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题点精练十八 把握古诗思想感情题的两个关键点
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把握好其思想感情是命题和复习的重中之重。考生在答感情题时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感情概括不准、不全;二是不会分析情感,或者分析空泛。问题的存在都指向了把握思想感情题最关键的两点。那么,如何抓住这两个关键点,解决存在的问题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酌酒与裴迪①
王 维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②,朱门先达笑弹冠③。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注 ①裴迪:唐代诗人,是王维的好友。②按剑:发怒时准备拔剑的动作。③弹冠:弹去帽子的灰尘,准备做官。www-2-1-cnjy-com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酌酒与君君自宽”一句照应了诗歌的题目。“宽”字,既是宽人也是宽己。
B.“朱门”一词用了借代手法,借指富贵。这句是说仕途得意的人们在相互庆祝。
C.颈联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作者的心情,对情感表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作者在这首诗中,处处体现出一种潇洒淡泊、怡然自适的乐观心态和隐居思想。
E.此诗是王维为劝慰裴迪而作的七言律诗,文中多处使用典故,意蕴丰富。
答案 BD
解析 B项这句是说先做官的人去嘲笑那些后做官的人,表现了官场的相互排挤。D项作者在诗中并非处处洒脱,而是体现出矛盾的心情。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为友人倒酒,进行劝慰,其实是和友人一起借酒消愁。②对人情无常、世态炎凉的感慨和激愤。③不问世事的旷达超凡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 明
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①。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②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注 ①陲:边陲,国境,靠边界的地方。②沈冥:隐居的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起笔“暮春”,“怅望北山”让人联想到孤独惆怅的环境,“陲”指靠边界的地方,暗示生活艰辛,身处战争频繁的边疆。21教育网
B.颔联写新取得的火种闪耀着光焰,梧桐老枝又开满桐花。巧用清明“燧火”光焰、枝头“桐花”等,烘托了诗人的悲凉心境。【版权所有:21教育】
C.诗的前四句选用了典型意象,并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点面结合等手法对清明暮春进行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来源:21cnj*y.co*m】
D.颈联提出了如何摆脱愁悲心境的办法,可是隐居的人生活平淡毫无起色,自觉羞对年年更新的花草,再不好意思邀朋聚宴了。21*cnjy*com
E.尾联成为全诗的精彩所在,诗人感叹自己还不如这些林间的飞鸟,它们自由地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还有乔迁之喜和美丽的羽毛。
答案 AE
解析 A项“暗示生活艰辛,身处战争频繁的边疆”分析错误,应是“暗示背井离乡,身处十分遥远的边疆”。E项理解诗意有误,“还有乔迁之喜和美丽的羽毛”一句应为“还时不时梳理自己的羽毛”。
4.诗中借用“林间鸟”这一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借用“林间鸟”这一意象,感叹自己还不如林间的飞鸟快乐,写出了“林间鸟”自由地飞翔,还时不时梳理自己的羽毛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为世俗所累,顾及太多却无法达成本心,于是向往自由生活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晁补之①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②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③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注 ①晁补之:北宋著名文学家,仕途坎坷。此词作于作者任泗州知州时。②蓝桥:指秀才裴航在蓝桥会仙女云英,结为连理之事。词中以此代指蟾宫月窟。③流霞:神话中的仙酒名。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开篇即写仰望明月初升的情景。一轮金镜般的明月,穿过云层从海上升起,金色的光辉由天空洒向大地。“飞”字可见词人见月之欣喜。21·世纪*教育网
B.“永夜”以下三句中,“闲阶”“桂影”写出月色的皎洁明亮,而“露凉时”“零乱”的“寒螀”声,以声衬静,突出了环境的静寂清冷,表现出词人此时的孤寂。
C.“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两句是写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神京”是指京城,在词人心中,京城竟比月宫还远,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怅恨。
D.下片开头三句写高卷水晶之帘,拉开云母屏风,月光照入室内,宛如浸润着佳人的淡淡脂粉,用叙述、描写的笔调把月色的美丽迷人写到了极致。
E.“待都将”三句,综合运用借代、双关、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词人要把清辉全部纳入杯中,和着美酒一饮而尽的情景,想象奇特,豪放洒脱。
答案 AE
解析 A项“穿过云层从海上升起”错,结合注释“此词作于作者任泗州知州时”可知,词人此时并非在海上。E项“流霞”本为神话中的仙酒名,词中语意双关,既借代酒,也指朝霞,但没有通感。2-1-c-n-j-y
6.词作结尾画线的句子,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皎洁月色的喜爱和迷恋。词人觉得室内赏月不能尽兴,所以还要携胡床,上南楼,彻夜赏月。②对纯洁美好人间的期望。以“玉”比喻月光普照大地,千顷素白,暗含除去人间黑暗污浊的希望。
一、准确、全面概括思想感情
(一)准确概括
1.整体感知、把握是根本前提
许多情感概括题只是选择一两句或一联或某片,是局部的。对局部的词、句、联、片的理解,必须把它放在整片、整首中去理解,绝不可孤立地看这个词、句、联、片。
2.打破思维定势,精读、细读所给文字
不要见到“独”就想到“孤单寂寞”,见到“酒”就是借酒浇愁,这样的套板反应、思维定势要不得,必须从语言中来,必须深入到更细腻的语言肌理和层次之中。
3.紧抓住“情语”
(1)品显性情语。所谓“显性情语”,是指可以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情语”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尾句(联)、首句(联),标题中有时也会出现。它有时还藏在“景语”中。
(2)品隐性情语。所谓“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它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指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一类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一类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性”显露无遗。
(二)全面概括
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丰富、复杂的,命题者往往选择那些情感多样的语言片段来考查。答题时不要只知一点,而要仔细揣摩,看看字面,探探字里。瞻前顾后,看看是否还有什么情感。具体说来:21*cnjy*com
(1)所给的语言片段越大,情感往往就越丰富。如一联有两句,就有两层乃至三层情感;上片或下片,写了几句话,往往就有几层。这时,要会对所给的语言片段进行切分、“断层”。除“字”“词”外,其余的句、联、片、篇均能理清层次,有几个层次往往对应着几个情感层次。
