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生物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课件+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一生物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课件+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12-17 21:25:27

文档简介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同步练习
1.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能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下列条件中不属于发生该现象必要条件的是( ) A.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B.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 C.液泡中有紫色的水溶性色素????D.水分子能穿过原生质层
2. 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用吸水纸的目的是吸去多余的液体 B.质壁分离能发生的内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明显小于液泡 C.在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需用显微镜观察两次细胞原生质层相对于细胞壁的位置 D.用高浓度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能引起质壁分离
3.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次观察时会看到紫色大液泡几乎充满整个细胞 B.该实验为自身对照实验,不能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C.必须要用高倍物镜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的现象 D.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液泡的紫色逐渐加深
4.如图所示U型管中间被一种能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通过,而二糖不能透过的半透膜隔开,现在两侧分别加入0.1mol/L的蔗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变化是怎样的?若向U型管右侧加入某种微量物质(不影响溶液浓度),右侧液面高度上升,那么加入的这种微量物质最可能是( ) A.右侧液面高度下降;胰岛素????B.右侧液面高度下降;衣藻 C.两侧液面高度不变;麦芽糖酶???D.两侧液面高度不变;蒸馏水
5.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进行分析,不能证实的是 ( ) A.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B.细胞处于生活状态或已死亡 C.细胞液浓度和周围溶液浓度的关系?D.溶质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6.下列细胞中能发生质壁分离的是( ) A.口腔上皮细胞??????????B.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C.蓝藻细胞????????????D.蚕豆叶表皮细胞
7.将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置于30%的蔗糖溶液中,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液泡体积逐渐变小,颜色逐渐变深?B.细胞膜由磷脂、蛋白质和多糖组成 C.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是蔗糖溶液?D.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
8.如图表示植物细胞渗透作用图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B.不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不能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 C.当溶液浓度甲>乙时,成熟植物细胞会因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D.当溶液浓度甲=乙时,细胞处于渗透平衡状态,但仍有水分子由甲→乙
9.如图所示,图乙是图甲发生渗透作用之后的示意图,图丙是根毛细胞示意图,图丁表示细胞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①处溶液浓度小于②处溶液浓度 B.图甲和图丙中都有半透膜,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图丙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使其具有选择透过性 C.若把图丙所示细胞放在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则图丁表示细胞体积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曲线 D.若把图丙所示细胞放在2mol/L的乙二醇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看不到质壁分离现象
10.下列结构中,不是构成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的是( ) A.细胞膜???B.细胞核???C.液胞膜???D.细胞质

11.如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h,此时S1和S2浓度大小关系为 。 (2)图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 。 (3)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膜的特性,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 实验器具:如图所示渗透装置(不含溶液),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擦镜纸,滴管,记号笔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0.3g/mL的蔗糖溶液和与其等渗的KNO3溶液. 部分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①选两套渗透装置,标上代号X和Y.?在两个烧杯里均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分别在装置X和Y的漏斗内加入适量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均调节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 ②选两片洁净的载玻片并标号,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 ,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并分别观察装片中细胞的初始状态. ③观察临时装片中浸润在所提供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的变化,两者都能出现的现象是 。 (4)上述实验中最能体现两种膜功能差异的实验现象是 。
12.图中的甲、乙图是渗透装置示意图,丙图是根毛细胞示意图,请根据甲、乙、丙三图回答下列问题:(甲图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初始状态,乙图是发生了较长时间的渗透作用之后,漏斗内外的水分子达到平衡时的状态。甲图中③为半透膜)
?
