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意义: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两个背景:雅典国家产生;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三个局限:贵族仍占优势;氏族制度残余;未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四个措施: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完善国家权力机构
发展工商业
二、重大历史线索
梭伦改革发生在雅典奴隶制国家早期阶段,改革主要协调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广大平民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政治权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也促进其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三、题型应用体验
概念式选择题
【题型解读】
1.历史概念式选择题就是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的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
2.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解答时,可用背景法、时空定位法等来解答。
【典型例题】
有学者对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作了如下评价:“(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社会物质保证。”该项措施应为( )
A.颁布《解负令》 B.发展工商业
C.实行津贴制度 D.确立财产等级制
【技法攻略】
定时空——由题干中的“梭伦改革”可知,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伦改革。
找信息——题干中关键信息是“公民集体日益壮大”“物质保证”“该项措施”。可知是回答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
联所学——由所学知识可知,《解负令》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保证了平民这一民主政治的公民集体;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债务,经济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B、C、D三项都无此作用。
出答案——由上述分析可知答案选A。
【针对训练】
1.公元前4世纪一位雄辩家曾说:“德拉古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写成的,而是用血写成的。”这说明( )
A.《德拉古法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严刑峻法
B.《德拉古法典》的编订过程充满了血腥与斗争
C.《德拉古法典》在实施中遭到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强烈反对
D.《德拉古法典》没有任何进步意义
解析:“德拉古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写成的,而是用血写成的”,反映了《德拉古法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严刑峻法。
答案:A
2.公元前7世纪,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兴起。对工商业奴隶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经济上富裕
B.与贵族同居统治地位
C.政治上无权
D.在政治立场上与平民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理解。从“公元前7世纪”可知是梭伦改革前,工商业奴隶主经营工商业致富,因此选项A不符合题意;工商业奴隶主在政治上无权,因此B项明显错误,符合题意。C、D两项明显可排除。
答案:B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潮流: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一个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两个方面:改革的两面性
一个核心:废除农奴制度
三个近代化: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军事近代化
二、重大历史线索
1.俄国1861年改革只能走自上而下的道路的原因:
(1)根本原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地主力量强大。
(2)从人民群众看,由于农奴制的存在,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落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成为改革的强有力的领导;农民阶级觉悟较低,其斗争是分散的、自发的。
(3)从统治阶级看,沙皇政府力量强大,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沙皇认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有些贵族也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更加有利可图。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可以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观念等方面予以说明。可参照下列图示:
三、题型应用体验
图片、漫画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表现形式看:以历史文物、人物、漫画等图片的形式呈现。
2.从考查的功能看:联系实际,结合漫画图片中的文字,考查其中的隐含信息。
【典型例题】
下图是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一幅漫画,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的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这说明1861年改革( )
A.没给俄国带来变化 B.阻止了俄国近代化
C.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D.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技法攻略】
析图片——一看人物穿戴及行为,结合题干说明可知是沙皇迫害大批反对者,并流放他们到西伯利亚;二看文字说明:“文明的火炬”到“西伯利亚”。
察意图——可知漫画的主旨是讽刺农奴制配套改革措施,依然实行沙皇专制统治,并没有实现俄国的民主。
常联系——本漫画反映的是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
定答案——本题中的漫画讽刺的是俄国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答案选C。
【针对训练】
1.《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作品,它反映出当时的俄国( )
A.水上交通运输发达
B.沙皇重视发展国内交通
C.工业革命还未展开
D.交通运输水平十分落后
解析:图片反映了俄国交通运输业的落后,还用人力运输。19世纪俄国已开始了工业革命,故C错误;A、B不符合题意;故D正确。
答案:D
2.下图为2011年俄罗斯发行的“斩断身上的锁链”纪念金币。此处的“锁链”是指( )
A.沙皇专制制度 B.农奴制度
C.“村社”制度 D.黑人奴隶制度
解析:结合时间“2011年”“俄罗斯”等信息,特别是金币上的时间“1861”文字信息“斩断身上的锁链”,可知纪念的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锁链”即指农奴制。
答案:B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主题: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两大背景:北魏统一北方与民族大融合趋势
三条重要内容:制度创新、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二、重大历史线索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为孝文帝改革提供必然性和可能性。
2.孝文帝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封建化改革。
3.均田制推动鲜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型,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4.迁都洛阳后,全面的汉化政策表达了孝文帝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5.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题型应用体验
程度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程度型选择题又称最佳选择题,就是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且表述最完整最准确。其他各项中有没有明显错误,但不够完整全面。
2.程度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辩证思维能力。题干中明确提出了程度性的要求,如包含有“最”“根本”“全面”“决定性”“直接”等词语。
【典型例题】
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C.限制地主土地兼并,均衡农民和地主土地
D.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技法攻略】
