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课件+教案+同步练习+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曹刿论战》课件+教案+同步练习+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15 14:40:35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曹刿论战》
语文人教版 九年级下
导入新知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提出的战略口号,也是他在战争中取胜的法宝。这一思想早在1400年前,唐太宗也曾提出, 他把人民比喻为水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便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但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谁呢?这个人就是2300多年前战国时期鲁国的曹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曹刿关于人民力量的论述。
听读感知
听朗读,完成下面练习题。
1 根据你所听到的句子停顿,给下面句子断句
(1) 肉食者 鄙,未能 远谋。
(2) 小惠未徧,民 弗从也。
(3) 忠 之属也,可以一战。战 则请从。
(4)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
(5) 吾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 逐之。
听读感知
2 读准下面字音。
曹刿(guì) 又何间(jiān)
肉食者鄙(bǐ)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shì)
视其辙乱(zhé) 夫战(fú)
旗靡(mǐ) 小惠末徧(biàn)
听读感知
3 曹刿为什么要为鲁庄公出谋划策?(用文中原句回答)
点拨:因为他觉得“肉食者鄙,末能远谋”。
走近作者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春秋末年鲁国中都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作品介绍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四书五经”中的《春秋》传说就是孔子依据《左传》编写的,后来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写作背景
春秋时代,齐国是个大国,鲁国是个中等国,齐强鲁弱,齐大鲁小。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在齐鲁两国之间,靠近黄海,还有一个小国叫做莒国。
齐国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毋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结果是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赶出了鲁国的国境。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疏通文意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1.交待“论战”背景。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攻打
打算
晋见
同乡
位高权重的人
何必
参与
目光短浅
长远打算
疏通文意
2.写“论战”过程: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凭什么
安身立命

独自享用
遍及百姓
顺从
祭祀的祭品
虚夸
实话
信服
保佑
案件
即使
根据
尽职
一类
让我跟随
疏通文意
译文: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疏通文意
3.写“论战”的成效。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击鼓
击了三次鼓
大败
追赶
车轮印
于是
追赶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疏通文意
4.再“论战”,分析原因。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取胜以后
原因
句首发语词
士气振作
第二次
衰弱
枯竭
充足
所以
预料
埋伏
倒下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鲁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一词多义
虽:虽不能察(虽:即使)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虽然)
其:其乡人曰(其:他的,代物)
  公问其故(其:他,代人)
  其真无马邪(其:难道,表疑问词气)
  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表猜测)
以:何以战(以:凭借)
  必以分人(以:把,拿)
 必以信(以:用)
而:登轼而望之(而:表承接的连词)
 再而衰(而:表修饰的连词)
文中还有哪些词语是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1)肉食者鄙(鄙:古:目光短浅;今:卑鄙)
(2)又何间焉(间:古:参与;今:中间)
(3)牺牲玉帛(牺牲:古:祭祀用品;今:为了正义事业而死)
(4)大小之狱(狱:古:案件;今:监狱)
(5)弗敢加也(加:古:虚夸;今:增加)
通假字
小惠末徧(徧:同“遍”,普及)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式: 忠之属也
(2)省略句式: 可以一战
(3)倒装句式: “何以战?”
课文精读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结合课文来看,你认为“肉食者”的“鄙”表现在哪些地方?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课文精读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3曹刿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中,哪一个因素才是主要因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课文精读
 点拨: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4.第一段末“战则请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曹刿不仅注重战略上要重视人民的力量,而且在战术上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曹刿指挥击鼓和追击这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
5.曹刿不仅注重战略上要重视人民的力量,而且在战术上还要注重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课文精读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在于鲁国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
6.结合全文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
课文精读
  在这场胜利中体现的是曹刿的军事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战略上富有远见卓识,能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在战术上善于把握时机,以逸待劳,这表现趁在敌人立足末稳之际与敌人开战,以及在敌人力竭之时才发起进攻,攻敌于疏于防备之时;三是知己知彼,“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在充分了解敌情后再行追击。这些战略思想确保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7、在这次胜利中体现了曹刚军事方面的哪些才能?