(1)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 ,b 。
(2)比较甲图中①和②处溶液浓度的大小 > 。
(3)丙图中④的名称为 ,它相当于甲图中的 ,它与甲图中相应结构的区别是 。
(4)盐碱地中的植物常出现萎蔫现象,其原因是 。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C????2.D????3.C????4.C????5.D????6.D????7.A????8.B????9.D????10.B???? 11.S1>S2;原生质层;蒸馏水;质壁分离;KNO3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 12. (1)具有③半透膜 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2)② ① (3)原生质层 ③ 甲图中的③属于半透膜,没有选择透过性,而丙图中的④属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6)土壤溶液浓度较高,接近甚至超过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浓度,造成根毛细胞吸水发生困难,甚至失水,植株出现萎蔫现象 【解析】 1. 解:A、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外因是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A正确; B、质壁分离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B正确; C、选择液泡中有紫色色素的洋葱作此实验的目的是容易观察,如果换成白色的洋葱表皮,一样可以发生质壁分离,C错误; D、水分子能穿过原生质层,这也是质壁分离的条件,D正确. 故选:C. 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相关知识点,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用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解答】 A.实验过程中用吸水纸的目的是是为了让液体流到实验材料处,A错误; B.质壁分离能发生的内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明显小于原生质层,B错误;? C.在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需用显微镜观察三细胞原生质层相对于细胞壁的位置,C错误;? D.用高浓度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能引起质壁分离,D正确。 故选D。 3.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A.第一次观察时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所以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几乎充满整个细胞,A正确; B.不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这一步的观察现象要作为对照,B正确; C.用低倍物镜也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的现象,C错误; D.第二次观察时植物细胞已发生质壁分离,所以可以发现液泡的紫色逐渐加深,D正确。 故选C。 4. 【分析】 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渗透作用的原理的理解情况。正确答题的关键有二:一是理解并掌握渗透作用的原理;二是具有一定的读图、要图能力。 【解答】 蔗糖和麦芽糖都是二糖,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两种溶液加入到被半透膜隔开的U型管中,从图示信息可知,一段时间后左右两侧液面高度相等。 A.若向麦芽糖溶液中加入胰岛素,对液面高度没有影响,故A错误;? B.若向麦芽糖溶液中加入衣藻,由于衣藻消耗麦芽糖,导致溶液浓度降低,则表现为右侧液面下降,故B错误;? C.从图示信息可知,蔗糖和麦芽糖都是二糖,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两种溶液加入到被半透膜隔开的U型管中,一段时间后左右两侧液面高度相等。 若向U型管右侧加入某种微量物质,必需使得右侧浓度上升,才能使得液面高度上升。麦芽糖酶可以将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使得右侧浓度上升,从而液面高度上升,故C正确;? D.若向麦芽糖溶液中加入蒸馏水,将直接导致溶液浓度降低,表现为右侧液面下降,故D错误。 故选C。 5. 解:A、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该实验中,水分子能通过细胞膜,而蔗糖分子不能,说明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A正确; B、只有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所以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能证实细胞处于生存或死亡状态,B正确; C、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条件之一就是细胞液与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因而可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来证实细胞液浓度的相对大小,C正确; D、溶质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主动运输等,不能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来证实,D错误. 故选:D. 6. 解:A、口腔上皮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不能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 B、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因此不能发生质壁分离,B错误; C、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没有液泡,因此不能发生质壁分离,C错误; D、蚕豆叶表皮细胞属于成熟的植物细胞,细胞结构中具有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因此可以发生质壁分离,D正确. 故选:D. 7. 解:A、在30%的蔗糖溶液中,细胞会渗透失水,液泡逐渐变小,颜色逐渐变深,A正确; B、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属于亚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B错误; C、在30%的蔗糖溶液中,细胞会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即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但是蔗糖没有颜色,不能观察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是蔗糖溶液,C错误; D、显微镜下,看不出细胞壁的成分,D错误; 故选:A. 8. 解:A、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和之间的细胞质构成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故A正确; B、不成熟的植物细胞,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时,也能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故B错误; C、渗透作用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当外界溶液浓度甲>乙时,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失水,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发生质壁分离,当溶液浓度乙>甲时,细胞发生渗透吸水,故C正确; D、当溶液浓度甲=乙时,水分子在两种溶液间扩散的速率相等,即处于渗透平衡状态?只是不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故D正确. 故选:B. 9. 解:A、由于图乙是图甲发生渗透作用之后的示意图,漏斗内的液面上升,说明图甲中①处溶液浓度小于②处溶液浓度,A正确; B、图甲和图丙中都有半透膜,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图甲中的半透膜没有选择性,而图丙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使其具有选择透性,B正确; C、若把图丙所示细胞放在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导致细胞体积减小,则图丁表示细胞体积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曲线,C正确; D、若把图丙所示细胞放在2mol/L的乙二醇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发现其发生了质壁分离后,由于细胞自由扩散吸收乙二醇,导致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错误. 故选:D. 10. 解: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原生质层.因此,植物细胞结构中不构成原生质层的部分是细胞核. 故选:B. 11. 