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运动的地球[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不断运动的地球[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3-15 18:16:00

文档简介

每 课 必 记
课 题 4.4日历上的科学 日 期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日历的组成部分。2、了解我国日历中公历和农历的设置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指导和预告的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 公历农历的区别和联系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扑克牌(4人一幅) 课件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月相变化周期大约多少天?这些年按年、月、日、时等计算或安排时间的方法叫历法,为了方便,人们通常制成日历、挂历、台历等。一、数字游戏: 每个小组一幅扑克,设计如下问题,供小组讨论: 1、扑克牌共54张,除大小王两张牌外,余52张共计多少点?(J计11点,Q计12点,K计13点)(364点)。如果加小王(计1点)共为多少点(365点),若再加上大王(计1点),又共为多少点?(366点)与一年的天数有何关系? 2、扑克牌除大小王外,余52张,与一年的什么数相同?(52周,大小王分别代表日、月) 3、四种花色分别代表一年的什么?(四季) 黑、红两种颜色代表什么?(昼夜) 4、每一种花色共有多少点?(91点) 大约与什么时间长短相同?(约等于季长) 由此可见,扑克牌与历法有很多关联,娱乐中也有学问,要多观察生活。二、我国日历的组成: 历法是从日、地、月三者运动中产生的地理现象为依据制定的,日历也是地球运动的综合效应之一。 P138观察讨论图4-24,获取信息并展开介绍。我国日历由公历和农历组成(工农兵) 1、公历:公元记年,一年365.2422天、四季、十二个月、五十二周,每月三十天或三十一天(除二月)。属于 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365.2422天)为依据缺点:只顾太阳,不顾月亮,月份与月相无关。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29.53天)为依据缺点:偏爱月亮,丢掉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使日子与节令脱离。 2、农历:干支记年,一年354.36天,十二个月(除闰月),每月二十九天或三十天。农历是阴阳合历——优点:统一阳历和阴历,保持两全其美,既能照顾季节时令,又能使每月的月相与日期固定。※简单介绍干支记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生肖)计算方法:如 2003年,先减去3年,然后2000除60,余20,0为天干里面的癸,20除12余8,8是地支里面的未,所以,2003年为癸未年,明年2004年为甲申年。 三、闰年与闰月: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后回答,引出闰年、闰月的概念:A.地球公转一周是365.2422天,而一年的天数为整数,小数部分如何处理?(P138思考) B.月相周期为29.53天,那么12个月共计多少天?与公历一年的365.2422天相差多少天?如何处理这对矛盾?(354.36天,相差11天左右,所以每隔两、三年就要少一个月,所以,要加上一个闰月) 闰年:公历,公元年能被4整除(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的为闰年,该年为366天。(多出的一天为2月29日) 闰月:农历每隔2、3年有一个闰月四、二十四节气: P138观察(课件)、思考,得出:1、农历的年、月、日与公历的不同(原因:依据不同)2、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二十四节气就是农历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呢?(看书P139上面)从而再次理解农历属于阴阳历。3、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四季更替来划分的,而四季更替又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所以,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属于阳历的成分。联系生活看P139的表,同时思考讨论你听说过或感受过哪些与节气有关的四季变化或对生活的影响。1、节气含义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立——即将开始之意,表示春夏秋冬即将来临 夏至 冬至至——到,表示盛夏和寒冬到了春分 秋分分——平分,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于夏至和冬至的中间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惊醒冬眠动物开始活动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谷雨雨量增加,谷物茁壮生长小满麦类等夏收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小暑 大暑暑——炎热,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处暑处——终止,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寒露天冷,露水很凉霜降开始下霜小雪 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形成积雪小寒 大寒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2、综观节气和天文、气象与农业的关系,二十四个节气反映了四个方面:  反映四季变化 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反映气温变化 小暑 大暑 处暑 小寒 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 雨水 谷雨 白露 寒露 霜降 小雪 大雪    
  反映物候 惊蛰 清明 小满 芒种二十四节气简介  "立 春”
  人们习惯地把“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实际上,“立春”还会出现冰天雪地的天气。我们仍旧要注意防寒保暖。
  怎样才算是春天呢?“候平均温度”在摄氏十到二十度之间,才算是真正的春天到了。  “雨 水”
