〖典例解析〗
读下面“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自______向______流。
(2)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
(3)在西汉时期,该地区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的原因是什么?
(4)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退化而被废弃?
【探究点二】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
〖合作探究〗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荒漠化扩展的速度使全球每年有约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还有2 100万公顷土地退化而不能生产谷物。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我国有4亿人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同时荒漠化造成地表土裸露,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1.如何多角度理解荒漠化的危害?
2.防治荒漠化是以预防为主,还是以治理为主?
3.防治荒漠化为什么需要国际合作?
〖概括小结〗
1、我国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以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我国荒漠化的防治要注重以下几点:
(1)制定好整治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依法监管生态环境。
(2)调控西北三大水系(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和北疆艾比湖流域)的生态用水,遏制现有植被(胡杨、梭梭、红柳等固沙植物)的进一步缩减。
(3)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原(植被)资源。
(4)国家和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步伐。
(5)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生态脆弱区的农牧民向城镇转移。
(6)大力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典例解析〗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1~3题。
1.P地与Q地相比,P地
①年大风日数少 ②年降水量多 ③年降雪日数少 ④沙尘暴日数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双选)
①截留水分 ②改变气候类型 ③削弱风力 ④改变植被类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层次一】
读下表四大牧区超载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1~2题。
地区
超载起止年份(年)
超载持续时间(年)
年平均超载率(%)
西藏牧区
1964~2000
37
47
青海牧区
1970~2000
31
18
甘肃牧区
1973~2000
28
20
四川牧区
1982~2000
19
10
1.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
①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就越大
②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
③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
④2005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惟一原因
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层次二】
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3~5题。
3.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由于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4.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是
A.地表反射率下降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5.荒漠化的治理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此治沙战略应
A.以工程措施为核心   B.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C.以生物工程为核心 D.以跨流域调水为核心
【层次三】
6.2008年9月23日宁夏各界人士在银川举行盛大集会,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结合宁夏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Q、R两地的荒漠化类型分别为       、        。
(2)分析两地荒漠化出现差异的原因。
(3)为了保护铁路,人们在R地铺设了草方格沙障,分析R地铺设草方格沙障所起的作用。
(4)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试举例说明。
【思维导图】(学生自我绘制)
3.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接近地表 ②浅水 ③沼泽 ④河流 ⑤6 ⑥稻田 ⑦常年 ⑧经常 ⑨陆地与水体 ⑩寒温带到热带 ?沿海到内陆 ?平原到高山 ?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物多样性 ?农副产品 ?旅游观光 ?过度开发利用 ?质量 功能和效益 抵御自然灾害 生存 持续发展 综合 生存 封山育林 平垸行洪 移民建镇 疏浚河道
【探究点一】
1.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季节性冻土融化,下层为永久冻土层,水分不易下渗,造成积水。
2.随着人们对“北大荒”的不断开发,黑土将大量流失,土壤有机质减少,生产能力降低乃至丧失。
3.沼泽是湿地(水源地、蓄水池),它可以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丹顶鹤、天鹅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
4.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随着荒地的开垦,东北三江平原的湿地遭到惊人的破坏。湿地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它像湖泊、森林一样,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东北的湿地还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的栖息地,湿地植物又是一项重要的资源。湿地被大量垦殖后,水环境污染严重;土壤沙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河川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因此我国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
【典例解析】
(1)C (2)D 解析:(1)西藏拉鲁湿地植被主要是沼泽草甸,覆盖度达95%,通过光合作用,为拉萨市补给大量氧气;能够降低城市温度,减缓热岛效应;能吸烟滞尘,调蓄洪水;(2)发展方向应该是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好生物多样性。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就是要开垦湿地为耕地,这是不可取的。
【探究点二】
(1)变小 自然原因:泥沙淤积;人为原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
(2)洞庭湖区地势低洼,荆江河道弯曲,流水不畅,设立蓄洪区可调节水量,更好地防御洪水侵袭。
(3)有计划地退耕还湖、还湿;搞好周围及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积极防治水污染。
【典例解析】
(1)湿地面积急剧下降,湖泊数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自然原因:湖泊的沼泽化,其本身就是泥沙淤积的自然消亡过程。
人为原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是导致湿地面积减小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还有上游地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种粮,使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也加快了湖泊的沼泽化过程。
(2)①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②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水量的调蓄功能;
③破坏了水平衡,改变了这里原有的水循环方式;
④削弱了湿地对有害物质的吸收与分解功能;
⑤使水分的蒸发量减少,影响当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⑥压缩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原有的水生生物大量灭绝。
(3)
原因
对策
自然
原因
泥沙淤积,湖面缩小
禁止对长江中上游天然林的砍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
人为
原因
围湖造田,湖面缩小
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危害
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影响航运;破坏生物多样性
解析 对比1950年与2004年图可知,长江中游湿地数量和面积大幅减少,这种变化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引起的。湿地变化必然带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层次一】
1. D 解析: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有寒流流经,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因而红树林缺失。
2. C 解析:红树林分布在潮间带,不具备改良土壤的作用。
3. C 解析:图中信息显示干燥度越小,湿地率越大,而湿地面积受湿地率和不同河段的流域面积的制约;故A不正确。湖泊湿地率对干燥度的影响较小;沼泽湿地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河流湿地受地形的影响最明显。
4. A 解析: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小,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在整个黄河流域中所占的比例也最小;所以下游流域和河道具有特殊性。上游来水减小,导致入海三角洲地区的淡水减少,海岸线后退,沼泽面积减小;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调水对黄河下游的水量影响微小,故河流湿地面积变化不大;下游流域面积狭小,加上水资源紧张,种植水稻受自然条件所限;黄河下游湿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
【层次二】
5. A 解析:红碱淖是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水位的下降与水质变差无关,并且pH上升不能导致水位下降。
6. D 解析:该湖已成为咸水湖,不是水源地,不具有涵养水源的用,对调节河流径流和净化空气的作用不大。
7. A 解析:本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气候寒冷,有永久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位于松嫩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因此本区多湿地。
8. D 解析:扎龙自然保护区是鸟和水禽的栖息地,对其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9. C 解析:湿地对城市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是城市降水量最大的时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区6月至9月降水量最大、径流量最大,因此该时期湿地对城市环境的调节能力最强。
【层次三】
10.(1)青藏 
(2)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
(3)水源充足,排水不畅;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4)生态平衡被破坏、沼泽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系统被破坏。
(5)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等。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经纬度信息可推测出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根据该地的位置、等温度线西低东高的特点和地势高低与气温的相关关系,可推测出该地的地势特点;大面积开挖沼泽中的泥炭带来的环境问题,可从沼泽的功能破坏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方面来思考;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可从湿地在美化和保护环境、调节气温等方面来思考。
3.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题目
3.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说出湿地的概念及其分布,说明湿地的重要价值。
2.阐述湿地资源的现状、破坏湿地造成的危害,阐明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3.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某地湿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
学习
疑问
学生填写
学习
建议
学生填写
【相关知识点回顾】
1、水文特征的分析。
【知识转接】
2、中国主要江河、湖泊。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一、湿地概述
1.定义:指水位经常①__________或为②________覆盖的土地。
2.类型
(1)天然湿地:③_________、滩涂、④_________、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⑤________米的浅海区。
(2)人工湿地:水库、⑥__________等,
3.特点:地表⑦______或⑧______有水,属于⑨______________之间的过渡带。
4.我国湿地的分布
从⑩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生态价值
提供水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__________________等。
2.湿地的别称
“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类的乐园”等。
3.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________________、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____________、航运和?____________等。
三、湿地资源问题
1.原因: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____________。
2.表现:天然湿地的数量在不断减少,?________在逐渐下降。
3.危害: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得不到有效发挥,______________的能力明显降低。
四、保护湿地
1.湿地破坏的危害:严重威胁居民的______环境和区域的____________。
2.保护湿地的意义: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______效益,提供更好的______环境。
3.洞庭湖“变”大了的原因:退耕还林、__________、退田还湖、__________、以工代赈、______________、加固干堤、__________等。
【探究点一】湿地的作用与保护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北大荒”指20世纪50年代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尚未开发的区域。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国家加大了对“北大荒”荒地资源的开发力度。经过10~20年的草甸开垦和沼泽治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材料二 
1.分析“北大荒”沼泽地形成的原因。
2.近年来,“北大仓”土地质量下降,有人说“北大仓”又将会变成“北大荒”,简要分析其原因。
3.说说该地区沼泽的生态功能。
4.我国为什么要停止开垦三江平原的湿地,并且加以保护?
