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温深佐是数学家、音乐家。
1581年伽利略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后对物理学和数学发生兴趣,入学第二年发现了摆的等时性,此后他的主要精力转向数学和物理。
1585年他退学回家,自学4年,主要钻研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
1586年他发明了测定合金成分的流体静力学秤,1589年写出一篇关于物体重心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1589年伽利略被聘为比萨大学教授。1591年其父去世后,他离开比萨。
1592年被任命为帕杜瓦大学数学教授。他在帕杜瓦工作了18年之久,他的许多力学成就,是在此期间获得的。如1年他发明了空气湿度计等;此外,他还发明了比例仪等许多仪器。
1610年伽利略离开比萨大学,到佛罗伦萨多斯加尼大公爵官邸,担任数学家。此时他又致力于研究天文学。伽利略在天文学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1616年由于他宣传地动说,受到了宗教法庭的传讯,并受到警告。这并没有使伽利略放弃自己的观点。 1633年,他再次受到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传讯,并被教廷圣职部判处终身监禁。伽利略的科学研究只好又转向了力学方面。
1642年1月8日,伽利略病逝,终年78岁。
伽利略的一生完全献给了科学事业,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开创了近代物理学的新纪元。历史证明了伽利略在科学事业上的成功。经过300多年的斗争,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不得不正式承认,对伽利略的审判是不公正的。1980年10月又提出了将要重新审理这个案件。
伽利略不屈不挠的努力,奠定了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基础,他的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上的一系列科学活动,以及由此而获得的一系列发现、发明和创造,无疑地证明了他是一位伟大的实验科学家和伟大的思想家。
在方法论的问题上,激烈的斗争持续了一千多年。伽利略继承和发展了阿基米德的方法论--注重科学实践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勇敢地向被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观念挑战--仅仅强调观念、注意主观思考和单纯的推理的唯心主义。1638年他所著《论两种新科学》一书,是他所建立的完整的科学的方法论的代表作。伽利略认为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完全可靠的逻辑形式。他把物理学与数学紧密结合起来,以准确的数学证明寻求物质运动的规律,用数学语言表达物理的定律。他是第一个用坐标表示物理量来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人。他注重归纳法,也注重演绎法,并且数学证明达到了极其严谨和巧妙的境地。
伽利略的科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天文学和力学方面。
在天文学方面,伽利略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 他的宇宙观的核心 是维护和坚持、发展了哥白尼学说。他的日心说观点是完全建立在对天文的长期观测所获得的大量新发现的可靠事实基础之上的。
1608年,荷兰眼镜工匠李普塞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伽利略就着手,在1609年到1610年间精心设计制成了放大33倍的天文望远镜,并用它行了长期大量的天体观测。他发现了月球表面有深谷、高山和平原,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和太阳自转。他还观测了金星的盈亏和土星的光环(当时他认为是无数的卫星)。 1610年发现了木星的四个卫星,即木卫1——木卫4,通过观测,伽利略认识到,银河系是由无数星宿组成的,同年出版了《星际使者》一书,宣传他的新发现。
1611他又去罗马,邀请很多人观看望远镜,宣传哥白尼学说。
1613年他出版了《关于太阳黑子的通讯后》。
1632年2月出版了近代科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天文对话》)一书,用了他5年时间。
1638年又完成了一巨著《关于力学以及地上运动的两个新学科中的对话和数学证明》(《力学对话》),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他的著作在意大利被禁止,此书于163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
伽利略对于力学的研究,在他的科学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理论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以后经牛顿(出生恰与伽利略逝世同年)发展完善,建立了近代经典力学的系统理论。伽利略所建立的摆的定律、惯性定律、落体运动定律,以及对抛体运动的研究和他提出的相对性原理,建立了动力学的主要基础。
关于落体问题,传说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当众作落体实验,其实并无此事。这个实验是著名力学家布鲁日的西蒙·斯台文早于1587年从二楼窗台上所作的。伽利略当时并不知道此事。伽利略的学生韦韦亚尼于1654年出版了他写的《伽利略传》,把这项功绩记到伽利略头上,并流传至今。
落体运动定律和惯性定律是《力学对话》的重要内容。 伽利略的实验主要是应用小球沿斜坡滚动的方法,证实了落体定律,也推出了不完整、不彻底的惯性定律--他只承认圆惯性运动,而不承认直线惯性运动。
伽利略的一生,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他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科学态度,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尽管在教会的干预下,他曾作过妥协,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科学研究直到逝世。当然他也不正确的观念,如否定色、香、味等物质属性的客观性等,但这些都无损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光辉形象。