  这个节气表示雨水将逐渐增多。雨多,太阳的光热射到地面的就少。同时雨水蒸发,要吸收地面和附近空气中大量的热 ,因此空气温度降低,造成春寒的天气。  “惊 蛰”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冬眠动物(如蜈蚣、蛇等),将苏醒过来出土活动,所以叫作“惊蛰”。农谚:“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 分”
  春分的“分”就是半,是春季的一半。春分这天的阳光直射赤道,白天和夜晚差不多一样长。这以后,阳光直射的位置更向北面转移,北半球就白天长夜里短了。  “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农历节气,二是风俗节日,进行扫墓和祭祀祖先。解放后,移风易俗,人民于清明节开展为革命先烈扫墓活动。  ”谷 雨”
  谷雨前后,气温比较稳定、暖和,雨量也开始比以前增加,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很有帮助,是我国北方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季节。  “立 夏”
  我国习惯把立夏作为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从立夏到立秋前一天为夏季,这是天文学家上的四季划分标准。但是气象上的夏季。要推迟25天左右,它是以气候炎热的6、7、8月为夏季的。  “小 满”
  小满是表示麦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这时我国北方夏熟作物籽粒渐渐饱满,南方进入夏收种季节。“芒 种”
  我国中部地区,将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时期。梅雨期间空气非常潮湿,器具衣物容易发霉。所以最好要在天晴的时候,把衣服、书籍曝晒干燥,收藏起来。  “夏 至”
  到夏至这日太阳的高度最大,阳光差不多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过了夏至日太阳渐逐向南移动,高度渐减,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缩短一些。由于太阳幅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所以夏至以后,气温继续升高。   “小 暑”
  小暑的“暑”是炎热的意思。这时正进入“伏天”(是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初伏(也称头伏)前后。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最热的时期(俗称三伏天)。  “大 暑”
  大暑正逢在中伏(也称二伏)前后,我国大部地区常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在北方一带,这上个节气也是最热的时候,平均气温在二十二度至二十六度,最高气温可达四十四度。  “立 秋”
  立秋,是不是秋天开始了呢?还不能算。因为我国地方很大,各地的气候有差别,所以,要根据当地五天的平均温度在二十二度以下,才算是秋天的开始。把“立秋”作为秋天的开始,只是人们的习惯。   “处 暑”
  处暑的“处”是躲藏的意思,表示“处暑”节气以后,炎热的暑天将逐渐消失,躲藏起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雨量逐渐减少。  “白 露”
从白露起,我国大部地区天气开始转冷。俗话说:“白露身不露”。说明这时暑气已经尽了,气候凉爽,特别是早晚必须有适当的衣服保持体温,不该再赤身露体了。  “秋 分”
   根据天文学规定:秋分是北半球秋天的开始。
  “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白天和黑夜几乎一样长短。过了今天,太阳渐渐更加向南转移,北半球就开始白天短、黑夜长了。    “寒 露”
  这个节气表示白露转为寒露,寒露将冻结成霜,天气将逐渐转冷。这个时期气候变化极快,遇到寒流侵袭,会突然变冷。要注意加穿衣服不要常驻凉。  “霜 降”
  霜降说明气候渐寒,开始降霜。霜是晴冷天气的产物。霜降时有霜,说明天气晴好,便于割,减少损耗。所以俗话:“霜降见霜,米谷满仓。”  “立 冬”
  我国习惯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从立冬到立春前一天为冬季,这是天文学上的四季划分标准。但是气象上的冬季,是以气候寒冷的1 2、1、2月为冬季的。  “小 雪”
  “小雪”一到,黄河流域一般要开始下雪了。雪降以后,需在吸收大量的热,才能化成水,接近地面的空气,自然要变冷,所以往往下雪时不冷,倒是融雪的时候比较冷。  大 雪
  “大雪”到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积雪可使土壤中蕴藏的热不勿放散,对植物的生长有利。在融雪结冰期间,又可使土中的害虫冻死。积雪融化后,水分可供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冬 至”
  冬至的“至”就是极点。冬至天的阳光差不多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短;这以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天渐长。   “小 寒”
  我国大部地区进入严寒时期。从冬至到惊蛰,是一年中的寒冷季节。从冬至日数起,每九天为一段落,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算告结束,这叫做“数九寒天”。  “大 寒”
  大寒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最冷的一个节气。冬至时,阳光直照南回归线,射到北半球的阳光倾斜最大,而且白天最短,受到阳光的热也最少。冬至后的一个多月,大约在大寒节左右,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每 课 必 记
课 题 4.6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日 期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 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配合使用大型的世界地形图以及板块运动的课件,多举实例帮学生去理解。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收集了不少相关的图片和课件,尤其是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大陆漂移的过程和板块活动的过程,效果不错。