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牛顿第一定律[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3-15 18: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能力。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宜采用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运动物体速度变小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探究活动的第1项是分析小车停止运动的原因;第2项是让学生建立假说(猜测);第3项是小组讨论,制定检验假说的实验方案。前3项活动应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来完成。因为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能有多种,也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此,应安排一个组际之间的交流活动,让学生比较方案的优劣,及时纠正错误。实验表格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在学生交流评价设计方案之后,教师集中大家的意见,统一给出一个标准的样式,让学生将课本中的不完整的表格补完整。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确认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与体验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推理的科学意识。
三、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为实现教学目标使用的教学策略如下:
1.直觉地推测——导谬。
2.问题定向性策略: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求学生在记忆中找到和提取与解决方案有关的适当的知识。
3.实验操作式讨论——怎样动手完成特定的任务:实验与讨论。
4.探索性的讨论——怎样发现原先未知的定律:问题式练习,结果交流;
5.综合能动性策略:提供情景的初始变量和条件;评估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学生不断努力后提出下一轮重复的变量和条件。
6.有步骤地变换因素——选择具有可对比性的水平面来控制变量。
7.提出假设—科学推理(能够超越感官及现实的界限)—正确结论。
四、 教学设计
(一) 新课引入
在前面几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机械运动和力的有关知识。那么,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实验1:手用力推动小车,使其前进一段距离。
问题⑴ 小车为什么会运动?⑵ 为什么又会停下来?
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直觉容易推测导出错误的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学生实验2: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
分析:根据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出另一个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提出问题:物体受到的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究会是做什么运动呢?
引出新课: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二)新课教学
问:放在桌面上的小车,假如没有别的物体对它们施加力的作用,它们会不会运动?
学生回答:不会运动
教师总结: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
问题: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没有别的物体对它们施加力的作用,它会怎样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科学探究】
1.探究目标: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
2.实验思路:我们很难为运动的物体创造一个“不受力的作用”的实验条件,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实验加推测。
3.本实验人为地控制了实验条件:
相同条件: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静止放手(相同的速度),在平面上作直线运动(相同的方向)。
不同条件:受到的外力大小(采用控制小车运动表面的粗糙程度)
4.教学准备:每四人一组,每组给1个斜面,1条毛巾,1张纸板,1块玻璃,1辆小车。
5.探究过程:





⑴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为什么最终会在水平面上停下?
⑵如果水平面辅的材料不同,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减小的快慢一样吗?
⑶组内讨论:用你所给的器材,怎样检验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⑷在学生交流评价设计方案后,教师集中大家的意见,统一给出一个标准的格式。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作好记录。
材料种类 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填“大、较大、最小”) 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填“短、较长、最长”)
毛巾
纸板
玻璃
⑸实验结果表明,小车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受到的阻力越 ,通过的距离越 ,运动时间越 ,速度减小越 。
⑹推测:假如小车在运动中不受任何阻力,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学时注意:
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时,要求学生明确这个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把实验现象及分析填入表格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2.实验过程中,要学生把小组实验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大家共同探讨解决。
3.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运动的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速度改变越慢)
4.推理:若阻力变得很小很小(小到0)时,物体运动的距离将很长很长(一直运动下去),速度改变将很慢很慢(速度将会不变,即为“匀速”)。
5.问题1:若运动物体的速度为v,在光滑的平面(阻力为0)上将如何运动?
问题2:若物体的运动速度为0,在光滑的平面(阻力为)上会处于什么状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1) 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律中的“或”字不能写成“和”字。
(2) 对定律的理解: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3)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个定律,并知道这个定律的因果关系。
(4) 这个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最后,简介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研究结论,教育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独立思考,有主见,敢于创新,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理想实验这一研究方法。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①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律中的“或”字不能写成“和”字。
②对定律的理解,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将永远保护匀速直线运动。
③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个定律,并知道这个定律的因果关系。
④这个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五、评价与反馈
1.试分析“雨天路滑,请慢行”这句话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2.判断: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 )
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 )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3.一个在足球场上滚动的足球最终会静止下来,没有保护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与牛顿第一定律是否矛盾?为什么?
4.地面上的一张桌子,当人用力推动它时它会运动起来,但一旦人不推它时就会立即静止下来。由此有人说,要使物体保持运动速度不变就必须要有力。你认为这种说法对还是牛顿第一定律对?产生这种“要保持物体运动速度不变就必须有力,没有力作用物体就要停止运动”认识的错误根源是什么?
5.举出一个物体在平面上滑动起来后,尽管没有人或别的物体一直在推它,但它却能滑得很远的例子,由这个例子你能推想出什么道理?


六、拓展资料
伽里略的理想实验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的看法,在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里略最早对亚时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提出了一个理想实验:如果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让小球从斜面 h高处由静止滑下,由于没有摩擦,小球将滚上右侧斜面相同的高度h(如图9-1-1a面);如果减小右侧斜面的坡度,让小球仍从h高度滚下后,小球仍到达右侧斜面的同样高度h,只是小球在这个斜面上所通过的距离将长一些(如图b面)。
  推理:若将右侧的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进一步减小,则小球都应到达原来的高度,但是所通过的距离将更长。如果右侧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变为零(如图c、d面),则由于小球总要到原有高度将沿水平面永远运动下去。
  这就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伽利略由此实验总结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结论”。这一规律是从实验事实出发经过深刻的推理思维得到的,这是一种恒重要的科学认识方法。
伽利略的研究,对以后牛顿归纳、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小车运动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