看材料——本题主要考查均田制。
明设问——均田制的主要特点。
析选项——A项表述不正确,因为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土地,政府只把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而不是全部;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不是把所有土地都均衡分配给农民的,可排除C项;D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可直接排除;所以B项正确。
定答案——由以上分析可确定,本题答案为B项。
【针对训练】
1.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八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解析:由题干中“爵无禄”“以为官司之禄”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其主要目的是整顿吏治,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此有密切关系,也都是目的之一,但非主要。
答案:D
2.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
B.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
C.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
D.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
解析:解答时,需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过程中,统治者主要依靠的是武力征服,通过武力强迫其他民族服从其统治。而当时的北魏无论是政治模式、政府政策还是社会经济,都是比较落后的,各民族间也是矛盾重重。故选D项。
答案:D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潮流: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一个危机: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一个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一个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两个过程:思想宣传与政治实践
三个意义:爱国、进步、思想启蒙
四方面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二、重大历史线索
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三、题型应用体验
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题型解读】
材料解析题是高考考查的基本题型,它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提炼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有两类:一种是单纯结合材料设计问题,另一种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设计问题。
提高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可概括为“问题—阅读—提取—联系—表达”五个步骤。
1.“问题”:是做题的第一步,先看题目要求回答什么问题,即“问什么”,材料题的问题设计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而且一个问题会指向某一段材料,因此,我们解题时,不要急于去阅读材料,而是要去看是问什么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有针对性地去阅读,使思考的方向更明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避免了盲目性,尤其是节约了有限的考试时间。
2.“阅读”:是做题的第二步,在阅读材料时,力求按题目的要求把材料的意思读清楚,并把能体现和说明题目问题要求的所谓“关键词语”画出来,这样,我们的思路就更有指向性,使答案更符合材料的意思,不会离题,答案的质量更高。
3.“提取”:是做题的第三步,就是在读懂材料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提取有效信息,思考时尽量利用材料中提示性的“关键词语”,还有时间、空间、事件、人物、出处等,使思考得出的观点尽量准确、深刻、全面。
4.“联系”:是做题的第四步,即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去组织答案,表达观点,解决问题。因为所有的命题者都不会偏离《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和教材去命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5.“表达”:是做题的最后一步,答题时要有组织、有条理、有针对性,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漫无目的,写出来的答案像流水账,答案要中肯、分要点、有层次,简明扼要,而不要长篇大论。
【典型例题】
(2014·山东卷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解析:据材料一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及材料二中“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等信息分析作答。
答案: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技法攻略】
看材料——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光绪帝和康有为对改革的认识,有共性也有个性。尤其要注意材料的出处,往往是题眼所在。
审设问——第一问回答共性,第二问回答个性。
联课本——由所学知识可知,光绪帝是地主阶段的皇帝,他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而不主张改变封建制度;康有为代表资产阶级,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组答案——条理清晰,要点明确,运用历史语言作答。
【针对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即可。第(2)问可从社会、经济、阶级、思想、国际等角度来分析回答。
答案:(1)历史现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问题:民族危机加深。
(2)社会上: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经济上: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思想上: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国际上: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背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社会转型期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性质的改革
内容:重点是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推广县制,中央集权制初步确立
作用: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二、重大历史线索
1.用图示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历史启示
(1)变法要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而动,方能取得成功。要做到水到渠成,还要重视变法前的准备工作,化劣势为优势。
(2)变法还要取信于民,并且还必须以法制为辅助。取信于民有利于获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变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法制保障是关键。
(3)变法还要有创新精神。商鞅就是从秦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了奖励军功等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政策。
(4)在变法中,主持者要富有斗争精神。因为任何变法都会遭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坚决反对与阻挠,所以主持者要有斗争精神。
三、题型应用体验
否定式选择题
【题型解读】
1.否定式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其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2.解题的关键是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历史史实、历史背景与评价等,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做题方法有直选法、推理法、排除法等。
【典型例题】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技法攻略】
看题干——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
明设问——设问属于否定式问句,选一个不属于铁犁牛耕影响的选项。
析选项——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我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选项A、B、D都属于变革的表现,只有C不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奴隶制瓦解,会威胁周王室的统治,而不是强化。
定答案——由以上分析可知,本题答案为C项。