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1912年) 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 2、魏格纳认为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地,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看课件)二、“七巧板”——板块 1、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板块) 他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实例:大洋中脊(海岭)可对应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或大西洋中的冰岛; 消亡边界可对应日本及以东的太平洋或马里亚纳海沟; 地缝合线对应我国的雅鲁藏布江。 2、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在两个 大陆板块相撞处,则形成巨大的山。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的。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东非大裂谷、印度洋、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看课件)三、关于书上的实验 生长边界互相挤压,消亡边界互相拉扯。可以让学生自己挤压书或者先把两本书简单的用透明胶粘起来,然后用力拉,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同时可以提醒有意识的去体验火山和地震的感觉。)四、课堂练习(P153练习1、2) 第二题有点难度,可适当的提醒。五、课外作业:作业本 最后,有条件的话可以叫几个学生上来把六个板块拼成一整个大陆。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每 课 必 记
课 题 4.3 地球的绕日运动 日 期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分析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观测标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标影的启示) 1、探讨观测标影日变化的启示【图4-9】用灯泡模拟太阳的观察过程。(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图4-10】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思考P128】 2、探讨标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标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夏高冬低)【讨论P128】 3、探讨标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标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实验可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二、地球的公转 1、棋标的影子: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一天里),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造成(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2、读图(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PS】春分:3月21日前后; 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 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 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实验P131】【PS】(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 (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得出结论】1、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冬………………………………南………。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进一步分析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有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冬至日,由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夏季高,冬季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的季节变化规律。【PS】(1)地球绕日运动的方向也为自西向东;其轨道为近似圆形的椭圆。(2)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周期为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四、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季:昼长夜短 冬季:昼短夜长 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读图P132】 3月21日—9月23日 昼长>夜长 夏半年 9月23日—次年3月21日 昼长<夜长 冬半年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6月22日)为什么? 太阳直射点移到其最北端。这一天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4、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5、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北半球各纬度昼长是否相等?(不等)有什么规律?(纬度越高昼越长) 6、南半球各纬度长是否相等?(不等) 7、有什么变化规律?(纬度越高,夜越长) 8、当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的情况与直射北纬23.5度的情况有何不同?(正好相反)五、五带划分 1、春节:哈尔滨人溜冰,看冰灯;广州人看花市,玩狮舞。 圣诞:欧美大部分国家的人……;澳洲人……。【引出】纬度高低不同,太阳辐射能不同。主要是因为纬度不同造成的,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太阳能丰富;阳光斜射的地方,能量分散,热量较少。 2、【读图,思考P135】 (1)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2)为什么有无阳光直射是划分热带的依据? (3)为什么有无极昼现象是划分寒带的依据?寒带极昼期长时间受阳光照射,为什么还是寒冷?(用手电演示)【答】寒带虽有极昼现象,但是由于太阳入射角很小,阳光仍比温带少得多。==>>太阳辐射总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原因。【小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变化的重要原因。 当地球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获得太阳能超过北半球,此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同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北半球为夏季。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每 课 必 记