解:(1)一般两侧溶液的浓度并不相等,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静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故两者浓度关系仍是S1>S2.?? (2)图中半透膜模拟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从功能上,半透膜只是利用孔径大小控制物质进出;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膜,靠能量和载体控制物质出入,具有生物活性,可以完成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 (3)①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而KNO3能够通过半透膜,渗透平衡时装置X能出现液面差,装置Y不能出现液面差.? ②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选洁净的载玻片分别编号,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蒸馏水,制作临时装片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初始状态.? ③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原生质层,蔗糖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不会自动复原,KNO3能被细胞吸收,导致细胞液和外界溶液的浓度差被消除,从而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现象.?? 故答案为: (1)S?1>S?2 (2)原生质层 (3)②蒸馏水?③质壁分离 (4)KNO3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 据图分析,渗透装作用是指水分通过半透膜,从溶质浓度低的溶液向溶质浓度高的溶液的转移现象;漏斗内液面上升,则漏斗内溶液(S1)浓度大于漏斗外溶液(S2). 本题考查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2.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 (1)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具有③半透膜 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2)在渗透现象中水分子的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流向高浓度,所以溶液浓度②>① (3)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所以④为原生质层,相当于甲图中的③;甲图中的③属于半透膜,没有选择透过性,而丙图中的④属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4)盐碱地中土壤溶液浓度较高,接近甚至超过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浓度,造成根毛细胞吸水发生困难,甚至失水,植株出现萎蔫现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本模块教材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依次讲述细胞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本章重点介绍细胞膜作为细胞大门在控制物质进出中发挥的作用,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的相对含量进行的,最后总结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中,“水分的跨膜运输”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这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真正全面接触探究实验,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2、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3、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教学重点】
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等);
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课件3)
【问题探讨】演示“渗透作用实验”—介绍实验装置,指导观察实验结果。
在屏幕上打出渗透现象示意图提问:
⑴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展示课件4)
⑵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展示课件5)
⑶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展示课件5)
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归纳讲述:
⑴半透膜的特性:水分子等小分子可以通过,蔗糖等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⑵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⑶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
⑷原理:当溶液浓度A>B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B流向A;当溶液浓度A⑸渗透作用的结果:水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进行双向扩散。从宏观观察,水分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直到达到动态平衡。(展示课件6)
例题:以下可以发生渗透作用的是 (展示课件7)
A. 煮熟的马铃薯条放入水中
B. 把干种子放在清水中
C. 烈日下菠菜叶子下垂
D. 放在盐水中的萝卜变软
二、新课教学
(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展示课件8)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请同学们回忆细胞膜制备的实验。
分析“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实验现象。
在屏幕上打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示意图。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
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够透过细胞膜吗?
红细胞的细胞膜是不是相当于“问题探讨”中所说的半透膜?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由于吸水而涨破吗?
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归纳讲述
动物细胞的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的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观察现象:(展示课件9)
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的现象:西红柿和白糖凉拌,稍等一会儿可见有水分渗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怎样呢?(展示课件10)
请学生观察图P61成熟细胞模式图,并阅读图左有关内容概括出:(展示课件11)
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央有大液泡。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
【探究实验】
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展示课件12)
教师讲述;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探究一般方法和基本步骤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展示课件13)
①实验材料是?为什么?(展示课件14)
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它既容易被剥离而制成临时装片,又很容易在显微镜下观察
②实验用什么溶液?有什么好处?(展示课件14)
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很容易使洋葱鳞茎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短时间内对细胞的伤害小;而清水又可使质壁分离得到复原。
③主要的实验过程?(展示课件15)
取材—制片—观察—加蔗糖溶液—观察—滴加清水—观察
④实验结果(展示课件16)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
基本不变
为什么会出来质壁分离?
学生讨论:
a、原生质层收缩了,而细胞壁没有变化,所以分离了。
b、细胞壁具全透性且伸缩性小,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且伸缩性大
c、细胞液与周围溶液存在物质的量浓度差;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18)。
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应用(展示课件19、20)
(1)判断细胞的死活。
(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3)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4)比较未知浓度溶液的浓度大小。
(5)验证原生质层和细胞伸缩性的大小。
(6)生活中杀菌、防腐、腌制食品。
(7)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
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展示课件22)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他物质呢?