(2)托物言志的句子(联或片)、用典抒情的句子(联或片)往往是双层的:前者既关“物”情又关“志”情,后者既有典中情又有典外情。
二、善用“抓手”,具体分析
1.把握分析原则
(1)紧扣主旨,分析有据,不可任意拔高或转移,更不可一知半解,就句论句。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先对全诗的主旨情感基调有个大致的把握,在这样的前提下方能展开分析。分析时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紧紧扣住语言作具体分析,不可空泛、笼统,套用一两个术语。
2.善用三个“抓手”
(1)译句析
直接把所给材料的语句大意翻译一下,点出它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这叫“译句析”。这个“抓手”分析运用较普遍,多用于对某联、某片或全篇的情感分析。运用“译句析”,不必像文言文翻译那样直译,只要译出大意即可。也不必句句皆“译”,只“译”出那些蕴含感情的句子即可。
(2)手法析
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表达技巧这座桥梁,因此在分析诗歌情感时,不能孤立起来,一要通过具体的语句来思考,二要结合表达技巧来思考。这样,答案才会完备。
(3)捕象析
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古诗中的形象,尤其是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物。从形象,尤其从典型意象切入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这叫“捕象析”。此法多用于咏物诗或写人诗的情感分析题。21cnjy.com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雪 诗
张 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爇②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 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②爇(ruò):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首联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写营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周回”来修饰“爇红炉”“下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2·1·c·n·j·y
C.“醉唱玉尘飞”两句,写豪贵人家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征歌逐舞,纵情酣饮,寻欢作乐,场面令人愉悦。
D.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难相觅”,构思巧妙精当。
E.全诗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豪贵人家的宴饮,描写生动逼真,色彩浓丽,不失为讽喻诗中的佳作。
答案 CE
解析 C项“令人愉悦”说法有误,诗中暗含诗人的讽刺意味。E项“豪贵人家的宴饮”是实写而非虚写。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
(2)全诗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奢靡,“饥寒人”却是受冻受苦,温饱可忧,突出表现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达了诗人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女冠子·元夕
蒋捷①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②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③。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④。
注 ①蒋捷:宋末元初人,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②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物。③灺(xiè):灯烛的残灰。④夕阳西下:南宋康与之(一说为范周)《宝鼎现》咏元夕词,其首三句为“夕阳西下,暮霭红隘,香风罗绮”。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全词起笔两句从静态方面极度描写过去元宵节节日如画的迷人景象,目的在于为后文实写现在元宵节的冷清暗淡,形成今昔的强烈对比。
B.上片三至六句从动态方面极力实写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笑语欢声的热闹繁华场景。
C.“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三句写遍地彩灯高挂,灯光明亮照彻元夜,与“琉璃光射”相照应,写出了元宵节的繁华。
D.“江城人悄初更打”一句以动衬静,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夜晚冷落,寂静无声,鼓点悄然响起才知是初更,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
E.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对过去元夕的铺叙不惜篇幅,浓墨重彩,或直接描绘,或间接叙写,或用梦境加以再现。
答案 BC
解析 B项“实写”错误,写的是昔日元宵节的场景,是虚写。C项应是“现在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是从前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的元宵节了”,与昔日元宵节的繁华形成对比。
4.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请问谁能向天公借回往日繁荣,表达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伤感、对复国无望的无奈与悲愤;②梦中又见往日元宵繁华,想用笔记下故国元夕的景象,表现出对故国的深深眷念之情;③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禁不住苦笑,表达出词人内心的一丝欣慰和无限酸楚之情。21·cn·jy·com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 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④连山:诗人所往之地连州。www.21-cn-jy.com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以叙事起,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C.“名惭”意为自己声名比不上柳士师,表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因而声名不显,心情失落。
D.“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
E.诗人以“回雁”“断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答案 CE
解析 C项“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辞,表达了对柳宗元的敬重之意。E项“反衬”应改为“正衬”,以哀景衬哀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柳永名作《雨霖铃》的结句。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霖铃》的结句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在于情感相同:都是抒写离别之愁绪。不同之处在于对象不同:柳词抒写与爱人的离别之愁,刘诗抒写与朋友的离别之愁。【出处:21教育名师】
(2)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同为想象别后之景,采用了虚写手法。不同之处在于:柳词直抒胸臆,以千种风情衬尽羁旅愁苦,人间别恨;刘诗以想象之景结情,寄离情于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