【针对训练】
1.商鞅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轻罪重罚,轻视教化
B.打击了旧的贵族势力
C.加重了人民所受的剥削压迫
D.与旧制度、旧习俗未彻底决裂
解析:B项是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是商鞅变法的进步性,故选B项。
答案:B
2.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级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
B.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
C.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
D.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解析:C项叙述不符合史实,按照当时秦法规定对私斗者严厉惩罚。
答案:C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核心观点:因信称义
三个作用: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国家诞生、解放思想
二、重大历史线索
1.比较掌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
项目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不同点
形式
是新兴资产阶级以“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
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兴起和发展范围
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
从德意志开始,在宗教及社会领域开展
作用
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教思想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相同点
兴起背景
两者都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两者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矛头指向
两者都将矛头指向封建教会
性质
两者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结果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
范围
都波及了西欧的广大地区
2.英国宗教改革与德国、瑞士的不同
(1)方式:由国王领导,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
(2)内容:改革相对保守,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3)影响: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进而形成了清教徒运动。
三、题型应用体验
因果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从考查角度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解题关键是全面把握题目涉及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然后再找出关键词。
【典型例题】
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
C.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
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束缚
【技法攻略】
一“审”——审题干可知,此题是典型的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的形式。西欧大陆宗教改革为果。
二“联”——联系所学宗教改革的知识,其根本原因是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束缚。
三“定”——确定答案为D项。A、B、C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
【针对训练】
1.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 )
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B.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C.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D.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解析:材料时间是1438年,适合这一时间的只有D项。智者运动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追求现世的享受和幸福。
答案:D
2.1566年,尼德兰的卡尔文派教徒发起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斗争,起义群众冲进天主教堂和寺院,捣毁圣像,被称为破坏圣像运动。这一运动出现的原因有( )
①西班牙实行殖民统治
②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③下层人民所受剥削压迫沉重
④天主教会实行宗教迫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由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都是破坏圣像运动的原因。
答案:A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中心:日本明治维新
两个背景:内忧、外患
三条影响:经济、政治、军事
四大措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总之,日本由封建落后的国家崛起为东方强国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阶级矛盾的尖锐,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了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2.日本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天皇也想利用倒幕力量恢复其统治地位,倒幕运动发生。
3.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倒幕派,通过倒幕运动,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4.明治维新包括“除旧”和“布新”两方面,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角度,颁布了较为全面的改革措施。
5.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有侧重、有选择,也保留了日本的一些民族特色。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对外扩张。
三、典型题型应用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命题特点: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2.解题思路:
(1)审读材料与设问,提取有效信息,特别是不能忽视一些辅助性信息,如题目中材料的出处、时间和区域范围等。
(2)进行知识迁移。审读材料后,联系教材相关知识。
(3)审读备选项,确定答案。首先,判断每个选项是否正确。如果选项本身说法错误,可直接排除(逆向型选择题除外)。其次,分析选项与题干之间的联系。一般说来,选项与题干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直接的联系那就选,选项与题干之间若存在臆想的、表面的、间接的联系则不选。
【典型例题】
(2015·北京卷)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技法攻略】
审材料——“1880年”“宣传忠孝精神”“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
看设问——“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迁知识——联系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审选项——题干有两层意思:“忠、孝精神”和“实际教育”,选项D涵盖了这两层意思。
定答案——根据上述分析,确定答案为D。
【针对训练】
1.近代一位日本官员说:“这就像乘坐三等火车一样,最初这里有足够的座位,但是,当更多的乘客进后,这里就没有位子给他们坐了。假如你在肩肩相擦、用双臂支撑自己时失去了自己的地方,那么你就不可能再恢复原来的位置……必然的逻辑要求人们既要站稳脚跟,又要将双肘伸向任何可能出现的空间。”据此可知,这位官员主张( )
A.大力发展交通 B.努力发展经济
C.学习欧美文化 D.进行对外扩张
解析:材料“最初这里有足够的座位……必然的逻辑要求人们既要站稳脚跟,又要将双肘伸向任何可能出现的空间”的信息说明作者主张进行对外扩张,故本题答案为D。
答案:D
2.日本福泽谕吉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A.正好相反 B.完全相同
C.部分相似 D.三者同步
解析:日本改革是先难后易,从文化到制度,再到器物;中国则是先是学习西方器物,然后学习制度,最后学习思想文化,故答案为A。
答案:A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背景:工业革命
一个重点:发展军事工业,以实现富国强兵
一个性质:最高统治者推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一个认识:改革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有利于埃及近代化
二、重大历史线索
