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件(2课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件(2课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16 00:37:25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伽利略实验的结果,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任何两种物体从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都会同时着地。1.学习目标
2.相关资料
3.字词精讲
4.读懂课文的金钥匙
5.课文解读
6.读懂课文的金钥匙答案7.课文结构
8.课文主旨
9.课堂拓展
10.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11.当堂检测
12.课后作业布置1.我要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辩论、寻常、信奉”等词语。
2.我可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会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重点)
4.我要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难点)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
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马克思称
他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
人”。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
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逻辑学、教育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伽利略
伽利略1564年出生,1581年
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
1589年,他受聘为比萨大学数学
教授,年仅25岁。伽利略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主要著作有《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等。违( )背   执( )著 半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
略、磅、栓、拖、释、执违奉、宣、萨、妄wéizhí辩gēng(更正 更改)
gèng(更加 更好) dí (的确)
dì (目的)
de (他的)信奉:
真理:
违背:
信仰并崇奉。本课指当时研究科学的人对亚里士多德奉若神明,把他当作真理的化身,对他的每一句话都深信不疑,表现了人们对权威的盲目迷信。
真实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本课指亚里士多德的话。
违反;不遵守。本课指人们指责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人不遵守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宣布:
公开:
固执:
胆大妄为:公开正式告诉(大家)。本课指伽利略告诉学生们他试验的结果以及要公开试验。
不加隐蔽的;面对大家的。本课指伽利略面向人们做的一次试验。
(性情或态度)古板执著,不肯变通。本课指人们认为亚里士多德根本不可能有错,而伽利略的执著却是固执己见的表现。
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本课指伽利略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激起了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们的不满。违背 违反都表示不遵守、不依从,向所要求的反面去做,都是动词。
“违背”侧重表示背离或不遵守,语义较轻;“违反”侧重表示不符合或从反面去做,语义较重。
1.当人类的行为违背大自然的规律时,便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应该受到处罚。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伽利略执著地进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其目的是什么?
串珠问题:
1.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故事?
2.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
3.在伽利略公开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和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读书时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关于铁球着地的观点提出质疑。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伽(jiā)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为什么要写伽利略学生时代的表现?
伽利略在学生时代就能提出“很不寻常”的问题,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为下文他大胆质疑作了铺垫。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不容更改”说明了什么?
“不容更改”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话被研究科学的人视为真理,是不容别人怀疑的,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言论已深入人心,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极高。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是怎样推理的?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伽利略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然后依照把1磅重和10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或“看作一个整体”分两种情况推理,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由此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一个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人。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伽利略为什么要做两次宣布?
伽利略在经过严密的推理和反复试验后证明自己是对的,才向学生宣布结果,并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主要目的是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wàng)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zhí)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描写人们的议论,对表现伽利略有什么作用?
这是侧面描写,通过人们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说明了伽利略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冒着极大的风险做试验的。阅读方法解密:品析侧面描写的方法概念:侧面描写,通过对与描写对象相联系的周围事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被描写的事物。
作用:从侧面烘托被描写的事物。
答题模式:通过……描写,烘托……(被描写的事物)特点。
运用:见本课“课后练习单”第二、 3题。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补写:
“伽利略做完试验从比萨斜塔下来后,人们围住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发挥想象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伽利略从比萨斜塔走下来,人们纷纷涌过来,将伽利略团团围住,有个小孩不知从哪儿采来野花,献给伽利略,说:“伽利略叔叔,你真了不起,我为你骄傲!”“是的,大家都为你骄傲!”几个小伙子说着,将伽利略抬起来高高抛向空中。
伽利略执著地进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其目的是什么?
伽利略执著地进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不仅是为了证明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着地的言论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
1.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故事?