艺术特色
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详略安排上十分得当。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巩固提升
1、《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 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
(《左传》 春秋 左丘明 编年体)
巩固提升
2、解释下面句子中标注为蓝色字体的字。
(1)又何间焉( ) (2)忠之属也( )
(3)公将驰之( ) (4)望其旗靡( )
参与 类 追赶 倒下
3、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C
巩固提升
4、翻译下面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这是)高官厚禄的人谋划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我不能一一详察,也必定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裁决。
(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下车察看敌军跳跑时留下的车轮印,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敌军逃跑时的旗帜。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士气非常振作,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兵的士气就没有了。
课堂小结
曹刿的战略思想,虽是在两千多年前提出,但对于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仍然有很现实的意义:要想人民群众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就必须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1400多年前李世民尚且知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何况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呢?同学们,我们也属于人民的一员,我们更要为了我们的国家尽自己一份应习的力量,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哪怕是赴汤蹈火,也要在所不惜,义不容辞!
课后板书
曹刿论战
论战背景:肉食者鄙,末能远谋
论战过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论战实效:齐师败绩
取胜原因:击鼓、追赶
以民为本
知己知彼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九下《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课题 《曹刿论战》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2、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3、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难点 正确理解曹刿关于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的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提出的战略口号,也是他在战争中取胜的法宝。这一思想早在1400年前,唐太宗也曾提出, 他把人民比喻为水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便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但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谁呢?这个人就是2300多年前战国时期鲁国的曹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曹刿关于人民力量的论述。 听,想。 用毛主度的话,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听朗读,完成下面练习题。1根据你所听到的句子停顿,给下面句子断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读准下面字音。曹刿(guì) 又何间(jiān)肉食者鄙(bǐ) 玉帛(bó)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shì)视其辙乱(zhé) 夫战(fú)旗靡(mǐ) 小惠末徧(biàn)3曹刿为什么要为鲁庄公出谋划策?(用文中原句回答)点拨:因为他觉得“肉食者鄙,末能远谋”。 听,并交流看法。识记字词 体会断句。巩固基础知识。
作者介绍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春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末年鲁国中都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关于《左传》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四书五经”中的《春秋》传说就是孔子依据《左传》编写的,后来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笔记。 了解《左传》。
写作背景 春秋时代,齐国是个大国,鲁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个中等国,齐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强鲁弱,齐大鲁小。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在齐鲁两国之间,靠近黄海,还有一个小国叫做莒国。齐国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毋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结果是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赶出了鲁国的国境。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了解 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疏通文意 1.交待“论战”背景。十年春,齐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伐:攻打将:打算,准备。请见:请求晋见,请求拜见。乡人:本乡的人,邻居。肉食者:高官厚禄的人。何:何必间:参与其中。鄙:目光短浅。远谋:作长远打算。2.写“论战”过程。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何以战:“以何战”的意思。凭什么打这一战。衣食所安: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专:独自享用。惠:恩惠。徧:通“遍”,普及。从:依从,跟随(冲锋陷阵)。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加:虚夸,夸大。必以信:必定把实话告知。以,把;信;实话。小信末孚:这点小信用并不能使神信服。狱:案件。虽:即使。必以情:必定根据实情(作出裁决)。忠之属也:(这确实是)尽了本份的一类(君主)。忠,尽职尽责;属,类。可以:可以凭借。请从:请求(让我)跟随(你)。3.写“论战”的成效。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鼓:名作动,击鼓。后面的“三鼓”即“击了三次鼓”。败绩:大败。与后文“逐”同义。驰:这里指追赶。轼:战车前面的横木,赶车人坐的地方。4.再“论战”,分析“末可”与“可”的原因。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既克:获胜以后。既,已经。故:原因。夫(fú)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再:第二次。竭:尽。盈:充盈,充足。克:战胜。伏:埋伏。靡:倒下。5、全文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鲁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笔记。 积累字词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虽:虽不能察(虽:即使)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虽然)其:其乡人曰(其:他的,代物)公问其故(其:他,代人)其真无马邪(其:难道,表疑问词气)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表猜测)以:何以战(以:凭借)必以分人(以:把,拿) 必以信(以:用)而:登轼而望之(而:表承接的连词) 再而衰(而:表修饰的连词) 笔记。 积累文词语以及文言句式。
古今异义 (1)肉食者鄙(鄙:古:目光短浅;今:卑鄙) (2)又何间焉(间:古:参与;今:中间) (3)牺牲玉帛(牺牲:古:祭祀用品;今:为了正义事业而死)(4)大小之狱(狱:古:案件;今:监狱)(5)弗敢加也(加:古:虚夸;今:增加)
通假字 小惠末徧(徧:同“遍”,普及)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式: 忠之属也 (2)省略句式: 可以一战 (3)倒装句式: “何以战?”