课 题 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日 期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地球内部圈——地壳、地幔、地核。2、初步认识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高大的山脉、海沟等地形是地壳运动的结果。3、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4、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5、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的活动极其分布。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疑点: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软流层是何种状态,地壳变动会形成哪些地表形态,产生火山和地震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什么地方,火山和地震又为何呈带状分布解决方法:利用模型; 地理专题地图; 标石(岩石)。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收集了很多有关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资料片,直观的对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地壳变动进行观察。用一块厚稠布做褶皱产生的实验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本节分为三课时:一、地壳变动:提问:人类生活的地球表面上高山、深谷是如何形成的?(一)地球内部像煮熟的鸡蛋1、教师或学生将熟鸡蛋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最好让学生自己画出三层结构,各层厚度比例要适当,可用彩笔画。2、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并读图4-25、4-26。3、请个别小组的几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要求层次厚度比例适当,用彩色粉笔画,并填出三层的名称(地壳、地幔、地核)。4、学生指出并熟记各层的厚度。地壳:从地表到地表以下17千米处,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从地壳下界到2900千米深度处。地核:从地幔下界到地心。 "其中地幔按其性质差异可分为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可以分为内核和外核。5、以图4-26为依据组织学生分析岩石圈、软流层在地球内部所处的位置,学生讨论,个别小组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岩石圈是地壳的岩石与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的总称。软流层是处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呈熔融状的岩石,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最好能用彩图示出)。岩浆是温度极高的熔岩,能量极大(在此可为下一问题打下伏笔)。6、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激励学生想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是什么人划分的。(二)地壳变动的证明1·给出学生儿条资料,让学生分析地壳发生了何种变化。资料一:1692年,美洲中部牙买加发生了一次猛烈地震,岛上首府叶尔港有3/4沉入海底,许多年后当船只驶过这座水底城市顶部时,人们还能看见淹没在水下的一幢幢房子。资料二: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近几十年科学工作者在山上发现了很多鱼类化石。在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一片汪洋,第三纪以来,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大陆板块缓慢上升形成高大山脉。现在仍每年以0.33一1.27厘米的速度上升。资料三:近几十年内,黄河每年向渤海输入从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十几亿吨,现在渤海仍是一片汪洋,而且渤海也没有因之而变浅,就连黄河河口的三角洲仍处在水下。资料四: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刚果盆地,原来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内陆湖盆,湖里水量很大,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河流下切,湖水外泻,形成一个盆地。分析四条资料并填下表:属上升运动的属下降运动的属缓慢运动的属剧烈运动的2、完成表格后学习课本地壳变动的证明,读图4-28分析结果:建成时到十五世纪,地壳下降6.3米。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地壳上升6.3米。十八世纪到1955年,地壳下降2.5米。3、分析图4-27,学习:地壳变动后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用模型来说明,褶皱是地壳受力挤压研发生的弯曲。断层是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由于褶皱和断层的作用形成高大的山脉和盆地。