意大利著名的古代文化遗产——比萨斜塔,是中部西海岸比萨城内一组古罗马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属比萨大教堂的钟楼。8层圆柱形大理石建筑,高54.5米,外围213根石柱组成拱形门,塔内通过294级螺旋楼梯,盘旋而上塔顶钟楼。1174年始建,动工五六建到第三层后,发现塔身倾斜,于是停工。隔了近百年后续建。1350年竣工时,塔顶中心占已经偏离中心线2.1米。600多年来,塔身继续缓慢向南倾斜。据测,目前斜度已达5.3度。该塔斜而不倒,名声大噪。159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更使斜塔名闻全球,并成比萨城的象征。1972年10月,当地发生地震,斜塔仍巍立,不为所动。但鉴于斜塔至今还在以每年1.25毫米的速度缓慢倾斜,人们正采取各种措施予以保护。
笛卡儿
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年3月21日生于法国都兰城。少年时期在欧洲著名的拉弗莱希耶稣会学院读书,打下了牢固的数学基础和天文学基础。1613年进入波瓦蒂埃大学,1616年毕业,获得法律学学位。由于家庭富有,不需要他开业作律师,同时由于他对经院哲学和神学的反感,从1618年起他离开法国游历欧洲各国,先后到过荷兰、丹麦、德国、瑞士和意大利等国。
1618年他结识了物理学家伊萨克·毕克曼(Isace Beekman)。在毕克曼的鼓励下,笛卡儿开始从事理论数学的研究,这对他后来建立解析几何学产生很大影响。1620 年笛卡儿在游历德国时,产生了把自然科学各学科相互协调起来的思想。
1625年笛卡儿回到法国,开始致力于科学研究活动。为了获得良好的条件,1628年起到社会比较安定,思想比较自由的荷兰定居。此后他除去法国进行几次短暂的访问外,直到1649年没有离开荷兰。在荷兰他完成了多部著名著作,如1629年--1633年写了《论世界》,1641年出版了《形而上学的沉思》,1644年又出版了《哲学原理》等。1649年应瑞典女王克思斯蒂娜的邀请,笛卡儿赴斯德哥尔摩任常驻宫廷哲学家,不幸于1650年2月11日病逝。终年54岁。1799年法国大革命后,笛卡儿的骨灰被送到了法国历史博物馆。
笛卡儿在科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他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在其一生活动中则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笛卡儿强调科学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他反对经院哲学和神学,提出怀疑一切的“系统怀疑的方法”。但他还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原则,强调不能怀疑以思维为其属性的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并论证以广延为其属性的独立物质实体的存在。他认为上述两实体都是有限实体,把它们并列起来,这说明了在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上,他是典型的二元论者。笛卡儿还企图证明无限实体,即上帝的存在。他认为上帝是有限实体的创造者和终极的原因。笛卡儿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他主张唯理论,把几何学的推理方法和演绎法应用于哲学上,认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提出“天赋观念”。
笛卡儿的自然哲学观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完全对立的。他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同时他又认为,除了机械的世界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后来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笛卡儿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反映了他的上述哲学思想。他同意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的某些科学观点。他否认真空的存在,但又同意原子论学说。笛卡儿对物理学的发展曾做出很大贡献。他论述了动量守恒问题,提出宇宙永远保持着同量的运动。他还推导出了抛体的轨迹,发现了光的折射的基本定律。在光学理论上他坚持光的微粒说和光是一种压力的观点。他所论证的光在密介质中比在疏介质中走得快的观点却被费马否定了。
笛卡儿最杰出的成就是在数学发展上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在笛卡儿时代,代数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几何学的思维还在数学家的头脑中占有统治地位。笛卡儿致力于代数和几何联系起来的研究,于1637年,在创立了坐标系后,成功地创立了解析几何学。他的这一成就为微积分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解析几何直到现在仍是重要的数学方法之一。
笛卡儿的成就还有许多,如发展了质量和时间是和空间的三个量纲一样重要的基本量纲的见解;在伽利略的基础上第一个提出了近代惯性原理;在数学上最早论述了椭圆曲线画法;在生理学上首先提出了神经传导和反向机能的理论等。恩格斯曾评价他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辨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
可以说,笛卡儿是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第7节 牛顿第一定律
课前准备:
1、先不看课本,谈谈你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
2、查找有关科学史料,了解历史上对力与运动关系认识的过程。
3、人滑倒与绊倒,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由此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课前预习:
1、假如请你为伽利略等科学家准备器材,研究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做什么运动?下列器材中不需要的是( )
A、 一个斜面 B、一条毛巾 C、一块纸板 D、一块玻璃 E、一辆小车
F、一架天平 G、一把弹簧测力计
2、比较课本上伽利略和牛顿对“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情况”的研究结论,你认为牛顿的总结有哪些进步?
