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做题。(6分)
唱的多是情歌(chóu) 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用各种丰富譬( )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yā) 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2)把划线部分替换成成语,应当是: (2分)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当是( )(3分)
A、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面八方,各自蹲据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处。
B、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引诱顾客。
C、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桃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
D、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赛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3.对下面句子的修辞判断不当的是( )(3分)
A、这种年轻女人……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排比)
B、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夸张)
C、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引用)
D、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比喻)
4.下面四句诗相对应的传统节日有错的是( )(3分)
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
B、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寒食
C、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中秋
D、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七夕
5.填空。(7分)
(1)《云南的歌会》的作者是 ,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小说《 》。
(2)《吆喝》一文选自《 》,作者是 ,本文描写了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3)春蚕到死丝方尽, 。 , 夜吟应觉月光寒。
(4)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6.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曾经尖锐地批评过他的作品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傲慢地开口说。“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边。歌德的言外之意是: 。(3分)
7.某班准备开展以“家乡美“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活动,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学生,相信你一定会胜利完成以下任务。(3分)
探寻家乡名胜:在活动中你被选为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读本。请说说你的活动计划,并给读本拟一个新颖、别致恰当的书名。
①活动计划:
②书名:《 》
二、现代文阅读(31分)
(一)乡韵自多情(16分)
① 河南,是一块戏曲 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乡亲们热爱戏,居家过日子,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看戏。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② 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庆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戏演完了,曲终人不散,有的人还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③ 有些戏迷,每年农闲的腊月正月二月,都要张罗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到本地来唱戏。戏有了名,角儿一出名,就要“拿堂”。有时那张罗家儿不仅白掏力,还得往里赔本,为请一台好戏不知要跑多少趟,赔笑脸说好话送钱物,把好戏名角儿请来可是老不容易,能看到家乡排排场场唱起了大戏,父老乡亲美美地听戏看戏,请戏的人心里别提多得劲儿了!
④ 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办法呢 那就唱戏。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浅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⑤ 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
表述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
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⑥ 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一个台湾老
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
⑦ 乡亲乡韵自多情。广袤的中原大地,不仅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就了豫剧、曲剧和越剧。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
8、给第①段横线处填入一词(滋润、滋养、浸润)(2分)
9、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戏,列举出3种剧种。(3分)
10、根据第③段内容。解释“拿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
11、第⑤段写到了“戏曲琼浆的滋养”,从文中看,戏曲给人们的“滋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2、 第⑥段讲述台湾老兵和在美国的河南老乡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3分)
13、 从全文看,“乡韵自多情”的“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3分)
(二)(15分)①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地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抹一抹。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以可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背,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左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作品,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他似有所悟,重新拿起床上的竹刀,挑一点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于此,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来。
②孙子冯大刚正好赶集回来。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热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额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你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你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么快!”
③“怎么个快法呢?”冯兰瑞问。
④“我刚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⑤“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⑥冯大刚一眼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忙奔过去,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直起来,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摆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位着爷爷两只精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⑦“带去吧!”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⑧“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冯大刚忙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到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武松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的价往高里提!”
⑨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桑木案前,用木滞的眼睛盯着孙子冯大刚,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向下压去。
14、第①段中说到“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以可挑剔的?”在原文中找出精巧生动具体所指的内容。(3分)
15、第①段中说到“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作品”,从下文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冯老汉在干什么?(3分)
16、第①段冯老汉“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搓着两手”,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情?(3分)
17、第④段中画线句子有何表达作用?(3分)
18、你认为冯老汉是个怎么样的人?(3分)
三、文言文阅读(41分)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31分)
19、解释词语: (10分)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②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
③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 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
⑤衔觞赋诗 觞: ⑥亦不详其姓字。 详:
⑦亲旧知其如此。 旧: ⑧ 或置酒而招之。或:
⑨颇示己志。 颇:______________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选出加黑字拼音有误的一项( )(3分)
A.欣然xīn 吝情lìn 萧然xiāo
B.嗜酒shì 短褐hè 俦 chóu
C.辄zhá 屡空lǚ 衔觞shāng
D.好读书 hào 宅边zhái 以乐其志1è
21、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
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
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
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22、填空:(4分)
①陶潜, 时期的文学家和 。字 ,号 ,世称靖节先生。
23.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③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4. “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2分)
25.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3分)
(二)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10分)
26、解释加点词语(3分)
(1)会允有客至( ) (2)卿有其几( )
(3)士有百行( )
27、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例( )(3分)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妇令婢视之。
C、卿宜查之。 D、便捉裾停之。
2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2) 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
一、1.(1)xìng pì(2)酬 押 (3)引经据典2.B 3.A 4.C 5.(1)沈从文 《边城》(2)《北京城杂忆》 萧乾
6.批评家才是个蠢货!或我是给蠢货让路的
7.(1)①收集名胜古迹相关信息,作实地采访拍照片,然后整合信息,编写读本。②这边风景独好
三、阅读。(一)12、浸润。13、如昆剧;黄梅戏等。14、摆谱;摆架子。15、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16、戏曲能够唤起浓浓乡情。17、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18、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背,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左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19、寻找不满意的地方。20、对自已作品的满意;完成作品后的轻松感。21、夸张,侧面写出了冯老汉的手艺之精湛。22、手艺精湛;有着高尚的人品。
三、(一)3 ①处,地方 ②忧愁的样子 ③心情急切的样子 ④朋友,伴侣 ⑤口触酒杯,指饮酒 ①详细地知道②旧交,旧友。③备办,置办④很⑤冷清 ⒉ C 4. B(是用第三人称叙说的) 5. B 6 ①东晋 诗人 渊明 五柳先生 陶渊明集
8. 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9. ①往,到 ②酒杯 10.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11.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2. 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 安贫乐道 13. 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14.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二)23、恰逢;其中;操行。25、A。26、(1)这妇人料想许允这次出去就不会再进来了。就拉住了许允的衣服。(2)百种操行中品德是最重要的,您重色轻德,怎么说都俱备了呢?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