同时用厚绸演示褶皱,方法是把绸布平放在桌面上,两手压住绸布,距离要适当,从相对方面挤压绸布即可。4、教师小结:现有地表各种形态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运动基本有两种方向,叹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有的运动十分剧烈,有的运动十分缓慢。5、完成讨论p138中的1、2、3题。答案:1、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或地球本身,即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所放出的能量大量积累。 2、如:东非裂谷不断加宽,台湾海峡几度升降等可以证明地壳在不断运动。二、火山 1、给出学生如下几个问题(可以板书,可以发条子): (1)火山由哪儿部分组成,喷发物主要有哪些。 (2)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何处,它们是怎样冲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后变成什么 (3)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益处有哪些 (4)依图4-34说出全球的火山分布状况。 (5)火山可以分为哪儿类 2、引导学生看图片或录像,时间不要长,可重复播放一次,然后再学习课本,在学生读课本的同时,教师板书一幅火山构造图。 3、小组讨论,并逐一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1)火山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喷发物。 (2)岩浆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岩浆在强大的内压力作用下,火山口或地壳裂隙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后变成岩石,叫岩浆岩。 (3)危害是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弓l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益处是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 (4)全球火山主要分布为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 (5)火山可按活动情况不同分为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4、组织学生列举世界著名的火山(可在课上或课下进行),并说出火山的位置,如富士山、艾特纳火山、白头山天池、五大连池火山等。三、地震1、用唐山地震的一段实例引入。一位深夜出急诊的医生回忆:"夜间三时半,我有急诊外出,刚迈出门坎,地震就来了,先是晃,天旋地转,晃得人站不住,又挪不开,再就是颠,脚底像过电似的,紧接着房上的砖瓦飞了下来。我心里发慌,那呜呜的声音,使人毛骨惊然,四周一片漆黑,倒房坍屋的巨响和呛人的灰土味,使我跑了起来,可是才跑了三四步就觉得不对劲。一看,呀!我怎么已经上了房顶!" 2、准备一些筷子和钢锯条,在课上做实验,体会震动与力的关系,此时教师讲解地震发生的原因。 3、读课本图4-35,总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几个概念。读图4-36、4-37,总结中国和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 震源:地震发生的源地。震中:与震源对应的地表部分。 震源深度: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离。震中距:各点离震中的距离。 等震线:距震中距离相等的点的连线。 全球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中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脉,津唐地区,青藏高原及边缘的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可以用中国、世界地震分布图或投影片演示。 4、地震的灾害可让学生讨论,个别回答。 5、地震的预报和防范,学生阅读课本。 (1)张衡与地动仪。 (2)民间的预报方法常依据动物异常和自然现象异常。 如: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建立预报网,异常快报告。 震前动物有预兆,大猫衔着小猫跑,牛羊螺马不进圈。鸟雀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农面跳,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3)现在科学家通过地震仪可准确测量出地震。 (4)地震的防范: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不知所措,要冷静地快速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小开间房子里或桌子下。 6、引导学生完成p150的讨论,并读图4-43。 教师应该熟悉中国区域图以及地质灾害的分布。 7、学生可能置疑: (1)地球上地震呈带状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2)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破坏程度)是怎样的 (3)学生对中国和世界区域图不太熟悉…… 8、作业: (1)搜集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发生过的级别较大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情况。 (2)在中国和世界空白图上绘火山、地震分布。 (3)想象地球内部的物质结构,从以下凡方面考虑:状态、温度、密度、压力、物质组成。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每 课 必 记