资料分析:P64。回答讨论的4个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讨论1-4
分析资料的表格,数据得出结论:(展示课件23、24)
a、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Ca2+、Mg2+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Ca2+、Mg2+浓度增高。
b、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
c、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d、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
综合以上的实例,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浓度梯度运输的,而是对物质的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动物细胞和原生质层都相对一层半透膜,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与半透膜的区别。(展示课件25、26)
课堂练习(展示课件27、28、29)
课件29张PPT。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渗透作用实验:扩散:物质由密度高的地方向密度低的地方运动。1、漏斗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半透膜只能使水分子通过而蔗糖分子不能通过
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半透膜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从整体看,水分子从烧杯进入漏斗。发生的条件二: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发生的条件一:半透膜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不会不会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渗透作用水分子(或者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的现象叫做渗透作用。条件具有半透膜膜两侧的溶液
具有浓度差以下可以发生渗透作用的是( )
A. 煮熟的马铃薯条放入水中
B. 把干种子放在清水中
C. 烈日下菠菜叶子下垂
D. 放在盐水中的萝卜变软D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质浓度1、动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动植物细胞结构不同,那么,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怎样呢?2、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细胞壁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原生
质层细胞液}探 究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探究实验(原生质层是一层半透膜吗?)(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设计实验方案)(按预定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总结,写实验报告并适当交流)1.实验材料是?为什么?
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它既容易被剥离而制成临时装片,又很容易在显微镜下观察
2.实验用什么溶液?有什么好处?
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很容易使洋葱鳞茎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短时间内对细胞的伤害小;
而清水又可使质壁分离得到复原。3.主要的实验过程?
取材—制片—观察—加蔗糖溶液—观察—滴加清水—观察
4.实验结果:
实验记录:变小原生质层脱
离细胞壁基本
不变逐渐恢复原来大小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基本
不变外界溶液浓度 大于 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伸缩性不同;现象:液泡缩小;液泡颜色变深。原因: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外因: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的应用(1)判断细胞的死活。
(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3)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4)比较未知浓度溶液的浓度大小。
(5)验证原生质层和细胞伸缩性的大小。
(6)生活中杀菌、防腐、腌制食品。}通过比较刚刚发生质壁分离所用的时间。(7)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
成熟植物细胞 + 不同种类溶液 →①质壁分离→溶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溶液(如蔗糖溶液)
②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溶质能通过半透膜的溶液
(如KNO3、尿素、甘油、乙二醇等溶液)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细胞吸水的方式吸胀吸水渗透吸水举例:未成熟植物细胞、干种子等 细胞结构特点:没有形成大的中央液泡条件:成熟的中央有液泡的植物细胞细胞结构特点:细胞质有大液泡;细胞壁具全透性;原生质层具选择透过性;细胞液具有一定浓度。原理:靠细胞内的亲水性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吸收水分(主要的吸水方式)实例:成熟的植物细胞原理:具选择透过性膜和浓度差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应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是怎样的呢?培养液中的钙、镁浓度为什么会增高?根据资料分析进行讨论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钙、镁较少(需求量低)而导致其浓度升高。讨论1:
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有差异吗?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有差异。讨论2:
 不一定。
主要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也是这样吗?讨论3: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有选择吗?如果有,这种选择有普遍性吗?  有。这种选择具有普遍性,是由生物膜的特性所决定的。讨论4: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而且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
可以说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概念:
指细胞内所有的生物膜,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
生物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膜。
(水分子可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2009 海南)已知鱼鳔是一种半透膜。若向鱼鳔内注入适量的20%蔗糖溶液、排出鱼鳔内的空气,扎紧开口,将其浸没在盛有10%蔗糖溶液的烧杯中,下列能正确表示烧杯内蔗糖溶液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是( ) B 田间一次施肥过多,作物变得枯萎发黄,俗称“烧苗”。其原因是( )
A. 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过多
B. 根细胞不能从土壤中吸水
C. 根系不能将水向上运输
D. 根系被肥料分解释放的热能烧毁 B 将一块新鲜马铃薯切成5块,放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果是则马铃薯的细胞液浓度大约为( ) g/ml
A.0.05—0.10 B.0.10-0.15
C.0.15-0.20 D.0.20-0.2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