〖概括小结〗
1、湿地的作用
湿地的作用
湿地美称
生产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
“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鸟类的乐园”
〖典例解析〗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上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度达95%。据此回答1~2题。
1.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地消除拉萨市区北部山洪的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探究点二】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合作探究〗
下图1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图可知洞庭湖的面积变化趋势是________(变大、变小),试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2.在洞庭湖周边地区国家设立了大片蓄洪区,其原因是什么?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应采取哪些措施?
〖概括小结〗
1、湿地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
(1)人为原因:①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②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导致湖泊水生动植物减少;③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等导致湖泊湿地减少,因围垦导致沼泽湿地骤减;④工业污水、城市生活废水及农田污水排放,造成水质变坏;⑤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⑥外来物种的干扰;⑦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等;⑧围海造陆等导致滨海滩涂湿地的减少等。
(2)自然原因:①气候变化,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②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
2、保护湿地的措施
退田还湖、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健全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
〖典例解析〗
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也是鸟类集中的栖息地,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分析“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迁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长江中游湿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简要说明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3.看一看洞庭湖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产生危害及其相应的对策。
原因
对策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危害
【层次一】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淤泥质海滩上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读“非洲和南美洲红树林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红树林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缺失的直接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 C.海陆位置 D.洋流
2.下列不属于红树林生态效益的是
A.防风消浪,固岸护堤 B.海陆栖息生物的天堂
C.改良土壤,沧海桑田 D.净化海水,减少赤潮
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读“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干燥度的折线图(干燥度是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完成3~4题。
3.关于该流域湿地与干燥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干燥度越小流域湿地总面积越大 B.干燥度越大湖泊湿地率越高
C.沼泽湿地率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 D.河流湿地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
4.黄河下游流域的干燥度主要在1.5~3之间。有关黄河下游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
B.上游来水量减小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扩大
C.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使河流湿地大幅扩大
D.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提高湿地率的有效措施
【层次二】
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曾是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素有“大漠明珠”之称。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由7.4~7.8上升到9.0~9.42,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下图为红碱淖湖区域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②上游建拦水坝,使人湖径流减少
③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pH上升 
⑤工业生产如采矿、洗矿,工业排放废水,使水质变差 
⑥湖区周边林地被砍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6.保护红碱淖是当务之急。关于保护红碱淖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利于调节气候 
②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③利于调节河流径流 
④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⑤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①④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区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水质清澈,苇草肥美,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黑龙江省政府将扎龙自然保护区作为全省重要的保护对象。读图,回答7~9题。
7.下列关于扎龙湿地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③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④气候寒冷,地下水位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对扎龙湿地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
A.涵养水源 B.调蓄洪水 C.美化环境 D.保护生物多样性
9.扎龙湿地对齐齐哈尔市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是
A.1月至2月 B.3月至5月 C.6月至9月 D.10月至12月
【层次三】
10.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总面积300000公顷,主要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是中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为若尔盖湿地,该湿地地处________高原。
(2)图示为该地区7月等温线的分布状况,推测该地区的地势有何特征?
(3)简要分析在该地区形成沼泽的自然条件。
(4)人们大面积开挖沼泽中的泥炭,会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5)研究表明,湿地比传统意义的绿化更具有环境效益。目前许多城市在加强人工湿地建设,试分析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
【思维导图】(学生自我绘制)
3.2.3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第1课时 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及综合治理与开发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密西西比河 ②俄亥俄 ③阿巴拉契亚 ④亚热带 ⑤丰沛 ⑥冬末春初 ⑦夏秋 ⑧山 ⑨大 ⑩大 ?水能 ?煤炭 ?季节变化大 ?水资源综合开发 ?防洪 ?航运
?发电 ?旅游 ?百年一遇
【探究点一】
1.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起伏大。
2.冬、春 冬、春季节降水丰富。
3.洪涝灾害 保护和营造植被;修建水利工程等。
4.该地区的水能资源和煤炭、石油资源丰富。
【典例解析】
(1)密西西比 田纳西 密歇根 阿巴拉契亚 新奥尔良 
(2)B河是田纳西河,中上游流经阿巴拉契亚山区,下游流经密西西比平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降水量大,下游汇水量大,而且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形成洪涝灾害。 
(3)B河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多,径流量大;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主要流经山区,在平原汇入密西西比河,河流落差大。
(4)美国对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经验,对我国河流的治理与开发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包括: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不断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流域的开放度等。
【探究点二】
1.水资源综合开发。
2.水电在枯水期往往电力不足,需要火电、核电补充;而火电、核电检修时,又可用水电代替供电,三类电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供电系统。
3.防洪、航运、灌溉、旅游等。
4.(1)梯级开发,分段修建水库和船闸,能改善不稳定径流,使各段水位相对平稳,利于通航。
(2)水库建成之后,可以抵御洪涝灾害,蓄水后利用落差可以发电。电力充足用于冶金工业,既保护了森林,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3)水源充足,小气候得以改善,地力和植被都可以得到恢复。反过来,植被得到恢复,又可以改善不稳定径流。
(4)水库储存的水源,可以解决农业灌溉所需,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典例解析】
(1)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采矿乱开滥采、用木炭炼铜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O2的废气,污染大气,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2)修筑了(多座)水坝、(多处)船闸和港口,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益。实现了对全河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
解析 据图1可以看出田纳西河早期开发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据图2可以看出田纳西河流域在干支流上建设了较多的大坝和船闸,实现了梯级开发。第(1)题,环境问题及区域综合开发是当前世界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可以说是区域开发的一个典型案例。图1明确表示了该流域早期开发利用方式,它们对环境影响亦有差异,有生态破坏,也有环境污染的问题。答案的组织过程中,需要进行整合,如扩大种植面积、乱采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重。土地退化是土地过度利用造成的严重问题,题目当中的材料有暗示;有色金属冶炼排放的SO2废气。第(2)题,田纳西河流域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其具体措施有修筑大坝、船闸和港口,还有管理的措施,这也是很重要的环节。通过治理,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使其成为区域治理的典例。
【层次一】
1.D
2.C 3.C 解析:第2题,图a中Ⅰ到Ⅲ三个阶段显示两个明显特征,图中植被覆盖率减少,居民点增加,用水量增多,蒸发量会减少,地表径流由于植被的减少,水土保持作用减弱,使地表径流增加,因此下渗减少,故C项正确。第3题,同样的暴雨过程,由于植被覆盖率减少,使河流径流量变化越来越大,因此Ⅰ到Ⅲ三个阶段对应的径流量变化应该是③②①。
【层次二】
4.C 5.B 解析:第4题,该河为我国南方某河流,因此河流的水量大、汛期较长、无结冰期、含沙量相对较小。根据图示来看,该流域受地形限制,流域面积较小。第5题,该河流流域的中上游地区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
6.B 解析:黄河流域大多流经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植被覆盖率低,降水较少且不均匀,暴雨集中,且流域内植被破坏比较严重,这些都是造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但毁林开荒属于人为原因。
7.D 解析:田纳西河早期,人口激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带来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包括土地退化、植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层次三】
8.(1)气温: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降水:丰富,冬春季较多
(2)①上游坡度大(上游以山地丘陵为主、支流多)
②年径流量大(河流水量大) ③下游地势低平(下游以平原为主)
(3)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和能源丰富等自然条件是该流域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
(4)电力资源丰富
(5)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如减轻洪涝灾害、获得充足电力、改善航运条件、旅游业和养殖业迅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
解析:第(1)题,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气候特征。第(2)题,上游来水快与河流落差大有关,河流水量大与流域内降水丰富有关,地势低平则会导致泄洪不畅。第(3)题,从水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等方面回答。第(4)题,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大力开发了水电、火电,并利用电力充足、廉价的优势,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如有色冶金)。第(5)题,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后,在防洪、发电、航运、旅游、养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益,从而促进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9.(1)实行梯级开发
(2)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
(3)①加强立法,为流域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提供法律保证;②加强管理,实行自然资源统一开发和管理,有利于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管理。
解析:第(1)题,通过图例及其在图中的分布可以看出,两条河流都兴建了大量水电站进行梯级开发。第(2)题,明确题干要求“资源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作出针对性分析。第(3)题,美国对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通过建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加强了立法管理,并实现了在防洪、发电、航运、提高水质、旅游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统一开发和管理,而我国在这些领域做得还不够完善,需加以改进。
3.2.3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题目
3.2.3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说明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2.分析田纳西河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3.说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学习
疑问
学生填写
学习
建议
学生填写
【相关知识点回顾】
1、水系特征分析。
【知识转接】
2、世界主要河流水系特征分析。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一、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
1.流域概况
①____________是美国第一大河,田纳西河是其支流②________河上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支流,位于美国的东南部,发源于美国③____________山脉的西坡,全长1 45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
2.流域内自然地理特征
(1)气候:④________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⑤________,⑥____________多降水,⑦______季降水相对较少。
(2)地形:流域内多⑧____,地形起伏⑨____,河床比降⑩____,?______资源丰富。
(3)矿产资源:流域内矿产丰富,有?________、石油等矿产。
(4)水系:发达,支流多,水量?______________。
二、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__________________是流域治理的核心。综合开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灌溉、?________等。
2.通过对田纳西河进行梯级开发,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田纳西河的防洪标准提高到?____________。此后,火电、核电也相继得到了发展。
3.在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1947年,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制定了发展旅游业的规划。
【探究点一】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
〖合作探究〗
读“某国局部地形图及图中N地的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1.M河流域的地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河的主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节,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分析,M河流域多发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__,治理此灾害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4.图示地区成为该国炼铝和化学等工业密集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概括小结〗
1、影响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开发方向。主要从地形、气候、水系特征及矿产资源方面对田纳西河的开发条件进行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自然因素
特点
影响
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大
水力资源丰富;但陆路交通不便
气候
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大,冬春多,夏秋少
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求矛盾,限制种植业的发展;给航运带来困难
水系
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
受地形影响,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不稳定
矿产资源
丰富的煤、铁、铜、磷、锌、云母资源等
影响流域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
〖典例解析〗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________河;B________河;C________湖;D________山脉;E________市。
2.试从地形、降水两方面分析B河易洪水泛滥的原因。
3.试分析B河水能丰富的原因。
4.图示国家对B河的治理与开发的经验,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探究点二】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合作探究〗
河流对于人类来说通常具有多种功能,如发电、航运、灌溉农田等,同时河流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如洪水泛滥会使人们失去家园,甚至于生命。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核心是什么?