课文精读 结合课文来看,你认为“肉食者”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鄙”表现在哪些地方?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点拨:“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1)战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3曹刿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中,哪一个因素才是主要因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4.第一段末“战则请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拨: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5.曹刿不仅注重战略上要重视人民的力量,而且在战术上还要注重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曹刿不仅注重战略上要重视人民的力量,而且在战术上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曹刿指挥击鼓和追击这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6.结合全文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点拨: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鲁国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7、在这次胜利中体现了曹刚军事方面的哪些才能?点拨:在这场胜利中体现的是曹刿的军事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战略上富有远见卓识,能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在战术上善于把握时机,以逸待劳,这表现趁在敌人立足末稳之际与敌人开战,以及在敌人力竭之时才发起进攻,攻敌于疏于防备之时;三是知己知彼,“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在充分了解敌情后再行追击。这些战略思想确保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概括段意。对重点词语的品味理解。重点细节的理解。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艺术特色 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详略安排上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得当。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选择性笔记。 了解这文章的语言特色。
巩固提高 1、《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 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左传》 春秋 左丘明 编年体)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1)又何间焉(参与)(2)忠之属也(类)(3)公将驰之(追赶)(4)望其旗靡(倒下)3、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C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4、翻译下面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这是)高官厚禄的人谋划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我不能一一详察,也必定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裁决。(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曹刿)下车察看敌军跳跑时留下的车轮印,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敌军逃跑时的旗帜。(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士气非常振作,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兵的士气就没有了。 完成练习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曹刿的战略思想,虽是在两千多年前提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但对于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仍然有很现实的意义:要想人民群众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就必须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1400多年前李世民尚且知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何况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呢?同学们,我们也属于人民的一员,我们更要为了我们的国家尽自己一份应习的力量,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哪怕是赴汤蹈火,也要在所不惜,义不容辞! 听。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论战背景:肉食者鄙,末能远谋论战过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论战实效:齐师败绩取胜原因:击鼓、追赶 可笔记。 学生可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以民为本
知己知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部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
(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
(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
(4)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
2、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乡人曰 公问其故
B.故克之 公将鼓之
C.登轼而望之 再而衰
D.何以战 可以一战
3、下面句子中使用了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小惠未徧
B.忠之属也
C.齐师败绩
D.望其旗靡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那崇高的品德,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B.这本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事迹。
C.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D.祖国的安定团结更加激发了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主义热情。
5.开明大戏院有一场文艺演出,你的一位同学给你买了一张票,约你一同去看,不巧你因故不能前往,你应该怎样回答你的同学呢?( )21cnjy.com
A.对不起.你怎么买今晚的票?我正好有事,你另送别人吧?
B.对不起,我正好有事,如果你诚心请我看,就去改换明晚的吧!
C.谢谢你,这场戏,我已经看过了,你自己去看吧!
D.谢谢你,听说这一场演出很吸引人,但因为我正好有事不能同你分享,
实在遗憾。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www.21-cn-jy.com
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其中的“我”是指 。2·1·c·n·j·y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3)曹刿请见( ) (4)战则请从 ( )
3、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答: 。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
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一层: 。
二层: 。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晏 子 辞 千 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21教育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方食 方:正 B.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两次
C.进取于君 进:前进 D.以振百姓 振:同“赈”,救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分食食之 ②食之不以其道
B.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②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C.①寡人不知 ②孰谓汝多知乎
D.①忠臣不为也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文中加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B.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C.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D.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字,全都是代词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分食食之 ②言之公 ③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 ④一豆之食
⑤夫厚取之君则施之民 ⑥婴闻之 ⑦以君之赐 ⑧寡人之过也
A.①③⑥ B.③⑤ C.②⑧ D.③⑤⑦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答: 。
(2)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答: 。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部分
1、(1)参与 中间(2)目光短浅 卑鄙(3)猪牛羊等祭品 为正义事业而死
(4)案件 监狱
2、D
3、A
4、D
5、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1、战争的双方 性质 鲁国
2、(1)徧 同“遍”,遍及(2)动词 赐福(3)请求
(4)请让我
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乃入见。‖问:“何以战?” ……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层:写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二层:写曹刿见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二)课外阅读
1、C(“进”向上,指在朝廷。)
2、A(“食”,音 sì ,给…… 吃。)
3、D
4 、B(都是指代齐景公送的财物。)
5、(1)我听人这样说,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2)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