课文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着地的结论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嘲讽和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实证明了真理的故事。
2.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
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先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然后带着疑问反复试验求证,找到了正确答案——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从高空落下总是同时着地。最后,他在比萨斜塔做了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3.在伽利略公开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和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伽利略公开试验前,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嘲笑讽刺伽利略“胆大妄为”,会“丢尽了脸”;伽利略公开试验后,人们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明白了“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4.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伽利略是一个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的人。
他的故事启发我们: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尊重权威
不迷信
追求真理
不放弃别人  奉为真理伽利略 发现疑问推理  相反结论提出质疑善于提问——“辩论家”进行试验多次试验:的确错了 消息传开:不被看好 试验成功:改变认识本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走上比萨斜塔公开试验,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阅读方法解密:概括主旨的方法抓住具体事例,体会人物精神: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抓住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例,分析人物所体现的精神品质。比如本文,伽利略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由此可见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小泽征尔的判断
日本的小泽征尔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在他成名以前,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台下坐满了观众,他们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大师。评委会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全神贯注地挥动着指挥棒,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指挥着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具有国际水平的乐曲。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听到乐曲中出现了一处不和谐的地方。他以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但是,他仍觉得不自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小泽征尔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刚落,评判台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kuí)。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目的是试探指挥家是否能够坚信自己的正确判断。他们认为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前面的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是在国际音乐大师面前,都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只有小泽征尔不迷信权威,相信自己,果敢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获得了这次大赛的桂冠(guān)。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屈原)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说苑·政理》刘向)
大意:听到的不如看到的可靠,看到的不如亲自去实践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大意:泛指读书不要构泥于书本或迷信书本。【歇后语】
五件夹衣—实践(十件)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先是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上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然后反复试验求证,证明了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在公开试验前,人们嘲笑伽利略;试验结束后,人们信服伽利略。 略。“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对学习资料、辅导书中的问题提出疑问,只有大胆怀疑才会有所发现。 快——慢  轻——重 对——错一、辨一辨,再组词。
 
     
违(   )
伟(   )拴(   )
栓(   )奉(   )
泰(   )磅(   )傍(   )枪栓奉献泰山过磅傍晚违背伟大拴住 
二、按要求写词语。
1.近义词。
寻常——( ) 责备——( )
2.反义词。
信奉——( ) 怀疑——( )遵从平常责怪怀疑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 ( )
2.形容一个人胆量大,胡作非为。 ( )
3.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 )
四、按要求写句子。
1.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执解释胆大妄为不能违背人类的真理。伽利略是科学家。课件27张PPT。1.我能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着地(zhuó zháo)  违背(wéi wěi)  
的确(de dí) 更正(gēng gèng)
下落(là luò) 试验(shí shì)﹒﹒﹒√√√√﹒﹒√√﹒2.我能看拼音写词语。
jiǎn lüè biàn lùn xìn fèng
tuō dì xuān bù jiě shì
wàng xiǎng gù zhi简 略辩 论信 奉拖 地宣 布解 释妄 想固 执3.我能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写合适的词语。
违抗(   )  坚持(   )  简单的(   )
违反(   )   坚定(   )   简短的(   )
违背(   )  坚守(   )  简要的(   )命令意见问题规定信念发言事理岗位提纲4.我能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信仰崇奉。 (   )
(2)(性情或态度)古板执著,不肯变通。 (   )
(3)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 (    )
(4)公开正式告诉大家。 (   )信奉固执胆大妄为宣布5.我能按要求写句子。
(1)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无法解释。(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伽利略是科学家。不要违背人类的真理。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固执——(    )   惊讶——(    )
2.人们为什么认为伽利略这样做是“胆大妄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惊奇执拗在人们心目中,亚里士多德是权威,是真理,而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教授竟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话,简直是胆大妄为。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侧面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