2.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在开发水电的同时,还大规模发展火电和核电,其目的是什么?
3.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除发电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为什么说梯级开发是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
〖概括小结〗
治理的
核心
水资源的
综合开发
包括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







水能资源梯级开发,防洪标准提高
工业发展
发展化工、冶金、建材等高耗能工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食品、塑胶、机电、纺织、服装等部门得到迅速发展
农业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环境保护
结合水利工程进行灭蚊防疟;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和城市垃圾处理活动
发展旅游业
制定规划,建立野生动植物管理区和风景区等
〖典例解析〗
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清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是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实现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材料二: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示意图。
材料三: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
1.分析图1,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2.依据材料和图2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层次一】
1.关于田纳西河流域当地洪水与降水的关系,正确的是
A.夏雨较多,而且集中 B.冬雨较多,而且集中
C.秋雨较多,而且集中 D.冬季和早春降雨多,连续而且范围大
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图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图b)。读图,完成第2~3题。
图a
图b
2.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减少
3.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b的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层次二】
图示为我国南方某河流流域,近几年这里经济发展迅速。读图,完成第4~5题。
4.关于图示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①河流的水量大 ②河流汛期较短,集中于夏季 
③支流多,流域面积大 ④冬季无结冰,含沙量相对较小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图示河流流域的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①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②科技发达 ③水力资源丰富 ④水运便利 ⑤经济基础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我国的黄河流域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其中水土流失是头号问题。因此,我国也加强了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读黄河流域水系图,联系课本所学的河流的综合开发等知识,回答6~7题。
6.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是
A.黄河流域流程长
B.黄河流经地区植被少,地表裸露,降水少而且不均,暴雨集中
C.黄河流经地区降水少,而且不均匀,暴雨不集中
D.黄河流经地区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现象严重
7.课本中提到的田纳西河流域出现的生态问题,你认为同黄河流域相同的地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土地退化 B.植被破坏 C.水质污染 D.都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层次三】
8.流域的开发对区域发展有重要意义,美国对田纳西河的开发与治理就是一个较成功的范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 320毫米)由于长期耕作,缺乏管理,水土流失严重,是美国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为了达到振兴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对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综合开发和管理。
材料二: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三: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协调规划图。
(1)据气候资料图概括N城市的气候特征。
(2)据图中信息,探究a河下游地区过去经常洪水泛滥的自然原因,填写表格内容。
(3)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该流域为美国著名的有色冶金工业基地,布局该类工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5)全面实施《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协调系统规划》后,带来哪些综合效益?
9.读黄河某段与田纳西河流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可知,田纳西河与黄河上游水能资源开发的共同特点是         。
(2)20世纪3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农业发展中,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具体表现在:生物资源破坏方面:      ;生态环境恶化方面:      。
(3)对照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的河流治理最值得借鉴的方面有哪些?
【思维导图】(学生自我绘制)
3.2.3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第2课时 今天的田纳西河流域及治理与开发的经验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洪水灾害 ②运河 ③庞大航运网 ④内河水运 ⑤电力 ⑥高耗能 ⑦平均 ⑧开发机构 ⑨开放度
【探究点一】
1.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前、后的比较
综合治理前的问题
综合治理后的成效
自然灾害
频繁
危害多年的洪水灾害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航运
通航里程短,运量小
全流域组建成一个常年通航的庞大航运网,并通过俄亥俄河及密西西比河,与美国20多个州的内河水运系统相连接,运输量逐年增长
发电
能力低,发电量少
田纳西河经过梯级开发,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拥有全美最大的水电、火电、核电相结合的电力系统
灌溉
灌溉面积小
农业土地全部得到灌溉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植被
植被被大量砍伐
植被得以恢复,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60%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条件相当恶劣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2.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田纳西河流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治理水土流失到全面发展农业,从水力梯级开发到大力发展工业,从整个流域环境改善到大力发展旅游业,田纳西河流域的经济走向了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社会走向了可持续发展。
【典例解析】
(1)旅游 发电 灌溉(防洪) 防洪(灌溉) 
(2)洪灾 工 经济 社会 生态 
(3)丰富的电力资源
解析 (1)图中①建立在与之相关的基础措施之上,为旅游。结合田纳西河开发领域,电力是发展炼铝、铁合金、化工工业的基础,结合与②相关联的因素判断为发电。③、④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应为田纳西河梯级开发的措施,故为防洪、灌溉。第(2)、(3)题考查田纳西河综合开发治理的效益。田纳西河流域以河流的梯级开发为核心,结合流域内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了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探究点二】
1.我国的水能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故A选项正确。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河流的梯级开发。正确选项为A。
3.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开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根据该流域的具体情况,采取了针对性强的措施,因此,我国河流的治理开发可以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的成功经验,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而不能完全照搬。
【典例解析】
(1)流域内人口激增,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获取炼铜用的木炭;矿山开采破坏地表植被。
(2)①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②流域内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③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
(3)相似之处:①都通过兴建各种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②大力开发流域内的水能资源;③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④大力发展内河航运;⑤发展旅游业等。
(4)①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与开发;②加大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③疏浚河道,提高流域的通航能力;④进一步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⑤发展特色旅游业。
解析 本题重在考查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利用的自然背景及早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第(1)题,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中植被破坏严重与人口增加、炼铜、矿山开采有关。第(2)题,对于区位优势的分析一般从地形、气候、河流、资源、海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本小题需要对我国长江流域开发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同时需要从材料中捕捉信息,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第(4)题,首先总结材料中田纳西河流域治理措施,然后结合长江流域的特点,提出合理化建议。
【层次一】
1.B
2.B 解析:基塘生产是我国珠江三角洲等低洼易涝地区的独特的生产模式。田纳西河流域的大部分为山区,下游为平原,地势相对较高。
3.A 解析:田纳西河流域发电厂附近,利用电厂余热,发展温室蔬菜生产。
【层次二】
4.D 解析 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因此应保护好它的植被生态。
5.A 解析 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应保护好生态,河流是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矿产资源开发一般不在河口。
6.B 解析 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为防洪;受益最大的应为中下游地区,故B正确。阿斯旺大坝所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修建大坝的主要目的是灌溉。题干中已叙述,该大坝建成之后对尼罗河下游及其三角洲地区影响最大。
7.C 解析 年泄洪量可以从年径流量考虑,三峡工程位于长江干流上,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年径流量大;阿斯旺大坝位于尼罗河上,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尼罗河只能由上游来补给,径流量小。
【层次三】
8.(1)丰富的水能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的矿产资源;充足的光、热资源和生物资源。
(2)第一,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一个河段的水力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第二,一个河段上几座水电站相继开工,平行作业,有利于合理使用施工队伍,充分利用机械设备,使整个梯级开发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成本大大降低。
(3)有利影响:可获得充足的劳动力。不利影响:库区迁移人口数量过多。
(4)进入11月份,金沙江流域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季节,选择此时进行大江截流,具有截流量小、水位浅、工程难度小等优点。
(5)①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实现“西电东送”战略;②优化和改善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③发展西南地区经济,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
9.(1)水流平稳,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淤积,筑堤束水,形成地上河 荆江河段是地上河,河道弯曲,泄洪能力差,容易决堤。
(2)裁弯取直
(3)分流和储存洪水,减轻洪水对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威胁 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少,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湖泊变浅
(4)加固加高大堤、兴建分洪工程、修建水库、疏通河道 在流域内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解析 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读图、析图的能力。水流平稳,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淤积,筑堤束水,形成地上河;由于荆江河段是地上河,河道弯曲,泄洪能力差,容易决堤,所以说“千里长江,险在荆江”。对河流的不同部位治理的措施是不同的,图中对河道过度弯曲的治理措施是人工裁弯取直。建立分洪区的目的是分流和储存洪水,减轻洪水对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威胁。治理长江的工程措施应从大堤上加固加高,分洪工程,水库的修建和河道疏通等方面回答。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3.2.3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题目
3.2.3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阐述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方法、过程。
2.阐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的经验。
学习
疑问
学生填写
学习
建议
学生填写
【相关知识点回顾】
1、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措施。
【知识转接】
1、长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三、今天的田纳西河流域
1.水利工程建设,使①__________得到了有效控制。
2.大坝、船闸和②________,将全流域组建成一个常年通航的③______________,并与美国许多州的④____________系统相连接,运输量逐年增长。
3.田纳西河流域建成了一个以⑤________工业为龙头、以⑥________工业为骨干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4.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60%,旅游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均收入已达到全美的⑦________水平。
四、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
1.设置专门的⑧____________,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2.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3.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4.提高流域的⑨__________。
.