3、汽车刹车后,还能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不会立即停下来,这是因为
;汽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将停下来,这是因为
。
4、列车上小桌子上的茶杯突然向前倾倒,茶水溅了前排旅客一身,据此可以判断列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有哪几种改变?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玻璃杯、硬纸板、硬币。
教学器材:斜面一块、毛巾一条、纸板一块、玻璃一块、小车一辆(共26组)、惯性定律演示器、铁架台、细线下端悬挂有轻小物体、蜡烛、火柴。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激趣设疑:新课引入。2.实验:静止的书本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3.实验探究:运动的小车在水平面上为什么会停下?4.牛顿第一定律5.惯性概念6.惯性现象的解释7.小结8.布置作业P78T1\T2. 1.思考。2.思考并回答,然后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原来是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仍保持静止。3.思考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体验实验探究过程。 4.大胆推理。体会科学的发展过程是共同努力的结果。5.思考,理解惯性的概念,小组讨论:明确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6.仔细观察:思考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明确如何解释惯性现象?7.自己归纳。 8.明确作业要求。 1.设问:亚洲第一飞人柯受良为什么能飞越黄河?2.设问: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会改变吗?引导分析:原来是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仍保持静止。3.再设问: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会怎样呢?——实验探究:斜面小车实验4.引导推理。简介: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历史过程。⑴伽利略——⑵笛卡儿——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5.再设问:为什么物体不受力作用时,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呢?归纳出惯性概念;强调: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讨论: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6.实验: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实验: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实验:气体也有惯性惯性现象的解释,归纳一般步骤。 7.引导学生归纳。8.要善于运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激趣设疑:
你知道亚洲第一飞人柯受良是怎样飞越黄河的吗?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飞越宽度达55米,飞跃时间达11.58秒。如果柯受良腾空飞出后所受的一切力都突然消失,他和他的车将会怎样运动呢?我们今天通过实验探究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设问:
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会改变吗?
一个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的状态。
实验:
静止的书本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引导分析:
原来是静止的物体,不再受到新的力,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所以仍然保持静止状态。
运动物体不受力时,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再设问: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会怎样呢?是继续运动?还是立即停止?还是运动一段距离再停止?
讲解:
因为我们很难为运动的物体创造一个“不受到力的作用”的实验条件。因此只能采用实验加推测的方法。用从斜面上滑下的小车作为运动的物体。让小车在不同材料上运动,看它运动的距离大小与受到的摩察阻力有什么关系?
实验探究:
运动的小车在水平面上为什么会停下?
提出问题:
运动小车为什么会在水平面上停下?
建立假设:
运动物体速度变小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⑴跟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⑵跟受到的阻力大小有关,阻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减小的越快。
⑶跟小车开始运动的速度有关,开始速度越达减小的越慢。
⑷ ……
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应用所给的实验器材,如何制定实验方案检验你的假说是否正确?——比较水平面上铺不同的材料时,小车通过距离的长短;实验时需要记录哪些信息?——水平面铺设的材料;小车在水平面上所能通过的距离。在笔记本上设计一个记录表格,如下所示。应如何控制实验的条件?——每一次小车都要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材料种类 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填:大、较小、最小) 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填:短、较长、最长)
毛巾
棉布
玻璃
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 :
将实验表格补充完整,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并作好必要记录。注意:玻璃板易损坏,铺的材料应该铺平。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大,运动时间越长,速度减小的越慢。
引导推理:
假设小车在运动中不受任何阻力,情况又如何?(发挥同学的丰富的想象力)——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运动的速度将保持不变。
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简介:
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历史过程。
⑴伽利略: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到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
⑵笛卡儿补充了伽利略的认识,指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到任何力的作用,它不会向左、右方向偏,将永远沿原来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其它表述方法: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它告述我们“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就是说: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以前人们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有力作用于物体,物体才会运动,没有力作用于物体,物体就不会运动。
设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由此表明了什么?有何感想?科学往往是众多科学家智慧和劳动的结晶!科学也是一个不断探究、不断发展的过程。
再设问:
为什么物体不受力作用时,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呢?
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不变的性质。
强调:
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无论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有惯性。
讨论:
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惯性描述的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正因为物体有惯性,才能使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仍然具有惯性,但它却不能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惯性现象:
实验:
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向右拉动小车,当小车受阻碍而停止运动时,车上的小木块向右倾倒。
学生观察: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思考:为什么?