4.伽利略的这个试验证明铁球往下落的____________跟铁球的_______________没有关系。
5.从大家明白的道理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速度重量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值得你敬佩的人,如坚持不懈学书法的大哥哥,社区里仗义执言的老爷爷,班上认真负责的小组长……选择一个值得你敬佩的人,运用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写一则小片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分析:1.此题要求以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为对象写一则小片段。2.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3.抓住具体事例描写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优秀示例:有一次,两个同学打架,许多人躲得远远的,个别人唯恐天下不乱,还在那儿助威:“打得好!”“用脚!”“踢呀!”……这时,班长朝那两个同学走去。他大喝一声:“不准打!不准打!”见两个人不听他的,他马上站到两人中间,使劲儿把他们推开。可刚推开,两人又像弹簧似的弹了回来。班长的手暴出青筋,脸也红了,小小的他在这场“战争”中挨了不少“铁拳”和“飞脚”,却一点儿也不在乎……一、读拼音,写词语。
在xìn fèng(    )亚里士多德的人看来,伽利略是一个dǎn dà wàng wéi(    )、wéi bèi(   )真理、gù zhí jǐ jiàn(      )的人。但在观看了bǐ sà(    )斜塔的试验、听了他的jiě shì(    )后,那些人才明白所谓真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信奉胆大妄为违背固执己见比萨解释二、在括号里填入与画线部分意思相同的词。
1.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仰崇奉亚里士多德。 (      )
2.那时候,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不允许改动的真理。
(      )
3.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
(    )信奉不容更改胆大妄为三、巧选关联词。
尽管……还是…… 
不是……而是……
之所以……是因为……
1.(  )有人说伽利略胆大妄为,说他固执,但伽利略( )毫不动摇,坚持要进行公开试验。
2.伽利略通过试验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  )一先一后着地,(  )同时着地。
3.斜塔周围的人(    )惊讶地呼喊起来,(    )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尽管还是不是而是之所以是因为四、缩写下面句子。
1.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呼喊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呼喊起来。伽利略是科学家。一、善于提问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1.读画线句,回答问题。
“寻常”的近义词是________,“解答”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人平常解释回答2.________是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的人。在这里打了引号,表示_____ ___________,说明伽利略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能言善辩辩论家特殊的含义二、大胆怀疑
1.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信奉”能换成“相信”吗?(  )
A.不能,“信奉”表明大家将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真理,不允许别人怀疑。而“相信”表达的程度较浅。
B.能,它们意思相近,可以互换。
2.把“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当时非常________亚里士多德,同时从侧面赞美了伽利略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 A不能违背人类的真理信奉3.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说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 )
(2)“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如果把这句话写成一道数学算式,可以列成10+1>10。 ( )
(3)伽利略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却从中推断出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 )
(4)伽利略是草率地怀疑,这样是对亚里士多德的不尊重。 ( )√√××三、科学探索
1.反复试验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句话中,“________”一词体现了伽利略严谨的科学态度。反复2.公开试验
(1)关于“胆大妄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胆大妄为”形容一个人胆量大,胡作非为。
B.人们说伽利略“胆大妄为”的原因一是竟敢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二是敢公开试验,那就等于公开向亚里士多德挑战。
C.伽利略无凭无据就胡乱说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所以人们才说他“胆大妄为”。C(2)公开试验前,大家都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开试验后,大家才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一句话赞美伽利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要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要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一、延伸阅读
不迷信权威的惠更斯
世界上如果没有光,就会变成一片黑暗。但是光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探照灯的光柱、从平面镜的反射,想到光就像高压水枪喷射出的水柱,是由一个一个光微粒组成的。另外一些人从石头丢进水中激起的水波得到启发,认为光是空间存在的“以太”的波动。从17世纪到19世纪,持以上两种看法的科学界两派展开了(激烈 剧烈)的争论。其中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荷兰人惠更斯。17世纪下半叶,世界的科学权威是牛顿。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并用它解释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现象。但是,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衍射、干涉等现象,主张光是以太波,而且讲得头头是道。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讥讽、嘲笑惠更斯,他成了(孤独 孤立)的少数派。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自己的见解。随着研究的深入,到19世纪初,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
惠更斯为人忠厚正直,做的多说的少。他虽做了许多意义重大的研究工作,但是发表的成果却很少。只是在他去世后,整理他遗稿的人们才无不(重视 钦佩)这位科学家严谨勤奋和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1.用“——”在括号内选出恰当的词语。
2.根据短文填空。
牛顿认为光是______________,而惠更斯认为光是______________。
3.面对人们的讥讽、嘲笑,惠更斯是怎么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惠更斯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太波一种微粒流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自己的见解惠更斯是一个善于动脑筋、敢于提出疑问、勇于探求真理、忠厚正直的人二、百字练笔
公开试验后,人们会惊讶地呼喊什么?人们又会议论些什么?请你试着写一个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比萨斜塔下传来一阵阵惊讶地呼喊:“啊——”一位老人使劲地揉了揉眼睛说:“这怎么可能?该不会是我眼花了吧?两个铁球真的同时着地了!”一个小孩歪着脑袋笑着说:“亚里士多德也有不对的时候,看来我以后也要敢于怀疑,挑战权威,用事实来证明真理。”一位青年人惊奇地睁大了双眼,沉思了很久,才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