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的基本要素
教学内容1、声乐摸底考试2、声乐知识讲授教学目的1、目的是了解学生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2、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呼吸的知识和方法,并经过训练,能运用到歌唱的实践中去。教学过程一、声乐摸底每个学生自选一首歌曲,唱给老师和同学听,由老师打分并做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指明学习的努力方向。二、声乐知识讲授1、歌唱的器官组成呼吸器官:口、鼻、喉管、肺、会厌等。?发声器官:声带、喉头、咽壁、软腭、硬腭等。共鸣器官:头腔、胸腔、口腔。咬字吐字器官:唇、舌、牙、齿、喉。2、歌唱的发声原理??声带在呼吸的作用下震动发出声音,在共鸣腔的扩大之下,发出能让人听清的声音,并在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官及共鸣器官的共同协调的过程中,完成歌唱。呼吸原理及其运用:(1)呼吸的作用: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是歌唱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歌唱的质量。(2)呼吸的要求:首先要口鼻同时呼吸,并保持呼吸时的平稳,不发出声音;其次要呼吸得深,吸在肺的下半部份,使横膈膜下垂,腰部有气环的感觉;再次,呼和吸要科学的运用不同的肌肉群,很好地调节运用呼吸肌肉群的协同动作完成歌唱的呼吸;最后,注意保持好良好的呼吸状态,投入到所要演唱的歌曲中去。3、歌唱喉头与声带声带是发声的音源,歌唱时的声带要随着歌曲的高低、强弱不同作出响应的变化。发高音时,声带缩短变薄张力加大,振动频率就快;发低声时,声带拉长变厚张力减小,振动频率就慢。同时,气流量及力度对声带也有影响,呼器压力大,声 带振幅就大,发出的声音就强;反之,呼器压力小时,声带振幅就小,发出的声音也就弱。歌唱时的声区不同,会产生以下几种变化:唱低声区时,声带拉长变厚张力较小,声带全振动;唱中声区时,声带靠拢变薄张力加大,声带局部振动;唱高声区时,声带紧闭,变得更薄更短张力更大,只在声带边缘振动。4、歌唱的共鸣器官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叫共鸣,歌唱的共鸣对歌唱起到修饰、美化作用。人体的共鸣腔是由大到小、由低到高排列的,胸腔体积大,适合低音共鸣;口腔次之,适合中音共鸣;鼻、头腔体积小,适合高音共鸣。但是在歌唱时,各个共鸣腔体是要连成一个共鸣的整体来协调作战,并根据各共鸣腔体在三个声区的不同比例,主次有所侧重,使之有机地协调起来,混合使用,获得“混合共鸣”即“整体共鸣”。头腔共鸣:指鼻腔、鼻咽腔、颌窦、额窦、蝶窦等,是不变共鸣腔。口腔共鸣:指口腔、咽腔、喉腔,口腔能大能小,咽腔的肌肉能收缩能放松,喉头的位置能上能下,容积的大小也随之变化,是可变共鸣腔。胸腔共鸣:指气管和胸腔,这是固定腔体,不可随意变化,是不可变共鸣腔。5、歌唱的语言歌唱的语言要求是:咬字准确、吐字清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歌唱者,都必须尊重学习掌握本国、本民族的语言规律和特点,学习本民族语言的表现方式。我国的歌唱语言是汉语普通话为标准语言,我们必须掌握中国汉语语音知识和咬字、吐字、收声归韵等技巧和方法。人的歌唱乐器比其他乐器占最大的特点是:人声具备咬字吐字器官。咬字吐字器官是指唇、齿、舌、牙、喉,它们是变声音为语言的器官。人的声音通过唇、齿、舌、牙、喉的变化产生元音和子音,形成眼,同时也起调节共鸣腔体的作用。三、基训1、呼吸训练每个学生做呼吸练习:(1)长呼吸的练习。(2)短呼吸的练习。(3)长短呼吸结合练习。(4)打“嘟”练习。?注意要点:学生每人做呼吸练习,老师逐个检查,及时指出学生不足的地方,让学生体会呼和吸的肌肉群的不同作用和感受。2、发声练习?(1)5?6?5?6??|?5?4?3?2?|?1-?||?21教育网
mi??yo?mi??yo????mi??(2)5?3?1?|?5?3?1?||? ???mi????ma????? 教学要点: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及时指出不足之处,让学生加以改进;不断地 个别抽唱,了解教学的反馈情况。四、布置作业1、首先了解学生平时已学习了那些歌曲。2、根据不同学生的程度,布置作业《月之故乡》《大海啊故乡》《延水谣》《牧羊姑娘》等3、找学生谈心,了解到校期间的思想。五、课后反 思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