【探究点一】今天的田纳西河流域
〖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33年5月,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从此,田纳西河流域进入了一个全面和系统的治理开发时期。经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田纳西河流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世纪80
年代,该流域人均收入已达到全美的平均水平。
1.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后与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有什么不同?
综合治理前的问题
综合治理后的成效
自然灾害
航运
发电
灌溉
水土流失
植被
农业生产
2.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概括小结〗
1、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典例解析〗
读“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码分别代表: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田纳西河流域通过修建众多的大坝实现了根治________的目的。使农林牧渔业、________业和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________效益、________效益和______效益的统一。
3.田纳西河流域以______________为基础,发展了高耗能工业,沿河两岸形成了一条工业走廊。
【探究点二】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
〖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水能蕴藏量约6.8亿千瓦,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我国电力工业主要有水电和火电两种形式,其中火电是主体。
材料二:田纳西河流域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达457万千瓦,目前装机容量为414万千瓦,水力资源利用率约为90%。
1.我国河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是
A.水能开发利用程度低
B.我国水能资源不丰富
C.由于我国用电量大,所以水力资源尽管开发率很高,但仍比火电少
D.我国可开发的水力资源数量少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A.河流的梯级开发 B.发展高耗能工业 C.旅游业开发 D.发展航运
3.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开发,不仅是美国河流综合治理的典型,而且一直被许多国家奉为国土治理的样板。思考:我国河流的治理开发能否完全照搬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
〖概括小结〗
1、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核心措施。
(1)加强管理:设置专门机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2)选择开发突破口:从防洪入手,重点发展水运、水电等。
(3)创造优越条件:便利的水运,廉价的水电。
(4)流域开发与开放:抓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
〖典例解析〗
流域的开发对区域发展有重要意义,美国对田纳西河的开发与治理就是一个较成功的范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暴雨成灾,洪水为患,是美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 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三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制定的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协调系统(如图所示)。
材料四 经过多年的实践,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已取得的成绩有:①航运方面:田纳西河干流已建成9座梯级船闸,完成了航道渠化整治,通航里程共1 240千米;②防洪方面:田纳西河干支流上已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流域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③水力发电方面:建成水电站30座,总装机容量(包括抽水蓄能)609.3万千瓦,水能利用率达90%;④水质管理方面:通过有效监测为流域内提供了洁净的水源;⑤土地利用和水上游览方面:TVA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实施有效的管理,使各类开发利用活动与自然保护相协调。
1.该地区早期开发中,植被破坏严重,试分析其原因。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3.我国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与田纳西河流域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从流域内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分析)
4.针对当前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现状,请你就今后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与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层次一】
1.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水资源综合开发带来经济效益 ②为流域内居民提供了廉价火电
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④不断创造新的投资额
⑤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⑥优化调整了流域内产业结构
A.①③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⑤⑥
2.下列措施中不属于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经验的是
A.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 B.基塘生产 C.加大开发力度 D.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3.在农业方面,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注重分析研究各地区特点,下列符合因地制宜生产的是
①坡地较多的地方以栽培果树为主 ②平原集中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
③发电厂附近,又利用电厂余热,发展热带作物的生产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层次二】
4.山地是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保护的重点是
A.矿产资源保护 B.水量合理分配和水质保护
C.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D.保护好植被生态
5.河流及其开发方向组合,正确的是
A.发源地——保护植被生态 B.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C.河谷平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保护 D.河口——矿产资源开发和港口建设
在决定建三峡工程之前,专家曾对阿斯旺工程的经验教训进行过研究:阿斯旺大坝在获得灌溉、防洪、航运、发电等多方面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变化,主要是河口渔获量减少、下游农田因失去淤泥肥源而变得贫瘠、土地盐碱化、海水侵蚀加重等。读阿斯旺工程与三峡工程对比图,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两个工程利弊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为华北地区供水
B.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C.阿斯旺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
D.阿斯旺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7.年泄洪量比较,三峡工程远高于阿斯旺工程的原因是
A.三峡工程位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三峡工程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
C.阿斯旺工程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量稀少
D.阿斯旺工程上游农业发达,取水量较大
【层次三】
8.读西南水电站群落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座大型水电站地处攀枝花—六盘水一线的核心地带,试分析该地区资源构成的特征。
(2)金沙江河段连续修建四座大型水电站,这种开发方式被称为河流的梯级开发。试分析这种开发方式的好处。
(3)已进行大江截流的溪洛渡库区,人口密度为139人/平方千米,大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这对该水电站的修建会产生什么影响?
(4)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大江截流为什么选择在11月份?
(5)简述我国开发金沙江水能资源的重要意义。
9.读“荆江治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荆江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说“千里长江,险在荆江”?