课 题 4.1 地球的自转 日 期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3、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重点难点分析 地球自转的特征和方向,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大型地球仪(演示)、小地球仪(分组),火柴、橡皮泥课件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斗转星移,好像是整个星空都在绕地球转,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用学过的参照物来解释1、车前进——树后退 ===>>>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西向东2、有时候感觉不到地球的转动,为什么?(人在车里看不到外面)一、地球在不停地绕轴旋转A.绕轴(斗转:绕北极星转) B.方向:自西向东【实验】P120先演示,同时引导学生边做边完成P121的填空1、自制白纸板,画上太阳平行光线。把橡皮泥弄成“十”字形的贴到地球仪上。 注意:方向要和经线和纬线一致,认清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绕轴旋转:把星空中恒星绕北极星逆时针旋转的观察和地球仪绕轴旋转进行对比。(把自己当成火柴)3、太阳东升西落:把火柴和太阳光线调到P120 A、B、C位置 升起:A 东 正午:B 南 落下:C 西 日出 日落4、自转方向:自西向东(A、B、C,人(火柴)从西运动到东)【课件】地球的自转方向.mpg演示地球仪,演示时对准学生【观察】(1)从北极上空看(地轴北端观察)===>>>逆时针 (2)从南极上空看(地轴南端观察)===>>>顺时针更好的记忆方法:(1)右手法则(手势判断法) 从哪里观察,大拇指指向哪里,四指方向就是旋转方向 (2)北极(North) Ni ,逆时针 南极(South) Shun ,顺时针二、昼夜交替1、问题引出:昨天晚上足球,临晨2点起来看,欧洲也是黑夜?——不,白昼。 那为什么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会出现白昼与黑夜之分呢?2、昼夜现象 【实验】然后学生和老师一起小结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P121思考)(自身特征) (2)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太阳光的照射)3、昼夜交替现象【课件】昼夜交替.mpg 地球不停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白天和黑夜就更替一次,产生昼夜交替现象。PS:地球上任一点有昼夜交替现象,但从整个地球来看则没有。4、昼半球和夜半球 (P122读图)(1)晨线: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限。 昏线:……………白昼……黑夜………。 PS:不是经线,也不是纬线圈,因为地轴有个角度(2)认识图中ABCD各在什么线上,代表什么? P122思考:(课后查找资料互相探讨) P122课后练习:三、小结: 1、地球自转的特征;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判断。 2、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 3、晨昏线(圈)的含义,昼夜交替周期。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每 课 必 记
课 题 4.2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日 期
教学目标 1、了解地方时、区时的含义。2、知道日界限两侧的日期变化。3、学会查找世界各地的时区,并计算它们的区时。
重点难点分析 了解地方时和区时,会计算世界各地的区时。日界限通过讨论一些有趣的事例来认识。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课件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地方时和区时 电视台、电台播报“北京时间”,为什么不说是“北京的时间”,“宁波时间”呢?【在黑板上把这三个时间写下来】 地球自西向东转,宁波比北京要在东边,要先看到日出,所以,北京的时间和宁波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读图P123】 PS:人站在地球上,东边要比西边更先看到日出。 地方时:同一瞬间,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的时间相同)【讨论P123】 生活实际中,在一定区域内应统一使用某个地方时作为该区域的标准时间,而又很难避免大范围(如全球)共同使用某一时间。所以,要分,但又不要分得太细。=>>时区:全球分为24个150经度宽的地区。 一天24小时,一圈3600=>>中央经线:每个时区中间的经线。=>>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一般用到的都是区时) 【强调】时区是指一个地区,区时,指的是那个地区的时间! 引出上面概念后,就可以对黑板上写的三个时间进行分析。 北京的时间=>>地方时≠宁波的时间 北京时间=>>区时,是以东经1200为中央经线的时区中的标准时间。因为宁波、北京都在这个时区中,所以,宁波、北京都用北京时间。 【阅读P124】时区的灵活性(简单了解,学生自己分析为主) 1、中国地跨五个时区,为了方便,把全国分成两个时区。有便于国家各种事情的统一。 2、看电脑上的“日期和时间”,可以发现,一个时区覆盖很多国家,而很多国家的区时名称都不一样。二、世界各地的区时 【问题】宾馆大堂里的钟准不准?帮助校准 (学生按步骤进行) 1、确定当前时间——“北京时间“(东八区)(14点) 2、找出各城市所在的时区——东京(东九区)、纽约(西五区)、伦敦(中时区:0度经线) 3、计算北京与各城市的时区差——东京(+1)、纽约(-13)、伦敦(-8) 4、根据东早西晚原理,运用区时差计算各城市区时!——东京(15点)、纽约(1点)、伦敦(6点) 【PS】(1)不要把重复的时区(如东西十二区)数两遍。 (2)计算区时的时区在已知时区的东边,加时区差;反之,减时区差。 (3)钟表上的时间有两个可以算,都算正确。三、日界限 环球飞行:“环游地球80天“,引出问题。 向东环球:比地球快,多了一天,要减掉。 向西环球:比地球慢,少了一天,要加上。 环游地球80天,他自己计算时间是用了81天,但是,因为向东,要减掉,所以,实际只用了80天。 日界限:把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是曲折的)P126图 【PS】1、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限进入东十二区时,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则减少。2、但时间不变,因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 【讨论】1、P126两个五一节问题。 2、双胞胎问题。四、时间盘和时间尺的制作 书上课后练习时间盘的制作,和作业本上时间尺的制作,学生任选其一,要求会用时间盘或时间尺来计算时区。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每 课 必 记
课 题 4.6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日 期