引导分析:
开始小车和木块一起是运动的,小车受阻而停止时,车上的木块的下部由于和小车之间有摩擦也随着停止下来,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就会倒向右方。
实验: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用手指弹击卡片,卡片上的硬币落在杯子的水中。
学生观察: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思考并回答。
实验:
气体也有惯性——用开有洞的纸板箱,让洞对着点燃的蜡烛,用力拍箱子时蜡烛熄灭。
学生观察:看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
学生实验:将橡皮块压在一小纸条上,用力迅速拉出小纸条,又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如何解释呢?
惯性现象解释的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原来做什么运动;
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于惯性,研究对象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应用:读图P74图2—68、2—69,并解释图中现象?
像所有的事物一样,惯性也是有利有弊的,这是难以避免的,学生讨论生活中惯性利弊现象,知道在实际中要注意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要注意防止有害的惯性现象可能造成的危害,利用有益的惯性现象为我们服务。
板书设计:
第 七节 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
亚洲第一飞人柯受良是怎样飞越黄河?
1.一个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的状态。
2.运动物体不受力时,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实验探究:运动的小车实验
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收集数据:
材料种类 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填:大、较小、最小) 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填:短、较长、最长)
毛巾
棉布
玻璃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大,运动时间越长,速度减小的越慢。
引导推理:小车在运动中不受任何阻力,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运动的速度将保持不变。
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意义:它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七节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
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不变的性质。
强调: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无论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有惯性。
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惯性描述的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惯性现象
实验: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引导分析:
实验: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
实验:气体也有惯性
惯性现象解释的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原来做什么运动;
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于惯性,研究对象有怎样的表现。第7节 牛顿第一定律
课前准备:
1、先不看课本,谈谈你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
2、查找有关科学史料,了解历史上对力与运动关系认识的过程。
3、人滑倒与绊倒,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由此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课前预习:
1、假如请你为伽利略等科学家准备器材,研究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做什么运动?下列器材中不需要的是( )
A、 一个斜面 B、一条毛巾 C、一块纸板 D、一块玻璃 E、一辆小车
F、一架天平 G、一把弹簧测力计
2、比较课本上伽利略和牛顿对“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情况”的研究结论,你认为牛顿的总结有哪些进步?
3、汽车刹车后,还能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不会立即停下来,这是因为
;汽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将停下来,这是因为
。
4、列车上小桌子上的茶杯突然向前倾倒,茶水溅了前排旅客一身,据此可以判断列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有哪几种改变?(共45张PPT)
第7节牛顿第一定律
复习
1、下列措施中,为了减少摩擦的是( )
A. 下雪天,汽车轮上缠上链子。
B. 在拔河比赛中,用力握紧绳子。
C. 皮带打滑时,可把皮带拉紧一点。
D. 气垫船行驶时在船体与水面间形成高压空气层。
D
2、试分析下列情况的原因
(1)在同样的室内地面上,推动重的家具比推动轻的家具要费力。
(2)用圆珠笔在纸上写字比钢笔顺滑。
重的家具比轻的家具对地面的压力大,所以受到的摩擦力就大,推起来费劲。
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磨擦。
思考?
我们已经知道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会改变吗?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会怎样呢?是继续运动?还是立即停止?还是运动一段距离再停止?
亚里士多德
物体的运动
需要力去维持!
必须有力作用在礼物箱上,才能使礼物箱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
演示
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 动
小球:静止——运动——静止。
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
演示
探究
阻力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提出问题:
如果所受阻力不同,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减小的快慢一样吗?
2.建立假设:
阻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减小得越快。
3.设计实验:
(1)你的基本思路。
(2)需要记录哪些信息,画一个记录表。
(3)需要控制哪些影响因素。
3.设计实验:
(1)你的基本思路。
(2)需要记录哪些信息,画一个记录表。
(3)需要控制哪些影响因素。
比较在水平面铺不同的材料时,小车通过距离的长短。
材料种类 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
(填“大、较小、最小”) 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填“短、较长、最长”)
毛巾
纸板
玻璃
每次小车都要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速度变化快慢
1 毛巾
2 棉布
3 木板
推理 玻璃
推理 某材料
推理想象 理想平面
最大
最快
较大
较长
较快
较小
长
较慢
最小
最长
最慢
最最小
最最慢
最最长
无阻力
无限长
不变
最短
4.收集事实和证据
5.得出结论:
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______,通过的距离越_______,运动时间越______,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_。
小
大
慢
推测
假如有一个平面绝对光滑,那么小车在运动中将不受到任何阻力,情况又会是怎样呢?
长
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几乎不受阻力,能不停地运动下去。
思考
有人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为什么?