(2)图中对河道过度弯曲的治理措施。
(3)建立分洪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洞庭湖调洪能力在逐渐减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治理长江的工程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导图】(学生自我绘制)
3.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参考答案
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
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美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是基本的地理知识,最容易出考题
美国的农业生
产地区专门化
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和发展条件应理解掌握
美国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对策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其原因是应该掌握的重点问题,也是我国农业需要借鉴的经验
【课前准备区】
①温带 ②亚热带 ③三 ④落基 ⑤阿巴拉契亚 ⑥平原 ⑦1/2 ⑧平坦开阔 ⑨肥沃 ⑩机械耕作 ?大规模经营 ?追求效益 ?经济效益 ?专门化 ?交通运输 ?政策与法规 ?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客观要求 ?合理布局 ?经济效益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自然资源优势 农业装备 劳动生产率 乳畜带 小麦带 玉米带 混合农业带 生产方式 消费者 生态 节水 处方 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 农业新技术 农业 限耕 补贴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探究点一】
1.E 2.春小麦 冬小麦 3.A 该地气候条件等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接近消费市场 4.A 5.能够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典例解析】
(1)地势平坦;夏季温暖多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热量不足;水源不足 (3)工业发达,城市众多,市场需求量大 (4)这两地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交通条件便利;人口稠密,工业发达,消费市场广阔。 (5)美国小麦生产的机械化、农业技术、专门化水平高,各项补贴政策高,滥施化肥、农药的现象很少,农作物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均高于我国。
解析 两地区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都位于平原区,为黑土和黑钙土,水源较为充足,限制我国东北农业发展的条件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机械化水平和专门化程度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技术和农药、化肥的使用会影响作物质量;农业政策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探究点二】
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人口稠密,旧金山—洛杉矶一带是美国仅次于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的第三大城市群,也是最缺水的城市群,而且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很大;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降水少,水资源紧缺,发展节水农业可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
2.不对。根据“处方”农业的定义和特点可知,“处方”农业只是杜绝了化肥、农药的滥用,减少了化肥、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程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化肥、农药污染问题。
3.美国农业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是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做好规划,制定一系列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二是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采取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针对措施,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典例解析】
(1)春小麦 冬小麦 (2)B (3)商品谷物农业 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湿润。 (4)玉米与大豆、牧草和麦类轮作,可调节土壤养分结构,有利于农作物的高产。农作物又为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料,而畜牧业的发展又为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解析 本题以美国本土农业专门化地区分布图为切入点,考查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形成的区位条件等知识。准确判断出图中①、②、③各区表示的代表性农作物,并联系美国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这些是解答好本题的关键。(1)①地区为玉米带,②和③是小麦带。②区因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种植的是春小麦,③区则是冬小麦。(2)我国的春小麦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地区。(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应从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等方面分析。(4)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层次一】
1.D 2.B 3.D
【层次二】
4.C 5.B 6.D
【层次三】
7.D 8.C
9. (1)棉花 
(2)甘蔗 水热条件好、生长季节长 
(3)青稞  海拔低,热量条件好 
(4)绿洲 光照强、温差大、有冰雪融水
10. (1)小麦 大豆 猪牛羊肉
(2)不需要 因为生态农业上饲养的猪牛羊,可提供粪肥,沼气池中的渣子也含有大量有机肥。
(3)依靠科技,对不适宜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利用改造。
(4)可以缓解肥料、饲料、燃料相争的矛盾;改善土壤肥力,提高粮食单产缓和我国耕地少对于粮食生产的压力;发展沼气可以解决生活燃料问题,保护生态;发展副业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且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发展将加快农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3.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题目
3.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分析美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阐述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和发展条件。
3.说明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其原因。
学习
疑问
学生填写
学习
建议
学生填写
【相关知识点回顾】
1、农业区位分析。
2、农业地域类型。
【知识转接】
1、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分布。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1)美国本土大部分属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水热条件较好。
(2)地形分为③____大纵列带,在④__________山脉与⑤____________山脉之间是广阔的⑥______,约占本土面积的⑦____。
(3)地势⑧__________,土壤⑨________,有利于农业⑩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社会经济条件
美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__________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其中,?__________对农业区域?___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外,还有?__________条件、国家的?____________等影响。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概念:是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2.目的:在于根据不同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____________,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______________,以取得最大的?____________。
3.美国农业带的特征和分布
(1)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于充分发挥农业__________________,大规模使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____________,提高农业______________。
(2)美国主要的农业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棉花带、____________、水果和灌溉农业带等。
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目的:寻求适宜的____________和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和________的安全,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2.措施
(1)发展________农业,有机农业、________农业、精确农业、“________”农业等。
(2)制定一系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广大量______________,采取了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对策措施,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________的可持续发展。
3.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______政策、休耕政策、________政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探究点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合作探究〗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受世界小麦价格上扬的利益驱使,大幅度开垦西部地区土地,种植小麦。1930年前后连续干旱,引发了一场著名的“黑风暴”。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引发“黑风暴”的地区是图中________处。
2.图中两个B处,作物一样,但B1处种植________,B2处种植________。
3.美国的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图中字母________处,因为该处具备发展乳畜业的两个主要区位条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美国农业带分布图上,可以反映出美国农业特点是
A.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B.农业一体化 C.农业高度机械化 D.农业集约化
5.美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好处。
〖概括小结〗
1、美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生产条件
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自然
条件


本土大部分属温带、亚热带,水热条件配合较好
适宜于栽培多种农作物


本土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
经济
条件
经济效益(首要)
促进生产的集约化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对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交通运输
加快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促进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发展
政策与法规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典例解析〗
读“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示意图”,回答问题。
1.对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区位条件进行比较,说明两者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
2.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主要的不利因素。
3.美国东北部乳畜带形成的社会经济原因。
4.美国东北部和我国东北地区都是所在国著名的工业基地,试比较两者发展条件的相同点。
5.与我国相比,美国的小麦在国际市场上更有价格优势,为什么?
【探究点二】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了寻求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的安全,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美国政府在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和“处方”农业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材料二 在灌溉技术方面,美国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所有农场主,都聘有农业技术人员,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每天都要对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进行定点定时测定和记录,包括需求量和补给量,并根据气象资料对补给量进行计算,真正做到了按需灌溉、精量灌溉。
材料三  “处方”农业是指农场主在购买化肥、农药之前,请农业技术人员到现场勘查,根据农作物的长势和病虫害的程度,结合用地规模,开出施用化肥、农药的“处方”。
1.美国最早选择在加利福尼亚州发展节水农业,取得成功后逐步向其他地区推广。试分析为什么最早选择在加利福尼亚州发展节水农业?
2.有同学认为,“处方”农业生产的农产品不再受化肥、农药的污染。这一说法对吗?为什么?
3.美国的农业政策对我国有哪些借鉴意义?
〖概括小结〗
1、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1)有机农业:指一种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维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农业:指在农业生产中,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业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3)节水农业:除了采取节水型灌溉措施外,还要在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水利、农业、管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从水源通过输水、配水、灌水直到作物耗水过程中水的损失,提高单位用水量的产值和产量。它包括农业水资源评价技术、农业水资源开发技术、农业灌溉节水技术、生物化学节水技术以及农业管理范畴节水技术等。
(4)精确农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在机械化基础上,将地理信息系统、定位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传感技术进行集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综合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目的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
(5)“处方”农业:滥用化肥、农药会污染土壤、水源,危害人体健康等,为了给农作物合理施肥和治病就要有农技师给农作物来开处方,然后按方配药。
〖典例解析〗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②、③两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区农作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华中地区
3.①、②、③区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其发展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优越自然条件是什么?
4.①区除种植谷物外,还轮种牧草和麦类,近年来又轮种大豆,并用这些农产品加工成精饲料来发展养畜业。试分析这样做的好处。
【层次一】
1.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是
A.阿根廷 B.澳大利亚 C.法国 D.美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许多业内人士分析,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应该具有较强的优势。然而在我国的一些农产品出口大省发现,不少农产品频遭主要进口国的“绿色壁垒”,农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据此回答2~3题。
2.入世后,我国农产品价格方面有较大的优势的原因是
①国家政策倾斜 ②劳动力丰富而廉价 ③土地租金低廉 ④气候条件优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导致我国农产品遭受“绿色壁垒”的原因是
①质检设备落后 ②大量喷洒农药
③世界农产品市场严重饱和 ④进口国质检标准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层次二】
读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图,据此回答4~6题。
4.该种农业主要分布在
A.黄河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珠江三角洲 D.太湖平原
5.该农业的好处是
A.可以少占耕地 B.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C.可实现农产品的自给 D.便于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6.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土壤 B.水源和土壤 C.水源和气候 D.地形和气候
【层次三】
读我国的两则农谚:“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据此回答7~8题。
7.农谚可能分别适用于
A.三江平原和太湖平原 B.南疆和松嫩平原
C.汉江平原和珠江三角洲 D.黄淮平原和江淮地区
8.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区跟第二则农谚吻合的是
A.a B.b C.c D.d
9.下图中的A、B图例所示区域,分别表示我国两种经济作物的分布,读图后完成下列要求。
(1)图例A所示区域是      作物分布区。
(2)图例B所示区域的作物是    ,该农作物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我国北回归线两侧的省区?
(3)图中C所示区域特有的粮食作物是   ,为什么它常常分布在河谷地带?
(4)图中D所在地区的农业特色是  农业,分析该地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
10.下图为我国山东某村生态农业示意图,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村出产的农副产品有   、   、    等。
(2)该村大田农业是否需要大量施用化肥?为什么?
(3)该村农民腾出了大片农田进行大棚蔬菜种植,一年四季都可以供应城市居民新鲜的蔬菜了,这是由于              的结果。
(4)在当前,我国积极推广图示生态农业,有哪些积极意义?
