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为什么会下落[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2-20 15: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教材背景: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重力是在学过力的一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一种常见的力,并且学生在生活中对它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中重力现象的观察及实验探究,感知重力的存在并正确理解重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互相合作的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感受重力,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
2、 活动中明确重力的方向。
3、 探索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得出重力的计算公式。
情感目标—
1、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与收获。
2、 让学生尝试想象没有重力的生活。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幅动态的场景,(多媒体展示壮观的瀑布、飞机的
坠落录像),并说说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瀑布水往下流,飞机失事也往下掉。(画面较直观,学生发言踊跃)
师:很好,那你在生活中有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生:铅笔盒放在桌子上不小心掉在了地上。
生:跳水运动员从跳台上跳起来最后落到了水里。
生:有一次,我在路上走,鸟粪掉到我头上。(一个调皮生话音未落,同学们哈哈大笑)
师:看来同学们还有很多例子,说明同学们平时对生活中的现象留意观察,这也是常
见的现象。下面,我们就亲身体验一下。
播放幻灯:
体验1:人往上跳总是要落回地面。
体验2:课本举高后放手,落到地上。
师:产生这些现象由于什么原因?
生:由于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
师:刚才你把课本举在手中感受到了地球对课本向下的吸引吗?
生:有。
师:实际上地球对周围的一切物体都有向下吸引的作用。
播放幻灯:(引出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
力,也叫物重。重力的符号:G(强调概念中“吸引”不可写成“吸引力”)
师:重力的单位是什么,施力物体是什么?(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推导重力的单位。)
生:重力的单位是牛顿(N),施力物体是地球。
师: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应具有力的三要素。这堂课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力的大小与方向,先来说说方向吧。
生:垂直向下。(大部分学生的想法)
生:竖直向下。(个别学生可能知道,可能预习过)
师:地球表面的形态多样,不同表面垂直的方向不同,到底跟哪个面垂直呢?
探究实验1:重力的方向如何(两人一小组)
器材:钩码、棉线、铁架台、三角板
步骤:1、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
2、待小球静止时,用三角板测出细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提示:通常我们把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叫“竖直方向”。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颇有兴趣。有些小组只作出铁架台在水平桌面上时,细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有些小组则想到前面的讲过不同表面,用手托起铁架台底座的一端)
师:同学们,谁来告诉我,重力的方向如何?
生:竖直向下。(异口同声地说)
师:第一小组,你来说说你怎么得出的。(我知道他们只做水平桌面上的情况)
(当第一小组代表刚讲完,就有别的小组反对意见了)
生:还要再做一下铁架台在斜面的情况。
师:很好,在实验中应设计对照组,通过比较才能归纳结论。
播放幻灯:让学生一起回顾实验过程,加深理解棉线被钩码拉直,始终在竖直方向,并竖直向下。
师:这是什么?用来干什么的?(出示重垂线)
生:重垂线,检验墙壁是否与水平面垂直的。
师:根据什么原理呢?能用它来制作水平仪吗?
(学生回答,学生对什么是水平仪不太知道,幻灯投影后,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答上来。)
师:重力也有大小,怎么去测?
生:利用弹簧秤测力。
(回顾弹簧秤使用时注意的事项)
师:那么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可能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有关。
师:好的,那我们就分两人一小组,实验1必做,2、3选之一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一下,注意写出探究的一般步骤。(所需的器材放桌面供学生挑选)
实验探究2:
投影提示1:
实验1: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实验2:重力的大小与物体体积的关系。
实验3:重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注:每个钩码质量50克,记录时将单位换算成千克。
投影提示2: 实验报告单
班级: 日期: 组员:
器材:
步骤: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
3、设计方案:(可以表格的形式或语言陈述的形式)
4、记录数据:
5、得出结论:
6、交流评价:(描述你的收获与感想)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及时指导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查看学生报告单。)
师:同学们在实验2、3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考虑一个因素对重力大小的影响。个别小组经过改进方案以后,实验做得更加成功了。
(投影个别小组报告单,并请组员上台作讲解,进行交流。)
师:可知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哪位同学再具体地总结一下吗?
生: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也越大;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
(引导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实际上学生对G/m为9.8N/kg还是有疑惑的,只是接近这个值,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对此作解释。)
师: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怎么表达,9.8N/kg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生答后,对单位作强调;并通过阅读材料“不同星球上的重力”,与月球为例对比,分析质量与重力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投影:
1、 从山坡公路上滑下来的汽车,在滑行过程中,受到的重力 ( )
A.大小不变,方向变化 B.大小增大,方向不变
C.大小不变,方向不变 D.大小减小,方向变化
(反馈学生对重力大小、方向的理解。)
生:C(部分学生能作答)
师:物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其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地球附近g是个常数,质量不变,所以重力的大小也不变。
师:现在同学展开想象,没有重力的生活将会怎样?(学生作答,并进行评价)
播放影片:《太空生活》,感受失重的现象。
教后反思:
重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也比较复杂,虽说学生在生活中对重力产生的现象有些认识,但有些表述还是不科学的。因此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直接引入概念。联系之前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对重力的三要素进行探究。尤其是对重力的方向的理解是个难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作对比,引用三角板确立与水平面的垂直关系,体验中掌握了重力的方向,印象深刻。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去思考、分析,创设一种和谐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交流的能力,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重力的作用点由于时间关系以及考虑到学生接受信息的容量,放在下堂课再作补充。关于重力的计算,重力的图示的作图这部分内容,为巩固“力的图示”和练习重力的计算,也放在下堂。这样作物体受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就更清楚了。通过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逐步地实施了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