笛卡儿补充了伽利略的认识,指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到任何力的作用,它不会向左、右方向偏,将永远沿原来的方向做匀速运动。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300年前,伽利略曾采用类似的方法得出结论: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到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或静止状态。
1)“牛顿第一定律”表达的是物体不
受外力时的运动规律。
2)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
2)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3)时候
4)总
5)保持
6)或
是指宇宙中所有物体,不论物体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可见牛顿第一定律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
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
强调了"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与"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瞬时对应的关系。物体在什么时候不受外力,这个物体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这一瞬时的运动状态不变。
是指"一直"的意思。
是指"不变"。
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力才会运动
B.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C.停止用力,运动的物体就会停止
D.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析: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必须明确力和物体的运动无关,力只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关。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力的作用不是使物体产生运动,而是使物体的改变运动状态。物体如果原来的状态是运动的,不受力仍将永远运动下去,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因此A、C是错误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并不是力作用的结果,因此D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B。
如果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对物体的作用效果等同于物体不受力,运动规律也与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相同。因此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可表达为: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不为零时,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例1】用绳子栓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小球将 [ ]
A.保持原来的圆周运动状态.
B.保持绳断时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C.小球运动速度减小,但保持直线.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分析】原来小球受绳拉力作用在作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小球在光滑水平方向上就没有再受到力了,因此小球将保持绳断时刻的速度大小和方向而运动.
【解答】B.
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例题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不受力作用就一定静止.
B.物体不受力作用就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受力才能运动.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说明物体可以有两种表现状态,同时也说明物体不受力时也能运动,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解答】D.
(1) 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外力突然消失,则它将( ) A. 立即停止 B. 速度减小,最后停止 C. 运动方向变为与原来相反 D. 做匀速直线运动
D
(2) 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受到一个外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是否一定会改变?
解析: 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时匀速直线运动,对应的受力情况是"不受力"或"受合力为零"。在此基础上再施加给此物体一个外力,此时物体受合力一定不为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改变。
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成立的条件、结论是什么?
牛顿第一定律能用实验加以证明吗?为什么?
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贡献是: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
作业:
P30,第7节(一)
自主学习
牛顿第一定律:
复习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为什么物体不受外力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没有出现其他的运动情况呢?
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就像物体有质量一样,谁也不能改变它,人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实验1
如图,向右拉动小车,当小车受阻碍而停止运动时,车上的木块为什么会向右倾倒
小车上的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右运动;小车由于受到阻碍突然停止运动;小车上的木块由于惯性仍然要向右运动;但因为木块下部受到小车的摩擦力而静止,于是木块会向右倾倒。
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实验2
如图,用手指向下猛击纸条,使纸条抽出,可笔套依然不动,这是为什么?
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实验3
如图,在杯子中盛满水,突然急速拉动杯子,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呢?
液体具有惯性。
实验4
如图,让洞对着点燃的蜡烛,用两手一拍,你看到了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
气体具有惯性。
举例
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或用实验进行演示,并加以分析。
思考
1、如图,离开喷泉口的水,为什么还会继续向上运动?
2、如图,倒胡椒粉时,手为什么需要晃动?
例题
1、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只有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才有惯性
C.不受力的物体有惯性,受力的物体没有惯性。
D.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D
2、正在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汽车还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是由于_______的缘故;最后还是停下来,这是因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惯性
汽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1.下面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规律叫物体的惯性
B.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叫做惯性。
C.物体只有从静止变为运动时,或者由运动变为静止时才具有惯性
D.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练习
2.行驶的汽车在刹车后能静止,这是因为 ( )
A.汽车的惯性消失了
B.汽车的惯性小于汽车的阻力
C.阻力作用改变了汽车的运动状态
D.汽车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静止
3.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跳远成绩往往越好
B.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要落到地面上
C.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
D.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将敌方飞奔的马绊倒
4.有一热气球以一定的速度匀这竖直上升到某一高度时,从热气球里掉出一个物体,这个物体离开热气球后将( )
A.继续上升一段距离,然后下落
B.立即下落
C.以原来的速度永远上升
D.以上说法部不对
5.坐在小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要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在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的伤害( )
A.车速太快 B.车速太慢
C。突然起动 D.紧急刹车
阅读
课本75页:车速不同时的停车距离
思考:你能从表中的数据知道些什么?
牛顿总结了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出: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一、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加推理)
二: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注意: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固体、气体、液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取决于物体质量的大小。
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联系
牛顿第一定律是描述物体不受外力时所遵循的运动规律,是有条件的,即只有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才遵守;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状态等一切外在因素无关,任何时候都存在。
因为物体有惯性,所以在不受外力时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
作业:
P31,第7节(二)
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