【思维导图】(学生自我绘制)
3.2.5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1课时
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和衰落
参考答案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
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鲁尔区兴起的重要区位条件是试题的切入点,经常与其他工业区比较考查
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重要考点,最容易出考题
【课前准备区】
①西部 ②煤炭 ③采煤 ④化学 ⑤埃森 ⑥多特蒙德 ⑦廉价石油 ⑧钢铁 ⑨单一重型工业 ⑩煤炭开采量 ?钢铁 ?技术 ?欧洲以外的子公司
【探究点一】
1.(1)丰富的煤炭资源
(2)充沛的水源
(3)离铁矿较近
2.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A B  C D
3.资金密集 资源密集
【典例解析】
(1)鲁尔区 莱茵河 慕尼黑 波罗的海 (2)煤炭 铁 煤 洛林 瑞典 俄罗斯 (3)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较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解析 通过图中信息分析,可确定①为鲁尔区,进一步分析还可确定②、③、④等地理事物的名称。鲁尔区属于“移铁就煤型”钢铁工业,这种类型的钢铁工业是依靠当地丰富的煤炭和进口的铁矿发展起来的。铁矿来源,早期是通过陆上交通就近从法国洛林铁矿区进口,现在由于水运成本的降低,铁矿可通过水上交通从瑞典、俄罗斯等邻近国家进口。从图中可以看出,鲁尔区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沛,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离法国洛林铁矿区较近等区位优势。
【探究点二】
1.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可概括为:
另外,鲁尔区的衰落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组织形式,鲁尔区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已不适应时代需求。
2.(1)自然资源短缺和锐减(尤其是煤、铁和木材);
(2)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的矛盾;
(3)匮乏的资金和相对落后的技术;
(4)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5)经济体制改革的适应能力较弱。
【典例解析】
(1)鲁尔 (2)石油 (3)D (4)B
解析 该题组考查了著名的鲁尔工业区的兴衰和发展以及区位因素对鲁尔区的影响。首先从图中提取信息得出该区为鲁尔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其他国家相继发展钢铁,对煤炭为基础的老工业区鲁尔区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如亚洲的日本利用临海优势和科技优势发展钢铁)。鲁尔区主要利用莱茵河优越的水运条件运进铁矿石,发展钢铁工业。
【层次一】
1.B [流经鲁尔区的莱茵河,全长1 320千米,水流平稳,且有运河与多瑙河、塞纳河、罗纳河相通,形成航道交织的水运网,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
2.B 3.A 4.B [鲁尔区铁矿贫乏,需要从国外进口,利用莱茵河优越的水运条件运进优质铁矿或半成品铁材,发展钢铁工业以及相关的多种工业,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工业区一度衰落的内部原因主要在于单一的重型工业结构。鲁尔区发展过程中衰落最为明显的是煤炭和钢铁工业。]
【层次二】
5.A 6.A 7.A [第5题,图中城市①~④依次是杜伊斯堡、埃森、多特蒙德、科隆。第6题,石油作为能源出现在二战后。第7题,荷兰作为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并不低;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冶炼1吨钢铁所需的煤炭和铁矿石的量越来越少,钢铁厂可以在煤、铁资源均贫乏的港口地区分布,荷兰鹿特丹位于莱茵河河口,是世界性的大港口;大型、超大型船舶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铁矿石的运输成本。]
8.A [美国东北部煤铁资源都丰富,而鲁尔区煤炭丰富,铁矿石则依赖进口。]
【层次三】
9.A [鲁尔区经济发达,劳动力工资水平高。]
10.B [鲁尔区的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等少数工业部门,生产结构单一,容易造成“一荣俱荣、一衰皆衰”的局面。]
11.A 12.A 13.A [第11题,黑烟和悬浮粒子属于大气污染;污水和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描述的是水污染;材料中没有出现固体废弃物污染和热污染。第12题,机械制造业先进和经济发达不是环境恶化的必然原因,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将废弃物任意排放带来的恶果。第13题,德国鲁尔区位于北半球西风带内,常年盛行西南风,工业区应位于下风向。]
14.D 15.A 16.C [第14题,鞍山市是辽中南工业基地重要的工业城市,它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15题,图中各企业高度集聚,主要是由于工厂之间存在生产协作联系。第16题,鞍山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传统产业衰落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鞍山市应积极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使许多大型传统工业企业焕发新的朝气,所以调整产业结构不意味着彻底关停传统产业。]
3.2.5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题目
3.2.5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分析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阐明煤炭资源对鲁尔区发展的重要作用。
2.联系科技、能源、工业发展史,说明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学习
疑问
学生填写
学习
建议
学生填写
【相关知识点回顾】
1、工业区位分析。
2、工业集聚的优越性。
【知识转接】
1、我国主要工业区的分布。
2、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1.鲁尔区的位置:德国①______。
2.矿产资源:丰富的②______资源。
3.工业部门:以③______、钢铁、④______、机械制造等为核心。
4.工业城市:⑤______、⑥____________、杜伊斯堡等。
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
1.20世纪50年代后,⑦____________的竞争→煤业危机→⑧______危机。
2.⑨________________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障碍。
3.煤炭储量下降→⑩________________下降→煤矿和?______企业大量关闭。
4.?______的发展→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劳动力减少。
5.钢铁生产向?____________________转移→钢铁产量下降→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衰落。
【探究点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合作探究〗
读“德国鲁尔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资源条件看,该工业区发展的优越区位条件主要是: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合适的工业部门的代号填入图中空格内,完成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地域部门联系框图。
A.煤炭工业 B.钢铁工业 C.化学工业 D.机械工业
3.从工业发展类型角度看,鲁尔区是以____________型工业和____________型工业为主发展起来的。
〖概括小结〗
1、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因素
特点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优越的
位置
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往中欧、南欧的捷径
交通
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煤炭
储量大,品种多,煤质好,但埋藏较深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充沛的水源与煤炭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
铁矿
本区贫乏,但离法国洛林铁矿较近
水源
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广阔的
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的发展
〖典例解析〗
读“德国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工业区);②____________(河流);③__________(城市);
④____________(海)。
(2)①工业区的________资源丰富,发展的钢铁工业属于“移________就________型”所需的铁矿砂来源,一是通过陆上交通就近从法国________铁矿区进口,二是通过水上交通从________、________等邻近国家获得的。
(3)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的优越区位条件有哪些?
【探究点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立足于区内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早在19世纪中叶,就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学等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德国最大工业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世界能源结构变化,世界钢铁产量过剩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涌现。鲁尔区单一的重化工业产业结构,日益暴露弊端,主导产业迅速衰落,失业率上升。
1.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2.包括辽中南在内的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什么一度衰落?
〖概括小结〗
1、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于少数重工业部门。在这样的生产结构中,如果某一工业部门生产衰落,将引起全区工业的衰落。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鲁尔区的衰落是由煤炭工业的衰落开始的。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逐渐降低,技术的发展使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鲁尔区的煤炭产量也逐渐减少。
(3)世界性钢铁过剩。在煤炭工业衰落之后,钢铁工业也随之衰落,钢铁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量下降的综合作用。
(4)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迫使许多企业的经济活动纷纷向德国南部地区转移,这些极大地限制了鲁尔区的工业发展。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鲁尔区的传统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2、框图法记忆鲁尔区的繁荣与衰落
〖典例解析〗
读下图,并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H区是著名的__________工业区。
2.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该区的煤炭工业衰落,原因之一是________逐渐代替煤炭,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
3.20世纪70年代,该区的钢铁工业也开始衰落,原因之一是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当时,该区钢铁产品在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
A.印度 B.中国 C.韩国 D.日本
4.目前,在以下四种货物中,经F河运入该区且运量最大的是
A.煤炭 B.铁矿石 C.钢材 D.机械
【层次一】
1.下列关于鲁尔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鲁尔区位于德国东部
B.流经鲁尔区的莱茵河,全长1 320千米,有欧洲“黄金水道”之称
C.德国著名的汉堡港位于该区
D.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储量的90%
读“世界某地区略图”,回答2~4题。
2.下列四幅示意图表示该地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正确的是
3.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工业区一度衰落,其内部原因主要在于
A.单一的重型工业结构 B.廉价石油的竞争
C.环境污染严重 D.技术的发展,劳动力需求减少
4.图示工业区衰落最为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①机械工业 ②钢铁工业 ③化学工业 ④煤炭工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层次二】
结合下列材料和鲁尔区简图,完成5~7题。
材料一: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区内……工厂林立,城市栉比、人口稠密……是德国和西欧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业区。
5.图中序号表示杜伊斯堡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得益于
①廉价石油的大量输入 ②便利的水陆交通 ③广阔的市场 ④充沛的水源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现在,鲁尔区的很多钢铁企业将高炉建在荷兰海边,再将炼出来的生铁运到鲁尔区炼钢、轧材。这样做的目的是
A.就近获得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 B.荷兰的劳动力成本低
C.荷兰海边煤铁资源丰富 D.荷兰的炼铁技术更高
8.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工业区相比较,鲁尔区
A.煤炭丰富,但铁矿石短缺 B.科技力量雄厚
C.水资源丰富 D.水陆运输便利
【层次三】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图”,比较两地的区位特点,完成9~10题。