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并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3、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4、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绘制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相对独立又有关联的两部分,地形类型及其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简单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绘制。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大量的有关中国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课件
教 、学 预 设
一、地形的类型: 地形指地表起伏情况,常见的有五类: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通常把这五类地形称为常态地形。 课件展示这五种地形,和一起完成P154的表,老师在黑板上写总的板书。其中 丘陵——海拔:有高有低 相对高度:小 平原——海拔:较低 相对高度:较小 山地——海拔:较高(500米以上) 相对高度:较大 高原——海拔:较高(500米以上) 相对高度:较小(和山地的区别) 盆地—— 看更多关于地形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判断。 P154思考:家乡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属于江南丘陵,可以从交通、旅游、特产、气候等角度进行分析。二、地形的变化1、地球的内部力量 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地形,而且通过喜马拉雅山从海洋——陆地,台湾海峡从陆地——海洋,我们也可以知道地形一直是不停的在变化的。那么什么力量是地形变化的原因呢?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了一种力,那就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地壳的运动。 内力:来自地球内部 力表现为:地壳运动(褶皱、断层)火山、地震 促使地形变化结果: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除了内力还有其他力吗? 2、地球的外部力量什么叫外力? 结合实际举例,启发学生思维,理解教材内容。例如:夏收之后的麦田需要及时犁耕,新翻的麦田本来土块遍地,但时过数日土块自然变小了且松散了。岩石也是一作,经长年日晒夜露,慢慢地,大石块变成小石块,小石块变成砂。请思考这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风化作用)平整后的坡耕地遇降雨,表面出现数不清的冲沟,这是什么作用?(侵蚀作用)冲沟中原来的沃土离开了“娘家”。山沟溪水变浊,这是什么作用?(搬运作用)每当暴雨过后沟谷出口处会出现泥沙聚积现象,这又是什么作用?(沉积作用)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外力作用。讨论,宁波的丘陵地形是怎么形成的?(结合内力和外力)看课件,分析流水、风力、冰川等对地形的影响。小结:总之,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将高山削低、低谷填平,使表面趋于平坦。 (结合P157的讨论)想一想:“当我们到一个山区考察时,看到有高耸的山峰,有深陷的河谷,有褶皱弯曲的岩层,有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一切地表形态是地球上什么力量作用的结果?”(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P158的思考,说出为什么?三、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引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我们又是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思考:珠穆朗玛峰很高,但是登山队员去登山的时候也是要地图的,那这个地图怎么花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生:用橡皮泥捏出珠穆朗玛峰的地形(有的学生捏),然后在山峰不同的高度处按一定的高度差依次画上等高线。师:看图片(等高线地形图),同时演示等高线地形的模型,让学生边动手边讨论。 ※※三个讨论问题的参考答案: 1、闭合的等高线形状。 2、确定一个山峰的固定中心点,然后一层一层的把下部分去掉,然后依照轮廓画。 3、很小的封闭的曲线。 画好的等高线给大家展示一下,然后提出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并提出等高线投影的方法。描述一下,让学生进行想象,应该没问题。 看图片(地形刨面图绘法),让学生把地形和地形图更精密的练习起来。 问题:等高线有什么特点?——通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高度相同。 等高线有多少条?——无数条。 实际地形要比模型复杂得多,我们也不可能亲自测绘,怎么表示更复杂的真实地形呢 演示:握拳平放于桌面,将拳头看做地形模型,指出拳头上能代表山顶、山谷、山脊和鞍部的部位。(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 下面研究等高线地图上的山顶、鞍部、峭壁、山谷等部位的等高线如何区别:p156表看图片,慢慢演示,尽量让学生总结出这些等高线的特点。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鞍部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峭壁等高线重叠处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陡坡等高线较密处缓坡等高线较疏处山峰(洼地)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的曲线时(中间高)或(中间低) 根据学过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P156图4-58 左边那幅是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右边那幅是山脉,中间高,四周低,但中间的山峰不是非常陡峭。 有条件的学生把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模型做出来,看谁更象。 P158课后练习: 1、C处附近,等高线分布表明,该处是峡谷,在此处筑大坝可以省工,并且集水效果最好。2、流水对高山高原地形具有侵蚀作用,在平原地区具有堆积作用。 风的吹蚀会形成风蚀城堡、戈壁,风的堆积作用可以形成沙漠。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