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一节 动物的生命周期”说课稿
———说课人:东方中学 臧艳玲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初一科学备课组一直本着“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理念来上好每一节课。“动物的生命周期”就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完成的,这节课上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我认为有许多问题值得拿来和大家共同探讨。现在再来给大家做一下汇报。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内容来自《科学》第二册第三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第1节“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材第3章是都以生命周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人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等知识,主要体现生命的周期性和生命代代相传的原理。所以本节课内容是学习第3章的的前提,为学生接受下面的知识点作了一个铺垫。另外,虽然本节课的知识点在中考中并不是很重要,但却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概括能力的机会。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在以下四个方面都确立了具体的目标,同时突出重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人、青蛙、苍蝇及蝗虫生命周期的特点及其共同性;
理解生命周期与生命代代相传的关系。了解环境的变化对
动物生命周期的影响
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领会生物作为自然界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也在不断
运动、不断变化着。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关注生物的
生存环境、提高社会责任感。
3、科学探究目标:通过类比、绘图、讨论,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学情分析:
1、人、青蛙、苍蝇生命周期的共同性。
鉴于本节课在整章中的地位,从人、青蛙、苍蝇生命周期的视频中总结出它们生命周期的共性就显的比较重要了,通过生动的视频展示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以后科学的学习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对生命周期的循环、生命代代相传的理解。
本章是围绕生命周期展开的繁殖和生长发育知识的学习,因此对生命周期的理解无疑是本章学习的前提,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还比较有局限性,而生命周期又比较抽象,所以一定要通过展示大量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透彻理解。
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一学生的思维的针对性不强,容易脱离问题,所以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四、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尽最大可能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本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景,如我在教学中引入了大量的贴近生活的图片、视频,并且结合运用师生双向交流、观察与探究、学生自主讨论等多种教学和学习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五、说教学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所以新课伊始,我从身边的“ 春天,万物苏醒,候鸟迁徙、树木发芽开花、、、、、、”入手,将学生们引入生机盎然的世界。引出今天的课题。
第二步:以问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要想知道动物的生命周期,就从我们自己开始入手,让学生积极看图或联想自己实际,总结出人的生长发育的生命周期。因为到现在学生对自己已经经历了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正处于青春期比较了解,而学生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分别处于成年期和老年期,所以对人的生命周期的学习和理解都比较简单,也恰好为下面其他动物的学习以及变态发育类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步:仔细观察,大胆猜想,积极表达
这一部分是关于青蛙、苍蝇、蝗虫和蚕的生命周期的学习。首先对青蛙一生的学习,我从 “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入手,可以使同学们认识到蝌蚪和青蛙的不同之处,这样不仅仅增强了同学的兴趣,更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且经过前面的思考,同学就比较容易自己总结出变态发育的特点。
通过“苍蝇的一生”和“蝗虫”视频的认真观看,要求学生观察出它们的发育过程中的区别,再结合变态发育的定义,可以得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定义,并启发同学自己寻找区别两种发育类型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在第一步中教师作为课程资源是理所当然的,但此时此刻的教师就应该退居二线了,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重在放开学生的手脚,放开他们的思想,作为教师就应适当给程度不同的每一个学生创造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去想象、去自由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情绪、情感,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
第四步:归纳小结,梳理知识
这一块的内容是建立在对前面三块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上的,学生在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主的得出本节课的中心“任何生物都有生命周期,物种就是在生命周期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繁衍的”。并且在这一块我设计了3个习题,可以锻炼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让老师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第五步:课外延伸,知识升华、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知道生命的脆弱,可以给学生展示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的图片,让学生亲自体会到环境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另外,现在的社会毒品、爱滋病已经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了,所以,也可以通过本节课让同学们知道生命的可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最后两个讨论就显的非常必要了:(1)环保,从我做起,在实际生活中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做:(2)通过你所了解到的知识,请谈谈预防爱滋病有那些方法。从而也达到了情感目标的落实。
第六步、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课外作业的布置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利用课外作业就可以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作用,其中布置的探索题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六、说课后反思
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应该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也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先来谈一下自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氛围轻松,媒体运用恰当。
小组讨论和总结的形式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积极思索,轻松的氛围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到自己在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主角,是课堂里的主人。本节课多媒体的应用使动物的生命周期以动态形式展示,更加生动和真切,让学生无论从视觉还是情感上都得到了丰富。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堂科学课都需要多媒体课件,但是这一节内容我认为就适合于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动物的生命周期,或者展示我们平时无法见到的自然事物,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在教法的运用方面。
我觉得本节课遵守了新课标对科学课上课的要求,采取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育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间接的也鼓励了一些不太爱举手发言的学生,达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发展性教育的理念。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时候学生思考问题时的方向和本节课有点差距时,就需要老师要即使引导,做到收放自如。在这个方面我还有待加强。但总体的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来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