9.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①接近煤炭产地 ②水源充沛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⑤廉价劳动力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10.有关鲁尔区经济衰落的原因,错误的是
A.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B.生产结构十分复杂
C.世界性钢铁过剩 D.环境污染严重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犹如一道被6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据此完成11~13题。
11.文章描述的污染类型有
①大气污染 ②水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 ③热污染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导致鲁尔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②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③机械制造业先进 ④经济发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鲁尔区钢铁工业布局时从环境因素考虑,图中所示最合理的模式是(阴影部分表示工业区,非阴影部分表示居民区)

读“鞍山市部分工业企业分布图”。完成14~16题。
14.20世纪50年代鞍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其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高科技力量雄厚 B.水陆交通便利 C.水资源丰富 D.矿产资源丰富
15.图中各企业高度集聚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存在生产协作联系 B.共用原料和基础设施
C.共用劳动力 D.集中治理工业污染
16.不符合鞍山未来发展方向的叙述是
A.传统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清洁生产
B.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C.积极关停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思维导图】(学生自我绘制)
3.2.5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2课时 鲁尔区的新发展
参考答案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
鲁尔区的新发展
鲁尔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借鉴经验,最易出考题
【课前准备区】
①集中 ②合理 ③煤炭 ④钢铁 ⑤新兴 ⑥服务 ⑦多元化 ⑧平衡
⑨核心地区 ⑩莱茵河 ?环境污染
【探究点一】
1.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企业数量减少;建立了化工、汽车、电子机械制造等大型企业。
2.向西部莱茵河沿岸港口附近集中。便于进口铁矿石,降低运费,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对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典例解析】
(1)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答出其中两个工业部门) 能源(煤炭) 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钢铁、煤炭等工业的衰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加重等。 (2)B
(3)大气污染物含量呈波状下降,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原因:产业结构调整,重污染企业规模减小,轻污染或无污染的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采取了消除污染的相关技术措施;绿化美化环境。
解析 该题以“鲁尔区产业人数变化图”和“鲁尔区大气污染物含量变化图”为载体,考查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污染治理。(1)联系书本知识不难回答。(2)由表中可知7~8时气温最低,大气逆温现象最明显,此时污染最严重。(3)根据图2可看出,大气污染物含量呈波状下降,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其原因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来分析。
【探究点二】
(1)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
(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 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3)钢铁 森林
(4)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 分析东北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可以与鲁尔区优越区位条件加以对比,找出两区异同点。与1978年比较,2005年产业结构变化读表可得: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第二产业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占优势,经过调整后的产业结构,避免了该区以后因资源枯竭而带来的经济衰退,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就业机会,环境有所改善。
【典例解析】
1.D 2.C [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也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鲁尔区只有煤炭却需要进口铁矿。在水源、交通及市场方面,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均劣于鲁尔区,对传统工业区而言,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污染严重,这是共同面临的问题。鲁尔区钢铁工业西移是为了就近获得从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而东北内部铁矿资源丰富,钢铁工业外迁反而会增加运费,增加成本。]
【层次一】
1.C 2.B [第1题,煤矿基地和炼钢炉的减少,是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改造的结果,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但会导致大量煤矿和钢铁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第2题,材料二描述的是鲁尔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现象,该现象将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产品结构的调整属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钢铁、机械等产业技术进步。]
3.D [鲁尔区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大幅度减少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的企业数量,但扩大其规模;新建电子、汽车等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钢铁工业不属于新建部门;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层次二】
4.A 5.C 6.A [鲁尔区和山西都是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限制山西省煤炭等重工业发展的条件是水资源短缺;同时山西省与鲁尔区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山西省的整治措施应是扩大生产规模,减少煤炭工业企业的数量。]
7.B 8.D [从图中可以读出该区1958年第三产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的比重分别约为18%、62%、20%;1995年第三产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的比重分别约为32%、40%、28%,据此可得出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为改变生产结构,促进经济多样化,鲁尔区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缩减这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数量,扩大每个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
9.D [为治理鲁尔区的环境污染,营造绿色空间,禁止钢铁、煤炭工业在该地布局是不可取的,这会使鲁尔区失去经济发展的基础。]
【层次三】
10.(1)①煤炭资源、水资源丰富 ②海洋运输 ③劳动力素质较高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 第(1)题,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传统工业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水资源,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沪宁杭工业区位于长江三角洲,是综合性工业基地,土地资源、水资源丰富,劳动力多,成本较低,海陆空运输及长江内河航运发达,交通便捷。第(2)题,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的再繁荣,主要措施有:①对原有工业进行改造升级;②部分钢铁工业外迁;③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保护生态环境;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鲁尔工业区产业转型的启示可概括为:①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3.2.5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题目
3.2.5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分析国外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2.通过对鲁尔区新发展的学习,使学生能归纳出分析、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
学习
疑问
学生填写
学习
建议
学生填写
【相关知识点回顾】
1、工业区位分析。
2、工业集聚的优越性。
【知识转接】
1、我国主要工业区的分布。
2、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三、鲁尔区的新发展
1.对企业实行①__________化、②__________化的改造。
(1)减少③________、④________两大工业部门的企业数量。
(2)扩大每个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也大幅度提高。
2.大力引进和发展⑤________工业及⑥________业,促进经济结构趋向⑦________。
3.调整工业布局:采取⑧________策略;新企业首先考虑安排在⑨__________的边缘地带;钢铁工业布局在⑩________沿岸港口附近。
4.治理?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鲁尔区的新发展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德国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它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20世纪50年代后期,鲁尔区经济开始衰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鲁尔区的整治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1.根据材料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鲁尔区的工业部门和数量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鲁尔区钢铁工业布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简述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析说明鲁尔区在整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概括小结〗
1、鲁尔区的整治措施
措施
具体操作
对企业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
合并钢铁、煤炭企业,减少企业数量,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大力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及服务业
调整工业布局
布局新企业应首先考虑安排在核心地区的边缘地带;对于传统产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关、停、并、转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合理布局企业,兴建环保企业,植树造林等
〖典例解析〗
读“鲁尔区产业人数的变化图”和“鲁尔区大气污染物含量的变化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鲁尔区第二产业的主导工业是______________等,其最早形成工业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试分析其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鲁尔区在冬季易出现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据表中的数据,判断这一天中污染程度最大发生在________(时间段)。
时间
3
7
11
15
19
23
温度(°C)
3.7
1.5
4.2
5.7
5.0
4.1
A.3~4时 B.7~8时 C.13~14时 D.19~24时
3.根据“鲁尔区大气污染物含量的变化图”,分析20世纪80~90年代鲁尔区的环境质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点二】
〖合作探究〗
东北地区是我国以机械等部门为主的老工业基地。下表为“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下图为“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978年
2005年
第一产业比重(%)
20.0
12.8
第二产业比重(%)
64.3
49.6
第三产业比重(%)
15.7
37.6
1.请简述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2.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怎样的?