1.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马木鲁克封建统治下的埃及,处于四分五裂、经济凋敝、人民困苦的状态。
2.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而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奥斯曼帝国渐渐失去了控制殖民地的能力。
3.埃及人民在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
4.阿里改革是一场由最高统治者推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主张向西方学习,重点发展军事工业,以实现富国强兵。
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
三、题型应用体验
历史比较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题型解读】
在历史学科的“历史阐释能力”中,比较能力占有重要地位。比较能力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现象进行比较,进而加深认识。
【典型例题】
比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
比较项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中国洋务运动
相同点
(1)背景:都面临内忧外患,形势严峻
(2)目的:都试图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
(3)内容: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以军事工业为主,同时创办民用工业;都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4)结果:都取得了一些成效,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5)失败的根本原因:都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
(6)影响:都在本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本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标志着本国近代化的开始
不同点
改革主体
由最高统治者推行
主要由地方实力派推动
改革范围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较全面
侧重于军工、国防,不够全面
【技法攻略】
1.审题,以明确比较的目的。包括指出相同点、不同点或异同点。
2.确定比较项。有题定比较项和自定比较项两种。自定比较项的解题思路是先根据比较事物的知识结构列出比较项,再根据比较的目的、题目的限定确定比较项。
3.根据已确定的比较项进行阐释。
【针对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洋务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洋务派先后创办了30多所洋务学堂。这些学堂大致上可以分为方言学堂、武备学堂、技术实业学堂三类。方言(外国语)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创办的上海广方言馆等;武备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技术实业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铁路学堂等。所有这些学堂虽门类各异,但均为迅速培养洋务人才而设立,且以适应当时的外交和军事需要为己任。此外,为适应洋务需要,中国政府从1872年开始多次派遣留学生去外国学习军事、航海等知识。
材料二 穆罕默德·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院、兽医学院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专门人才。这些学校属陆军部管辖,实行免费教育,学生食宿在校,还能领取少量津贴和衣服。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帮助管理学校,同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阿里还开办了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的翻译人员,把大批军事和科技图书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
(1)据材料概括两国教育改革的相同之处。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相同状况的原因。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和提取。第(2)问,要注意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以军事目的为主导(为军事服务);派遣留学生出国;开展外国语言教育(培养翻译人才);教育的实用性(功利性)明显。
(2)工业文明(革命)的冲击;西方国家的入侵;富国强兵的需要;认识到教育对人才培养(国家强大)的重要意义。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朝代:北宋
两种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三条措施:富国、强兵、育才
二、重大历史线索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
(1)有利:
①铲除了中唐以来重臣专权、武将拥兵和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弊端:
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
②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军队战斗力下降。
③地方财政困难,工作难以开展。
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项目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不同点
中心内容
整顿吏治
理财
改革程度
局部改革
全面改革
历史地位
时间短,作用不大
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相同点
背景
北宋中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目的
解决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性质
地主阶级进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特点
在当时皇帝的支持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曲折性、复杂性
结果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
内在联系
都是克服危机、巩固统治的改革,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三、题型应用体验
历史图表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图表型选择题是以文字、表格或图像、图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历史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的题目。该题型情景新、信息量大,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技巧:一“审”:审表、审注、审设问;二“比”:对图表中的内容作横向或纵向的比较,总结出数据的基本趋势,并思考这种趋势背后的历史原因。
【典型例题】
北宋景德年间与庆历年间税收比较
项目
景德年间
庆历年间
商税
450 万(贯)
1 975 万(贯)
酒税
428 万(贯)
1 710 万(贯)
盐税
355 万(贯)
715 万(贯)
总计
1 233 万(贯)
4 400 万(贯)
观察上图,思考它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
A.北宋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
C.北宋中期税收大大增加
D.北宋百姓贫困
【技法攻略】
一“审”——审表格中的时间“北宋”“景德年间”“庆历年间”“税收”等关键信息;设问“历史现象”。
二“比”——横向比较商税、酒税等数据的变化,可以发现北宋庆历年间政策税收大量增加。
经上述分析,可知答案为C项。
【针对训练】
1.读图,东晋至清的数据变化反映了( )
太湖地区东晋至清水旱灾害次数比较示意图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隋唐的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减少
C.农耕经济发展也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两宋的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解析:审读图中的数据及变化趋势,抓住“水灾次数”“旱灾次数”“东晋至清”等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太湖地区属于我国南方,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不断发展,但水旱灾次数增加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A项太绝对,B项错在“制度完善”,D项错在“经济倒退”。
答案:C
2.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仔细提取表中的关键信息,如“文人阶层膨胀”“印刷技术”“分割职权”“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等,再联系所学知识,宋代重文轻武、商品经济发展、活字印刷术发明等,即可得出正确答案C项。其他选项不具备题干的所有特征。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