3.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工业,B表示______工业。
4.试分析该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
〖概括小结〗
1、框图法记忆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和综合整治
〖典例解析〗
温家宝总理指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把指导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根据有关知识,回答1~2题。
1.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鲁尔区相比,突出的优势表现在
A.水源 B.交通 C.市场 D.资源
2.鲁尔区的整治措施中,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没有借鉴意义的是
A.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B.对老工业部门进行技术改造
C.调整工业布局将钢铁工业西移 D.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层次一】
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1957年,鲁尔区有140个煤矿基地,如今只剩下7个;1955年,这里有81座炼钢炉,现在只有7座。
材料二 目前,在鲁尔区有15万个规模不等的企业,大部分都是第三产业;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为140万,占所有就业人口的65%。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不会
A.扩大企业的规模 B.提高生产效率 C.减少失业人口 D.经济结构调整
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说明了鲁尔区
A.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B.经济结构多元化
C.失业率增加 D.钢铁、机械等产业的技术落后
3.下列关于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煤炭、钢铁两大主要部门的厂矿企业数量大幅度增长
B.新建的企业涉及电子、汽车、钢铁等多个工业部门
C.新建的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
D.发展了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层次二】
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它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区之一。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据此回答4~6题。
4.与鲁尔区相比,山西省较匮乏的自然资源是
A.水资源 B.铁矿石 C.石油资源 D.煤炭资源
5.山西比鲁尔区欠缺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A.广阔的市场 B.政府的支持 C.便捷的交通 D.劳动力素质
6.为尽快使山西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应加快其经济结构的调整。下列整治措施不合理的是
A.增加原煤的生产数量,提高经济效益 B.引进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
C.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D.完善道路网,改善交通条件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根据“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及所学知识,完成7~9题。
7.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A.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 B.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C.园艺业比重增大 D.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比重都下降
8.为改变生产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鲁尔区采取的措施是
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的消耗
B.缩减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
C.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兴建高技术产业
D.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
9.为治理鲁尔区的环境污染,营造绿色空间,下列行为不正确的是
A.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统和污水净化系统
B.建立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回收有害气体和烟尘,变废为宝
C.植树造林,扩大人均绿地面积
D.禁止钢铁、煤炭工业在该地布局
【层次三】
10.下图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左上方为鲁尔工业区A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
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对比分析两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下表内容。
   工业区
区位条件  
鲁尔工业区
沪宁杭工业区
自然资源
①______
水资源、土地资源丰富
交通
内河航运、陆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多样,方便快捷
内河航运、陆路、航空和②________等运输方式齐全,方便快捷
市场
市场广阔
市场广阔
劳动力
③______
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
(2)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的再繁荣。其发展经验对沪宁杭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
【思维导图】(学生自我绘制)
3.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参考答案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其发展特点是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经常出考题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是难点,应理解该地区城市化水平之所以迅速提高与当地的工业化推动作用是分不开的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涉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最容易出考题
【课前准备区】
①中南 ②广州 ③佛山 ④中山 ⑤澳门 ⑥小城镇 ⑦广泛 ⑧城市和乡村 ⑨农业与非农业产业 ⑩城乡一体化 ?劳动密集 ?加工制造业 ?优化调整 ?提高 ?较高 ?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港澳 ?华侨 ?开放政策 ?外向型 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传统生活 大量占用耕地 过度密集 环境污染 层次偏低 可持续发展
【探究点一】
1.图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这里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到三熟,水网密布,降水丰沛;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
2.毗连港澳,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
3.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
4.香港以第三产业闻名,广州、珠海等地则以第二产业闻名,这二者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香港拥有充足的资本和完善的市场机制;珠江三角洲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条件,如劳动力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等。
【典例解析】
1.D 解析:注意纵坐标中临界点以下与以上的含义,从图中可看出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后,城市聚集效应减弱。
2.C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A项和B项是有利的地理条件,D项是特定的国际背景。]
3.C 解析: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工业产值低,变化小;20世纪90年代后,重点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高,变化大。
4.A 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第一阶段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工业附加值增长较慢。
5.B 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缺乏。
【探究点二】
在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整治措施时,可借助下列关联图思考:
第1题,资料①中“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说明其针对的是“大量耕地被占用”这一问题;资料②中的数据主要针对水污染治理,说明其针对的是“环境污染严重”这一问题;资料③中的交通线路建设规划,针对的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一问题。第2题,归纳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可按照对症下药的思路进行。如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
【典例解析】
(1)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
(2)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环境质量下降;能源紧张。
(3珠三角的国内经济腹地不如长三角大,科技力量和人才队伍、经济基础不如长三角好。
(4)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建设“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能源调配工程。
解析 (1)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使珠三角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其次,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地缘优势明显。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扩大和深入,其政策优势、地缘优势在被弱化。(2)两个经济区的发展,本身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耕地减少、能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环境质量下降等。(3)随着“长三角”的崛起,“珠三角”地位已呈劣势。主要由于地形因素(南岭阻隔)使“珠三角”国内腹地范围较小,如: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等都处于劣势。(4)国家采取了建核电站、建设“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层次一】
1.B 解析:日本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①曲线为日本的城市化率;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起步晚,但改革开放后发展较快,③曲线为我国的城市化率曲线;我国目前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比重较高,②为我国的工业化率曲线;日本经济发达,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高,④为日本工业化率曲线。
2.C 解析:注意图中的曲线为工业化率而不是工业化水平,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远低于日本。
3.B 解析:2011年深圳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A错误;2011年深圳市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故产值最多,B正确;通过计算可知,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明显增加,C错误;深圳市的产业结构仍有进一步优化升级和转移的必要,D错误。
4.B 解析: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提高土地价格,在现实中均不可取,排除A、D,深圳市应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排除C。
【层次二】
5.(1)工业产值增加 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增加(2)城市面积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3)空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4)有利。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对水果的需求增加,带来广阔市场。(或不利,城市化占用大量耕地,使果树种植面积减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东省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及对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第(1)、(2)题,较为简单,仔细阅读材料和图乙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3)题,城市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污染问题,如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第(4)题,对该观点既可肯定也可否定,但都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若肯定,可从水果的消费市场来考虑;若否定,可从水果的用地面积来考虑。
【层次三】
6.(1)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2)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3)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 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4)质量(内涵发展) 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5)② ③ ①
解析:本题考查城镇化的差异和发展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区域发展方向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题,读图即可看出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城镇化水平主要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第(2)题,城镇化进程特点可以从起步早晚、速度快慢、水平高低等角度分析。第(3)题,优势条件主要从受上海市的影响角度分析,规划淮安增长极可以带动苏北地区的发展。第(4)题,城镇化不能只追求数量和速度,而要注重质量,发展过程中还要注意区域的协调发展。第(5)题,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发展要立足本区域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结合三个选项所述的发展策略,即可进行匹配。
3.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题目
3.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说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其主要发展特点。
2.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学习
疑问
学生填写
学习
建议
学生填写
【相关知识点回顾】
1、城市化进程。
2、城市空间结构。
【知识转接】
1、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概述
(1)位置:广东省①________部,珠江下游。
(2)范围:②________、深圳、珠海、③________、江门、东莞、④________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
(3)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⑤________。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以发展⑥________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工业企业的分布具有⑦________性,形成⑧______________相融合、⑨____________________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地带。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了以广州市为中心,基本形成了⑩______________和城镇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区内城市与城市紧密相连,小城镇星罗棋布。
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
(1)夯实基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________________型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1989年,形成以?____________为主的经济特色。
(2)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结构得到?____________;工业技术水平明显?______;工业增长速度保持?______水平。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加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借毗邻?________、?________众多和?____________的优势,发展?________经济。
(2)加速了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3)加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转变:现代化的运作模式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农村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____________方式。
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1.问题:________________;城镇和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严重;产业结构________________等。
2.妥善解决问题,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走______________道路,是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探究点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合作探究〗
珠江三角洲自古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而且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是什么?
3.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什么?
4.图示区域内,香港以自由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而成为举世闻名的“自由港”;广州和珠海等地则以制造加工业而闻名。分析该区域的产业分布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概括小结〗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下表所示:
国际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契机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出路(即进行产业转移)
国内
背景
对外开放政策
先机
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
地理
条件
良好区位
内因
位于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利于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接受产业扩散,参与国际分工
全国最大
的侨乡之一
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利于招商引资
〖典例解析〗
下图示意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聚集效应的关系。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伴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聚集效应增强
B.都市圈的形成增强了城市聚集效应
C.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迁移
D.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导致城市聚集效应减弱
2.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回答3~5题。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Ⅱ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4.以下属于阶段Ⅰ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A.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厂 B.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
C.工业附加值增长较快 D.成为我国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5.以下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阶段Ⅱ进行产业升级原因的是
A.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 B.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
C.劳动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 D.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探究点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
〖合作探究〗
阅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的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到2012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左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左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到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完全达标。
到2012年,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 000千米,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 100千米,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9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4 700万标箱,民航机场吞吐能力达8 000万人次;到2020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2 200千米,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14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7 200万标箱,民航机场吞吐能力达1.5亿人次。
1.三段内容分别是针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哪种问题?
2.为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概括小结〗
1、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
城市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城市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城镇密集,人口增多,城市不断扩大
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建设项目多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
珠江水质恶化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实行达标排放
酸雨现象严重
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增多
大力推广洁净煤燃烧技术
城市固体废弃
物污染加剧
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
提高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回收率
2、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
(1)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2)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3)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4)东北模式: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5)云南德宏模式: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市化。
〖典例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惯性让广东经济保持了一定增长速度,并将经济总量牢牢地稳定在全国第一的位置。现在,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加大,新的经济动力又不够强大,速度甚至落在了长三角之后,领跑了中国经济20多年的珠三角,现在正受到挑战。
材料二 长三角扼据长江入海口,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两翼,区域内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密集,高校众多,是我国最大的都市圈。目前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18%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去年的财政收入中,长三角地区的贡献份额超过了四分之一。
1.文中提到广东的“优势弱化”当中的“优势”具体指的是什么?
2.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3.从地理角度看,同长三角相比,珠三角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层次一】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图为“我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我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③④①②
2.结合上图所反映的情况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的发生而发生的现象
B.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并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C.日本的工业化率始终高于我国
D.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低于日本
2011年,深圳GDP首次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0%以上。三大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结合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深圳市已由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B.在2011年的深圳市GDP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多
C.与2010年相比,2011年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不变,第二产业产值下降
D.深圳市产业结构已经达到最优化状态,不需要进行产业升级
4.目前,深圳市的发展面临“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忧虑。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
B.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水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C.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自主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一产业
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以解决土地可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
【层次二】
5.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286万增加到1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1)从材料和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层次三】
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材料三 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__,
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苏南地区________苏中地区________苏北地区________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思维导图】(学生自我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